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草书名家郁民华——“在非洲荒漠,他完成了书法的蝶变!”

 冷泉阁主人 2018-05-27

郁民华,男,笔名有耳,斋号朴清斋。自幼学书,临池不缀,尤擅行草和隶书,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大展并获奖。

现供职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草书委员会委员。

受聘为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特聘书法家、《美术市场报》艺术顾问。

笔砚随行远,诗书伴枕边。

兴来飞墨舞,醉后自神仙。

——《自题诗》

访谈实录

郁民华口述 书童 采访整理

1

记者:您的书法之路如何开启,现在多以二王小行草面目示人,这么多年都是怎么变化的?

郁民华:小时候受家人和老师影响,我喜欢上毛笔字。过去农村条件很差,夏天炎热,别人乘凉,而我却把桌子搬到树荫,拿上小板凳、毛笔、纸墨,一笔一划写字。

在大学几个志向相同的学友成立了书法美术社,有次请唐山的老书法家索又靖先生给我们讲课,老先生说:“医生是我的职业,书法是我的事业”,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

当时宣纸少,我就用旧报纸写,宿舍虽小,但可一解心中写字之痒。一次在唐山小山商业街买到几本字帖,有杨柳青出版的《王羲之十七帖》,这应当是我买的第一本比较纯正的字帖,如获至宝。

初期楷书临习颜真卿的《多宝塔》、《勤礼碑》比较多,后来钟情于魏晋的楷书。隶书主要临习《乙瑛碑》、《石门颂》、《张迁碑》、《礼器碑》等汉碑。

之后徜徉于明清大草之间,下了几年功夫,虽未得其毫末,但在与古人对话中心潮澎湃,前些年多次参展都是以大草形式,在八尺长的宣纸上任意挥洒草书,感受那纵横驰骋,奔腾跳跃的音符,如痴如醉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到非洲参与石油建设,因条件限制,场地较小,所以就重点在二王、书谱上下功夫,追本溯源,融晋唐是草法笔意。

通过网络发表了很多作品,小字草书作品先后入展第九届国展和全国首届草书大展。

2

记者:有人说,行草最易抒情!在学书过程您怎么把握二王行草的美学特征,您认为书法的美包括哪些要素?

郁民华:学习二王的行草先从十七帖入手,临孙过庭书谱、二王手札,随着人生阅历的积聚和沉淀,我觉得二王的书法之美既有张狂飞舞的豪放,同时又不失含蓄深刻的内敛。

学习书法这么多年,概括而言书法的美能够表情达意,多方面的——

笔法之美:无论是奔腾跳跃,还是点点画画,牵似萦带、起承转合,深入进去自然会被书法的变化多端所钦佩;

气韵之美:流畅婉转,一气呵成,直泻千里,动如脱兔,静如处女章法之美,变化丰富,胜似闲庭信步,风墙阵马,疏可走马,密不容针;

形质之美:书法作品丰富多样,条幅、中堂、横幅、斗方、扇面、手卷、册页美不胜收。

文辞之美:书法作品不能单纯的书写,其内容也与期艺术性十分相关,文辞、书法二者皆美方为上品,如书圣之《兰亭序》是也。

3

记者:您曾经说学习书法要“三新二意”,其中包括哪“三新”和“二意”,现在有哪些新的认识?

郁民华:之前曾写过一篇“三新二意”的文章,三新包括:一、草书认识上的更新。首先要端正对草书的认识,草书不是顺手而挥之,更讲究法度严谨。

二、技法的继承与创新:包括五个要求——字形结构,力求形似;牵丝萦带、遵循原貌;通篇章法,把握布局;风格展现,力求神韵 ;多读帖,增加文化素养。

三、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在作品创作中,结合展览内容和时代精神,自己创作作品,或者找到相匹配的内容,最能体现书家风貌。

二意包括:一、要意在笔先: 把握好草书的基本功,每一笔都经得起推敲;

二、要意气风发。草书讲究大气象,气势磅礴,奔放流淌。

总之,书法作品要张扬个性,个性是书法创作的原动力,所谓风格的形成也就是个性的锤炼过程,没有个性不是一件好的作品。

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要发展,就要有传统、有创新,对于“新”字的理解,要开通脑筋,扩大思考范围。

现在人作品形式做做,过度拼接,并不是最好的创新。还有就是文辞要随时代,反映时代精神,重文化底蕴,人品修炼,使自己的作品有内涵、耐看。

4

记者:除了小行草,您也尝试大草创造,您觉得这之间在用笔和技法等方面有哪些区别?

郁民华:大草怡情,小草养性,草书作品体现一种风貌,讲究气韵生动,一般来讲,小草比较静气,心平气和,不急不厉而风规自远,写个册页,手卷,小品等非常适合。

而大草对于空间要求大些,适合展厅需要,气势如虹,连绵不断,笔墨奔腾,酣畅淋漓。技法上,草贵流而畅,重圆转,小草笔断意连,气韵相合;大草牵似萦带,自然流畅。

现如今由于展厅效应,常见水平比较高的大字行草书,鸿篇巨制,夺人眼目。而在以前的社会生活和日常书法交流格局中,鲜有用武之地,在明清时期得以出现些代表书家,但在书法发展历史长河中,还是占有少数。

我曾经进行大草创作,师法唐人怀素、张旭,宋四家,尤其是黄山谷草书以及元明清气势如虹的草书中汲取营养,为那连绵气势所倾倒,叹服于王铎的连绵气势,徐渭的缠绕空灵。

大字行草书的创作,并非小字行草书的简单放大,它在创作技法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对用笔的厚重沉实、用墨的浓淡干湿枯飞白的追求、对转折提按牵丝连带的变化、结体布白的疏密虚实、行气的贯通、通篇章法气势风格统一等方面和小草书创作都有不同之处。

小草书在气韵上追求更平淡、墨色变化更和谐、章法更宜散淡,尤其是小品,适宜把玩、赏心悦目,经得起推敲。

5

记者:您的书体涉及楷书、隶书、行草书,这几种书体您分别追有什么影响吗?

郁民华:作为书法家肯定要涉猎多种书体,我们讲先精后博,或先博后专。对于专业书法院校学生,从入学开始,到学习,肯定是按照固定的教材来学,五体都要学。

但随着时间的进程,打下基础后,就应当有所选择,选自己主攻方向,也就是要专。而对于业余书法爱好者,我觉得还是先专后博,比较适合,只要有一个突破口,掌握主要技巧后,然后再博涉多家。

其实,每一个门类都是想通的,只是在书写技法上有所不同而已。篆隶起源早,打好篆隶基础,对写草书大有帮助,线条厚重扎实,也是草书追求的目标之一;

能写好行草书,对楷书也有很大帮助。楷书难在能写的轻灵,活泼,写草书有基础,对灵活创作楷书大有裨益。

6

记者:您的书法根基是《十七帖》和《书谱》等二王系法帖,这几年不断地融入其他元素,具体都是怎么做?

郁民华:古人云,草书若不入晋唐,辄徒成下品,所以学习草书,要多从王羲之手札,十七帖中下功夫,掌握草法要领,体会变化多端的草书结构和符号。

而十七帖都是刻本,草书墨迹学二王最为纯正的无疑是孙过庭的书谱,书谱字数多,变化多,气韵流畅,文辞精美,是学草书非常好的字帖。学懂弄通王十七帖和书谱的关系,技法,如果再不断研习怀素、张旭、黄山谷、王铎、倪元璐等人书法,就会有更大收获,从中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

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精品都可以学学,比较都是经过大浪淘沙,剩下来的凤毛麟角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离当代靠的时间越近,就越容易学,可以少走弯路,亦有可借鉴之处。

在草书的发展中,出现了几个高峰期,张芝、二王一个时期;唐代张旭、怀素、孙过庭又是一个高峰期;宋人黄山谷又开辟了草书的新阶段,元明清亦有一个大的变化,这些都要学,参悟,融会贯通。从古人中学,从现实生活中学。

唐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的故事,公孙大娘是当时有名的舞蹈家。张旭通过观看她长袖曼舞,从她上下翻飞的舞姿受到启发,将之应用到草书创作中,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名作。再如宋代黄庭坚在江上看船夫荡桨,不断搅动的波纹给了他用笔的启发,从而诱发了他独特的中宫收缩、四周放射的书法结体。

7

记者:您经常像古人用毛笔书写短句给朋友,出差了也会用酒店的便签纸写字,您平时书法日课都是怎么进行?

郁民华:回顾书法历程,蝶变还是在非洲,当时因为地方小,条件有限,挥洒大草和创作大幅作品受到限制。所以我开始这样写小字,既满足了写字的欲望起到了修身养性之功效,又填充了闲暇之余孤寂的时间,为创作指明了方向。

在异国他乡的这份坚守让我觉得书法要回归自然,日常书写才是书法的生命力。如果日常都抛弃书法,只是在创作作品,展览时才想起还有书法这么回事,说明书法还是没有深入骨髓,深入生活

所以,我无论是出差还是到哪里,行驶中的高铁上、开会的记录中、住宿的酒店里,都不会离开书写,这同时就是一个享受书法的过程。

书法的日课,每天坚持临帖,重温经典,细化经典,深入经典。临帖过后,才进行创作。有时到了酒店就地取材,直接那酒店提供的一些信纸进行创作,有些是写给朋友,抒发在外地的感受,有的是记录出行几天的行程,沿途所见,感悟;

有的是抄写描写当地景物,名胜古迹的诗词歌赋等方面。比如去年到成都参加单位组织的羽毛球比赛,在宾馆抄写游记,记录下比赛行程和有趣之事等。

8

记者:因为工作原因,您先后在非洲苏丹、乍得等地奋战多年,不论到哪里您一直坚持书写,这个学习过程有哪些难忘经历?

郁民华:早就听闻有阿拉伯书法(非洲这几个国家通用阿拉伯语),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阿拉伯人凭着对伊斯兰教虔诚坚定的信仰,用辛勤的耕耘和精湛的技艺,把阿拉伯书法推向了高峰。

十几个世纪之后,阿拉伯书法以层出不穷的造型艺术、多彩多姿的书法流派闻名遐迩,不过真正的来到那土地,才能切身体会许多事,他们的文字虽然不能叫书法,但也要体验下他们特有的书写。

因此,难忘的事情很多——

一是到国外,首先面临的笔墨纸张文房四宝,只能背到国外,每次出国要半年左右才能回过一次,有时因为项目建设原因,时间还要长,所以总有弹尽粮绝的时候。记得在苏丹用纸箱子写的一张字,贴到我的宿舍里面,后来我回来好几年,有其他同事住进去,一直没舍得扔掉。

二是苏丹是用阿拉伯语,满大街也有一些牌匾,用油漆写的阿拉伯语字。还有他们的书信交流,也都是用阿拉伯语。他们是右手写字,但是从右横向左边写,非常整齐,注重线条和中国书法也有相通之处。

三是书法的亲近感,在国外期间也遇到了好几个喜欢书法的朋友,因为我建有个人的书法网站“有耳书艺在线”,有几个朋友是早就想结识我,在国内没有见到,在苏丹专程来找我探讨书法,在国外遇到同道,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9

记者:您在非洲期间,不仅承担石油工程建设任务,业余时间潜心书法研究,对中国传统书法在非洲大地的宣传推广有什么故事?

郁民华:2004年6月开始至今远赴非洲执行石油建设任务,工作之余一直致力于书法的临摹、创作。在这个过程我始终不忘推广中国书法,当时在苏丹工作的地方有许多的外国人,我通过英语和他们讲述中国书法,给这几位工程师送了几幅我的草书作品。

书法无国界,线条连友情,我在许多国家都留下了我的书法踪迹,为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等几个项目写牌匾,读书角写招牌,同时还每年组织海外员工的书法展览活动,使中国书法在非洲大地得以推广和发展。

2011年春节,在非洲乍得炼厂营地,组织了一场大型春节晚会,我作为主要组织者之一,在现场表演了中国传统书法,上台书写了“积跬致远”四个大字,当天晚上观看演出的有当地政府部门官员、当地员工,业主和公司领导及员工3000余人观看。

10

记者:您的本职工作与书法相差甚远,却在书法取得这么多成就,如果说书法是由内化心、工作是向外立身,您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未来有什么计划?

郁民华:曾有朋友说我选错了专业,应当学文科、搞书法,而不是学理工科。但我认为工作和业余爱好如果处理得好,可以相辅相成,互相提高。工作中遇到困难,有了烦恼,静下心,拿起笔,写上一会儿,就烦恼顿消,还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脑海里出现解决问题的灵感。

比如海外工作,条件艰苦自不必费笔墨,仅就书法而言,等于是跨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非洲之地,不同的国度,所闻所见所触都是不同肤色的外国人,不同的文化;

书道交流很少,氛围不同,爱好书法的人员也少,工人们白天冒酷热、挥汗如雨工地施工,晚上有时还要加班,只有自己抽出时间、挤出时间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依靠书法我度过了最难忘的岁月,书法既是人生历程的记录,也让生活得以丰富。

书法已经真正融入到我的生活,2005.8.1第七版.题目为,刊登我的文章《书法情愫》、2006年12月《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刊登我的文章《中国情 笔墨缘-感受异乡书法》、2008年8月27日《书法报》第17版《书家一日》栏目大幅刊登了“我的海外书法生活”,《中国石油报》也转载。

未来宣传和推广书法也是我的努力方向,书法作为一种国粹,需要发扬光大,让世界人民都认可中国这一传统艺术,这是每一位书写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GIF

笔者手记

“书法不就是写字,搞那个有什么用?”

对于爱好书法的人,经常受到这种诘难,其实不光现代人不理解书法有何用途,古代人似乎也不是很明白。

就像历史上第一篇评价书法的论文《非草书》也发出类似的质疑,作者赵壹本是东汉的一名辞赋家,但是看到许多人疯狂地练字,就大为愤慨。

他在文中不禁批判,“草书既不能经世济用,也没有荣华富贵,而写字的人整天衣袖搞得很脏、手臂都破皮、指甲也断了,却日夜学习、不知疲劳,到底为了什么!”

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很多人不明白他们沉浸书法是为了什么,这个东西既不能吃、也不能穿,但是她好像拥有一种魔力让人深深着迷。

对于这些,郁民华可谓深得三昧,他大学学的专业是工业自动化,工作后来又在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按说没有任何条件能够爱上书法,可是因缘际会他不仅亲近书法,还让书法变成了人生另外的一个事业。

在工作之余,他晚间经常伏于案旁,读书临帖,追唐慕晋,静中求动,在挥洒笔墨中获得艺术熏陶;动中有静,从跳动的点线中摸索古人的轨迹,在曼妙的线条中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学享受。

尤其当因为工作关系来到非洲,他先后在苏丹、乍得等国家支持石油工作建设,这里只有贫瘠的土地,炽热的阳光和荒芜的沙漠,纵然周围的同事没人喜欢书法,异国他乡的人群也难以理解书法。

可是,不论环境如何恶劣,郁民华对书法从未间断,有时在国外一待就是8个多月,当时乘坐飞机行李重量有限制,只带了少量宣纸和墨汁,他后来回忆不禁“尝到了洛阳纸贵的滋味!”

在一片荒漠之中,白天工人们冒酷热、挥汗如雨工地施工,夜晚很多人稍得清闲要么休息娱乐,要么与家人通话,而他却在宿舍拿起小板凳、支起一张小桌,就地取材,用报纸、信封、打印的废纸、包装用的纸箱子开始挥毫。

一支毛笔就可以带来最大的快乐,他可任意挥洒笔墨宣泄激情,可以为生活带来了难以言说的快乐,于是书法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亲密伴侣。

郁民华先后走过苏丹、伊拉克、阿布扎比、迪拜、埃塞俄比亚和乍得等国家,书法也伴随他一同见识这些异国风光,好像是经历另外一场“文化苦旅”。

他积极向身边的国外友人介绍汉字,向英国、印度、芬兰、马来西亚和苏丹人等外国朋友讲解中国书法,让他们了解中国书法的独特内涵,一根简约而不失简单的线条无形之中连接不同肤色和民族的友谊。

岁月在流淌,而时光却被他用笔墨编织成一幅幅大小各异的书法作品,他陶醉在黑白的世界,放任精神的驰骋,获得美的慰藉、生命的力量以及精神前所未有的自由,或许这就是艺术最大的美妙。

朱光潜曾说,人不但需要物欲的享受,也需要美感带来的快乐。对于许多人而言,人大多数都在用时间来换取空间,比如用青春获取房子、车子等空间,不一而足,这些当然都很重要。

但是当有一天回望整个人生,才发现原来空间没那么重要,毕竟房子会倒、车子会坏,而时间才是永恒的,可是年纪大了,一辈子奔忙,不仅慨然长叹,时间都去哪里了?

很多人都难以言喻,于是只好在独处的时候莫名哀伤,而这时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让生命得到寄托,让时间得到凝固。

这简直是最美妙的事情,而书法不但是空间艺术,也是时间艺术,从这方面而言书法家竟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1000年前,有个人违背国家的禁令越过荒漠,从异国求取了真经;

1000年后,有个人支持国家的事业深入荒漠,在他乡得到艺术的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