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因扎鲁特之役:西征途中战无不胜的蒙古骑兵,为何被万人全灭?

 汐钰文艺范 2018-05-25

13世纪随着蒙古帝国开疆扩土的步伐,中东和北非地区局势紧张。如何应对蒙古大军的第三次西征,成为埃及马穆鲁克王朝(Mamluk)面临的棘手难题。马穆鲁克的忽都思一鼓作气,率领骑兵北进,两军在艾因扎鲁特地区发生激战。结果竟是蒙古主将怯的不花战死,蒙古军全军覆没……那么在西征沙场上战无不胜的蒙古骑兵,为何败在了埃及马穆鲁克的铁骑之下?


1
蒙古第三次西征——艾因扎鲁特战役的历史背景

 

蒙古帝国崛起于漠北草原,短短几十年间,势力范围就遍及欧亚广大地区。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孛儿只斤·蒙哥运筹帷幄,夺得蒙古汗位。登基后,蒙哥便调兵遣将,出征四方。先后派其弟忽必烈经略江南、大理、吐蕃等地,旭烈兀负责主持西征,幼弟阿里不哥则留守漠北哈拉和林。


蒙古三次西征示意图

 

1252年,旭烈兀受命出镇波斯地区,领兵征讨未服诸国,先锋元帅怯的不花率部先行。旭烈兀此次西行的主要目标是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叙利亚和埃及是其西征的进一步扩展。蒙古大军一路西行,先后攻克了中亚、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地区,1258年攻陷了当时西亚最大的都市巴格达,灭阿拔斯王朝;到1260年1月,又占领了叙利亚的阿勒颇城,后大马士革长官投降献城。

 

阿拔斯帝国


就在此时,蒙古使者送来了一个扭转了西征进程的重磅消息:蒙哥已于1259年战死于合川钓鱼城下。要知道,蒙古并无像中原王朝一样的嫡长子继承制,新任首领要通过举行忽里勒台大会,众人推举出来。为了参与争夺汗位,忽必烈、旭烈兀纷纷停下作战步伐,班师回朝。旭烈兀自己率领主力军返回波斯地区安营扎寨,他留下主将怯的不花,统帅少部分军队镇守叙利亚,继续征进。


旭烈兀的东返,也为后来蒙古与埃及马穆鲁克王朝(Mamluk)之间的战争结局埋下了伏笔,这次战争的结果更是对蒙古大军的第三次西征,甚者说当时世界的格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旭烈兀画像

 

在旭烈兀东返之时,蒙古方面就遣使埃及,致函马穆鲁克王朝的素丹忽都思(qutuz),劝其投降。波斯史学家拉施特的《史集》一书中还记载了这封信函的内容,旭烈兀高傲地说:


“伟大的上帝选择了成吉思汗及其家族,把地上各地区一下子赐给了我们。正如所有人都应该知道的,凡是拒绝归顺的人就要连同其妻子、儿女、族人、奴隶和城市一块消灭……若果你归顺我们的至尊,你就纳贡、觐见,给你派军事长官……”


面对旭烈兀的军事威胁,马穆鲁克的忽都思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最终决定正面迎战蒙古军。出征前还杀了蒙古使者团,将其头颅悬挂在城门上以示作战决心。


拉施特:《史集》

 

2
蒙古与马穆鲁克的军事实力对比


蒙古大军与马穆鲁克王朝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在此之前,我们先来大概了解一下双方的军事实力。

 

蒙古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爱马和善骑是其历史传统。孩提时代起,他们便学习骑射,三岁就能执索驰骋,五岁就能挟小弓短矢,年龄再大些便可进行田猎,到十五岁从军时则各备战马数匹,成为自幼成长在马背上的好射手。蒙古骑兵按照十进制法,编制上分为什户、百户、千户、万户等,这种军政、民政的合一组织具有总体动员性,军民合一,集结力强。


大元三都展——蒙古马和驭马人

 

再来看看蒙古马,这种马匹身材矮小,头略大,虽然不及阿拉伯马漂亮,但对食物的要求较低,且适合高原成长环境和野外生存。蒙古马耐劳,不畏气候,擅长长距离不停地奔跑。加之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战马,可以轮番使用,所以马不致于疲困。与敌人交锋时,易马追击,具有难以比拟的机动性和速度。而且马还可以用来驮运辎重,作为食物来源还可提供马奶,这就使得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后勤简直就在每位骑兵个人身上),具有长途跋涉、连续作战的能力,不给敌人缓兵之机。


蒙古骑兵


在战术上,他们会像围猎野兽一样去追击敌人,采用探哨和围击等多种策略。比如征战开始前,前锋哨骑会四向搜索战争情报,其搜索范围之大能在数百里范围之中,勘察地形、刺探军情,及时汇报给主将进而决定用兵策略。

 

蒙古军还特别强调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机动距离常在百里以上,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作战中较少正面冲击,通常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撤退,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涣散疲惫时,四面包抄的骑兵蜂拥而至。诈术、佯败战术和屯田围困也是其惯用策略,骑兵或聚或散,使用假象诱敌深入包围圈。所以蒙古军常以疾风迅雷之势,出敌不意。比如拔都出征时利用冬季河流结冰的契机,一举拿下俄罗斯地区,待到天气回暖河水融化时,蒙古骑兵早已跑到欧洲的匈牙利去了。


蒙古骑兵

 

就装备而言,蒙古骑兵拥有当时射程最远、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弓箭。这种复合弓箭拉力在50—75公斤之间,射杀范围300米,器型短小便于骑兵运用。如果在箭上装备锋利的金属箭头,则能够穿过盔甲。配合蒙古骑兵的机动性,先用弓箭把敌人杀伤大半,然后再与敌人近身肉搏,使用弯刀等兵器进行劈砍。后来还引入了回回炮,一种超大型的投石机,进行攻城作战。

 

上述只是对蒙古骑兵作战能力的简单分析,其复杂、细致程度远不是寥寥数语就能讲述清的。当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蒙古西征军队的骑兵数量相对较少,投入单次战争的人数则更少,远不及对阵中原金朝时大兵层层压境的情况,此次对阵马穆鲁克也是如此。


马穆鲁克王朝


旭烈兀的主力部队东归后,留下由怯的不花统领的万人先锋部队。他们中除了蒙古重骑兵与轻装弓骑兵外,还有一些中亚的邻居士兵们,如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骑兵。单就客观条件而言,既然主力部队已经东归,那么怯的不花或应该集结属于蒙古的各部势力,专心维持其在叙利亚的既得利益。


按照当时情况,除了马穆鲁克,中东地区不存在其他可以与之抗衡的势力。以万人部队的力量进攻,确实略显势力单薄,但如能有效组织起来以维持现状还是有余的。不知是否因为马穆鲁克方来势汹汹,怯的不花不想冒险待毙,还是他也有主动出击的想法和以少胜多的傲气,总之双方一北进,一南下,准备正面作战。

 

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继承自阿尤布王朝,是由一批外来的奴隶建立起来的军事寡头政权。经过一系列血雨腥风的宫廷政变后,军事大权掌握在马穆鲁克军官忽都思和拜巴尔手中。阿尤布王朝留下的军事基础比较出色,有“柏尔步兵”“突厥系土库曼骑兵”和“突厥古拉姆”,种类繁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拉姆”军队——意为“奴隶士兵”,这些士兵虽然在身份上是奴隶,却深得主人信任。他们非但不是“炮灰”,还是精英中的精英,战斗力极强。


军事强劲的原因在于兵源和训练上。素丹们会在中东的奴隶市场挑选素质最好的孩童,买下来编入军事学校。来自格鲁吉亚和中亚突厥部落的孩子最受欢迎,因为其体格更加粗壮强健。这些孩童们从小就生活在军营中,并向其灌输绝对忠诚的观念,然后再让他们进行系统化的军事技能训练。成套的骑射、马术、刺枪、战术训练使他们不仅个人能力突出,而且还与同伴有着良好的战术凝聚力和互相策应力。


马穆鲁克骑兵像


作为重型弓骑兵,马穆鲁克骑兵讲究静止瞄准射击,同时还具备较强的近距离肉搏能力。坐骑是阿拉伯纯种马,速度耐力可圈可点。在战术战略方面,他们会先袭击敌人的坐骑,等敌人靠近时再放箭射杀,以保证命中率。作战时还会注意用剑和盾牌保护自己。装备方面,一些重骑兵会身着大片金属甲叶制成的扎甲,头盔是用精钢打造的,战马也会使用马铠。强弓射程远,穿透力强,大马士革弯刀更是如虎添翼。加之严明的纪律,马穆鲁克骑兵在战场上可谓骁勇善战的典范。

 

到1250年时,马穆鲁克骑兵已经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了第七次东征的十字军,让西欧十字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这就标志着马穆鲁克军队已经是一支综合能力精锐的劲旅了。

 

3
一南下,一北进:开战


当时蒙古方的军事实力堪称一流,马穆鲁克方也非浪得虚名。时最强的两支骑兵在战场上相遇,自然会是一场激烈的对决。


遗憾的是,关于蒙古和马穆鲁克之间的这场决定性战争——艾因扎鲁特之战(AynJalut),史料记载语焉不详,而且不同史料间记载差异还很大,尤其体现在作战人数上。如有的史料说马穆鲁克方作战人数在1-2万左右,有的说在12万左右,相差十倍。所以关于这场战役的过程,在其他有价值的新材料出现之前,我们暂且只能观摩个大概。


马穆鲁克骑兵


1260年7月,马穆鲁克方面以拜巴尔为先锋,率领将士离开埃及,开赴叙利亚。在加沙地带,他们遇到了由拜答儿统领的蒙古军队的先锋,两军发生了遭遇战。后马穆鲁克军队在附近的阿克城城郊扎营三天,进行休整,忽都思在即将迎来的大战前还发表了演说,以激发士兵奋勇杀敌。


9月初,两军在约旦河左岸贝桑附近的艾因扎鲁特山谷中狭路相逢。照马穆鲁克方的记录看,马穆鲁克军队人数是12万,但这很可能是多计了一位数,具体精确数字无法把握,但马穆鲁克人数应该比蒙古军多一些。


艾因扎鲁特战役示意图


忽都思率领主力部队隐藏在高地中,拜巴尔则率领骑兵小分队与蒙古军周旋,采取了假装逃跑的策略,怯的不花或许习惯了“打—跑—打”的作战模式,没有怀疑继续追击,蒙古军队陷入了长约6公里的伏击圈中。


马穆鲁克骑兵发挥“定点射击”的优势,箭雨阵阵袭来,两军胶着。作战中,蒙古军似乎还抢先占据优势,冲散了马穆鲁克军队的侧翼。忽都思迅速重整马穆鲁克军队,并对蒙古军发起反击,发挥肉搏战特长,使用重型骑矛压制对手。

 

战事白热化中,蒙古军主帅怯的不花阵亡落马(另一种说法是俘虏后被杀)。关于蒙古主帅怯的不花的勇猛作战,波斯史料中有相关记载:“在热情和勇气的驱使下,他骑马冲去,拼命砍杀左右之敌,给予敌军强有力的打击。人们徒劳地劝他撤退,他不听这种劝告,说:'宁死不退’。”尽管怯的不花身陷包围圈中,但他依然奋战,直至被杀。

 

主将怯的不花死后,蒙古余部骑兵本想撤退到附近地方重整再行反击,但马穆鲁克军队紧追不舍,蒙古军最终失败,全军覆没。艾因扎鲁特一战打破了蒙古军不败的神话,第三次西征止步于此,进入北非成为幻影。

 

军事上所向披靡的蒙古军在艾因扎鲁特战役中失败了,探究失败原因,或许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旭烈兀率大部队东归、小部分留守,是蒙古军此战失利的战略性原因。


其二:如前所述,马穆鲁克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在打败蒙古军之前他们已经打败了第七次东征的十字军,俘虏了时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并杀死其弟。所以在作战能力上,马穆鲁克即使无法完全与蒙古军匹敌,但也算是可以望其项背。


其三:旭烈兀大军的西征扩张严重影响到了马穆鲁克的生存安全,这大大激发了马穆鲁克王朝保卫国家的决心和力量,作战气势勇猛,上下一致,团结对外。反观蒙古方,尽管蒙古人英勇奋战,统帅更是身先士卒,但却有叙利亚签军首领率部临阵脱逃,这对人数本来就不占据优势的蒙古军或是不小的打击。加之之前屡战屡胜的态势,蒙古军难免心高气傲,产生轻敌心理。不然怯的不花为何不留守在叙利亚,反而率部出击?在作战中为何又会轻易地陷入了马穆鲁克设置的“假装失败逃跑”的包围圈中?


其四:在双方作战人数上,史料并无明确记载。许多学者认为在艾因扎鲁特战役中,马穆鲁克方的人数无疑是多余蒙古方的。如果是12万人对阵1-1.2万人,那胜算可谓十分分明;如果是2万上下对阵1-1.2万人,按照马穆鲁克的战斗实力也握有一定胜算。

 

4
战后格局


蒙古四大汗国

 

艾因扎鲁特战役结束之后,马穆鲁克则在埃及和叙利亚地区稳固住了势力范围。旭烈兀回到波斯后获悉忽必烈已经继大汗位,并与幼弟阿里不哥发生了汗位之争,遂不再东返蒙古,并向双方派出使者,表示拥护忽必烈。忽必烈遂将波斯境内的土地和臣民划归旭烈兀统治,于是旭烈兀在其封地上建立起了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尔汗国。


参考文献:


(日)杉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徐良利:《艾因加鲁特之战与蒙古帝国的西扩》,《北方论丛》

郭晔旻:《优秀的骑士从何而来?无论游牧还是农耕,都尽量从娃娃抓起》,《国家人文历史》,2017年11月下


长按图片,支持国历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