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口德、积口德,说话刻薄、多批评的人,走到哪里都造成是非纷争

 徐泽权 2018-05-26

 

孔子教学分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言语排在第二位。言语不当,走到哪都造成是非纷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以老人都提醒我们要修口德、积口德,不然福报全从嘴巴溜掉了。

比方喜欢批评人、挖苦人,喜欢讲一些伤害别人的话,一天就折了很多福报。假如懂得修口德,每天安慰人、鼓励人,都讲利益人的话,甚至人家寻短见,你一句话能劝他回头,那都积很厚的阴德。

比方“见人善,即思齐”、“道人善,即是善”,对真正有道德学问的人,我们不嫉妒,赞叹他,让更多的社会大众跟他学习,这叫随喜功德,每个人受益都跟你的赞叹有关系,所以口德重要。一念“道人善,即是善”功德很大,一念嫉妒、毁谤、批评,断了很多人的信心、法缘,这个罪业就很重了。所以对自己来讲,言语的修养要下很大的功夫来提升;对团体,注意口德才能真正和睦相处。

我们要了解,言语是心之声,是我们心体现出的行为,所以言语有问题,事实上还是心地偏颇了,都要从心地下功夫。比方“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多言是行为,病在哪?病在心太浮躁。

《易经》告诉我们:“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浮躁的人话太多,定不下来;吉祥的人很安定、安详,言语不多。

晋朝宰相谢安,当时王羲之三个孩子去拜见谢安,见完以后,旁边的人就问,这三兄弟哪个德行最好?谢安说,最小的王献之最好,他两个哥哥谈很多没有意义的话,而他很有礼貌地问候长辈之后,就非常谦卑地听长辈讲话。因为去见宰相这么有人生阅历、智慧的机缘很难得,谦卑的态度一定是恭恭敬敬听,怎么会多话?后来确实最有成就的就是王献之。《弟子规》也告诉我们,“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说话的学问很多,我们要能观照讲话的存心(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态度好不好、讲话的方法妥不妥、讲话的时机对不对。一个人会非常谨慎言语,主要也是很了解“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影响很大。

俗话讲,“三年交情,一语寒心,温情全失”,很多年的老朋友,一句言语苛刻不体恤,可能交情就付诸东流。包括自己的福报,有一句话讲,“一言折尽半生福”,一句话把半生的福报都折掉了。有的人讲话真的很刻薄,讲得让人气到说不出话,甚至讲得让人想自杀,这都是折了半生的福报。

甚至很多家庭就因为言语不慎,出外讲自家的丑事,可能就造成家人之间终生的隔阂,所以不言家丑对一个家庭来讲太重要了。比方夫妻,假如太太把先生的不好到处讲,最后又传到先生的耳里,先生一定火冒三丈,不能原谅太太,那就麻烦。

假如先生的不好不讲,只讲先生的好,最后传到他的耳里,那先生会想:“我才这么少的好,我的妻子都赞叹、都欣赏;我这么多不好,她都包容。她这样对待我,真是太令我敬佩了,我不能让她失望,好的我要更好,不好的我要改掉。”你赞叹他的好,包容他的不好,就把他的良心给唤醒了。不赞叹他的好,还讲他的不好,最后隔阂就愈来愈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