分享

这台手术,值得所有医生反思!

 长庆wcqjs 2018-05-25

上周末观看了一场会议手术直播,现场邀请到了多名国内结直肠外科界著名的大咖,也邀请了日本几位有代表性的专家。中日两国专家的轮番登台,中日医疗的对比和差距,看得我手心冒汗。


国内大咖展示的多是手术的技巧,探讨如何把手术做到极致,停留在“艺”的层面,手艺的“艺”;而日本专家的展示不仅有精湛的手艺,更有先进的现代科技,已经站到了“技”的层面,科技的“技”。


作为医生,面对这样的对比与差距,我的内心翻江倒海,不禁想问:在医学探索和发展这条路上,我们中国的医生每天都在做什么呢?

 

我们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工作,永远都是无穷无尽没玩没了的病人收治,病史采集,病历书写,病情沟通,病例讨论,病人手术。上班路上头脑里想着病人病情,下班时候脑袋里还装着病人情况。病人,就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心和核心,我们的运动轨迹就是一个以病房为中心,活动范围不超过医院的圆圈,每天不停地打转,反复地循环。


但是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进步呢?每天我们那么忙,那么拼,饭也顾上吃,觉也没有时间睡,连上厕所都要扳着指头算时间,累成老狗般的忙碌。为什么几年下来,感觉水平还是原地踏步没有长进?如果不是头上华发渐生,脸庞日见苍老,感觉就像上了几年假临床。


没有名气的医生在临床摸爬滚打,不停地收治病人,没日没夜地做手术,以量取胜,挣工资奖金养家糊口;有名气的医生在学术圈赶场赴会,到处宣传巡讲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治疗理念,变现名气,走穴捞金。


不是吗?一到周末,有几个科室主任安安心心留在医院干工作、看文献、搞科研?哪个不是东赶西赶到处开会捧场,打着学术交流的名义,扯着提升学科影响力的大旗从事学术交际的低俗行为?


从事结直肠外科专业的同道可能都有体会,当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概念引入国内的时候,很多外科专家深不以为然,我们的直肠癌手术一直以来不就是这么做的,又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

 

我们做的多是事实,老外先提出也是事实。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手术,我们只会做,老外不仅会做,而且用心思考,把手术方法凝练成理论体系,并且有临床实践,有基础研究,不由人不钦佩。

 

后来,国外又有人借鉴TME的概念,针对结肠癌的手术提出了全结肠系膜切除(CME)的概念。又像一阵春风,国内医生在争相效仿的同时也心生痛惜: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们就没想到呢?

 

什么是学术影响?学术影响不是开会露几次脸,会场结识几个同行,同行业大咖合几张影;不是主办几次会议,会议有多少人参加,邀请到几个国内、国际的知名专家;也不是学术协会里争到几个席位,几人是常委几人是主委副主委。学术影响是学术水平、学术成果、学术实力,是对学术理论和实践的话语权!它是实实在在的内容和内涵,而不是表面和形式。


就如同一个全身名牌的草包始终是草包,即使头上多几个头衔,甚至戴一顶皇冠,依然是草包;而一个敞衣褴褛的行家终究是行家,即使不发言,不坐主席台,依然是行家!学术是极其严肃的事情,需要凝心聚力地钻研,脚踏实地地苦干,潜心笃志地坚持。绝不是开开会、喝喝酒、捧捧场,就能搞好学术。学术圈变成了社交圈、交际圈,是对学术的玷污,是对学术的亵渎,是学术最大的悲哀!


长期以来,国内很多医生都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自诩手术做得比国外医生多,比国外医生漂亮,到处炫技,自以为水平高得不得了。但不知道这些国内著名的大咖医生看到中日医疗的对比和差距后,心中作何感想?


中日手术的差距,让我们看到:年限并不意味成长,资历并不意味能力。没有思考的埋头苦干只是虚度年华。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要踏实苦干,更要静心思考。繁忙的临床工作,看似充实忙碌,如果没有提炼总结,只是低水平的机械重复;可以把我们锻炼成熟练工,但并不会提升我们的境界。

 

中日手术的差距,还让我们看到:当国内专家沾沾自喜,专注于如何细致的解剖之时,日本的专家已经超脱了对手术技巧的追求,站到了引领外科技术发展的风口。犹如,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腹腔镜技术炉火纯青洋洋自得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开发手术机器人;当我们还沉浸在使用机器人手术心得交流的时,他们又在研发下一代的机器人。

 

手术做得再漂亮,即使炉火纯青,顶多也只是个“匠”;而“技”和“艺”的结合,有理论、有实践,有创新、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师”。

 

这种差距,不在年限,而在境界;这种追赶,不在技术,而在追求。


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认识不到这些,中国的医学将一直在追赶,从不会超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