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自称“鸟人”,做了很多“鸟事”

 zdjphoto 2018-05-25

他们曾是最让人羡慕的鸟类三人组,两人摄影,一人画画,游走于山峦川泽中,潇潇洒洒。


他们制定了观鸟和拍鸟的路线,约定按照这个路线一直走下去。


不过现实总是事与愿违,一次追鸟途中,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度,有一人由于缺氧引发了身体的一系列反应,意外地与世长辞。而这个人的妻子,三人组中那个爱画画的女士,在他过世不久后也因为情绪等原因随他而去.....


鸟类三人组只剩下一个人,他承载着昔日“战友”未完成的愿望,沿着这条观鸟路线继续前行。



他用15年时间跑了12个省市、地区,几十座深山树林,经过1000多天的收录,采集了20000多段、400多种鸟类鸣声素材。


回想起他三十多年的追鸟生涯,他用各种方法研究鸟的习性、拍鸟、收集鸟鸣声,与此同时,也让他有了对生命更深刻的感悟。


第107期绿螺讲堂,鸟类三人组之一的台湾生态录音师孙清松先生带我们了解了这些年他拍过的鸟和经历的故事。

    

嘉宾介绍
陆悦健
孙清松
台湾生态录音师,爱好观鸟、拍鸟、录制鸟声。曾任职台湾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动物组,后投身鸟类、昆虫等自然录音工作,并协助香港特区政府渔农署郊野公园、台湾台中八仙山森林游乐区、台中大雪山森林游乐区制作出版鸟类纪录片、鸟类有声书与建立自然声音库。


山中无岁月,一晃三十载。从观鸟到拍鸟再到给鸟录音,几乎每个阶段我都经历了十年以上的时间。”



观鸟可以了解鸟类的习性


同样的食物,同样的环境,为什么鸟类的觅食方式不同呢?


小白鹭抖脚觅食

夜鹭蹲伏等待食物


因为不同的鸟会对不同的环境做出适应性的进化。


举个例子:鸟类可以因为食物的状态,进化到没有胃。


一种名为纯色啄花鸟的鸟类以桑寄生植物的果实为食,果肉是一种像口香糖一样的凝胶状物体,这种食物不需要胃壁的挤压、研磨和消化,长时间以来胃就消失了,这就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纯色啄花鸟消化之后的粑粑也是这种胶状物


不仅是观鸟,拍鸟更需要方法


逢机式拍摄是大多数人都爱用的拍摄方法,也就是哪里有鸟拍哪里,拍出来鸟儿往往比较好看,但缺乏与鸟深度交流的画面。


还有一种方法,也是孙老师常用的方法:计划性创作,即等鸟来。拍摄者更像是一个导演,布置好周围的环境,设计好想要的场景,等待与鸟的邂逅~


拍摄工具


孙老师用到的拍摄工具有长管镜头、三脚架和电线等等。


咦?电线是做什么用呢?当然是用来制作无线电遥控器啦~


手工制作的无线电遥控器


这和佳能、尼康的无线电遥控器性能一样,性价比超高!


这些是用自制无线电遥控器拍出来的鸟类~


斑文鸟、白腰文


斑文鸟


斑文鸟


白腰文鸟


捕食的白腰文鸟


在拍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有些鸟类会在深一些的水域找食物,有些会吃浅水中的食物,在同一区域中捕食的鸟类会巧妙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


拍摄需要专业的设备,给鸟录音也是如此!


先来看看这些录音设备↓↓


超指向性集音盘↓↓



动手做的立体声简易构造↓↓效果和正常的MS录音或XY录音都是一样的,省钱必备!



专业的设备拍出来的鸟鸣是什么样呢?


其实鸟的每一种声音都包含着它们的喜怒哀乐,我们来听一听白头鹎的叫声↓↓


白头鹎的鸣叫声 来自上海自然博物馆 00:28


听得出来这四种声音代表怎样的感情吗?


第一种听上去很舒缓,这是白头鹎的歌声;第二种是它的叫喊声,就像人说的类似“喂”的语气;第三种是一种示威的声音,一般会伴随着鸟的翅膀向后煽动的行为;最后一种就是鸟类遇见情敌,短兵相接时的叫声。


短短二十几秒的鸟鸣声,可是孙老师花费很长时间在深山老林里苦苦守候得来的。


为了拍鸟和录鸟鸣声,动手改装设备是常有的事。


改装的录音录像设备


以这种方式可以观察到鸟类那些平常不易发现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被全天候记录的暗绿绣眼鸟的秘密~


暗绿绣眼鸟


不同性格的暗绿绣眼鸟在寻找食物时的行为也不一样。它们在查看卷起的树叶中有没有大餐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方法。



有些保守性格的鸟儿会从卷起树叶的两头看看有没有食物,有些直接了当的鸟儿会沿着树叶的重叠处将其裁开,还有些万无一失的鸟儿会先从两头看,再用嘴裁开树叶,让食物无处可藏。


除了观察鸟类的性格,我们还能知道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幼鸟会怎样。经过对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鸟类的对比观察和记录可以发现↓↓



单亲家庭对幼鸟的喂食频率相较于双亲家庭会明显降低,因此,幼鸟存活率也很低。


在观察的4窝单亲鸟类家庭中,有3窝幼鸟都夭折了,而生存下来的1窝幼鸟很可能是因为雌鸟妈妈又重新找到一个配偶共同孵育幼鸟。双亲家庭的幼鸟在10天左右会离巢,而单亲家庭幸存下来的雏鸟在第14天左右才能离巢。


这就是在野外观察鸟类时发现的一种鸟类突破困境的策略。


在孙老师的眼中,它们和人类何其相似~



生命的流转皆是宿命,务必要把握好眼前的旖旎风光。我要坚持在追鸟的道路上,让鸟与人的联系一直延续下去。


孙老师将鸟类生命呈现的智慧融入到人类生活,在自己多年走南闯北的追鸟生涯里,在挫折和困境下,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出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