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没骨“最帅画家”周午生:午生没骨,一次无声息的变革

 冷泉阁主人 2018-05-26

寸头,说话不紧不慢,内敛秀气。如果说“画如其人”,周午生像他所推崇的宋人院体画和元代文人画一般,既能让人感到庙堂气、富贵气,又不时散发出文人特有的书卷气、雅气。这位出生在内蒙包头、祖籍河北任丘的画家,目前是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的副院长兼花鸟系主任,国家“131”创新型人才。或许,只有在他“能攻能破、能狂能变”的没骨画里,才能窥得其血液里隐藏的与出生城市一脉相承的一丝旷野气息。

《锦羽承露》 39×60cm

▉ 基因决定——没骨画“最帅画家”

副教授、硕士师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或许这些头衔都不及一句“中国画最帅画家”这个美称来得让人艳羡。当记者笑问:“周老师,有没人说过您是画没骨画里,最帅的一位画家?”周午生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有啊,不是没骨画,是中国画里”紧接着补充一句:“当然,这都是开玩笑说的。”反应迅速,一面是自信,一面是自谦。周午生就像他兼收并蓄的笔下画篇,帅气却不失儒雅、庄重却略带顽皮,耐人寻味。

周午生

提及为什么选择国画作为自己的创作道路,周午生依然回答迅速:“没有为什么,就是骨子里从小喜欢,并不是刻意要选择一种,比如油画、雕塑、版画或设计,而是好像基因就决定了我画中国画,就是自然而然的。”说完腼腆一笑。诚然,基因不但造就了眼前这位没骨画乃至中国画“最帅画家”的“帅”,还为其选择了一条适合终生倾力奉献的人生道路:做一位中国画画家。

▉ 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5月12日的没骨画展上,有一场别开生面的“笔会”。现场邀请5位画家在同一时间挥毫泼墨,即兴作画。周午生是最快完成的一位,也是中间停顿休息最多的一位。记者问其是否创作习惯使然,他这么回答:“倒没有留意过自己的创作过程,一般而言是‘意在笔先’,有了大概的构图后就下笔,下笔后便不再思考什么,正所谓‘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然后根据构图再做随机变化。”

“国粹华艺——没骨画展”笔会现场

当天,周午生画了一幅芭蕉和黄色腊梅组成的没骨画。谈及其立意,他说:“概念里梅花是冬天开的,但我看到的梅花几乎都是春天开的,也许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吧,经历了寒冬,才能在春天绽放。也是形容一个人坚韧的品格”,他接着说:“平常人们画红梅白梅比较多,我就有意识地避开了,画了黄色的腊梅。就构图来说,芭蕉叶子代表面,有泼墨的感觉,意在用水;梅花枝干代表线;而花呢细小,正好代表点。整体而言,是为烘托一种艺术感染力吧”。如果说“画如其人”、意有所指,小小却与众不同的黄腊梅正好体现了周午生性情的一面:坚韧,不人云我云。

▉ 院体画与人文画的有机结合

有名家评:午生没骨,一次无声息的变革。周午生用“没骨法”取代“兼工带写”,“变墨法为彩法点染而就”,强调用笔的重要性,“在极似中求不似”,追神韵达妙趣。论及创作没骨画独有的心得和技法,周午生主张一方面要秉持传统国画技法,用谢赫的讲法,即“骨法用笔”,笔墨讲究书写性、写意的精神,力求气韵生动;另一方面则要求工笔画造型和设色基础、严谨的基本功,让工笔、写意为没骨服务,丰富没骨画绘画语言。

《坠霜秋水》 39×60cm

《贴水浮波》 68×136cm

“我追求的风格大体是:宋人院体画和元代文人画的有机结合,我非常迷恋二者。希望别人看到我的画既能感觉到庙堂气、富贵气,同时拥有书卷气、雅气。说起来容易,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最难的就是:有想法没办法实现。比如我特别渴望把书写性用到没骨画的创作中,所以目前在大量练习书法,但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摸索、练习。”谈及今后的创作方向,周午生说:“大的方向还是希望在国画上有所建树,不会单纯只画没骨画,当然花鸟是主线,对山水也有兴趣,希望尽可能众取所长。”

▉ 当市场与艺术冲突时,坚持后者

很多画家会刻意疏远市场与艺术的关系,周午生则认为:市场虽不是衡量艺术价值的绝对标准,但却是一个重要标准。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艺术作品本身,另一方面则是价格。当然也有一些作品艺术水平并不太高,但市场价值很高。总的来说,希望二者统一。但当市场与艺术发生冲突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坚守艺术价值。“一个艺术家创作作品不能被市场带着走,而是要去引领市场。画画的本源还是‘真、善、美’,如果失去心中的这份‘真’,也就失去画画本身的意义。”他还例举了梵高和毕加索的例子,“梵高一生做梦都想把画卖出去却未如愿,毕加索活着的时候就名利双收,两人迥然不同的经历,却都是百年不遇的好画家。所以,最好是学术上有价值,老百姓鼓掌,市场也认可。”

《好事连年》68×136cm

能攻能破,能狂能变,既淡逸又雅正,耐看耐读,令人反复琢磨,体味再三。周午生的画之所以能亲近大众,又远离世俗,与他的思想、性情、品格分不开。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豁达”才能使他的画跨越古今、融合中西,消弭工笔与写意的分界,在多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中彰显“纯粹”与“超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