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乒乓球的分析

 qjl666666 2018-05-27

 乒乓球的分析 
Pingpong analysis          Z.C.Y ing
章超英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由非专业人士撰写的、并以文字的形式来全面闸述乒兵球原理的专业性学术论文。作者站在数学、物理力学的角度,在理论上高度地分析和概括了运动中的乒乓球、以及同它紧密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并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解答。
弗·恩格斯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间的论著《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即著名的《反杜林论》),首次,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部用文字的形式来论证哲学、自然科学(最主要的是力学和数学)的伟大论著。他用完美无缺的唯物主义辨证观来解剖事物的本质,对于乒兵球的分析,我们同样要用唯物主义的眼光辨证地加以分析。所谓运动,就是有规律可循的动;动,就要促变;不同的变,叫变化;有一定规律、规则的变化叫运动。乒乓球,就是一种有规律、规则变化的运动。


内容:乒乓球的运动变化及应对方法。The moving changes of the pingpong ball and methods of reply。

关健词:摩擦与旋转,运动与变化;力量与速度,判断与反应。Fric-tion and gyration;Movement and changes;Power and speed;Judgeme-nt。 


假设,这仅仅是一种假设:地球是相对静止的。那么,当人们看到早晨的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随着时间的延伸,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按她的运行轨迹移动和变化,直至在西边的山峦没落。我们把太阳比作乒乓球;把太阳移动的变化弧线比作二次函数的(y=ax平方+bx+c   a<0)
抛物线;把太阳的移动,比作来自宇宙的引力。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用力学和数学的观点来解释、
论证乒乓球运动原理的原因所在。

   打乒乓球的人,往往关注的是如何运用进攻性的手段去战胜对方。是的,运用这种手段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反过来设想一下,你能抵挡住对方强有力的进攻吗?你的打球的能力是否己达到同对手抗衡的水准?还有,对方发的是什么性质的球,是上旋?或是下旋?还是不转的平球?再还有,他(她)发球的力度多大?球的方向?球的长短?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你都弄清楚了吗?所以,我们必须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已打球的现实水平和技术能力同理想状态下的差距有多大?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对乒乓球的原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解剖,以便应用于今后的实际操作。通过“理论——实践——提高——掌握;再理论——再实践——再提高——再掌握”这一无限循环的原则,来不断地修养自己打乒乓球的理论水平,最后的目的很清楚,为实战所用。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的运动。在接触这项运动之前,或在接触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它的概念有所了解,对它的技术有所剖析。

接球:打乒乓球的接球同打排球的接球同样重要。排球如果一传不到位,那还打什么排球?如果,一个打乒乓球的人在同等条件下,连对方发来的球都接不起,那打球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就打乒乓球而言,接球是打球中的重中之重。故放在开篇来讲,以凸显它的重要性。
在接球前,你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站好位置:站球桌台角边(或附近),面向对方发球的站位;弓腰、收腹、上身前倾(随时向前扑击的姿势)。
双眼紧盯对方的发球动作:
(1) 对方发球的旋转力量:手臂引拍时的长短、速度,(2) 切(3) 球的瞬间球拍与球撞击和摩擦时的力度,(4) 及手腕动作的力量。(听声音也可辨别出对方发的球转与不(5) 转。转的球,(6) 发出的声音很轻微;相反,(7) 不(8) 转的球所发出的声音则重,(9) 是球拍击打球所产生出来的撞击声。这个声音很脆——“啪”!转的球发出的声音则很沉闷——“噗”!是拍与球摩擦时所发出的声音。简而(10) 言之,(11) 转的球以摩擦为主,(12) 不(13) 转的球以击打为主,(14) 有的不(15) 转球甚至一点摩擦都没有,(16) 是纯平球。)
(17) 对方发球的旋转类型:是上旋球,(18) 还是下旋球,(19) 或者是不(20) 转的平球?在等力下,(21) 上旋球的速度要比下旋球来得快,(22) 并且有向前冲的力量;而(23) 下旋球则是往下沉的,(24) 这是由于,(25) 在第二落点时球与台面产生了一个摩擦(阻)力的缘故。因为平球是完全靠球拍对球的击打发过来的,(26) 故声音重的平球速度快,(27) 声音轻的平球速度则相对较慢。
(28) 对方发球时第二落点时的位置(来球的方向),(29) 即你接球的位置:是左边,(30) 还是右边,(31) 或是中路。这个主要看对方在发球时,(32) 球拍在切(33) 球后的朝向。球拍的方向就是来球的方向(除滑板球以外)。
(34) 对方发球的长短:主要看球拍带动球的手势。一般来讲它与发球的长短成正比。长球,(35) 出台;短球,(36) 近网台内球。同(37) 时,(38) 球的长短同(39) 球拍的区域有关(球拍分上、中、下三个区域)。在等力的条件下,(40) 上区发出的球较近,(41) 下区发出的球较远,(42) 中区发出的球介于两者之间。
接球:在正确判断对方发球的性质后,接球方就要做好各种应对的准备。
(43) 上旋球:一般我们对付上旋球的方法是左推右攻。即反手推挡,(44) 正手扣杀、
或拉弧圈球。无论是拉,还是扣杀,拍子始终要向前倾压。为了便于分析,假设,我们把球台作为水平面,球拍垂直于球台;同样,我们把乒乓球的球体,从上(顶部)到下(底部)分成左右两半,这条分割的直线通过球体的中心,且又垂直于球台;我们再把球体从左到右划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同样也是通过球体的中心,且又平行于球台。也就是说,纵横两条通过球体中心的直线是相互垂直的。划分了球体以后,我们把球分成三个区域:即上部;顺时针转,上、下两半的分割线的右侧末端为中部;加上底部。对于上旋的球,不管是拉弧圈,还是扣杀,球拍与球的接触部位应该是在球的中上部。越转的球,球拍越要向前倾压,即球拍与球台的夹角越小。也就是说,球拍倾压的角度同乒乓球的旋转强弱成反比。注意,对方若发既快又转的上旋球,你可不必引拍(因为引拍需要时间),而是直接快带(借力)击球;而对付慢的上旋球,你就有充分的时间去引拍,然后(加力)击求。我们说,对于高的上旋球(指超过网高80mm以上的球),扣压的力量要大些;对于挨网而过的低的上旋球,则压的力度要小一些,这是因为,当你的扣压力量大时,球在接触球拍后的上升反弹力受到了球拍的前倾扣压力的压制,球未及反弹到超出网高而落网了。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手臂(主要是小臂)向前推进的力量的大小也同上旋球的远近成正比:高——力大,低——力小;远——前推力大,近——前推力小。力的大小,球拍与台面夹角的大小,是对相对等力发球而言的,并非绝对。
(45) 下旋:高的下旋球,(46) 可以直接击球;很转的下旋球,(47) 要在击球时把球拍的下半部稍(48) 微提一下,(49) 以免击球下网。注意,(50) 在扣杀下旋球时,(51) 一定要掌握好球的最高点(即第二跳的高点期)。近网的下旋球,(52) 可以用拨球的方法来接球。拨球主要靠手腕的动作来完成,(53) 拨球时手腕使用的力的大小与来球的旋转强度成正比。对付下旋球还有另外几种方法:A.搓球(反手);B.削球(正手);C.拉弧圈球(正、反手均可)。A、B两种是防守性质的过度型打法,(54) C是进攻型的打法。拉下旋的弧圈球,(55) 一定要上拉的力量大一些,(56)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已经知道,(57) 下旋球在第二跳后是下沉的,(58) 比平球的下降力大得多,(59) 因为它比平球多了一个旋转下降的动能,而(60) 平球只有一个克服(61) 空气阻力的重力势能。因为下旋球的下沉速度快,(62) 所以,(63) 接球时人要向前迎上。有些人在拉下旋弧圈球时,(64) 往往步法不(65) 到位,(66) 以至漏球(球拍碰不(67) 到球),(68) 就是这个原因。尽管手臂带前的力要相对地小一些,(69) 但球拍触球时,(70) 手腕瞬间的爆发力要大,(71) 且球拍也不(72) 能向前压。拉力的大小同(73) 球的旋转强弱有关(成正比)。臂力和腕力,(74) 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力,(75) 你增强了一个力,(76) 势必要削弱另一个力。所以讲,(77) 我们打球有一个着重点,(78) 即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球的变化。因为力量是随着球的变化而(79) 变化、转移,(80) 不(81) 可能是固定不(82) 变的,(83) 这需要我们对各种不同(84) 的力进行认真的协调。比如,(85) 我们在如何处理球的方法上,(86) 要把腰力、臂力、腕力、加力、减力、借力、摩擦力、反弹力等等一系列力有机地结合起来,(87) 在触球的瞬间作用在球的某一点上。发旋转球也是同(88) 样的道理。
(89) 平球:所谓的平球,(90) 是指(91) 球本身没有被制造形成旋转的、或基本不(92) 转的球。对于平球可以直接采用拨、拉、推、扣杀的方法进攻对方。一般我们通常使用的是反手推挡,(93) 正手进攻的技、战术。从平球的概念中得知,(94) 平球可能有两种不同(95) 形式的发球姿势出现:A.一种是纯粹的平球。这种球的球速较快,(96) 完全靠对球的有效击打而(97) 发过来的,而(98) 且往往发的是长长的底线球,(99) 或者是两边的角球。对于这种速度快的平球,(100) 一要靠眼睛观察,(101) 二要靠大脑反应灵敏,(102) 三要靠步法的快捷到位。对于来不(103) 及作出妥然反应的平球,(104) 你不(105) 必去引拍,(106) 因为你引拍需要一个时间,(107) 就错过了被动反击的最佳时机;而(108) 是要对球作出快带处理(这时,(109) 你对来球加力反击因为时间的不(110) 允许已不(111) 可能了,(112) 只好借来球的力量及球拍的反弹),(113) 以弥补你被动反应(击)之不(114) 足。B.另一种是,(115) 形似发旋转球,而(116) 实际上球拍对球没有进行摩擦、或只做了少许一点摩擦的不(117) 转球。对于打球经验少的人来讲,(118) 其威胁不(119) 亚于强烈的旋转球。对方发这种球的目的性很清楚,(120) 就是误导对手的判断。实际上这种球是二分旋转,(121) 八分不(122) 转。以少微下旋为例:用搓球的方法用力去搓,(123) 这个过网的球可能飞得很高,(124) 就要被对方一板打死;若你去轻轻地推挡,(125) 这个球有可能要下网。如何处理好这种球,(126) 最首要的问题是,(127) 你要清楚地了解对方是如何发球的?摩擦点、手腕的动作是何运用的?一般地讲,(128) 我们发球时是用拍的前端去触球的,而(129) 这个发球是用拍的中后端、或后端去触球的,(130) 所以,(131) 拍与球的摩擦就不(132) 够;还有在拍子下切(133) 触球时,(134) 只是少许用了一点力,而(135) 根本未加手腕的力量。
二、发球。1.发球的基本概念;手平展,手心向上,将球垂直上抛;当球自由落体到一定高度
           时,已引伸的球拍向球的侧面切下;当拍与球相触的一瞬间,要用力扭动手腕,使球拍与球之间产生一个摩擦力,以摩擦力来推动球的旋转。在发球的过程中,主要是使用了两个力:一个是拍子下切的冲击力F;另一个就是球拍与球之间的摩擦力f。它的力的总和为:∑F=F-f。这个力同拉弧圈球的力是基本一样的,只不过它们之间的旋转方向不同而已。
          2.怎样区分上旋球与下旋球: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定球拍与球相触的点为原点O,过点O引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这就是几何学中的坐标。直角坐标系的坐标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即右上方为第一象限;左上方为第二象限;左下方为第三象限;右下方为第四象限。如果在发球时,当球拍与球相触、及相触后的球拍的底端部位朝向第一象限、或第二象限时,那么发的球一定是上旋,反之,就是下旋。这是为什么呢?从运动力学的角度看,切线力的方向就是运动物体(即球)受该力作用所产生的转动方向。讲得通俗明了一点,发球时手腕往上勾的是上旋;手腕往下切的是下旋。
    3.如何发不转球:我们已经知道在等力的条件下,在(球拍内的)不同区域发出去的球的远近是不一样的。同样的道理,在不同区域发出去的球的旋转也是不一样的。拍子对球的最近点(即切向口的边缘)为前端,前端发出去的球最转。随着球拍同球切点的内移,摩擦力在下降,旋转同样受到f的影响而逐渐减弱。也就是说,不转球的切点在球拍的末端(在不转区)。在虚幌动作的掩盖之下,其球拍下切到球的摩擦力度很小。
三、发球中的变数:
所谓变数,就是以你的虚假的动作来误导对手对你所发的球产生错误的判断。一
旦对球的判断产生错误的理解,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你把
上旋球当下旋球去接,那么接过去的球的质量可想而知,要么偏高,要么就直接
飞出界。如前所述,变数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误导对手对你的发球性质产生偏
差、或根本性的错觉。能使他人产生这种错觉,就要求每一个发球的人有着纯熟
的发球技术,对球的旋转性能的透彻了解,打破常规,“隐实扬虚”。以发“貌似
上旋实为下旋的球”为例:关于发下旋球的要义前面已经作了相应的阐述,问题
的关键是,要用你的动作来误导对方对你的下旋式发球作出上旋的错误分析及判
断。已知上旋球的F及克服阻力f的力的方向是指向第一、第二象限的,要使力
(F.f)的方向
在一、二象限,下切的(臂)力1F要用手腕的力量2F往一、二象限区域引带,
即手腕上勾,拍底(端)向上(半部分),这样下切的力(∑F)在球的载体中
产生了一个驱使球旋转的动能,并沿力的轨迹旋转运动。完成了上述分析,我们
可以得知,只要改变了力的方向,就能改变旋转的方向。怎样才能发好“实下虚
上”的球呢?我们只要在发球的三个连贯性动作(1.引拍—2.触球—3.弹出)中
的第3个动作略加改变,就可以迷惑对方,即第1个动作、第2动作保持发下旋
的姿态不变,在第3动作以下旋(切力的方向为三、四象限)触球后,球弹出拍
面的瞬间做一个手腕上勾动作,以致拍的底端朝向一、二象限,形成对手误判的
假象。对于发欺骗性的球,实的内涵要隐、暗;虚的成份要尽量表露和夸张。《
孙子兵法》有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这个道理。
四、发球中的思维变数:
          思维变数,顾名思义就是内因思维随着事物的外因变化而变化。我们说根据对手的弱点去打球,这固然很重要,但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但要注意对手的弱点,而且更应注重对手的某些特点,比如他的站位、临战姿态等等一些其他特定因素。怎样看对手的特点发球呢?答案很明了:即正常思维,逆反动作。例如:1、对善搓的人发上旋;使对方将球接飞出界,或接高。2、对善推的人发下旋;使对手接球后球落网。3、站位远的人要发短球。4、站位近的人要发底线及两角长球。5、对不善跑动的人,发急、转、快的球。6、善打的人发下旋。7、善拉的人发近网台内短球。8、对发力打的人,发球时力要大,且要快;使对手无时间引拍聚力。9、对善借力的人,要发柔、绵、慢的球;使其无借用球的来力的条件存在。10、对善拉、或(出台)抢攻的人,须发近网台内短球;迫使对手打过度球。对于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来说,某种单项技术存在明显的缺陷是不可能的;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整体协调的不够,对手球路的陌生,自己变化贫乏等等一些战略上的不足是存在的。但业余选手就不同了,因为不是专业,他的单项技术往往是得此失彼。比如,正手强了,反手就相应较弱;善攻的人往往忽视了防范意识,等等。所以,我们讲,对于业余选手来讲,解决了技术上的缺陷等于是基本上解决了整个运动盲点。业余选手的大脑思维,战略考虑其实并不逊于专业人士,关键是技术的单调,加上单项技术本身就没有过关,这样处理起球来就显得有些零乱,所以,业余选手更应该提高战略层次,以战略弥补技术水准之不足。
五、旋转:我们通常所讲的旋转,是指球在运动当中的旋转。球的旋转是在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确切地讲,球的旋转是在外力F克服阻力(主要是摩擦力f)使球发生位移(移动的距离S)做功(F-S-cosa)的结果。我们从做功的结果中可以知道,不管使球作何种的运动,直线运动,还是曲线(抛物线)运道,都少不了∑F(F-f)、球的状态发生变化的位置移动的距离S及F与S之间两方向的夹角的三角函数值(cosa,为F与S之间的夹角,cos为余弦比)这三个要素。1、首先让我们来讨论力F的问题:(1)在球发生变化时,有几种力在起作用?A.拍对球的冲(撞)击力F,这是使球运动的主要力;B.摩擦力f,尽管这种力是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也就是说,f与F的运动方向相反,但是缺少了这种力就制造不出球的旋转。C.弹力:由拍与球相互碰撞所产生的力。拍与球之间即有弹性碰撞的一面(碰撞体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发生改变,但内质未变);又有非弹性碰撞的另一方面(物质内部发生形变—海绵、胶皮的凹陷变形)。还有球台对球的反弹(也属弹性碰撞)。D.空气对球的摩擦阻力。因为这种力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力,所以,可以忽略不计。(2)力的变化:要使球从某一状态中得以旋转,就必须有一个能使球转动的外力作用(即外力对球体做功)在球体上;同理,力的方向不同,球拍与球相触的不同,那么,球的旋转也不同。正如前述,发球时作用在球体上的方向在第一、第二象限的为上旋球;反之(改变了力的方向),在第三、第四象限的球为下旋球。弧圈球的对拉,双方的摆短下旋搓球,是最典型的改变球体旋转变化的范例。2、力与功的关系:从医学的角度讲,一个人有病就必须吃药,只有病人吃的药物发生功效后,病才有望康复。反之,如果所吃药物未发生任何功效,其结果是可想而知。这种功效关系用在我们打乒乓球上,也是同样的。比如,你拉弧圈球,结果你把球拉丢了,球拍连球都没碰到。这说明你所发的力没有在球上产生作用,白费了力,是无效果的。至于你把球拉飞(出界)了、或拉下网了,那是你作用的力不到位,或者说你的力做功不到位。所以说,在运动中单靠一个力的存在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我们在所有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都要讲到功效关系。比如说,你要去办一件事,通过某种方法运用,通过一定时间的努力后而获成功。因为成功了,才能证明你努力的价值。现在我们把生活中的某些事和打乒乓球的某一技术动作概括起来,看看能否找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并且这种共同点同物理学中的某种概念有何关系?同样,我们以以上两个举例为例,来寻找他们动共同点,“拉弧圈”相当于“办事”;“拉”相当于“努力”;“拉球的角度”相当于“某种方法”;“球的位变”相当于“办事过程(一定时间)”;“弧圈成功”相当于“事情办成”。我们把这种所谓“共同点”再高度地集中起来,看看能否在物理学上,确切地讲是在运动力学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在打乒乓球的整个运动当中,实际上是能量不断传递、不断转换的过程。假设(又以前例为假设依据),把“拉弧圈”和“办事”看作是做功(W),把“拉”和“努力”看作为力(F),把“球的位移”和“办事过程(一定时间)”看作改变原来位置、状态过程中的距离(S),把“拉球的角度”和“某种方法”视为三角的余弦比(COSa——三角函数之一)。通过排列和比较,两者完全符合做功这个能量传递和转换的物理学概念。用公式表示为:W=F·S·cosa.  3、必须澄清的一个误解:即所谓“在发旋转球(包括拉弧圈球及搓球)时,拍与球相切得越薄越转”这个论点是否成立?答案很清楚:这个论点不成立。球拍与球相触的厚薄是指两者的接触面积而言,但事实上,摩擦同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是取决于摩擦系数的大小;它的大小要决定于接触面的材料、光洁程度、干湿程度和相对运动的速度。由此可见,如若硬性条件(材料、光洁度、干湿度)不变,即在摩擦系数不变的情况下,旋转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外力F的大小。反之,若外力F不变,旋转的强弱又取决于材料、光洁度、干湿度的改变,即摩擦系数的大小。我们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中打球,往往要发生拉弧圈球拉“漏”的现象。因为,空气的潮湿必定要影响到球拍表层胶皮的光洁(滑)度,因而又影响到摩擦系数的下降,这自然使胶皮“粘”不住球,尽管外力F的发挥是正常的。根据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以下结论:(1)球的旋转强弱与球拍切球时的厚薄(即面积)无关;(2)同外力F的大小、摩擦系数的大小有关,且成正比。4、旋转的制造:我们把从球不转制造到转,再到旋转球的两跳完成,称之谓旋转制造的完全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外力F(球拍所发出的力)的作用下,能量不断传递、不断转换的过程。以发上旋球为例:(当在外力手的作用下)把球垂直上抛,球离开手心时它的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当球抛到最高点时,球的势能最大,而动能最小;随着球的自由落体,势能渐渐减弱,而动能却逐步增强。当球下降到一定高度时,挥球拍向球切下,手腕上勾,球拍底端向着第一、第二象限(这是发上旋球的基本要领),使球产生自转的同时,按外力F(球拍)的方向下落到第一跳的第一落点,通过台面对球的反弹,向着第二落点作弧形(抛物状)降落;第二跳的开始到结束,球的运动原理同第一跳时相同,只不过球的旋转速度及球的前冲惯性受到第一落点、第二落点这两个落点的阻力摩擦及空气阻力的影响有所减弱。现在我们来解读整个过程当中的力、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关系:首先,当球拍下切同球相触的瞬间,主要是球拍的力F和海面胶皮对球的反弹力-F(此时的反弹力的方向同球拍力的方向相同)起作用。它们的合力为:∑F+(F+|-F|)。通过∑F的作用,球弹出球拍面到达第一落点,也就是说力使球产生了位移,即距离S;发球时,被球拍弹击出去的球同球台之间有一个夹角a,并且我们用三角函数的余弦cos来表示他的函数值cosa,表达式为:W=∑F·S·cosa。从这个式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功W不变时,位移S越小,则力∑F越大。我们又可以从三角函数的余弦函数值中看出,角度a与功W的关系:当cosa=o°时,其值为1;当cosa=30°时,其值为二分之根号三(即1.7321/2=0.866);当cosa=45°时,其值为二分之根号二(即1.414/2=0.707);当cosa=60°时,其值为二分之一(即0.5);当cosa=90°时,其值为0。在这组函数值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球与球台的夹角a的增大,函数值反而下降,这说明夹角a的大小同做功W的大小成反比;在等力下,随着夹角a的增大,实际的作用力∑F(位移S所需的力)反而下降。我们再可以从cosa的函数图象中看出,实际上这个函数图象所显示出的,是一条随着角度a的增大而函数值下降的曲线(减函数),其取值为:-180°/2≤y≤180°/2之间(0-90°)。尽管函数值可以是0-90°之间的任何一个夹角,对于它所表示的函数图象的曲线结构是成立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发球时不可能把球同球台形成90度的直角,同样也不可能发平行于球台(即0°角)的球,尽管当cosa=0°时,它的函数值为1(最大值),在做功过程当中的力的效率达到百分之百。当球被球拍弹击出去后到下落第一落点这个过程中,球体本身带有(来自海面胶皮的)弹性势能;当球被弹击下落到第一跳的第一落点时,球体又受到了球台的反弹力的作用,又产生了一个(来自球台的)弹力势能,但这个弹力势能,要被球台表面对球的摩擦阻力损耗掉一部分能量;第二落点及第二跳的运动状态与前一跳相同;在这里还要考虑到空气对球体所形成的阻力。在整个发球的过程当中,球在作弧状跳跃(反弹的前冲力)的旋转(按力方向的轨迹自转),但这种旋转随着球的向前的推进(位移)而有所减弱。球在初速度时(既球被球拍弹出的一刹那),球速最快,同样它的弹性势能也最大;当球在末速度时(对方球拍接触你的发球那一刻———假设,或相对认定这是末速度),它的转速最小,同理,其弹性势能最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速度,实际上包含了两种速度,一种是球体本身因受力而自转的速度,即角速度(严格地讲,它不是角速度,而是属于非匀速圆周运动),另一种是球体在空中作曲线运动时的速度。我们说有了速度的存在,相应地讲,就有力的存在并作用,那么,这个运动必定存在着功、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样的道理,球的运转、或运动就必定有外力(球体以外的力,包括弹力)的存在,来推动球的变化,由静到动(转)——做相对运动。什么叫运动?运,就是方式、方法;动,即物体的位置发生变移。位移产生了距离S,这又同功、能发生了关系。5、如何打球:我们一开始对乒乓球的认识,除了看到在球台上空“来回地飞舞”着的美丽而又漂亮的球在迅速划出一道道彩虹般的弧线以外,几乎可以说是无知的。除了观赏它的美妙而又精彩的动作、造型之余,更多地是留恋和吸引,这就是乒乓球的魅力所在。吸引往往促使人们去学习打球,并且去体验打球给你带来的无穷的乐趣。除了专业以外,尽管绝大多数人打球是为了健身,但是,这些绝大多数人也想把球打得更好些,于是练球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开动脑筋,多想想为什么?怎样去弄懂它,弄通它。打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借用哲学上的认识论的观点来概括:认识- -提高;再认识- -再提高(这是永无止境的理论与时间的相互循环)。初学者是在杂乱无章中寻找打球的规律,而会打球、或球打得优秀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把有规律的打法化解成杂乱无章,以至于使对手措手不及、防不胜防,从武术上讲,叫做“无招胜有招”。打球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此。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区分一下什么叫教练,什么叫指导?所谓教练,顾名思义就是教授你打球的技能。从启蒙时的零教育开始,一直到你掌握了所有的打球的基本技法(即基本功)为止。指导,是指点和引导你在掌握现有的打球技能的基础上如何去运用。所以,我们讲教练主要是技术性的,而指导的作用主要是谋略性的。这是两种不同工作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1、初练:一开始,你不要叫他们动作,也不要叫他们如何打。你只要告诉他们,不管使用什么方法,你要把球打到对方的球台上。当然,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是球(飞)出界,就是球下网。有了第一次尝试,使他们对球有了感性认识,再从他们第一次打球的失败讲起,给他们讲解球为什么下网的原因,并进行示范。那么,教练要告诉他们些什么呢?(1)怎样握球拍(略).(2)打球的拍型:不管你如何样地握球拍,球拍绝对不能向后倾斜,而是要略有前倾,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对方过来的球弹起后高于网(一般指球高于网 40mm),你就可以击打;如果是低于网、或同网高差不多的球,就可以拉(弧圈球)。握球拍前倾的角度一样,但前者击打的力主要是向前,而后者提拉的力主要是向上;因为前者击打出去的球的线路,可以是直线(严格地讲是接近直线。因为,在没有恒力的情况下,空中飞行物体的线路在地球引力场的影响下,势必要改变原来的直线飞行状态,而渐渐自然下降成曲线—弧形状);后者因为球较低,你要使球过网,就必须保证飞行的球产生一定的、能跃过网的弧度(线)。如果你所握的拍子向后仰,当对方发过来的球较高时,这时你去击打这个球,就必定有一个把球拍从后仰翻转到前倾的翻板动作,由于做这个动作需要时间(尽管这个时间很短暂),在你做翻拍动作的同时,来球并没有停顿下来,而是继续朝你“飞”来,当你尚未把整个翻拍动作完成,球早已触拍,这样击打、弹击出去的球必定要出界。如果是球速较慢的平球(不转球),或许不至于会出界,但跃过球网的球肯定偏高,这样质量差的回球,无疑是“送死”;如果是快速平球,回球还要偏高;如果是上旋球,回球不知飞到哪里去了?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如若对方发下旋球,你怎么办?出台的下旋球,正手可拉弧圈,反手可以搓球,也可反拉;这样的高度,这样的握拍造型,搓球的起始式刚好无需引拍,可直接用力下切触球(转动)后向前平移送球(把球送到对方球台)。所以讲,这样的拍型比较合理。(3)手势:以人体为中心点(轴),以微(弯)曲的手臂为半径,握拍的手向后展开,并前倾。这就是打球的准备手势。同时,配加意识形态:两眼紧盯对方的球拍(以分析、判断来球的性质、质量);蓄势待发(随时准备化解、或攻击来球)。进攻的手势:当这种攻击的意识由大脑反馈到手时,手臂用力(主要是大臂的向前摆动及小臂的收宿动作),以加速度(a=m/s.s)的恣态向球冲击,在球拍与球相触的一刹那,勾动小臂和手腕再度加速,把集合在球拍上的所有的力都释放(作用做功)到球的某一点上。从运动力学上讲,速度的递增,即力的递增。反之,同理。在进攻的过程中,有两个加速过程,这是比较专业的用力方式。什么是理想状态下的最佳手势(动作)?当来球过网到你球台落下后,A.球弹起——引拍;B.球弹起的高度为网高的2/3时——发力加速向球冲击;C.球弹起比网高出约20~40mm时——刚好击中球;D.当球从球拍中弹出后——复位(准备二次、再次进攻)。在进攻中,球拍向前移动了,那么,人的重心要如何转移呢?我们以右手握拍的人作为研究的参照对象。在准备阶段,人的重心应该在左脚上。左肩、左膝盖、左脚三点基本连成一线,成为转轴。为了维持人体的重心,即力学上所说的平衡点,重心必须随力点的转移而转移。换句话说,打球的力点在球拍上,球拍到哪儿脚就要跟到哪儿,不然人就要失去重心(平衡)。随着球拍从后向前的加速移动,人的重心也随之倾斜,迅速转换到右脚上。这样右肩、右膝盖、右脚三点一线成转轴。(4)站势与站位:A.站势:成自然马步,弓腰,重心在前脚。B.站位:专业人士自然站在左角,这是因为他们的进攻意识比较强烈。但业余选手的站位就比较讲究,这是因为他们的许多条件(包括身体素质,技术水准等等)远远不及专业要求;加之业余选手的侧重意识又较强烈,所以,定位(包括站位与选择打法——的方式)对于业余选手来说至关重要。业余选手的站位,侧重进攻的人,同专业的差不多,考虑到业余的步法总归不及专业的,所以站位要靠右移20mm(估计),即左半张球台的1/2(全张球台从右至左的1/3)处。防守型的人,站位较为偏中,是因为他要顾及全面;站得较远是因为,他需要在下降期时接球:一可以缓解球的来势(主要是球的惯性及弹性势能);二来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移动(位)回防。基于上述考虑,防守型的人最怕短时间内的快速有力的球及角边球。速度,力度,角(边)度,这三度是防守型选手必须应对的三大难题。技术比较全面的人,站位一般不是很固定,而是在左半张球台间游动,离台距离介于进攻和防守型之间。2.动作的定型:对于动作的定型,除了理解动作的要领以外,主要是靠多球的单元训练。在练习中不断体验、不段充实、不断完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直至完全理解动作的本质内涵。最后,领悟出符合自身条件的固定动作。在打球的过程当中,各种反应依次排列为:眼睛,把观察到的情况传递给——大脑;大脑,把情况作分析、判别,并把结果又反应给——脚,在步法到位的前提下,握球拍的手迅速出击。虽然,手的动作只排在整个打球过程中的最末一个环节,但是,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这一回合)打球的成功与否全靠这一击。那么,如何打好这“一击”呢?理性告诉我们,不同的球要有不同的打法,而这种打法的最终是如何运用完美的动作,即手(拍)的动作。从原理上,我们已经知道,(以平球为例)打球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空中的球由于自身的重量(M),要往下掉,且伴随着重力势能(E=mgh,m为球的质量,g=9.8m/s,s为重力加速度,h为球从原点下落到某一点的落差),为了不让球掉到地上,我们要用一个向上的力去支肘它的下落;另一个问题是要把球打到对方的球台上,这需要一个向前推进的力。一个是水平的向前力1F,另一个是向上 垂直的力2F,要用一块球拍去同时作用这两个不同方向,且又互相垂直(90度)的力,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既不让球掉到无法触及的范围,又能把球送到对方的球台?解决的方法仍然要沿用数学和力学的原理。首先,我们以球为原点O,向右沿水平作一直线ox。向上垂直作一直线oy;形成了直角坐标系。假设,向前力1F的力为m,向上力2F的力为n,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为原点O的对角线OF;这样可以用正交分解法(也称“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合力的大小:合力F等于m的平方加n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这就是击球时,球拍需作用在球体中某一点的力。我们虽然解出了打球时所需的力,但我们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即球拍的前倾倾斜角——球拍与球(心)的夹角a是几度?我们已知,球拍与力、球的运动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合力F同Oy的夹角就是球拍与球之间的夹角,即用力时的摆放角度,则a=arctg·n/m(度)。知道了打球时球拍的摆放角度、击球的合力,那么,对球的处理就合理多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球拍的角度,或者说击球时的角度,除了参照直角坐标系以外,均以球台中心线或球台的台面为参照基准线(面)。3、打球的要领:当你把所总结出来的打球的心得和体会告诉、或教授给他人时,一定要简单明了、清楚无误。除了讲述或剖析一些原理和关系以外。那么,什么是打球的要领呢?我们可以用几组关键词来高度概括:最佳时机,合理距离,击打拉磨。等等。解释:A.什么是最佳时机?例如,当你要扣杀时,最好选择在球的上升期的最高点(即极限范围内的最高点)。因为这时球的动能为零。下降期为什么不能打?当球一旦下降的高度比网矮时,没有一定的弧形曲线,球不能过网;而扣杀基本上是直线球,因为,扣杀是球拍对球的一个完全撞击的过程。没有摩擦的击球,则就无弧线而言。B.什么是合理距离?打球要发力F,发力需要加速(度)a,而加速又需要时间t和距离s,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力与功、能关系”一节中有详叙。为了便于对距离的理解,我们打一个比较简单的比方,拳击比赛时,两人搂抱在一起,试问,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拳头能有效地击中对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没有位移,就不可能有速度V(m/s)和加速度a(m/s·s),力自然就发不出来。打乒乓球也是同样的道理,球拍对球的作用力,完全靠加速(度)产生出来,专业术语叫爆发力——突然加速产生的一种力量。那么,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知道乒乓球之所以能够运动,靠的是外力球拍对它的作用;我们又推论,球拍上的力从哪儿来?是手中而来(因为手握球拍为手拍合一);手中的力是手臂所传递;我们再往下分解,手臂的力从哪里来?是由人体供给;那么,人体中的力是如何产生的呢?物理学上对力的定义为: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它进一步解释说:“力的概念起源于气力,是人们在劳动中通过肌肉紧张的感觉而产生”。从而又引伸出另一个力的定义: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力。通过这一系列分析和推论,我们清楚了它们(指人、球拍与乒乓球三者)之间的运动规律与运动关系,无非是想明确地懂得一点,即“气”在打球中的重要性,是产生力与加速度以及其它物理变量的唯一之源。在训练中,教练时常告戒学员,在发力到完成击球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气沉“丹田”——医学中医理论中的一个人体穴位,位于肚挤下方5cm处)并住气不能呼吸,从免引起身体的抖动(身体的不稳定要引起手臂、手与球拍的晃动,这样要影响到击球或接球的质量)及减弱力和加速度的量,就是这个原由。“气”,不但是人体产生力量之源,而且在其它领域也一样,比如蒸汽机、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前者为水通过燃烧加热成水蒸气产生汽流——即汽力;后者为通过某种燃料的燃烧(内燃)而形成汽流所产生的力。前面我似已经讲述了物体间相互作用时(这里主要指球拍与球这两种物质),加速度与力,距离与力,加速度与距离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项,其它两项都不存在。那么,我们要知道在打球时,球拍与球之间的合理距离应该是多少?当对方过来的球过网落到你的球台时,你开始向后引拍;当球弹起的高度为网高的2/3时,你向后引拍完成;当球继续往上弹升并朝你的方向飞来时,你开始挥拍向球迎头冲(撞)击;球拍与球通过一段距离的相互运动后,在运动轨迹的某一点相撞。从起拍到与球相撞时的距离应该是多少?按平时对打球的观察及测算,这个距离为:(引拍到位后)球拍与肩之间的距离的根号2倍。那么,这个距离是怎样测算出来的?以人为转轴(点O),把球拍到肩之间连成一条直线(O—球拍),击球过程中,手臂向前挥球拍与腰的转动同时进行。对于“O—球拍”来讲,转了90度角,那么,球拍就行进了90度角所对的弧度(弧度的长度,即球拍行进的路程),而其实际上,球拍与相撞时的球的距离为狐线上两点的直线(即弦)。说简单一点,转动角所对弧的弦即为合理距离。计算过程:已知,O—球拍的转角为90度;设,O—球拍的长度为x;连接90度角所对弧线的始末两端,成弦;这样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且等腰。根据勾股定律,得解弦的长度为:x平方加x平方的算术平方根,即x根号2(根号2=1.414)=1.414x。x为球拍到肩(O—球拍)的长度。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合理(击球)距离约为手臂长度的1.414倍。C、击打拉磨:我们在大力扣杀时,完全依靠球拍对球的击打,我们称之谓“完全撞击,或完全击打”,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力透过球心与拍面成直角(在标准的理想状态下)。但拉弧圈就不同了,同样用等力去撞击,前者为纯撞击,而后者撞击的侧重点是摩擦,只有摩擦才能使球旋转,并产生弧线运动轨迹。对于打球的要领,凡此种种很多,教练凡是能想到的,都要一一给学员讲解清楚,有的可以简要地提示一下,并在实际的训练中加以指导和纠正。比如,高打低拉,弹起来的球明显高于球网(60~80mm以上——指业余而言)的,可以进攻扣杀;弹起的球明显贴网(高出球网仅10多mm)、或低于网(平行、低于球网0~80mm、或更低的球)则要拉弧圈,制造弧度(线)让回球过网落在对方球台上。相对而言,近台拉,以手腕力为主;远台拉,以手臂力为主。前者可以避免把球拉出台,后者可以增加向前的推进力,从而使球稳稳地过网落在对方球台内。矮,且近台的短球以提(上)拉为主,这主要是要制造过网的弧线的缘故,此时的手臂动作幅度要小,相对地加速度、暴发力就小,不然拉的球尽管很转,但拉出台的危险系数也随之增加,故在拉这种球时,不能过于考虑球的前冲速度,而要更多地是制造加转的侧拐旋转。球拍与球相触的点,要靠近来球的侧面为主,并且发力的方向与台面的夹角要大一些(45°<a<90°=。远台的球,球拍与球的相触点,要靠近来球的正面为主;发力的方向与台面的夹角相对可小点(-10°~—15°,注意:这是负度);拉的时候其手臂向前挥拍的力量(暴发力)要大,以确保初速度(快),以前冲为主,力求有足够的力量把来球高质量地送过网落在对方球台上的能够形成威胁对方的某一点上。我们常说的“盯球”,其意思是看清楚来球的飞行线路,以便准备用你的球拍将球“迎头痛击”。这里所说的“迎头”,即将球拍对准来球的正面,形成球拍、球的正面撞击。“迎”,是以球拍去迎合球的变化,换句话讲,球拍要跟着球的变化而变化,在极限内,球高拍高,球低拍低,随形而变,随影而化,但前提是,A.有一个合理距离;B.拍形、手势变数要小,且步法到位。
六、训练:1、多球:A.正手平球:发球者保持定位、定点、定力三位一体发球。所谓定位就是固定方向位置;定点就是固定过球落点;定力就是保持恒定不变的发球力。首先,选择高网球训练;发球形式为直接进入第二跳;弹起的球,高度选择为高于网120mm(三个乒乓球的高度)为宜。这样的选择与安排,学员比较能掌握,易吸收。告诉他们基本动作和站位后,就开始训练。在这一训练中,可能要出现的问题,一是翻板;二是在下降期击球;三是球拍与球之间的距离不够,即击球距不够,第一个问题是球拍的拍型不正确。球拍仰放而不是前倾,当觉得可以击球的时候,急忙将仰面的拍去击打来球,但是翻拍有一个过程,尽管这个过程极短暂。当你在完成翻拍的过程中,来球也在发生运动变化,耽误了击球时间。一般来讲,这种击球往往会出(台)界,原因是:球拍、球相触击球时,球拍仍未达到前倾位置。第二个问题,如果在球下降不多(50mm左右)的情况下,击球还是可以完成(提示:教练发球后弹起的高度选择在120mm),但击球的力量还要大,也就是说要增加初速度和加速度,那么,击球时的末速度就大,即球拍的力就大。但如果球的下降已接近网高、或低于网高,那处理出来就困难,球越往下掉(降),处理球成功的可能性越小。就击打平球而言,大力的扣杀,其球的运动轨迹是接近直线,如果,球与网等高,上述扣杀就不能成立,因为,球拍与球的相触点、网的最高点及球在对方球台的下落点都在同一“直线”上;又因为,网的最高点要阻碍球的运动,故这种所谓的三点一线“现象”,不但在理论上不能成立,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更不可能出现。如果,要使低于网的球过网,只有使球的运动轨迹为弧线型,使球(在弧线的高点期时)能跃过网,但击打与扣杀产生不了弧线,只有拉弧圈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在练习击打、扣杀时,要求学员在上升期最高点时触球。第三个问题,只要是球拍的起始位置太靠前,缩短了击球的合理距离(约臂长的1.414倍),影响了初速度,以至在短距离内不能加速发力,使回击的球显得软绵无力。一般来讲,教练开始发球(也叫喂球)时,学员就可以同时开始向后引拍(增加击距);当球过网弹起时,学员已完成引拍,转而发力加速向前迎击来球;当挥拍的手臂达到最快速时,正好与上升到最高点的球相碰撞。高速、高点击出去的球,自然是高质量的。在起初阶段,进行训练的时候,教练喂球(注:教练发球给学员练习亦叫喂球、或伺球)给学员时要注意节奏,并要求学员配以同步节奏来接球。这种节奏,是单一的(单一动作)机械性节奏。我们说,打乒乓球既要有节奏感,更多的是灵活性。对于教练来说,他最需要做的重要的一件事是,把初学者们从零乱的思维及无所适从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并经指点(迷津),把他们的这种思维和行为集中在某一任务目标上——单项技术的训练。在单调、机械、渐进的训练中寻找打乒乓球的一项又一项的技术与规律。然后,再集中所有的单项技术,经过协调训练,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的比赛当中。第二步训练,是如何应对低网球?(以出台的低网球为例。)前面已经讲过,处理低网球,其先决条件是,给球制造能够使它跃过球网的弧线。制造弧线,球拍的仰角(相对台面)要增大,也就是说,前倾角(相对于与球台的水平垂直线)要减小,力要按仰角a的方向发出(即挥球拍时的用力方向),力的大小为:F=1F平方+2F平方的和的算术平方根(具体计算及原理前已详叙,本节略)。理论知识只能让你在静止定格状态中得到确切的解剖、分析、计算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物体(乒乓球)的不定数的(尽管是有规律的)运动当中,我们很难得出精确的结论,这就是在乒乓球这个运动当中,为什么要求我们不断训练、不断摸索、不断认识,这样反复交替训练、演习,就是要告诉我们:尽管我们已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那仅仅是些理性的东西,而真正起作用的,也就是说能真正打好球的,还得依靠平时训练、练习当中得出的娴熟的球感(这就是感性知识)。比如,前面所说的角度究竟是多少?还有教练喂过去的球的力的大小多少?都不清楚,虽然,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测算可以得到完整的答案,但运动中的物体(球)是不可能静止、或停顿下来,让你去慢慢计算的。所以,我们说学习打乒乓球,是一件周期长(5~7年)、投资大、见效慢的运动学习十分繁杂刻苦的事,一点都不过分。对于不同高度的底网球,拍子向上提的前倾角也不一样。前倾角的大小跟球的高低成反比、同发力时的上力大小成正比(但同前力成反比)。打高网球,是完全击打,而且前倾的球拍的上半部,在击球时可以压板,以增加其击打力量。低网球,则不能靠单一的完全击打可以完成,力也不可能穿透过球心,力的大小也不可能达到高网球的击打力。对低网球的应对,要七分击打,三分摩擦,并迅速前倾压板。前倾压板可以弥补被摩擦(力)所减弱了的击打力,从而又增加了击出的球速。打低网球时,我们仍然要求打上升期的高点期,如果是下降期,则球更低,这对击打动作来说,不但不利,而且是不宜。除非你去轻飘飘地处理一些毫无意义的球。当学员较为熟练地掌握了高网球与低网球的单一的击打技巧后,把两者结合起来训练。第一步,一高一低,有节奏有规律地把球送过去,让学员感受临场的反应及培养综合的协调性。训练方法是:在多回合发高网球后,突发一个低网球;或突然改变发球的节奏,观察学员是如何作出反应的。要告诉学员:靠呆板、机械的打球是行不通的。要善于观察对方的举动,做到他变你变。什么是他变你变?从理论上讲,变,就是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节奏的变化,也是改变运动状态的一种形式,因为,节奏的快慢同速度v的大小、发力F的强弱成止比。当教练在匀速而又规律地喂球给学员时,学员以同样的方式应对;当教练加速时,如果有引拍的时间,则可快速发力应对;若无时间,不必引拍,而是直接快带击球;当教练减速时,你更应加速迎击来球,不然,就要漏(丢)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教练减速喂球,就要首先减力,同样球的运动距离(位移)就要缩短,这样无形中增长了你的击球距离,超出了你击球的合理距离(臂长的1.414倍),这时,如若你不以脚步迎上和加速挥拍来保持合理击距的话,一旦来球的线路变成下降期,这样处理起来的球,很是勉强,且质量又差,毫无疑问,又是一个无意义的球。B、弧圈球: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摩擦?摩擦在拉弧圈球时的作用,摩擦力的概念,等等一些其他问题。摩擦,是物体(球拍与球)间的相对运动,相互接触(表面)产生的力,尽管这种力是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与运动方向相反),但缺少了这种力,就不能制造乒乓球的旋转。球的旋转,是球拍的力克服摩擦力的必然结果。球拍的表面(胶皮)与乒乓球的表面的摩擦系数越大,则球越转。拉弧圈球,就是制造摩擦(球拍的作用力克服球对球拍产生的摩擦阻力),并获得旋转(按力的方向产生运动轨迹)。告诉学员,本节的重点是摩擦。训练时,以平球拉加转弧圈为例。拉球时的姿势:手向后自然摆放,腰向右侧螺旋弯曲,左脚微前,双眼盯球前视。教练发球,当球在第二跳的下降期,开始引拍,并向前挥拍迎球;当球下降到最低点(同球台等高)时,球拍、球摩擦相触;两者相触的瞬间,手腕发力猛往前冲,使球加速旋转。需要说明的是,教练发的乃是出台的平球,不出台的低网平球,且又是下降期,是不能拉弧圈的,更谈不上拉加转弧圈。相对来说,拉加转弧圈,比拉前冲弧圈和高吊弧圈还要费力,这是因为球在下降时有一个重力势能E=mgh的缘故。拉前冲弧圈,是在第二跳的上升期拉,故不存在重力势能。至于拉高吊弧圈,一般也可在上升气拉,这样也省力轻松点。前冲弧圈,以冲为主,即以速度为主,在拉的时候球拍相当前倾,挥拍并向前压带。前冲的方向为:拉起时球拍与球相触的点——拉起后的飞行轨迹上的任意一点——对方球台下落的点——球弹起后的飞行轨迹上的任意一点,从理论上讲,都在同一剖解平面上,即腑视时在同一直线上。高吊弧圈,拉球时球拍要带高,球拍带球时间(相对)要长,并缓慢释(放)球,它的反弹冲击力为上冲,运动方向与前冲弧圈相同,或类似。加转弧圈,它的性质是侧拐,所谓侧拐,就是指它的运动状态(包括拉时的运动状态及球下落弹起后的运动状态),即在球的飞行过程中,球与球拍在某一点(在拉球时,球拍与球相触的那一点)作用后,向两翼作弧形展开。它的运动轨迹,无论是从侧视的角度,还是腑视的角度看,都是弧形的。球冲击的方向为:弹起后的球向侧翼作弧形拐弯。一般情况下,加转的弧圈都有侧拐的现象。那么,前冲与侧冲与高冲的分别在哪里?那是因为拉球时的角度摆放不同,以及挥拍发力的方向不同所致。C、反手:反手的运用同正手一样。换句话说,正手有多少技术动作,反手同样拥有,只不过动作的方向相反而已。但是,打反手要比正手来得费力,这是因为击球的距离不够,达不到理想要求。所以,我们打球时常常把球拍从腋下向后移,目的就是增加击球距离。有了距离,就可产生更快的加速度,有了加速度就能形成强大的瞬时力量,击打过去的球才具威镊力。这是我们务必认清的一点。在反手的章节里,要着重讲述一下直拍的推挡与横打及横拉。(a)推挡:首先,我们不能把推与挡混为一谈,这是不同性质的两个概念。推球要发力,这就需要加速度与合理(的推球)距离。而挡球,只是用了微乎其微很小的一点力;或不用(自发的)力,采用借力——借用来球的力量反弹;有的甚至采用减力的方式处理球。比如摆短;又比如,对于无法引拍、发力去应对的高速有力的来球,等等。推挡中的推球动作,相当于正手的击球动作,推球仍然需要在球的上升期,或最高点进行。既然类似于击打,那么,推出去的球的线路几乎是直线,或接近于直线。在这一小节里,着重讲一下如何推上旋球和下旋球。推上旋球的难点在于摆放前倾角的角度选择。一般来说,前倾角的大小,随着球的旋转的强弱、或来球弹起的高度的大小而变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成正比。即:旋转强——前倾角大,高球——前倾角大;反之亦然。球拍的前倾角增大了,那么,它同球台的夹角就变小了,两角之间的关系成反比,且不管两角如何变化,两角之和始终等于90度。什么是前倾角?以球拍与球台垂直为基准,球拍(底部不动,上部)向前倾斜移动的角度为前倾角。推弧圈球同推上旋球的原理基本一样,弧圈球也是上旋球,所不同的是,前者比后者更转,前冲、上冲、侧冲的力量更大而已。因为,弧圈球有很大的冲击力,为此,在推弧圈球时,要根据对方发力的情况,并正确研判弧圈球的种类,提前做好推的准备,提前出击推球。这就是物理学上所说的提前量。如何推下旋球?下旋球是下沉的球,这是因为它的摩擦阻力大的缘故。上旋球同下旋球除了旋转方向相反以外,同球台摩擦后的效果也完全相反,上旋球同球台发生摩擦后,反而增强了球台对球的反弹力,而下旋球则是减弱了反弹力,所以,就球的球性而言,前者的球带有前冲,后者则下沉。两者之间,阻碍运动的摩擦力的方向相反,前者为阻碍球向后退,后者为阻碍球向前进。之因为下旋球要下沉,所以在推球时,人要前迎,并在下降期前完成动作。那么,对下旋球是怎样去推呢?我们把这个动作制作成慢镜头进行分解:提——推——压。提,就是不让球往下沉;推,就是把球推到对方球台的某一位置;压,就是降低球的高度及提高推球的速度。在具体运用和操作时,动作要连贯,并一气哈成。推球的发力也要在瞬时,也要有合理距,在推前一定要并住气,这是推下旋球的最为关键的一点。一个直拍选手,不管他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没有良好的推挡技术,就无法进入顶级选手的行列。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直拍选手无论是在反手防守,或是反手进攻上都取决于良好的推挡技术。(b)接下来讲解直拍横打:直拍横打是利用球拍的反面来击球,这同反手正面击球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两者相对而言,直接横打在击球时转动手腕的幅度很小,引拍的距离较长。这样,转幅小,就赢得了反击时间;有了足够的距离,便增强了加速度的施展。另外,直拍(反面)横打比起直拍(正面)反打来得顺手,前者一看来球,出手可打,而后者起码要翻腕对方向(将球拍对准来球),从时间上看,前者显然占优势。(c)直拍横打只是对高球、或较高于球网的球适用,而对于那些低网球来讲,无疑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这就是需要我们对直拍横拉作一探讨。那么,直拍横拉有些什么特点呢?首先,它增加了反手进攻的机会;其二,对反手角的台内球,也可以作反拉进攻,这是最突出的一点。尽管它的发力仅仅靠的是手腕转动的力量,但比起消极的防守,显然要有效得多。(d)在“反手”一节的最后,讲一讲搓球。搓球,对业余选手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那么,对专业人士来讲,有无必要?从当今的乒乓球水平来讲,仍然需要搓球这项技术,尽管这项技术的使用频率不高。比如说,接球摆短。以往我们通常使用反手搓球,而现在,几乎所有的专业人士都不使用反手,而改用正手,这是因为他们的站位基本靠近反手侧,这是属于非常专业的、攻击型站位。除非对方发一个高质量的近网短球迫使他摆短接球,否则,专业的打法是尽量做到直接接(发)球抢攻。但对业余来说,搓球是常用的一项技术,因为,业余的水准尚达不到直接接(发)球抢攻的技术要求,为此,业余人士往往以搓球过度来弥补自身的技术不足、或技术缺陷。怎样搓球?怎样搓旋转球和不转球?不能就搓球而搓球,更重要的是我去搓什么样的球,以便控制旋转的主动权。搓球,一般以应对下旋球为主。从原理上讲,如果要一个很转的下旋,我们仍然需要在球起跳后的上升期进行,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这样做我们可以借用来球强劲的下旋力,这样,无形中增大了下旋搓球的力量,∑F=F+l-fl。式中F为手臂引拍及手腕下切(球)时作用于球拍与球相切(触)时的力;-f为来球的下旋力在球碰到球拍后反弹出去的力。这个弹力同来球的力的方向相反,故用—(负号)来表示力f的方向,但它(指f)同搓球的方向一致。式中的||为绝对值符号。我们搓球,也需要加速度,发力去撞击来球的中下部乃至底部,并将球拍往前送,这一送的动作,也起到了(下旋)加转的作用。纵所前述,我们搓加转的下旋,除了要借力、加速(发力)、球的上升期以处,还需球拍的前端触球,也就是说球拍的旋转区域去触球,在这样的条件下,所搓的球才达到最佳旋转状态。如何样去搓不转球?不转球,讲得直截了当些就是没有经过摩擦的球。搓不转球,可以在来球的下降期进行,这样可以减少一部分来球的下旋的转力。起拍搓球时不要加速,保持匀速即可;球拍与球相触时,手腕不可发力,平和递进就行,并有一个(手臂、手腕、球拍同步)微微上抬的动作,目的是提起下沉的球让其过网;球拍与球相触时,球在球拍中的下落点应该靠近球拍的后端,即不转区。这样处理起来的球,从理论上讲,是不转的,或不大转的。搓下旋转,我们有一整套比较合理和规范的技术,那对于上旋球,可不可用搓球的方式去应对呢?答案是肯定的。它要求我们在搓上旋时,首先要速度更快,力量更大。因为上旋球本身是前冲的球,比起其它类型的球来,它的来速更快,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反应(击)的速度。其次,球拍的摆放角度要大,即前端低后端高。假如,我们以与水平(球台)面相垂直的线作为基准线,那么,球拍的摆放角应大与90度。搓球的线路是坡型的,即按球拍的摆放角的方向,从高处往底处搓,并且搓球的轨迹是逆来球旋转的,这样搓的球是很转的下侧旋球。C、削球:有一点可以肯定,要做整套完整削球动作的球是出台的,(但摆短的削球靠的仅仅是手腕的动作,)而且极少在近台,中、远台居多。削球主要靠手腕的运用;所削的球转或不转,主要靠对摩擦尺度的掌握;削过去的球的高低取决于球拍的前倾角的大小;削过去的球的远近,同挥拍的远近成正比;另外,球在球拍中的落点,即球与球拍相触时,球在球拍中的那个区域(转区、有点转区、不转区——≥)有关。削球,同样需要一个合理的(削球)距离,这个削球距一般为合理击球距的1/2,即臂长根号2的一半。这个根据是从何而来的呢?因为,削球主要是对付上旋球,弧圈球及扣球,特别是后两种;又因为,被削的球一般都低于球台;再因为,削过去的球基本以下旋为主。基于这三个原因,人双腿下蹬收腹站位,将后仰的球拍下切球后的余势(摆幅)相对不能过大,如果一大,球拍有可能触地。1/2臂长根号2的长度的挥拍幅度对于可借力的削球来讲,是可行的。以臂长55cm计算:(55乘1.414)除2=77.7/2≈38(cm)。但对于无法借力的削球,则要靠自身手腕的发力来制造摩擦、旋转,并且球在球拍中的停留时间相对会略微长些。这样的话,球拍摆动的幅度在38cm是不够的,起码再增加20cm的送球到对方球台所需做功的位移(距离),即球拍削球全过程总的摆动幅度将提高到58cm。以上的数据知识大致的估算,仅供参考。因为,各人手臂的长短不一,比如,成人与小孩之间,各年龄段的小孩之间,成人之间,小孩之间,相同的有,不相同的也有,这是无法估计的因素,所以,对于摆幅的要求,要因人而宜。削球的要点,在于如何掌握摩擦,掌握了摩擦等于掌握了旋转。球拍的后仰角(相对水平垂直而言)的大小,同上旋球的转速大小成反比;同下旋球的转速大小成正比。在削球当中,只要步法能跟上,削上旋球,特别是削弧圈较削下旋球、平球容易,这是因为,上旋球的上半部是上旋,而它的下半部的旋转方向刚好同球拍的削球方向一致,并且削过去的球恰好又是下旋,顺方向,可借力,削球就比较轻松。削下旋球就比较费力,因为球的旋转方向同削球的方向刚好相反。
          2、单球的训练:在多球训练的基础上,对学员进行综合性的单球训练,以捡验学员在临场发挥中的协调性及反应能力,同时,也可求证学员对所学各项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1)协调性:a.在斜线球的对练中,突然间插放一个直线球,看其从正手向反手捣板时的动作是否迅速和合理;b.在底线长球的对练中,突然间插放一个近网短球,看其步法的移动是否到位及步法和手法的配合熟练与否;c.在搓球对练中,突然间插拉一个弧圈球,相反旋转的出现,看其是否有紧急应变的能力;d.改变打球节奏的训练;等等。凡此种种类似的训练,要持续到由于多球训练而形成的机械性动作完全消除为止。处理各种性能的球是有一定规律的,但具体运作起来的来球线路是没有规律的。比如,直线变斜线,底线长球变近网摆短的球,等等。简单地讲,处理(某一种)球是有规律的,但(球的落)点与线(路)的变化是没有规律而言的,是一个不定的变数。所以,在单球的对练中,教练就要不时地放一些变化的球,让学员慢慢适应这种落点与线路的变化。学员中的许多机械性的习惯动作,是在练习某一项技术时,由单一的(机械性)多球训练逐渐形成的,这是每一个初学者都必须经过的一个无法避免的过程。为了让初学者能够熟练并掌握某一项技术动作,教练必须反复地在同一点上发同一种性质的球,让学者感悟这种球的原理与技巧。尽管这种处理球的原理与技巧,学员是掌握了,尽管教练训练学员的目的与学员掌握技术的目的都双双达到,但同时也给学员带来了不利的负面效果,即机械性习惯动作的形成。为此,教练要在巩固学员业己掌握的各种打球技巧的同时,帮助学员逐渐克服掉机械性的习惯动作。这就需要教练在与学员的单球对练中,不时穿插一些变线球与落点的多变球,并告诫他(她)们:打乒乓球是在动中进行,有动就必有变化,而始终不变的球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激烈的比赛之中。训练时,球的变化的反差,要渐进式进行,但当学员打球的能力己达到一定水准时,教练可多放一些变化反差大的突变性球,以加强学员的防范意识及提高学员的反制能力。这是单球对练训练中的重点。关健词:习惯动作,防范意识,应变能力。3、多球的再训练:在第一节所讲的多球训练同本节所讲的多球训练,无论是从形式上讲,还是从内容上讲,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前者的目的很清楚,即掌握(打、拉、推、搓、削)各项打球的技巧,而后者的训练目的,是要把这种已掌握的技巧运用到实际的临战变化中去。虽然,在单球对练的训练中,教练已经在做这项工作,但这种训练的强度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力度与速度的量远远达不到产生效果的训练要求。为此,在单球训练的基础上,在学员已逐渐去掉机械性动作并己初步掌握了应变能力的情况下,教练按力度、速度、角度三者的变化发(喂)球,对学员进行高强度训练。事实上我们很清楚,力度与速度的关系是成正比的,有了力度就有了速度。问题的关健是,我们要把全身凝聚的力量,通过球拍全部完全地真正作用在乒乓球上,不管是拉,还是打,或是推、削、搓,假如球的运动确实需要这种力的话。实际上,有的时候,特别是在乒乓球的理想运动状态当中,给运动员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对于对方(手)是致命一击的绝好机会时,在球能承受力的前提下,球本身可接受人给它的力是无限的,可是,人自身的力是有限的(与球相对比较而言)。假如,我们用嘴叼着球拍去打球,而不是用手,那么,就完全失去了手臂的“扛杆作用”,因为嘴到转动的脖子间的距离太短了。为什么说,在乒乓球运动员中,欧洲人的力量比我们亚洲人大?除了人种的基因以外,身长是一个因素,最关健的一点是他们的手臂比亚洲人长。等同的发力,但作用到球体上的力,由于两者间手臂的长短差异所产生的作用力也就不同。要使人体所发的力基本完全作用在球体上,就必须要求学员一连串的连贯动作做到规范、合理。什么才是合理?从理论上讲舒展就是合理。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体现舒展?在毫无自身障碍的础点上,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自身发力产生加速度a(由挥拍时的初速度V0—→触球时的末速度V1·不计触球后球拍的惯性速度〔余速〕),并把由加速度a产生出来的力F通过球拍完全释放在乒乓球的某一目标点上,使球能获得加速度并发生有效的形变——即球的位置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训练章节的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有关运动的“死角”。如果,一个运动员本身的身高条件许可,加上反应之敏捷,那么,从理论上讲,是不存在运动的“死角”。但是,要具备上述条件的运动员极少,所以,运动的“死角”也由此产生。我们研究和观察发现,有几种运动状态形成了所谓的“死角”:1,零度角的追身球。什么是0°角的追身球?从腑视的角度看,就是两运动员之间的直线球,在这里,我们所探讨的是小于90°锐角所发生的球的运动变化的一种现象,也仅仅只有(角度α∠90°)这种现象才符合我们探讨的条件。追身球,就是往对方身体中部发的一种迅捷的底线长球,发球或打球者的目的是,要迫使对方在无时间作出反应的前提下,接受超短距离、或几乎是零距离的回球距离。我们已经清楚,球拍与球之间的击球距有任何的延长或宿短,在不人为弥补的情况下,都要影响回球(包括击球、拉球、推球、削球)的质量。这种影响质量的关健是,回球的人没有加速发力(F)的必要距离(s),因为力(F)的做功(W)同推动物体(球拍)的位移(s)在力的有效范围内(指挥拍开始到触球间的距离)是成正比的:W=F·s(标准式为W=F·s·cosα,因此时的力与物体间无角度,故用W=F·s式来表达)。人的力通过手作用在球拍上(第一做功),使带有力的球拍去撞击(或磨擦)推动动球运动(位移s)变化(第二做功)。在这里我们简略了许多其它的做功,比如,手的挥动,腰的转动,脚的移动,以及凡此种种由于力的作用而引起的各类变动,都是做功。所以,通过分析,就清楚了0°直线追身球的本质是破坏对方的发力。如若回球的人没有快捷的反应能力,那么,这个没有角度的追身球的最后球台落点位就是人们所说的“死角”。2,左右网前的小三角短球。如果接球人的位置与上述球的落点位反差大的话,也形成球的“死角”,再如果接球的人身材矮小且又步法迟纯,那么,这更是铁定的条件上的“死角”。要想避开“死角”,只有在选材(运动员)上做文章、步法上下功夫。
七、训练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指某个人在某种环境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在行为表现中的必然反映。【在这里我们必须更证一个误区,所谓的“心理学”,是指某一事物或现象由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提供大脑产生意识,并通过大脑的思维〔包括清晰思维和模糊思维〕反映到人身上的一种行为。既然,这种行为是通过大脑的思维才能反映得出来,而人们的“心”是不具备思维能力的,那么,称这门学科为“心理学”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的称谓应该为:脑理学。是大脑细胞通过思维运动的必然反应和结果。为了便于人们记住误谓而产生的烙印,故仍使用传统的称谓】我们把运动中的心理学叫运动心理学。学员在训练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往往能反映出他(她)们的心态变化。举例说明:
1、 急燥情绪:这种学员,2、 通常求胜(成)心切,希3、 望“一夜之间,4、 鸡毛能够飞天”。在训练当中,5、 为求目的,6、 “不7、 择手段”,8、 以至乱打一通,9、 动作非但变形,而10、 且连来球的高低远近、力量大小、旋转强弱都不11、 分。纠正后的动作,12、 只能维持很短的(训练)时间,13、 并且顾此失彼的居多。对于这类学员,14、 一定要放慢训练的节奏,15、 喂球的频率也要相应调整,16、 使他(她)们按打球的规范动作进行。并且要调整好他(她)们的心态,17、 可以坦率而18、 明了地告诉他(她)们:“冠军只有一个,19、 只要你们尽力了,20、 就是胜利!”这种学员最大的特征,21、 打球不22、 分轻重缓急,23、 一昧蛮打,24、 并且步法往往滞后于手法,25、 把眼睛直观到的东面,26、 丝毫未经大脑思考而27、 立即反应到手,28、 (如果球拍碰不29、 到球,30、 )他再把这种反应,31、 本能地从手转而32、 又传递到脚。这样移动的步法,33、 完全可以想当然:反应程序完全颠倒,34、 所接的球自然毫无质量可言。那么,35、 怎样来改变步法滞后于手法的状况呢?A、严禁接球、或击球时先伸手后移步;B、大臂同36、 腋下的夹角不37、 能大于30°;C、最重要的一点,38、 要盯住对方触球时,39、 球拍的挥动、发力的造型恣势及球的飞行方向,40、 并作好提前随时移动(脚步)的准备41、 
2、为应付而打球:这种学员打球很被动,且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较差。(站位的)恣势涣散,(直击球的)眼光无神而凌乱,人的打球的“意”、“气”、“神”三大要素不集中。什么叫“意、气、神”?意,就是明白打球的原理及对抗的性质;气,就是凝聚力量;神,就是精神状态在打球人眼中的高度体现。一个被动打球的人,不管你水平多高,其思维能力及反应能往往要滞后于球的变化的速度,老是跟在变化速度后面跑的人,打起球来一定非常吃力,一昧地招架,毫无还手之力,“疲于奔命”。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的唯一办法,就是超前思维,主动求变(线、点)。什么是超前思维?当你的去球或对方的来球在未接触球拍之前的相当时间内,要作出对方或自已接球的可能性的认定。求变,就是逆反性打球。什么是逆反性打球?反差越大,逆反性越强。比如,对方站远,我打近;对方站左,我打右;对善搓的人,开上旋球;对善推的人,则发下旋球,等等。总之,回击或进攻的手段,一定要做到使对方费力、费神、费解,造成对
方判断失误,反应迟缓,回球质量低下。对方的种种误差,给你创造了战胜对方的条件和机会。
逆反性打法又称反重心打法。其原理相同。一个失去重心的人,不管你水平多高、技术多好,是很难打好球的。
        以上两种举例说明,是初学者,特别是少儿最为常见的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运动缺陷,这
    种缺陷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要阻碍获得更多的技术要领,同样要阻碍球技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这才是考验我们老师执教能力的一个严峻课题。因人施教,因事施教,从理论上讲,是符合逻辑的,
    但对何种人实施何种教育方式,这显然又是一个难题。比如,对弧圈球的训练,除了告诉他(她)
    们,拉球的动作,球拍与球的接触点外,更重要的是要对他(她)们解释清楚,什么摩擦?对
    于有一定知识的人来讲,我们完全可以用运规范的词义来进行解释:摩擦,就是“相互接触的两
    部分物体,在接触面上发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现象。”或是“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作来回相对运动
    的动作。”但对儿童来讲,这种解释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他(她)们尚未掌握或理解这种知识
    的能力。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或进行训练呢?一、填鸭式:按慕仿的动作去做,去反复练习。
    这是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在毫无主观意识的情况下,盲目演练,这种方法很显然是
    落后的。二、启发式:用一种非常恰当而又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学生对某一事物(这里是指乒乓
球)的理解。什么是摩擦的现象?“挫椽皮”就是。字写错了,要用椽皮把写错的字“挫掉”,
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让我们把橡皮比作球拍中的胶皮,把纸比作是球,假设乒乓
球上都布满了写错的字,你要用力把“错字挫掉”。再试一试,用不同角度用力去擦字,看看那个
角度擦字既省力又能把错字擦干净?拉弧圈球的训练也是同样的道理。有鉴别,就有比较;有比较才能得出那个方法才是理想结果的正确结论。
    尽管启发式的训练比填鸭式的训练先进得多,尽管两种训练方式有着矛盾的冲突,但对于那
些一无所知的学龄前儿童或顽劣成性的学生来讲,填鸭式的训练仍然可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顽劣的人,自然好动;只有在动中才能体现出“顽劣”。对于运动本身来讲,这是极为需要的
    天然必备条件。我们不仿对顽劣下一个定义:行为上表现为,对任何事物的毫无目的地、短暂的
    、无持久性的感兴趣;在精神上表现为,意志涣散、思维凌乱。顽劣,是行为和思想高度解体与
    短暂集中的混合物,它由许多极不稳定的因素构成。
        由此可见,顽劣的本质不但是体现在行为表现当中,更严重的是它有精神上的缺陷。对于这些
    具有顽劣性格特征的学生,你要如何去训练他们呢?在用铁腕纪律压束他们的行为的同时,要培
    养他们对打球的兴趣。有了兴趣,思想就能高度集中,其表现在眼——脑——步——手之间互相传
    递和交换“信息”过程当中的行为协调的合理与一致。对于他们,定点球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是培养球感与耐久性的一个关健的环节。理顺球拍的方向同发力的方向与球的落点方向是始
    终保持一致的概念,对于同一性质的球,处理球的动作恣势将保持不变,球拍要随来球的高低不
    等而变化,即球高拍高,球低拍亦低;步法要随来球的长短左右的不同而移动,前后的移动,主要
    是保持球拍与球之间的有效的击球距离(即合理距离,前面己详叙);左右的移动,主要是遵循
    “拍在球后(相对而言。以接球方站位的前方位为相对参照物)”击球的原理,即球拍需要对准
    来球的线路,对来球以“迎球痛击”。那么,对于既要纵向又要横向的移动,应如何处理?我们不
    可能先横向移动对线路,再纵向移动对距离,因为这样做的移动线路是直角路线,既费距又费时。
    最佳的方法就是,直接移动到击球点上,这就有了一个角度,它的纵向夹角与横向夹角之和应为
    90°。它们之间的夹角大小,是相互变化的,但两夹角的和始终保持90°不变。
        只有经过冬天的寒冷,才能体显春天的温暖;只有经过不断的磨练,意志才会坚强;只有
    持续艰苦的训练,才会体现球技的成熟。没有经历,就不可能有事业的成就。
八、对抗中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
    在业已形成的相峙或对抗当中,我们时常要遇到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一系列打法。比如双方的弧
圈斜线对攻就很对称,但是双方对拉时的力量是不尽相等的,所以是不对称的。对称性的打法,是双方
相峙时过度性的打法,这种打法,对步法和手法的要求相对较小,而对力量的要求却很高。基本上是
以力量来克制对方的反击。所以说,这种相峙的对抗对人高马大的欧洲人来讲,无疑占优势。
    在对抗中,教练指出“变线”,就是要改变对称性的相峙状态。如何样来达到“变线”呢?球拍
前迎角度的水平面(左右)移动就能达到,因为,角度的变化要影响到所发力的方向的变化。角度的
大小同变化的大小成正比。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时机来“变线”呢?当对方触后的动作与上一回的动
作几乎相时,你立马调整好自已的应变站位及球拍的发力角度(线路),等来球过网弹起后迅速出击。
    我们分析以往的战例,发现王皓在相峙对抗中,大多数打的是对称性球,所以,当遇到大力量的欧
洲选手时,他基本上处于下峰;而马林则大多数打的是不对称球,他的球具有较大的“变量”,所以
在对抗中,往往能占主导地位。
    对于矮个子、力量小的运动员来讲,打球时一定要力求多变。变,就是主动。让对手在被动中穷
忙于跑动和应对。
    暂时的对称性对抗是必要的,是在为不对称的应对作时间准备。包括应对的思路、方法、技术
都要作时间上的准备和调整。
    相峙对抗中的力量,一般来讲它们相互间的力的大小基本相等,力的加大也是渐进的。分析:假
设,A打过去的力为10Kg,经过空气及球桌的各种阻力消耗后的力为8Kg,B接球还击的力为18Kg,
减去来球的力8kg,再减去空气及球桌的各种阻力消耗2kg,等A去接B的回球时,来球的力仍为8Kg。
依次类推:A、B相峙来回间相互所发的力相等(除A起始的笫一次发力外)。这就是相互间力的对
称性。当对称力的相峙不能解决问题——即击败对手时,一方就要采用不对称的打法,即设法加力
回击来球,承然,另一方也相应增加回击的力量。加力到人体发力的极限时,双方又保持力的对称平
衡,假如两人的原始体力同等的话。
    怎样才能摆脱对称相峙的局面?不要一昧加力反击,我们不妨也试试减力,一昧地减力肯定不是
最彻底的办法。减、加力的随机变化运用才是最根本有效的方法。这里就凸显了一个“变化的量数”。
什么时候加力?什么时候减力?这要靠自己对球在运动中的变化作出合理和准确的判断,才能得出
结论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你的变化要根据球的变化而变化,看球打球,就是这个道理。
九、对专业人士的批判:
   首先,由于一些人的无知和长时期来受到某些狭隘政治思想的误导,对批判的词义,有着不准确
的认知。我们有必要作一点解释。批判,不是贬义词;是某一领域的权威们对某一事物的性质作出
的评议和结论。比如,学生的作业,老师要进行批改。批改,就是批;批改后老师写的学习评语,就是判。
对与不对,就需批;对、错在哪哩?原因何在?要下定语,则谓之判。批判,不是单一地指出错误的东
西,它是根据人们共同认知的标推规范,来评判是非的一种表现形式。批判,是表扬和批评的集合。
   按常理讲,以中国乒乓球队的水平,应该是天下无敌。但是,有时为什么会连连失误呢?这绝对不
是运动员的过错,而是“教练”在错误的指导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中国的教练们(称“指导”更
为合理),政治色彩浓厚,运动员的心理压力自然负担沉重,俏有失误便不知所措,一旦慌张便怯意
顿起,有了恐惧就无从发力,“慌不择路”,乱打一通,打球越糟,压力就越大,头脑一片空白,这
种“一定要战胜对手”的错误指导,往往使运动员背上更为沉重的思想包袱。中国的教练们,一般都
是运动员出身,对运动心理学的认知几乎等于零,仅是承传前辈教练的指导思路及格律。把老一套
的东西再言传声教给下一代,这就形成了一个临场指导的固疾,久而久之,变得更为贫乏无味。
    一个运动员的心理不稳定,多于是源自教练指导的心理阴影,教练一昧地要求运动员“顶住”
和“拼杀”,试问:你有什么方法或技术可以帮助你的运动员“顶住”来自对手的压力?过份地夸大
自已手下运动员的实力,就是一种误导。我们讲,乒乓球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多变的运动,它的“不定
变数”充满着整个运动过程的始末。一个优秀的的教练,除了要求运动员确定自己的正确打法及指
出对方的弱点外,最重要的是要求运动员在对抗中的多变。

    一个人要真正提高乒乓球的运动水平,除了认真学习和领会各种乒乓球打球技术外,更重要的
是在实际的对抗中不断地磨合和总结。任何体育竞技运动,除了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
智力的较量。我们讲,一个白痴肯定斗不过一只狡猾狐狸,因为狐狸具备大脑智商的优势。盲目地为
打球而打球,实际上对提高乒乓球的技术来讲,是毫无实质性的意义。当两个人打球的技术及各自的身
体素质均势相当时,胜利的希望总是偏心于脑力优势者。比如,象邓亚萍、刘国良,从其自身的硬性条
件来讲,矮短的身材就是明显的缺陷,但他(她)们能开动脑筋,用智慧来弥补先天的不足。
    我们说,一代乒娇当数庄则栋,庄则栋除了自身固有的扎实基本功底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副天才
般的打乒乓球的大脑。作者曾与庄氏有过几天零距离接触,发现他对乒兵球的理解之透彻,是我所知
的国手当中绝无仅有的一个。他的那种“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创”的乒乓球理念,是揉和技术
与意念的完美结合。
    孔令辉,是中国乒坛几十年来打球最为完美的人。他那非常现范的动作、清晰的弧线变化、极为
合理的应对措施,看他打球,仿佛是在听一曲优美的抒情音乐,极具美学感及观赏性。
打球最霸气的人,邓亚萍当之无愧。她那肃杀的眼神、凌厉的攻势、斗牛士的胆色,尤如在战斗。
她那少女的衿持,被“战斗的硝烟”洗涤得荡然无存。她藐视对手,有一种所向无敌、使对手闻风丧胆的气势。
    何智丽,是中国乒乓球队不被教练看好、拒绝打假球、并一举夺得世界冠军的唯一一个人。在没
有教练、更无指导的情况下,凭藉个人顽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而获胜,这是真正的一个世界冠军的优
秀表现。由于她具有这种大无畏的战斗气概,使她成为世界上唯一打败过邓亚萍的人。
   我们说邓亚萍打球靠的拼搏精神,那么,张贻宁就全凭实力来打球。她的球很靓丽:婉如一汪流
水,恰似空中云彩,既清楚又流畅。她的球又是一种自然动态的体现:滴水状的线路,既符合流体力学
的要求,又符合二次函数抛物线的原理;合理的击球距离,使她的力量能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她身
法轻盈,如春风拂柳,阿娜多恣。她表情冷浚,没有胜利的狂热、失败的沮丧。这说明她头脑冷静,心
态平和,对事物(泛指乒乒球运动)的变化有着敏锐的判断力。这是一个世界冠军应有的条件和风范。
    有的人,尽管他(她)成了世界冠军,但并不证明是实力使然。头脑简单,动作生硬造作……有
的人,尽管他从未得过世界冠军,但他美丽动人的瞬间展露,给我们留下了无可磨灭的影像——一种
深深的烙印!比如金择洙。值得一提的是,金择洙的反手(推挡、反打、反拉),无论是近台,还是中、
远台,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运动员可以相比似。
一个已达到专业水平的运动员,特别是顶尖级国手,只要教练指导的水准能达到一流,在战、技术上进行合理地指导,并能使运动员在无任何精神负担的前提下,去放手打球,那么,任何一个
具备国手条件的运动员的输赢都是偶然的。谁敢说,我天下无敌?谁敢说,我一定赢得了他(她)?
中国的运动员水平是一流的,但中国的指导们的水平是次品。什么样的人可以打相峙,什么样
的人不可,力量与技巧的结合,攻、防的转换等等,从王皓打球的失利就可以看出中国队的教练在指
导上的水平之一般。中国男运动员除王励勤和马林外,没有可能有第三个人可以同欧洲选手相峙(用力)对抗。由于欧、亚人种基因的不同,造成了先天力量的差异,这是无可改变的事实现状。
那么,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去战胜世界乒坛强,并保持不败之地呢?一要基础
扎实,二要技术创新,三要灵活多变。除了这三点以外,一个轻松而充满朝气的精神状态,对运动员的比赛是至关重要的。

十、结束语: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竞技运动。它的技术含量不但体现在球的本身,而且,是乒乓球在极为狭小的平面球台上跳跃前后的极短时间内(0.⒊s—0.⒍s)左右的变化中来体现技术的价值。
同样,它又是一项在运动中不断出现矛盾的运动。比如,旋转与速度的矛盾。球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既转又快。但事实上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这种矛盾的焦点在拉弧圈球时更为明显。我们发力去拉弧圈球,是手臂和手腕去一摩擦发力呢?还是手臂去送球发力?加大摩擦的力量,势必要减弱送球的力量,影响了回拉的球速,一种力量要分散在两个作用点上,显而易见要顾此失彼。所以,在处理这种矛盾时,我们要选择它的主、次关系。以转为主,拉加转弧圈;以快为主,拉前冲弧圈。前者在球的下降期拉,而后者是在球的上升期拉;球拍与水平面的夹角大小也不一样,前冲夹角小,而加转夹角大。同样,球拍与球相触的部位也不一样,前冲在球的中上部,加转在球的中下部。触球的部位是根据球的性质(上旋、下旋、平球)及球的变化质量(如旋转的强弱)来确定的。
我们说,对球的感性认识是在不断练习和摸索中获得的,比如对球的处理尺度,等等。但是,对于理性认识而言,是要从其它的学科知识中获取的,比如运动力学、几何学与二次函数。对球的领悟,则是天生的固有性,是后天无法获得的。有的东西后天可以练就,比如球感、身法等等,但大脑的慧根性是天生的——这就是天才。
学习打乒乓球,是一个逐步积累(经验、知识)的长期过程,为比,与其它运动的学习时间、情况相比较,足见其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对于少年儿童的训练更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磨合的过程。在各种条件达到的前提下,培养一个乒乓球运动员起码需要5至7年的时间;而如果培养一个篮球运动员,则只需一半的时间。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就运动的性质而言,其技术的含量,乒乓球要比蓝球高得多,由此推想,其训练的难度也大得多,自然,所化费的时间也长得多。
我们要把乒乓球运动从专业人士的王国中解放出来,变为大众手里健身娱乐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来揭开乒乓球神密的面纱:其实打乒乓是简单的。业余同专业的区别在于:力量、摩擦、球感上的差异及对球的专注程度的不同。因为,业余缺少的只是时间与概念。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热爱乒乓球运动的人们!

                                             (全文26828字)
                                             二零零四年十月初稿
                                             二零零五年五月三十日改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