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前慢,幸有家书相伴

 老鄧子 2018-05-26


最新

一辑“读者参考丛书”(140期)书名《幸有家书相伴》来自《文汇报》的一篇小文。作者王贺小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未曾写过家书,但对祖父墙壁上的“信袋子”却颇感好奇;他喜欢读家书,而且喜欢研究家书。手写的字,带着人的神情。从前慢,幸有家书相伴,可以帮助我们抵御时间的残暴和恣睢,那种字里行间所传递的温暖,总是让人不断留恋和流连······




幸有家书相伴

王  贺


小小的时候,时光仿佛很长,打开祖父墙壁上的信袋子,虽然读不大懂,却好像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子,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十分享受。有点遗憾的是,可能因为从小上学都离家近,我一直没有机会写家书。等到稍微远一点了,又可以打电话,后来,更是分别用上了传呼机、手机,那时候,天真地以为传呼机、手机就是现代的象征、时尚的化身。所以,家书我是基本上没有写过,除了有一两次,郑重其事地向爸爸妈妈提意见,不知道后来给他们看了没有,但今天回想起来,那不是信,那是我的抗议,是个人意识觉醒的见证。


不过,虽然没怎么写过,但我与家书结缘久矣。童年时代,不爱做功课的我,抓住一切机会读课外书,读亲友们寄到家里的书信,感觉和读《成语典故一百则》《唐诗三百首》一样有趣。到了中学,读到《傅雷家书》,一时也兴过学古典音乐的念头,但无奈没什么艺术细胞。直至读了大学,从校门外的书店无意间买到一套“中国名人家书精典”丛书,如获至宝。印象最深的,是《严复家书》。家书里的严复,和教科书里的那个古板老头感觉完全不同。其后,在师长们的带领下,跨进近现代文学研究之门,对家书并未专门关注,但数年前,因缘际会,在台大听青年学者潘少瑜教授发表关于《林觉民与妻书》的研究,颇有一新耳目之感。倏忽转至去年秋天,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黄海飞兄编辑出版《抗战家书》问世,一时反响热烈、好评无数,而我也曾有幸先睹为快,重温无数抗战英烈心潮澎湃的瞬间,真正体会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语)的意涵。时隔一年之后,张乐天老师又应邀走进上视新闻综合频道,与资深媒体人曹景行先生一起,透过一封封普通人的家书,解读20世纪50~90年代的中国社会。他们俩酣畅淋漓连讲三天,我作为忠实观众,也连着看了三天,仍感意犹未尽。


即使同为家书,电邮和纸质书信就截然不同。敝友赵鲲兄便如是比较电邮和纸质书信的不同:“点击开一封电邮绝对没有剪开信封,展读信纸时的那种温馨之感。至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样的痛苦和幸福,也不可能在我们身上降临了。古语云:‘见字如面’,我的理解是:手写的字,带着人的神情。一个人特有的笔迹给予熟悉者的亲切感,高兴时字迹的潇洒,悲伤时字迹的滞涩,都会如影随形地显现出来。这些,在面对电子屏幕时,统统消失······


从前慢,幸有家书相伴,可以帮助我们抵御时间的残暴和恣睢,现如今的我们,以及未来的人们,从提笔找纸写信,到敲击电脑键盘、爱上伊妹儿,再到人手一块小小的荧光幕,究竟能拥有什么、保留下什么?又有什么可以温暖自己的软弱、彷徨和孤独?如果说经历过书写和书信文化的我们,还可以理解那一枚枚邮票、一个个信封、一张张发黄的信纸、一行行手写的文字、偶或出现的特殊的标记,以及字里行间、话里话外所传递的感情的温度和长度的话,那么,那些无法拥有这些经验的人们又会怎样去理解?又或者,他们是否还愿意去理解那些被他们所嘲笑的“中年大叔”、“老年人”的记忆世界?


在张老师忙着抢救、打捞书信,对着电视机前的观众幽幽细说一通通海上家书,在赵兄向讲台下的年轻学子细致而耐心地讲述自己对书信的恋恋不舍,在公元353年阴历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东晋一干文人雅士兰亭修禊,各人吟诗赋对后,王羲之更挥毫泼墨,为众人诗卷撰就序文——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时,无论是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还是张老师在内的学术、文字工作者,我们应该都有一个朴素的信念:不同时代、社会中,存有人类能够达成理解、取得共识、促成交往的可能。我们相信,我们和我们遥远的祖先完全可能拥有一致的情感和认知结构,也有与之类似的经验(或者哪怕是属于那种低等动物才会有的固定情境下的刺激反应),对某些基本的事件、行为和言语总会有差不多的反应。换言之,天地悠悠,曾经感动过祖先们的那些东西,同样也会感动千载之后的我们。但家书、书信的消逝等等例子,似乎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世殊事异,其致未必能够交通,而后之视今,与今之视昔也可能会迥异其趣。《未来简史》所描述的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所网罗的人类的未来,在前面等着我们。这个号称是“进步”的、高速发展的、由技术所主宰的“现代”或“后现代”、“后后现代”世界,究竟对人类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读者参考丛书”140期

《幸有家书相伴》

ISBN:9787548613558

读者参考丛书》编辑部

20.00

学林出版社

2018年4月



《读者参考丛书》是学林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版的文摘类系列丛书。丛书一直以来,秉承弘扬人类文化、传播世界文明的理念,始终坚持让读者“通晓天下大事、把握时代脉搏、充实文化学识、增添思想厚度”的信念。在内容选摘上,丛书囊括了有关国内外时政、社会时事、经济动态、人文历史、自然哲学、科技军事、家庭教育、艺术娱乐、健康情感、科技咨讯等各种高品质、高品位的文章,内容清新文雅,融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和雅俗共赏,在广大读者群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


在第140期中,辑文互联网进入“新国企”时代:轻装上阵的优势不再超越温饱之后我们如何消费》《建行租房生意里的算盘》《跳槽新常态等文章继续对中国经济的新发展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并关注一些社会新热点,解剖分析之后,引人深思。

辑文《中国式爱情》《爸爸的情诗》《青山照眼看道临》《丘吉尔与斯大林的奇妙“姻缘”》关注爱情、家庭、亲情、友情,虽着眼于对故人的怀恋,对历史的探寻,所折射的社会意义和温馨情怀,也颇有意蕴,值得一读。


辑文游戏如何改变教育》《文工团往事》《中国文明不是西来的》等文章,或继续关注教育和娱乐方面的热点,或研讨一些严肃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辑文科技大爆发,改变人类认知与生活》《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苹果手机背后的“隐形冠军”等文字,关注科技新动态,关注它们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联系


其余版块中,各国民生和文化、各地风俗风情、健康医疗养身、音乐艺术建筑等方面均有所涉猎;另外,新科学新技术方面也有各自不同的精彩文章,以吸引不同层面的读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