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绍池塘养殖中水质的辨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水质的调节方法,以期提高池塘养殖水平。 关键词 池塘养殖;水质;辨别;调节 中图分类号 S9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64-01池塘养殖生态系统面积小,池水较浅,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较短,是为实现经济目的而人工建立的开放型生态系统[1-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及水化指标很容易受天气变化以及人工调控措施的影响,其生态结构和功能会产生相应变化。水是鱼类生存的特定环境,水质好坏会直接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如果鱼类患病或出现浮头、泛池等现象,轻则需要用药治疗,但恢复健康需要时间长,生长缓慢,导致减产,重者出现死亡[3-6]。因此,水质管理在池塘养殖中具有重要意义。 1 水质的辨别 直观上,水质好坏往往可通过水色和透明度来判断。水色是水中浮游生物和其他物质的一个综合反映,是质的表现,而透明度是量的表现。养鱼水质总的要求是“肥、活、嫩、爽”。辨别养鱼水质的好坏,可以用仪器化验测定,也可以用经验判断,通常通过以下6个方面进行判断。 1.1 pH值 鱼类安全pH值范围是6~9,最适pH值为7.0~8.5。pH值高于8时,氨离子转变成氨气,造成鱼类中毒;pH值低于6时,90%以上水体硫化物转化成硫化氢,也可造成鱼类中毒;pH值低于6.5时,虾蟹类血液中的pH值也随之降低,尽管水体中氧气和食物较丰富,但仍会出现浮头、饥饿等现象。 1.2 透明度 水体透明度反应水体的肥瘦,正常情况下,透明度30 cm左右,水体肥;<20 cm,太肥;>40 cm,瘦。 1.3 水色 鱼池随施用肥料品种与季节而呈不同的水色。优良水色具有“肥、活、嫩、爽”的特点。瘦水与不好的水,水质清淡,透明度高。暗绿色:水面常有暗绿色或黄绿色浮膜,团藻类较多;灰绿色:透明度低,浑浊度大,水中蓝藻较多;蓝绿色:天热时水面有黄绿色的浮膜,水中微囊藻、囊球藻等蓝绿藻较多。较肥的水一般呈草绿带黄色,浑浊度较大。肥水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浑浊度小,透明度25~40 cm,硅藻、金藻或隐藻较多,是易被鱼类消化吸收的饵料生物,适合养鱼。 1.4 水华 有一定水华的池水属于肥水,对鲢鳙、白鲫、罗非鱼生长有利,但这样的水中溶解氧含量低,会导致藻类死亡且鱼类易出现浮头,严重时泛池死鱼。因此,在池塘养殖水质管理中需要控制水华的大量出现[7-8]。 1.5 池塘下风处的油膜 下风处的油膜同样可以反应水体的肥、瘦。油膜多,且颜色呈现日变化(早红晚绿)表明水体较肥,如果油膜是一层长期不散的铁锈色,则表明水体瘦而老,必须换注新水并增加投饵施肥。 1.6 水体气味 如果池水中浮游生物过多,不能被鱼食用则易衰老死亡。在池塘的下风处可闻到腥味或臭味。此时,应防止水质进一步恶化,造成缺氧[9-10]。 2 水质的调节方法 2.1 适时加注新水 加水是调节改良鱼池水质的有效措施,通过加注新水,带进氧气、改善池水溶氧状况,但加水的时间应选择在晴天14:00—15:00,加水量为鱼池正常蓄水量的1/3,但在炎夏晴天的傍晚,鱼池却不宜加水,这是因为这时精养鱼池水质浓,白天上下水层易生产氧差,午后上层水的溶氧饱和,下层水的溶氧光耗不长,加之水的热阻力,上下水层不易对流,氧差值越来越大,到了傍晚以后,表层水温逐渐下降,池水因上下水层温差缩小从而形成上下层水对流,溶氧量迅速下降,池鱼会因缺氧而浮头,如果在傍晚给鱼池加水,会人为造成上层水温急剧下降,上层水的溶氧大量逸出,加之水流作用,上下水层急剧对流时间提前,造成池水缺氧,池鱼浮头早,浮头时间较长,易造成泛池死鱼事件发生。 2.2 适时适量施肥 肥料对于鱼类的生长及水质的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适度培肥可使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生长良好,从而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达到培育良好水质的目的。5—6月鱼类处于生长旺期,以施有机肥为主,每隔7~10 d施1次;7—9月以施化肥为主,每隔4~6 d施1次。对于养殖鲢、鳙鱼为主的池塘,应以保持透明度在25 cm左右,水色以茶褐色为标准进行施肥。注意人畜粪等有机肥要发酵后再施。也可根据水温、水质情况施用生物肥料[11]。 2.3 使用增氧机 主要是采用增氧机械调节水质,常用的有微孔增氧、叶轮式增氧机增氧、喷水增氧,它们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虽然不同,但都具有造成池水对流、增加溶氧、散发水中有毒气体、改良水质的作用。机器改良水质的优点在于既能增加溶氧量,又可改进池水的化学性状,又不至于降低池水肥度。增氧机的使用要根据具体情况一般采用“三开两不开”:即晴天时中午开机,阴天时次日清晨开机,阴雨连绵或水肥鱼多 (下转第272页) (上接第264页) 等原因而有严重浮头的危险时,要在浮头之前开机,一般是半夜及时开机,傍晚不开机,阴雨连绵白天不要开机[12]。 2.4 定期搅动池塘底泥,改善水质 搅动可使池水上下混合,促进池底有机质分解,释放出底泥中沉积、吸附的营养盐和微量元素,使营养盐、溶解氧在上下沙层中平衡分布,以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改良浮游生物组成。一般每隔10~15 d用钢丝绳或铁索链、长柄耙等往返几次拖动底泥,或用水质改良机、吸泥机等机械搅动底泥1次,搅动面积不少于水体面积的1/3,时间以晴天中午为好,对缺少水源和池塘淤泥较厚的池塘其改水效果尤其显著。 2.5 正确使用药物 药物改良是向池水里施放某种药物改良水质,常用药物有生石灰、光合细菌、水质控制剂等。主要药物有生石灰、水质改良剂等。生石灰主要用来调节pH值和增大水的硬度,其最有实用价值,应用最广,一般每1 m深水用生石灰225~300 kg/hm2化浆后全池泼洒,在鱼病流行季节,每隔10 d泼洒1次;还有诸如EM菌、芽孢杆菌、底改王等生物制剂,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吸附水中的有物质,促进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维持水体生态平衡,并增强养殖对象的机体免疫力。一般每隔10~20 d泼洒1次。鱼类如果出现浮头或泛塘现象,为了速效增氧,可选用双氧水、明矾、鱼浮灵、速效增氧灵等药物泼洒。 2.6 科学投饵 饵料投喂量对水质影响较大。因此,要进行科学投饵,要选择营养全面、配方合理、安全无公害的颗粒料。应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类摄食情况决定投饵量。天气晴好,水质清新,鱼类摄食旺盛可适当多投。反之,则酌情少投或不投。精饲料每天投喂2次,时间在9:00—10:00和14:00—15:00,投喂量以30 min吃完为度;青饲料每天投喂1~2次,以当天吃完为度。 3 参考文献 [1] 王克行.虾蟹类增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 潘国荣.池塘养殖中水质的调控与改良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2012(2):258-259. [3] 陈卫境,周鑫,顾树信.河蟹健康养殖中应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试验[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2(1):37-39. [4] 丛日明.浅谈池塘养殖条件与养鱼水质[J].黑龙江水产,2011(6):40-42. [5] 杨术杰,王树元,柳广生,等.夏季池塘养鱼水质调节的几点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2011(17):32. [6] 兑艳.池塘养鱼如何进行水质调节[J].渔业致富指南,2011(14):33-34. [7] 唐招平.高温季节水质调节四注意[J].农家致富,2010(13):41. [8] 徐淮清,张建峰.池塘养鱼水质调节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4):118,122. [9] 杜玉东,周聪,侯日成.河蟹养殖塘水草的栽种及水质调节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9(18):67. [10] 孔向军.精养高产鱼池水质调节方法[J].农家致富,2004(9):40. [11] 张从义,李圣华.精养鱼池水质调节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2004(6):25-26. [12] 罗忠芬,廖时权.精养高产鱼池的水质调节方法[J].中国水产,1987(9):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