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源地保护需疏堵结合

 时宝官 2018-05-26

    饮用水安全关乎千家万户,水源地环境保护则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中之重。前不久,生态环境部和水利部联合对“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进行动员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的一项重大环保举措,对全面解决当前影响饮用水安全的环境隐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总结经验,探索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长效机制也显得十分必要。

    近年来,国内不乏重要水源地保护的成功案例。河南省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最重要的水源地,丹江水从该县流出,沿着千里长渠一路北上直达京津。为守护好这一渠清水,淅川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南水北调干渠从淅川张河村穿村而过,为了保证水质安全,全村4800多亩耕地全部改种软籽石榴,统一使用有机肥,开启了生态农业新模式,大幅降低面源污染,推动了地方绿色发展。而在广东省,为了保持珠江水质,东江源所在的三个县——寻乌、定南、安远积极进行产业转型,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稀土和有色金属企业,并采取天然林禁伐措施。通过努力,当地保护好了东江一江清水,也保障了珠三角地区广大人民饮水安全。

    从以上地方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走疏堵结合之路,进而形成长效机制,使水源地企业、居民和政府既有动力又有压力保护好本地生态环境,对切实保障好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是“疏”。饮用水水源地往往处于流域上游,水源地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当地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全流域居民的饮水安全,因此引导饮用水水源地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绿色转型是疏导之策。

    应促进饮用水水源地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可运用诸如产业绿色化转型引导基金、税收等政策工具,强力引导水源地工业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的生态发展之路,从而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同时,要引导水源地传统农业走“猪-沼-果”“秸秆-基料-食用菌”等模式的循环农业之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要有效引导饮用水水源地居民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如推动居民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方式转变,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生活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对生活能源与灶具进行清洁化改造等。

    给予饮用水水源地合理的生态补偿。每个地区都应享有公平的发展权,但水源地为了保持流域良好水质,常常丧失了一些发展机会。因此,为调动其生态保护积极性,应对其进行纵向和横向生态补偿,科学测算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可多元化,如货币补偿、援建产业园、无偿转让清洁生产技术、水权交易等。其中,“援建产业园”这一补偿模式尤其值得探索。流域下游地区可帮助饮用水水源地援建环保型产业园,或在下游地区建立飞地产业园,帮助上游地区发展经济。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可选取一些重要流域如东江—珠江流域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推广运用。

    另一方面是“堵”。通过制度设计,严厉惩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损害行为,才能形成环保威慑力。一是实施“划、立、治”,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保护区边界标志,清理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问题。二是按照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综合运用政策手段,依法依规推动饮用水水源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和产能的淘汰。三是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党委和政府的生态文明考核力度,落实当地党委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制、离任审计制、终身追究制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促使其推动本地区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作者:席鹭军,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