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是怎么变强的

 HNYZL 2018-05-25

一. 走出“舒适区”

什么是舒适区?舒适区(comfort zone)最早是地理上的概念,用来形容那些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地区。随后,它慢慢衍生出了心理学的含义。Alasdair White在2009年提出的定义是:人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Ta对这个范围内的人事都非常熟悉,从而有把握保持稳定的行为表现。在舒适区里,“我们的不确定、匮乏和脆弱都降到最低,我们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爱、食物、才能、时间,能够获得足够的欣赏,我们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Brown, 2010)

舒适区对于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的。在有些人的想象中,“走出舒适区”一定是要去尝试一些常人看来是刺激、危险的事情,比如辞掉高薪工作改行,或者退学去创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只要一件事对于你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就是对你已有舒适区的挑战。对于有的人来说,辞掉一份在老家的体制内工作,去大城市打拼是冒险;对于有的人来说,选择离开北上广、回到家乡做一份安稳的工作才是跨出舒适区。

通俗来讲,舒适区就是让一个人最熟悉、待着最舒服的那个地方,在其中,我们的焦虑水平可能会非常低。但是,如果一直只停留在舒适圈里,我们的领域就可能永远无法拓宽,就只能在可选范围很有限的已知区域里选择生活。因此,如果你需要不断地进步,就要走出舒适区。只不过,走出舒适区就意味着你将遭遇陌生和不确定的因素,你的焦虑水平会提高,产生应激反应。

当人在某个特定的焦虑水平上时,能够做出最佳表现。但如果焦虑超过这个最佳水平的话,将会因为压力过大,又逐渐降低表现。此时,你需要保持“最佳焦虑水平”:当你站到舒适区的边缘,既不是完全退缩在舒适区里,也不是过于冒进。在舒适区的边缘上,你会一直维持着“最佳焦虑水平”。

随着你总是咬牙坚持站在舒适区的边缘,总是让自己处在一种“最佳焦虑”中,渐渐的,你的焦虑会自然的降低,你开始觉得站在这个位置并不会让你不适——此时,你的舒适区就已经扩大了。你需要做的,是再次向外迈出小小一步,继续逼近舒适区的边缘。这个过程就是成长持续发生的过程。站在舒适区的边缘时,你所感到的那种不舒服,就是我们所说的

“有建设性的不适”。这样的不适感会持续刺激自己,如果你持续追求新的目标,你会越来越愿意尝试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

而在这样不断对抗自己的过程中,你会感觉到痛苦,进而厌倦甚至放弃自己的改变。请始终明确自己的动机。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Anders Ericsson称,动机是成就的关键因素,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在某些事上,保持了比其他人更持久和强烈的动机。他认为,你在一件事情上做得越久,你的天赋和能力就会变得越不重要,相反,动机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明确你想要做什么,然后向前进发就可以了。

二. 学会与“可能的自我”对话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实现自己所有的目标,以及,我们总会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感到遗憾—— 为那些我们没有机会追求的其他目标。有时我们需要放弃一些已经显然无法实现了的目标,比如爱上一个不可能的人,但事实上,放弃那些自己珍视的目标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它会带来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处境的(负面的)重新认识——期许的未来就是不会到来了。放弃一个目标,意味着自己过去投入的价值不再有回报,意味着接受自己曾经的期待是错误的,甚至意味着要重新评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但想要不再被遗憾和懊悔困扰,想要获得自由,个体必须斩断自己对那些目标的恋恋不舍——“它们不再是我的目标了”。

随着个人的发展,我们逐渐实现了一些目标、发现了一些目标达不到、对有些目标失去了兴趣,目标的转换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发展的进程。

基于目标转变和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者们提出了“可能的自我”理论框架:

“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ves)”被定义为重要的人生目标的拟人化代表(Markus & Nurish, 1986; Ruvolo & Markus, 1992)。那些“可能的自我”里不仅仅包括了我们当下所追求的目标,也包括了所有与之相关的我们期许的未来。对个体来说,“可能的自我”是一种在整个成年后发展过程中,激励着个体的认知资源。

在“可能自我”的理论框架下,成长被看成不断吸收(assimilation) 和调整(accommodation) 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对世界及自身的理解。当我们的经历符合我们既有的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时,我们感到舒服、顺利,这时这个经历就被吸收到我们既有的认识框架中去了——这个过程就是吸收(assimilation)。

但有时,我们的经历会超越我们既往的认识图式(类似于认识框架,scheme),明明以为可以做到的事失败了,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原来并不喜欢,等等,这时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能够解释新的经历——这个过程就是调整(accommodation)。在调整后,生活再一次变得可以理解。

在吸收和调整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经历一个个自我怀疑和提问的时刻,我们会问自己“我如何到了这里?”、“我接下来要前往哪里?”这些时刻正是我们获得更复杂、更高级、更有解释力的认知体系的机会。

但是,在探索“可能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才能在面对那些“失去的可能自我”时,不被遗憾和懊悔压垮。有时候,我们甚至不得不承认在那些改变了我们人生的经历面前,自己是那么的渺小脆弱。而这样的直面是值得的,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一个更清晰的“我”的形象才得以显露;而虽然一些更广阔的可能性失去了,我们却仍然可以沿着更深、更远的维度挖掘出新的可能性来。

无论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还是内心世界的坚定,关于强大,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但对于自我的不断认识和及时调整,却是任何一种强大都不可或缺的。这两种方法看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变强”的路上,相信你们或多或少都曾体验过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