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我是财哥哥,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作者是小川仁志,他是东亚地区最热门的哲学达人。 这是一本带你轻松阅读哲学原典的书。它精选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15本哲学名著,带你深入浅出地轻松游览整个哲学世界。书里总结了亚里士多德、笛卡儿、萨特、康德、福柯等大师的理论,今天我们就重点解读一下亚里士多德和萨特的 关于幸福和婚姻的两个话题。 一,幸福 说起幸福,人们通常认为幸福在于快乐、荣誉或者财富、名声等等。但是亚里士多德说:这都不是幸福,单单拥有其中一项或者几项,比如过的开心,有钱,还称不上幸福,因为人生是一个整体,生活中一切值得追求的东西,组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幸福!还有人认为幸福不就是快乐吗!比如最近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叫做小确幸,意思是,微小但确切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说:这一时的快乐也不是最终的幸福。生活里面有很多种快乐,即有小确幸也有大欢喜,那到底啥是幸福呢?亚里士多德说:拥有美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美德带来的快乐要比其他快乐更有价值。 人类有追求幸福的本能,但是低级的欲望往往会让我们背离本能,所以要用理性克服欲望。我们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幸福,但是有些行为不符合这个追求。做错事的原因或者是外力强迫,或者是无知。跟无知相比,更普遍、也更可悲的情况是“明知而故犯”。比如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是戒烟却很困难。亚里士多德认为“明知故犯”实际上就是无知,因为当一个人意志薄弱、被欲望迷惑的时候,他就已经丢弃了自己的知识。这样的举动会让我们感到悔恨,也让我们失去幸福。对付人类的无知,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应该用理性来驯服欲望,也就是做选择。那么什么是正确的选择呢? 亚里士多德说:恐惧、自信、欲望、愤怒和怜悯,这些愉悦或者不快的情感,过于强烈,过于不足,这两种情况都不好,而是要讲究“适当”两个字。判断是否适当,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你做出的选择,一定要依据客观、具体的现实。比如亚里士多德被老师派去买面包的故事,亚里士多德空手而归,因为面包师傅那里没有一种抽象概念的面包,只有具体的方面包、圆面包、酸面包、甜面包,而他不知道该选哪一种。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分歧,柏拉图认为抽象的理念是真实的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却强调一定要对客观世界做具体的把握!你看,“只有在现场的人,才知道面包是方是圆,是酸是甜”,才能进一步做出选择。 每个人都想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只有符合客观现实的愿望,才是理性的选择;不符合现实的愿望,就只能是愿望而已。比如,“我想成为上帝”是不可能实现的,脱离了现实;“我想成为老板”则有可能实现,符合现实。下面说第二个重点。 二,婚姻 相爱就要结婚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要请出一个经典人物,最著名的哲学大师——萨特,他也是一个哲学流派“存在主义”的代表。存在主义者都有个共同的认识,就是人类的“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指具体的事物,“本质”是关于这个事物的抽象理念。 举个裁纸刀的例子,厂家生产裁纸刀的时候,设计师脑子里是先有关于它的样子和用途的想象,还有关于它的材料和制作方法的设计,这些抽象的理念。然后我们再按照这个理念,制造一把具体的裁纸刀。所以裁纸刀是“本质先于存在”。 这跟人类正好相反。人类并没有事先就设计好,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你自己做出选择,自我塑造的。我们把它叫做人的“主体性”。这也带来一个后果,萨特说:既然是自己做出的选择,就一定要承担责任,这个责任是对全人类的责任。比如现在我选择结婚,这个选择是我根据自己的感情、欲望做出的,但是通过这个选择,我也促进了全人类向一夫一妻制的方向迈进。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有点着急了,到底萨特选择结婚还是不结婚呢?萨特的选择是:我不结婚。虽然他和爱人波伏娃终生相伴,但他就一直坚持不肯结婚。因为他们俩认为,人类是存在先于本质,女人当然也应该是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你自己决定了你是什么样子,才有了别人眼里定义的你。然而事实却相反,社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女性是柔软的,被动的,温顺的,然后通过教育习俗舆论等力量,把每一个女人都改造成那个样子。 波伏娃有句名言说,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塑造成女性,萨特和波伏娃认为在婚姻关系里,女人被实现定义成男人的妻子、家庭主妇等角色,但这一切都强行改变了女性,剥夺了她的自主选择权。 那么对待自己的婚姻,他们俩人是怎么做到的?为了抵抗这种改变,萨特和波伏娃用两人之间的自由协议代替婚姻。他们一直相爱了50多年,直到萨特1980年去世。当然萨特和波伏娃,也承认他们的关系不适合所有人学习,但是他的尝试很有价值,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女性在婚姻中的处境。萨特给我们的启示压缩成一句话,就是我的生命我做主,我负责。这听起来很容易做到,是吧?要是这样想,那你可能就错了。还是讲婚姻。 任何婚姻制度都并不是天生理所当然的,它只是一种风俗习惯。我们现在是一夫一妻,也有些社会是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原始社会可能还有过群婚制。结婚,就是遵从社会习惯,建立符合风俗的两性关系。这种关系其实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而是你的社会实行什么样的制度,你就要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否则别人就说闲话,你就会很没面子。 萨特和波伏娃发现,很多夫妻的婚姻已经味同嚼蜡,可是要说走出婚姻去追求恋爱的激情,他们又觉得这太不体面,太丢人了。就算某些人有了心理或者身体上的出轨,他们也会对配偶撒谎,靠虚伪来维持住别人眼里中规中矩的婚姻。 遇到这种情况,是选择打破婚姻走出去,还是为了面子,为了孩子,为了不让父母操心,所以忍受下去呢?前一种可能顺从自己的愿望,没人能告诉你这样做对不对,但也要自己来承担一切代价。后一种顺从社会风俗却牺牲了你的自由和自主。萨特说:其实你怎样选都是对的,别人不能因为你的选择来批评你,但是他只强调一点,不管你做了哪种选择,都像是缔结了不可更改的契约,必须为此负起全部责任。 最后,总结一下。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带来的快乐是最大的幸福,我们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决定了我们的幸福。第二,萨特鼓励我们去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生活,我们是自由的,别人不能对我们的选择 指手画脚,但是当我们迈出脚步,我们就要为此承担责任! 好了,这本书的解读,对你有帮助吧!?让我们每天都能读完一本书,也就是10分钟的时间,一年下来,我们就可以读完365本书了,那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啊!恭喜你,你已经读完今年的第109本书了。 |
|
来自: 昵称37024558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