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一部国产良心剧来了,千万不要错过!

 小酌千年 2018-05-26

如果你喜欢看推理剧,你一定看过《白夜追凶》。

烧脑的剧情,“明暗”兄弟的无缝转换,让人欲罢不能。

今天影sir给大家安利一部同样烧脑的国产网剧——

《罪途》

故事的开头设计,简单粗暴。

深夜、大雨、山体滑坡、停在桥上的列车、这些元素加在一起,不发生点什么,显得那么不真实。

更加不真实的是,这节车厢里只有八个人。

一个退休的教导主任,吴健。护工,秋红。

网店店主,王超。生意人,老赵。

医药代表,刘惜之。记者,梁夏。

打工妹,周欣雪。研究生,韩家斌。

几个行业各异,层次不同,生活里几乎没什么交集的人聚集到了一起,一开场就火花十足。

王超看见美貌的周欣雪上车,殷勤地帮忙提行李,不料被小周拒绝。

趁着小周弯腰的时候,王超“咸猪手”上身,拍了小周的屁股。

随后上车的韩家斌看到小周后,又拉住了她的手,一句“认错人了”,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接着,他们又坐在一起闲聊了起来。

敬烟,递水,一起分享吃的东西。

刚刚被人占了便宜,这么一会儿就芥蒂全消了吗?

直觉告诉影sir,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果不其然,随后他们集体陷入了昏迷。而老赵,却再也没有醒过来。

集体昏迷,为什么死了一个?

他是被随机选中的吗?

随着第九个乘客的出场,案件变得更加诡异起来。

因为这个人出现在他们七个人的幻觉里。

梁夏说,她就站在餐厅里。

王超说,她追着我打,我的胳膊折了,腿也折了,哪儿哪儿都烂了。

秋红也说看见了。

几个人同做一个噩梦,这个几率也太小了吧!

难道车上有不干净的东西?

这时,记者梁夏语出惊人:车上还会死人。

一时间,人心惶惶,车厢内的气氛恐怖到极点。

原本打算列车到站后交给警方处理的乘警老何意识到,这是一个诡局。

前路不通,凶手还在车上。为了车内人的生命安全,老何展开了调查。

这下发现了更为诡异的事:

他们八个,十年前就已经相识,更是和一件意外有关。

《罪途》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这件案中案。

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件十年前的旧案浮出水面。

原来这第九个人名叫徐囡囡,是市三中初一的学生。

十年前被同学暴打,导致脾脏破裂。因为送医及时,原本也不至于丧命。

谁知这个姑娘竟然麻醉过敏,意外身亡了。

这场事故,当年以意外结案,没有凶手。

可是,当年与这个案子有关的几个人,在同一天里登上了这列火车。不仅如此,他们还装作毫不相识。

他们到底在隐藏什么?在徐囡囡事件里,他们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这些问题随着老赵的死,扑面而来。

《罪途》的结构、叙事手法类似于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影片在狭小而封闭的空间里展开,给人一种压抑和紧迫感。

因为环境的狭窄,每个人的表现又被无限放大。

随着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甚至面部表情的改变,案件不断发生反转,观众的好奇心也被吊了起来。

更为可贵的是,在悬疑惊悚的外衣下,《罪途》的着眼点在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社会派的人文关怀。

校园欺凌、家庭暴力、儿童性侵以及周围人的集体无意识才是它的内核。

徐囡囡悲剧的起因是校园欺凌,打她的是王超和韩家斌,而且不止一次。

有时殴打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

同学们看见了,小卖部的老赵看见了,教导主任吴健也知道。

可是,没人站出来阻止。

在吴老师眼里,打和被打,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给学校的荣誉抹黑。

为了学校荣誉,他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法医刘惜之收受贿赂,做了假的死亡鉴定。

为了学生的名节,她要“保密”。

而记者梁夏,靠猜测写了一篇“四角恋”的报道。

他说,我可不是为了头版头条,我要的是“真相”。

只有徐囡囡,她想要的名誉、安全感甚至生命,都没人在意。

即使十年过去了,

霸凌者还理直气壮:不干不净的女孩子就该打。

“这样的人,就是我不打她,也有别人打她。”

可怜徐囡囡,无辜枉死后还背上一个乱搞学生关系的骂名。

《罪途》在人物形象的设定上更加饱满,不再是传统的非黑即白。

比如:

为了学校的利益而隐藏真相的老师吴健,

因为家庭暴力离婚的母亲,

为了自保依附于霸凌者的韩家斌等,我们都很难直接把他们定性为坏人。

他们也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暴力面前,他们选择了沉默。

只是当他们终于在沉默中爆发时,却把屠刀引向了更加弱势的人。

“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人性的自私和复杂在这一刻,让影sir觉得无比寒冷。

在情感处理上,《罪途》也是节制的。

不说教,不指责,只是把黑暗中的真实展现出来,由各位看官评判。

当然《罪途》在细节和道具的处理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比如影片开头出现的二人,鬼鬼祟祟,十分可疑,后面却没了发展痕迹。

乘警休息室里挂着的吉他,也没起到什么作用。

但是,这些掩饰不住《罪途》的光芒,它让儿童性侵不再是荧幕失语的状态,它把人性的黑暗带到了阳光下。

在影片的结尾,老何说:

我没有权利对冷漠进行审判,

我只希望,

你们永远不要忘记徐囡囡。

确实,在这一点上,每一个默认悲剧发生的人,都是杀害徐囡囡的“凶手”。

但是,别忘了

一颗花的陨落,绝不只因为外部环境的恶劣。

可能,在深深的泥土下,它的根早已腐烂。

我们在批判社会冷漠的同时也要思考:

为什么徐囡囡给母亲打电话时不说出自己的遭遇?

为什么应该和孩子关系最近的父母,却是最后一刻才知道消息?

当老师、朋友不能信赖,

当父母双亲无法依靠,

当偌大的社会无处求援,

那些被侵犯、被伤害的孩子只能走向极端。

影片里的徐囡囡已经死了,社会上还有许多像“徐囡囡”一样的女孩子等着被救援。

希望这次,你、我都能及时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