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 | 有一种幸福,叫“儿子,你确实比我做得好!”

 前进小学李丽丽 2018-05-26

作者:@飞翔,儿子12岁

来源:《父母成长小组》第21期学习群

1

妈妈的病房里,有切片面包和香蕉。下午,自己自己坐公交到了医院,我拿了面包给他填肚子,他自己剥了香蕉,居然用一片面包裹着吃,味道居然出奇的好,家人们愿意的可以尝试。

表扬之中略带崇拜:“妈妈每天在外婆这边,好多种食物,可妈妈从没想过可以这样吃出花样,并且还这么好吃,宝贝又带给妈妈思考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主动去尝试,只是我们容易被习惯性思维禁锢住,妈妈看到宝贝的思维开阔,愿意动脑愿意尝试勇于创新,妈妈要向你学习!”

哈哈,有收获,谁说三明治里一定要有荤的!

2

回到家,儿子自己切了西瓜,给自己和我各舀了一碗,表达感谢:谢谢儿子帮妈妈舀我最爱吃的西瓜,因为是你给舀的,妈妈吃着格外的甜。

3

最近这一个月都是儿子帮我给植物浇水。我养了很多绿植,大大小小平均每一间4盆左右,一共大概30盆。以前我每浇一次大概要30分钟,一周浇水一次,大盆的需要一整壶水甚至更多。所以每周浇一次,量其实蛮大的,拿壶的手臂酸,妈总说我不是干活的料。

一个月前,向儿子示弱:“妈妈这段时间肩颈很不舒服,浇花的水壶打水后都拿不动,需要请你帮忙。”儿子很爽快的答应,通常示弱都管用。

我告诉了儿子,标准就是看到底盘有水溢出即可。我就是心大呀,第一次教过他之后,就自己唱卡拉OK了(当然,这是告诉了他的,我说妈妈需要放松一下,而且孩子知道我喜欢唱歌),都没注意他。

10分钟不到,居然全部完成了,我看了下,全部符合标准,就是有几盆水多的从底盘溢出来,他用抹布都把多余的水擦掉了。我问他怎么这么神速,他笑笑没说。

第二次、第三次我都没在家,这不一直给妈看病嘛,今晚是第四次,我注意观察了,难怪人家比我快。

我的方法是:一盆一盆的浇,看着水流出底盘再浇下一盆,而儿子的方法是每一盆都先浇大概的预估量,然后接着下一盆,全部浇完再看第二遍,水不足的再补一些。

妈呀,你说我傻不傻,我之前都这么做的,水又流的慢,等看到底盘有水流出通常都要好几十秒,手里还提着沉沉的壶,你手臂不酸谁酸啊。

成长总结:能看到孩子比自己做的好的部分,主动观察去找差距,学习孩子好的经验。

我觉得我大量缺乏干家务活的经验,慢慢补上吧,还好现在高科技产品多,很多都代替了人力,不然我得累死,效率这么差。

盘点成长

1、“崇拜”带给孩子自信

“……妈妈看到宝贝的思维开阔,愿意动脑愿意尝试勇于创新,妈妈要向你学习!”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不难发现@飞翔是一位时刻带有觉察并且非常善于思考的妈妈,她对孩子每次的表达,自然且充满肯定和崇拜。

让我们想到曹垲鑫老师在《父母成长小组》里的分享:男孩/男人要靠“崇拜”滋养。所以妈妈与孩子的互动模式,有利于滋养一个男孩的自信和价值感。

2、“感谢”VS“感恩”

我们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谢谢!”这更像是一种礼仪性的表达方式。从功能性来讲,是一种从没有正强化作用的感恩。

而我们在《父母成长小组》里的“感恩”,侧重点是:表达出对方的哪些行为或做法带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或我们自己得到了什么滋养?——“谢谢儿子帮妈妈舀我最爱吃的西瓜,因为是你给舀的,妈妈吃着格外的甜。”

例如:

▶ “我的腰痛好多了,由之前的10分疼痛,现在至少减轻了8分!”

▶ “我觉得人生都变得更美好了”

▶“本来很沮丧,现在又有快乐的能量了”

▶ “你做的**食物太好吃了,完全改变了我对这种食物的看法!”

这种感谢,其实是对对方的行为“有正强化作用的感恩”。

具体的语言在生活中,你真的品味到对方带给你的好处。你品味得越深刻,这样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几率就越高。

这里说的“感恩”,其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用来控制他人的手段。

3、示弱

示弱,不是讨好,也不是我不行,是为了调动对方的能量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一个月前,向儿子示弱:“妈妈这段时间肩颈很不舒服,浇花的水壶打水后都拿不动,需要请你帮忙。”儿子很爽快的答应,通常示弱都管用。

示弱,就意味着相信孩子的能力,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承担与帮助的机会,从而获得成长!

@飞翔这位妈妈在崇拜与示弱之间自由切换,不知不觉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位善于承担、懂得负责任、充满自信的男子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