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道学人“命学的宗旨和意义篇㈡”

 doremefaso 2018-05-27
孝道学人“命学的宗旨和意义篇㈡”

“死有”,是与“生有”相对的生命形态,人的生命来自于无中生有,最后也要面对有复归于无的历程。有人说,人的世界便是一片苦海,无论如何都难逃尘世的重压,却又一切尽如镜花水月,繁华过后终成空。无论悲喜,哭过笑过之后,亦为茫然。所以,看惯这尘世浮华之人,苦求解脱,却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在面对欲望的追逐中,人却又无法停下脚步。匆匆忙忙,多的是更大的贪念和对心灵的负罪,少的是人生的真滋味。

人会有迷茫感很正常,因为面对这庞然无际的宇宙世界,人即自我又突然感到渺小的落差产生冲突而迷茫。在面对宇宙之奥谜中,人其实也一直设法揭秘自身之谜——比如生死之谜、轮回之说、因果循环、生命渊源等。而其中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是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意义。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石。正如《中国哲学发展史》所说:“人死后,是否还有某种‘生活’?如果没有,为什么人的命运从粗至细都是从命盘种破解,细致到晚上做梦的情景也能说出来?如果没有,那么人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如果有,那么人生前的行为对命运又有什么影响?而人生前又应该应如何对待自己的一生?如果命盘能把人发生过的事给剖析出来,那么未来的又应该用什么正确心态去面对?为什么人的命运就像密码般给编程了?广而言之,人类群体对这一问题的普遍解答,实为整个社会人类文明创立的出发点和基石。揭开生死之谜无疑成为人类智慧面临的要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要比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工业新产品的发明等现实问题,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历史上多数人都采用过某种形式的二元论,即认为确实存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和世界。在当今绝大多数的非西方文化中,情况依旧如此。调查显示,多数受过教育的西方人也这样认为。几乎所有的主流宗教都采用二元论:基督徒和穆斯林相信永恒、非物质的灵魂,而印度教教徒则相信阿特曼“Atman”或心中神圣的自我。二元论也普遍存在于西方文化中。流行的新时代理论唤醒了心灵精神的力量,仿佛它们是一股独立的力量。这就是意识。

人类破解自身生死之谜的途径,需要唤醒意识。17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正式提出了人所共知的二元论。这个叫做笛卡尔二元论的理论认为心和脑由不同的物质构成。在笛卡尔看来,心是非物质的,不可延伸(即不占空间或没有位置),而身体和自然界的其余部分由有形的、可延伸的物质构成。该理论的漏洞显而易见:身心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笛卡尔认为它们在大脑中心一个叫松果体的细小组织里相遇。但这只是暂时回答了这个问题。松果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结构,但笛卡尔二元论没有解释为什么单单只有它可以通向心灵精神世界。

除了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指出可以通过⑴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⑵发生进化史的方法、⑶哲学思辨方法,⑷宗教的方法,唤醒意识破解迷惑。其中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法和发生进化史的方法,到近代才显发达,自然科学的方法在研究物质现象方面虽然大显神通,成果斐然,但用来研究研究者自身时,却最显软弱无力,至今尚拿不出足以强迫人信服死后有无续存的确证。哲学思辨方法带有主观性、艺术性和学究气,从来异说纷纭,各执其是,难得举世共认的准衡和科技成果那样能令人信服的效应,何况哲学思辨总是少数具特殊禀赋的哲人智士的职事,不易普及于民间。自远古以来,被社会多数人乃至全体信奉认同,据以建立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作为全部生活支撑点的对自身生死之谜的解答,主要由各种宗教所提供。

今天孝道学人想说的就是「命学」。一个能从个体出发,帮助人打开智慧觉醒的钥匙。同时,也是是命学的意义。人因为迷惑、迷茫,而导致智慧、意识无法觉醒。通过命学的辩证法可以带领人去发现生命的真谛。通过意识的觉醒,就可以打开智慧进入发现宇宙中自然奥秘与人的心灵世界有紧密的相连关系。这才是命学的宗旨。命学并不是用来计算富贵层次,更不是那么肤浅地去利用统计一生中能得到多少。如果命学是仅统计和分析的学问,那么这学问学来无意义,如果把它当谋生的工具,未来可以被AI代替。这种世俗的心态和观念一直都是错误的。

命学之所以被列入迷信范畴里,就是因为一直以来人对这学问持有的态度和观念偏移。学问并没有错,错误利用的是人!而且一错就是错了几百年,观念产生偏移了。肉体与心灵;物质与精神,二者应该是和谐并存的。一旦分开就会产生不协调,学问要是出现了这种不协调的状况,学问的意义就会出现扭曲。人的精神状况,即“心灵精神”英文叫Soul,有高低等差,肉体欲望太重者心灵精神就会低级,反之则高级,这是相对的。哲学家的心灵精神超越了感性世界,摆脱了肉欲束缚,因为可以直接面对真理,故而最为高级、纯洁。苏格拉底把身体和心灵二元化,贬肉体为被动、受支配的东西,以牺牲肉体欲求为心灵精神达到自由解脱的要道。苏格拉底“Socrates”,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曾对人心灵精神提出过有系统的论点。他认为人的心灵精神分为理性、激情、欲望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位于脑、胸、腹,三部分常处于斗争倾轧中,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和谐。心灵虽是第一性的存在,本与神、理念同族,先于形体,然又与肉体结合,只有其中的理智部分是超越肉体而光明独耀的。而其学生柏拉图从其二重世界论出发,认为人的意识,尤其是对理念的意识,是心灵精神对先天所具东西的回忆过程,“灵魂在取得人形之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且具有着知识”《斐多篇》。心灵精神中有好的成分与坏的成分的对立,若教养不良,交友不善,不努力进行道德修养,而“当自己的奴仆”,则灵魂便会被坏的部分所控制而使人卑劣小人。柏拉图号召人们“当自己的主人”,发挥心灵精神中好的部分即理智的作用,节制人欲,获得道德的圆成及灵魂的解脱。这与东方释、道、儒、墨之学,甚多相通相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