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 |上海博物馆法书真迹之旅

 用口叟 2018-05-26


上周,因公上海出差,要陪着大领导,不能自己出去瞎逛,本来想与临帖帮的书友@Kevin兄喝两杯,没想到,领导与我寸步不离,在我的大力“忽悠”下,有幸公务间隙参访了上海博物馆,并成为领导的专业讲解员,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一种错位感,陪着反对搞副业的领导讲解我空闲最爱搞的书法,很奇妙。


参观期间,领导一不小心把手机存到存包处,所以拍的照片还是不够多,因为一半时间在陪领导找手机,所以分享一些自己拍了并有点感觉的照片。


上海博物馆的馆藏宽度和深度都非常可观,每一个领域的藏品都可以贯穿我国自古至今的各个朝代,所以我认为,两个小时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图书馆一楼展出的是各类佛教造像,很多秦汉魏晋的器物,让我仿佛回到了陕西的博物馆里,那种浑厚感、简约感和拙朴气息迎面焕发着古老中国千年不衰的勃勃生机。



除了感慨古人精湛的雕刻技艺,还会发现不同朝代的审美趣味是有一定的区别,越是古老的,越有拙朴气息,越是后世的,越是精巧华丽。


所有,我突然明白,拙非拙,丑非丑,美非美,所谓的丑拙,不过是删繁就简的美,所谓的华丽,不过是后人在前人留下的大象无形中找到自己感受到的有形罢了。



按现在的审美,下面这尊天王像,够帅气吗?一点也不帅气,根本没法和鹿晗、杨洋、张艺兴这些长的比女人还好看的小鲜肉相比。是审美变了,还是人类进化了?



在看下面阿难(A^nanda)和迦叶(Mahākāśyapa)两位尊者,一位看起来慈祥,一位看起来憨厚,这种厚重感,和简约感与汉魏的书法美感是相通的体会。



千佛塔,第一次见的朋友一定非常震撼,当然,造物者一定也是怀有虔诚之心,只不过我想到的是,现在常有人写六尺整张的小楷,是否与古人有相同的心理动因呢?



下面两幅图片是造像的题记碑刻,前者工稳后者荒率,细观之,可以想到前者是先书后刻,后者是直接刀刻,前者对端点、转折处的刀刻处理非常讲究,而后者似乎不在意点画形制,冲刀直入,倒是爽快。



下面这两幅也应属于先书后刻,相比前面的题记,此碑的书者和刻者似乎都还不够娴熟。看来什么行业,熟练工的价值都不可小视。



二楼的英国现代油画展粗粗的看了一遍,印象最深的当然属于这幅,西方印象派盛行以后,东方的线条艺术对于西方艺术家的启发很大,下面这幅作品基本上都是用线条构成的,所以味道和其他作品都不一样,告诉领导说这幅作品兴许是受到了中国书法的启发的,领导近距离端详以至于警报器都响了,转身笑着对我说,别乱说,这里面没一个汉字。哈哈...好吧。



对面的展厅是陶器和瓷器展,粗略看了一遍,只觉得乾隆爷真是没得说,不仅在书画作品上乱盖印,乾隆朝的器物也是复杂到让人觉得有些违和。所以也没拍照,看到这个笔筒拍了一张,其隶书虽是工稳,但装饰气过重,格调不高。但还好,在规矩范围之内,当代的这类作品不知道哪找的书者,泥好器好的作品挺多,一看题字就放下了。



最期待的还是三楼的古代书法真迹展厅,博物馆还是很有想法,把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清末的隶书都有展示,只不过并非全部藏品,略憾。



甲骨我还是头一次见到原物件,不知道是不是复制品,但看骨上刻的甲骨文倒是蛮精巧,小拇指指甲盖大小的字,刻的很有秩序,邱振中先生曾经对于章法的研究就始于甲骨文,发现其中有一种奇异连接在后世中很少出现,后来黄庭坚、王铎的草书作品里面有类似甲骨文的章法安排方式。字太小,隔着玻璃也看不清楚什么。对甲骨文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回家买一块排骨自己刻刻试一试吧。



甲骨隔壁放着秦代的铜斤权和诏版,字非常小,写得比较拙朴,和《峄山碑》那样工稳的小篆又是不同,似乎总有“工笔”和“写意”两种风格在一个时期并存着。我在网上找到了更清晰的拓片和照片(非上图器物):




再隔壁,是书法爱好者的“必拜圣物”,《圣教序》宋拓本。


目前,宋拓的《圣教序》应该是最善本,这里展示了几页,很古旧,玻璃太厚,只能这样看看了,内心也没什么波动,没有当年在碑林看到原碑时震撼。所以向领导全面介绍了《圣教序》是怎么来的和为什么纸是黑色的。


张旭的楷书,味道很好,展示了几页,有学者说张旭的《古诗四帖》是伪作,因为未避讳,但是人们更喜欢相信他是张旭的真迹,因着这样就可以有一个让很多人心安的理论假设:草书写得好是因为楷书写得好。但令这些朋友遗憾的是目前还未见到怀素的楷书作品传世



上博馆藏的晋唐宝贝没有展示那么多,紧接着就是宋人的作品,米芾的《多景楼》诗册(字径约8-15cm),还是挺令人血脉喷张的,一千年前的作品,到现在墨色饱满乌亮,精神焕发,就像那句话,仿佛见其挥运时一样,可以看到老米书此卷时内心的亢奋感,也或许是才吃了武昌鱼、喝了绍兴老酒,和友人吹了一场酣畅的牛吧。


虽说现在印刷品和真迹差不多,但是看到真迹的时候,还是会感觉的老米当时写大字过程中,为了能够写得厚实,全力去将笔毫凿入纸内,印刷品的飞白是死的,所以有时候给人的冲击不够。


另外,也能看出,老米写大字和王铎写大字的感觉是不同的,老米恨不得把十八般武艺都涌现出来,但王铎的大字是很轻松的,相比之下,老米的小字比王铎的小字又精彩很多倍,真是时代不同,笔墨技巧也是有差异的,也可以想到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其实是有前提的。



上博还是很有意思,给老米的大字旁边放的是其铁粉,南宋吴琚的册页(字径约2-3cm),相映成趣。这幅册页是吴琚流传的代表作品,让我感触比较深刻的是墨色非常透气,并非是黑的喘不过气,想必古人的砚台里常有宿墨,水墨相容,写来流畅自如。



看到张即之的大字手卷,觉得虽说很有气势,但是用笔已经有些偏离传统了,张即之对传统的破坏是真破坏,不是创新,因为其创新看不到更深的传统,仅用笔上已经简单粗暴到败坏的程度了,这一个局部算是写得还可以的了,辣眼睛的没想拍,其余不足观。



所以能看到上博的用心,张即之隔壁就是盟主赵孟頫的《千字文》长卷(字径约1-2cm),似乎上博给观者呈现的就是宋元书法史的流变过程,真是耐人寻味。



赵孟頫真的是功力超群,不得不服,指甲盖大小的字,用笔十分精到,几乎找不到一处泄气之笔,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么工整的写完真草千字文已非易事,更何况如此精致,领导看后大呼好看,好看,而当时我的感受就是,这特么真是人笔合一,没谁了!



赵孟頫《千字文》的旁边就是元代的各类书家手卷作品,有几位是赵的好友,也有一些用笔结字都还很烂的文人作品,没拍。


让我回味的似乎还是上博对于赵孟頫作品的安排,很有意思,由宋入元,赵孟頫力挽狂澜矫正张即之之流末路之失;又同时,当元一朝,赵孟頫将汉文化发扬光大保持了非常好的传承,后世诟病贰臣真是对赵氏不公啊!



接下来进入明代书法,主要展示了明代各个时期重要书家的作品,从宋克一直到王铎、张瑞图,遗憾和奇怪的是,作为上海人的董其昌,其作品一幅都没有展出。


这幅祝枝山的草书很有气势,其实对观者而言,看完赵孟頫的精到之后看到祝枝山的这狂草内心还应该是有起伏或者想法的,我观察领导的反应,看了一会就说,怎么写得这么乱啊,但是感觉很流畅。


嗯,这个体验是不错的,缺的只是对的了解。



王宠的小楷书,钟味很浓,手卷很长,且一丝不苟,领导感慨写得很整齐,就是为什么每个字笔画都断开了,看到王宠英年早逝,旁边的一位老头说,一定是太用功了。



明代其他作品未拍,看到了王铎这幅作品,以前只在字帖中见到过,没想到这次见到真迹,和前面米芾的作品相比,那是相当的轻松自如,一个字大概15cm左右吧,看了很长时间,不想说什么,只想去感受。




最后就是清人的作品,领导和同事对刘墉的小字手卷还是很感兴趣,毕竟看过《刘罗锅》,并且对于能够辨识的字迹所带来的阅读便利体验很满足,对后面邓石如、吴大瀓、赵之谦、何绍基的作品还是不那么喜欢。


赵之谦的碑书看真迹,书写性非常的强,虽是拳头大的碑字,但大气又可人,润墨的洇化感和飞白所呈现出来的书写意味非常具有文人气息,这碑体就写的很舒服。



此外,还看到了明代文人书房的展厅,我想临帖帮的书友都很喜欢吧!所以建议房价别涨了,让人也买点家具吧。


上博之行来匆匆去匆匆,但能体会到博物馆的用心,也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不管是文化自信,还是兴趣爱好,去博物馆转,准没错。


上博综合评价:藏品多,空调好,玻璃厚,人多,值得看。


PS:看到偶像的真迹,人难免激动,所以也能理解最近网上疯传的田xx拜师礼,那些人给田大师磕头的激动心情也能理解了。




有意思的是,这周上海的领导又来陕西,帮主又陪同参观了兵马俑博物馆,调调又完全不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