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国江:高丽使者郑梦周与明朝士人的交游

 汐钰文艺范 2018-05-28





一、引言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惠宗(顺帝)退走北方草原,这是中国史上的又一次易代革命。与此相应,以元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崩溃了,明朝开始建立全新的秩序,当年就派遣使臣至高丽、安南,次年又遣使到日本、占城、爪哇、西洋诸国,宣告代元建国。高丽也迅速对元明易代做出因应,洪武元年底即遣使朝聘。次年八月,明太祖遣特使册封王颛为高丽国王。明朝与高丽的朝贡关系得以初步确立。不过,很快两国关系就出现了波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郑梦周数次出使,为明朝和高丽的关系正常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出使的途中,郑梦周写有大量的诗文,据其自言:“每写诗篇为日课”,又曰:“客路江南每独唫,锦囊千首是光阴。”几乎是沿途所见所闻,日日必有所作。明朝使臣至高丽时,郑梦周也多有酬对唱和之作。这些诗文,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如郑道传云:“皇明有天下,四海同文。先生三奉使至京师,盖其所见益广,所造益深,而所发益以高远。渡渤海,登蓬莱阁,望辽野之广邈,观海涛之汹涌,兴怀叙言,不能自已,于是有渡海宿登州公馆诗、蓬莱驿示韩书状诗。道龙山,逦迤逾淮河,登舟沿范光湖,绝大江至龙潭,皆有题咏,如客夜闻莺等诗,览时物之变,感行役之远。潼阳驿壁鹰熊图歌,凛凛有生意。忆宗诚、宗本,则极慈祥之念。忆陶隐、三峰、遁村,则笃友爱之情。望北固山,悼金若斋则不以存亡易其心,厚之道也。吊韩信,主晦翁以明其非罪。咏漂母以金易名,不为无报。过即墨,责乐毅先负惠王,微显阐幽之义也。其皇都四首,入京出京二绝,铺张圣天子字小怀远之仁,功臣将相富贵尊安之荣,与夫城郭宫室之巨丽、人物之繁华,无不备载。采诗者以此陈于太史氏,其为皇明之雅无疑矣。其佗酬唱题咏,又皆高妙,难可殚记。”李穑亦赞其“所谓诗史也”。本稿即选取《圃隐集》中郑梦周与明人的交游诗,对其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期展现《圃隐集》作为“诗史”的价值,加深我们对明初明丽两国文化互动的认识。

 

二、郑梦周及其出使

郑梦周(13371392),字达可,号圃隐,谥号文忠,被誉为东方理学鼻祖。高丽恭愍王九年(1360)科举及第,十六年(1367)后任成均馆博士、大司成,主持以成均馆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致力于理学的传播。高丽末期政局动荡,郑梦周积极拥戴恭让王,被任命为门下赞成事、同判都评议使司事、进贤阁大提学等官职,封纯忠论道同德佐命功臣、益阳郡忠义君。李成桂势力掘起、准备建立新王朝后,郑梦周等尊立高丽王朝的官员成为被肃清的对象,恭让王四年(1392),李成桂之子李芳远(即后来的朝鲜太宗)派人杀害了郑梦周。有《圃隐集》传世。

郑梦周曾以使臣身份数次出使明朝、日本。其中六次出使明朝,三次因为朱元璋拒绝而无果,另外三次则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恭愍王二十年(1372),郑梦周作为书状官随洪师范出使,请求允许高丽子弟入明朝太学学习,明太祖十分高兴,免除了高丽当年的岁贡。这是郑梦周第一次外交活动。通过这次出使,郑梦周认识到明朝的强大和繁华,以后高丽王朝在明与北元之间摇摆不定时,郑梦周成为坚定的拥明反元派。禑王十年(1384),明朝与高丽关系出现了紧张局面,因高丽未按约定进贡,朱元璋对高丽使者处以廷杖和流放的处罚,并威胁出兵征伐高丽。郑梦周临危受命,以祝贺圣寿的名义出使南京,使朱元璋消除了怒意,释放了高丽使者,恢复了两国关系。两年后,郑梦周再次出使明朝,请求改变高丽官员服饰、免除过去五年间未缴纳的岁贡,获得明太祖的同意。

时期

出使国家

内容

1372.31373.7

书状官,要求允许高丽子弟入明学习

1377.91378.7

 日本

防止日军入侵,建立友好邻邦

1382.4

进贡使,因明的拒绝,无果而归

1382.11

请谥使,因明的拒绝,无果而归

1384.41385.4

圣节使,与书状官郑道传同行

1386.27

申请官服,免岁贡

1387.121388.1

朝聘使,因明的拒绝,无果而归

注:据韩国圃隐学会编《圃隐先生遗迹大观》,第252页。

 

三、《圃隐集》所涉及的明人

在这一小节中,先根据《圃隐集》的卷次顺序,对郑梦周曾交游过的明人略作考述。由于资料不足等原因,部分人物的生平事迹尚只能付诸阙如。

A.试吏部侍郎高逊志

见《圃隐集》卷一上庄驿,赠高侍郎 

过客何曾识,先生在上庄。

明时怀耿介,列宿缺光芒。

借耒耕瓜圃,求钱葺草堂。

朝廷用宽典,终不负贤良。

 

诗题“高侍郎”后有小注曰:“名逊志,河南徐州人。”高逊志,字士敏,徐州萧县人,元末随父宦游吴中,后寓居嘉兴。好问学,为文深纯典雅,成一家之言,又工于诗,与高启、徐贲、唐肃、宋克、徐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等居苏州北郭,并有文名,时称“北郭十友”。二十五岁起为鄮山书院山长。洪武二年(1369)召修元史,入翰林院为编修。转秦府纪善,不久退隐。后起用为试吏部侍郎,以事去官,蛰居朐山。建文(13991402)初为太常寺右少卿,与董伦同主会试,所举士子如王艮、胡靖、吴溥、杨荣、金幼孜、杨溥等,后皆成为名臣。靖难之役(13991402)后,死于永嘉山中。其十世孙高佑釲将其遗文编为《啬菴遗稿》,收诗文各一卷。

B.金州指挥韦富

见《圃隐集》卷一金州韦指挥宅画鹰,走笔 

坐客咨嗟看画鹰,风霜满壁欲扬翎。

君王羽猎钟山下,贱介何时献海青。

 

查《辽东志》、《全辽志》可知此诗中的金州韦指挥即韦富。《辽东志》卷五载:“韦富,湖广黄岗人。辛丑年(1361)归附,以功升指挥同知。洪武八年(1375)调金州卫。是冬,纳哈出数万围金州,时城池未完,富树栅补城。虏蚁附欲登。富令城中男女以瓶盛沸恶汁,于城上掷之,着人无不糜烂。虏不敢前。婴城固守九月,余虏知城坚援至,遂撤围引去。富率精甲追击,败之,擒其酋长乃歹兀等。是后完城郭,缮甲兵,创卫治,置屯戍,宣布恩信,抚绥劳来,有功绩焉。”《辽东志》卷四记载与此相同。

C.复州指挥佥事王成

见《圃隐集》卷一行次复州呈王指挥,兼简列位指挥相公(二首): 

诸公逢盛世,豪气上金台。

早已纡宸眷,于斯展将材。

城修百雉峻,阵布六花开。

待见功成月,洋洋奏凯回。


汲汲趋王事,胡为留在兹。

静思前路远,苦待后车迟。

睡觉仍欹枕,愁来只咏诗。

今朝归意迫,递送望恩私。

 

关于复州指挥佥事王成的记载,查到的资料只有一条。《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九载:洪武十九年(1386)十二月,“甲午,复以复州卫指挥佥事王成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成尝以左军都督佥事从征云南,有罪,左迁复州。至是召还,复其职。”知王成在洪武十九年十二月前为复州卫指挥佥事,与郑梦周出使时间相合。

D.工部主事胡琏

见《圃隐集》卷一大仓九月,赠工部主事胡琏 

男子平生爱远游,异乡胡乃疑淹留。

无人为下陈蕃榻,有客独登王粲楼。

万户砧声明月夜,一江帆影白苹秋。

时来饮酒城东市,豪气犹能塞九州。

 

元明两代名胡琏者甚伙,而多与元末明初任工部主事这一点不相吻合。惟有清人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六二引《凤阳县志》云:“胡琏,洪武中以楷书任工部主事。”倪涛所引当是万历(15731620)初年张云翔修、张学之纂的《凤阳县志》,或万历末年万嗣达重修的《凤阳县志》。后者已佚,前者现在只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卷四至六的残本,笔者尚未能获睹。《光绪凤阳县志》卷十一方伎“胡琏”条与《六艺之一录》所引略同,当是钞自旧志。据《凤阳县志》,胡琏为凤阳人,善楷书,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其他情况则不得而知。

E.宗泐禅师

见《圃隐集》卷一多景楼赠季潭 

欲展平生气浩然,须来甘露寺楼前。

瓮城画角斜阳里,瓜浦归帆细雨边。

古镬尚留梁岁月,高轩直压楚山川。

登临半日逢僧话,忘却东韩路八千。

 

诗题中的“季潭”,即元末明初著名临济宗高僧宗泐禅师。宗泐(13181391),字季潭,别号全室,临海人,俗姓周。八岁开始学佛,师从临安净慈寺笑隐等高僧大德。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召天下高僧有学行者,宗泐奉诏而至,太祖命其住天界寺,主管善世院事务。十年,往西域取经,十四年返还。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并举荐道衍(姚广孝)辅助燕王朱棣。后受胡惟庸案牵连,幸被下旨免死,退居凤阳槎椰峰。其后曾住持水西寺、黄岩觉慈寺。十九年(1386),复又受诏住天界寺。宗泐为明朝初年的宗教领袖,与明太祖关系甚密,又善于文章、书法,在朝野享有盛名。时人赞其“于内圣外王之略,无不毕备”,“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著有《全室外集》等。

多景楼赠季潭尾联“登临半日逢僧话”之“僧”,当即是宗泐。首联之甘露寺,位于长江之滨的镇江北固山,多景楼就在寺中。《全室外集》卷五收有宗泐的登多景楼诗:“水际一峰出,飞楼倚泬寥。烟云连北土,风物见南朝。山势临淮尽,江声入海消。偶来闲眺客,凭栏兴偏饶。”《圃隐集》卷一还有杨子渡,望北固山悼金若斋诗:“先生豪气盖南州,忆昔同登多景楼。今日重游君不见,蜀江何处独魂游。”诗题下自注云:“洪武癸丑(1373),与先生同登北固山多景楼。”郑梦周与金若斋登多景楼,是在洪武六年(1373)郑梦周返国之时。与宗泐相遇,应该也就是此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室外集》卷六收有宗泐的送罗斛使者郭元恭归国诗:“危樯钜舶在津亭,一曲商歌酒半醒。新水满江过北固,好风十日度南溟。瘴云起处桄榔黑,毒雾开时岛屿青。到日蕃王应劳来,皇仁无外说朝廷。”乃是宗泐写给罗斛国使者的赠别诗,可以看出宗泐在明朝对外交往中的存在。

F.道士徐师昊

见《圃隐集》卷二送徐道士师昊还京师 

圣主膺图箓,真人欲赞襄。

朝天游汗漫,览德下翱翔。

奉诏窥仙境,回舟返帝乡。

书生今抱病,何日好观光。

 

《高丽史》卷四二载:恭愍王十九年(1370),“帝遣道士徐师昊来祭山川”,“四月二十二日至其国,设坛城南。五月丁酉,敬行祀事于高丽之首山大华岳神及诸山之神、首水大南海神及诸水之神,礼用告成”,六月“乙亥,徐师昊还”。据此,则郑梦周此诗即作于恭愍王十九年六月乙亥或稍早。

G.礼部主事林密

见《圃隐集》卷二送礼部主事林实周还京师 

先生是豪杰,圣代肯沉埋。

阙里抛黄卷,南宫整紫緺。

乐音明击石,祀典相燔柴。

锦帐身虽贵,桑弧志未乖。

我邦方报事,惟帝念绥怀。

邈矣谁宣化,贤哉汝往谐。

鞠躬辞阙下,持节走天涯。

季札离吴会,张骞到渥洼。

周原四牡疾,益野二星偕。

道阻心方惕,郊迎目试揩。

君王敬相见,傧价礼无差。

聘问通藩屏,欢呼遍路街。

华夷归混一,雨露浃筋骸。

鹄岭翠如蒋,鸭江青似淮。

远游欣自慰,雅曲缀来佳。

接语愁凭译,论文愧类俳。

馨香爱君子,披豁向吾侪。

义重挥金槖,恩深恋玉阶。

青云人杳杳,白日凤喈喈。

矫首瞻宸极,嗟予学井蛙。

 

另见重赠林主事 

晓日照耀扶桑丛,海波沸出珊瑚红。

绿云苒苒动光彩,下有突兀蓬莱宫。

世人安得有羽翼,相望千古愁鸿蒙。

客星一夜照东鄙,云是大明天子使。

谁言弱水三万里,还似褰裳涉溱洧。

手麾玉节招群仙,谈笑与之凌灏气。

东君闻之喜且惊,霓旌羽盖来相迎。

心同咫尺对上帝,殷懃酌以流霞觞。

为之小憩朝鲜墟,腰下宝玦鸣丁璫。

明畴圣人曾驻此,齐宿往谒神洋洋。

兴来时时弄明月,锦囊个个球琳琅。

人间旦夕光景变,金风西来动微凉。

起呼鹤驾向何处,欲朝紫极瞻清光。

别后思君寄消息,应遣青鸾向渺茫。

 

林密,据《明太祖实录》卷九八、《高丽史节要》卷二九等记载:洪武七年(1374)四月,明太祖派遣礼部主事林密、孳牧大使蔡斌至高丽征取马匹。十一月,林密、蔡斌等还至开州站,护送官金义听闻恭愍王被弑,遂杀蔡斌及其子,执林密奔北元。其后,高丽遣崔原赴明告哀,并解释此事,告知明朝已诛金义而籍其家。明太祖疑高丽有诈,命拘崔原,别遣使者往高丽吊祭。这是明朝初年两国间外交争端之一,对明朝与高丽的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

H.国子学录张溥、国子典簿周倬

见《圃隐集》卷二乙丑九月,陪天使张学录溥、周典簿倬登西京永明楼,次板上韵 

使臣东下作清游,俱是当今第一流。

玉节远过辽海上,黄花初见浿江头。

人生有酒莫辞醉,客里对山聊可休。

万国即今归混一,登临不用起闲愁。

 

另见洪武乙丑九月,七站马上,次江南使张溥诗韵 

红旆飘飘列队长,使臣东下接梯航。

路人奔走看纱帽,驿吏逢迎劝玉觞。

惭愧囊中无秀句,陪游马上赏秋光。

青衿胄子休相忆,来访边民慰所望。

 

又见乙丑九月,赠天使周倬 

中州有佳士,佩服仁与义。

从容讲唐虞,旦夕侍天子。

天子念远人,受命宣德意。

行行万余里,系马扶桑枝。

翩然乌纱帽,色映东海陲。

举国被宠荣,万物生光辉。

倾盖一相见,情亲如旧知。

日日接高论,亹亹穷玄微。

 

又见送张学录溥还朝 

右文天子用儒贤,人物风流望似仙。

一札十行传汉诏,三韩亿载祝尧年。

野童相唤看纱帽,津吏来迎舣画船。

别后思君何处是,璧雍秋水正清涟。

 

又见送周典簿倬还朝 

大明声教曁东溟,藩国年年贡帝庭。

天子远颁新宠典,使臣来续旧图经。

鸡林树叶心同赤,龙首山光眼共青。

夷夏即今归混一,临分不用涕频零。

 

张溥,《吴兴备志》卷一二有小传:“张安国……子溥,字伯源,国初授北平检校,永乐中累迁文华殿大学士。”(崇祯)《乌程县志》卷五所记稍详:“张溥,字伯源,安国子。以文学行谊征,授北平省简较,迁国子学录。使朝鲜,得专对。复与宋濂为诗文交,累至文华殿大学士。”

周倬,与夏仪甫、张羽等人友善,多有交游唱和。清人徐沁《明画录》卷二载:“夏仪甫,吴兴人。能诗,以孝行称,隐居天目四十余年,与张羽、刘佐、周倬、沈贯友善,吟咏唱酬。”张羽(13331385),即前文提及的与高逊志等合称“北郭十友”者,其雪中怀周大使倬云:“忆君官舍傍苔几,正是天寒雪拥扉。堂上客来公吏散,山前市罢估舡稀。宦情淡薄同流水,乡思苍茫对夕晖。岁晚荒村无可寄,拟将诗句托鸿飞。”据此可推知周倬早年亦曾在江南生活或为官。《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七载:洪武十九年(1386)三月,“以王钝为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鲁干为山东布政使司左参议,李翟为河南布政使司左参议,周倬为北平布政使司左参议”,卷二〇七又载:洪武二十四(1391)年正月,“北平布政使司左参议周倬言:大宁、会州、山海三卫所属驿马,皆屯田军士牧养。”则周倬任北平布政使司左参议始于洪武十九年,在出使高丽返还以后,至洪武二十四年仍在任上。

洪武十八年(1385)秋,张溥、周倬作为明朝使者出使高丽,册封高丽国王。《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四载:洪武十八年(1385)秋七月,“诏颁诰于高丽国,封王禑为高丽国王,其故王颛赐谥恭愍,以国子学录张溥为诏使,行人段裕副之,国子典簿周倬为诰使,行人雒英副之。”出使前,龚斅撰有送周典簿倬、张学录溥使高丽序:“皇帝奄甸万邦,薄海内外,无小大远近,靡不修职贡,臣顺于朝。洪武十有八年,高丽复遣使航海献方物,奉职惟谨。秋七月,诏谕之,难其人以学校礼义所自出,乃命典簿周倬、学录张漙偕行,赍诏诰往赐其国王,俾世袭爵土。六馆之士咸赋诗以饥,俾余序之。余曰:是行也,汝知之乎,方今皇上之所以声教远被者,以德也,非以力服也。外藩之所以来归者,非畏威也,怀德也。若夫土地之广,甲兵之富,将卒之精强,财粟之充牣,彼固知之,何待谕之于言耶。皇上宵旰兴怀,励精图治,以极天所覆,极地所载,惟恐一夫之饥寒,皆吾赤子之颠连无告者,未尝有中外之间也。彼君长其民者果能体皇上子惠困穷之心,以教养其民,使草衣卉服之民悉化为衣冠礼乐之区,中外同风,实于吾二丈。此行卜之也。使乎使乎!吾知尔之必能专对矣。”《高丽史节要》卷三二亦载:“乙亥,张溥、段祐等来赐诏……丙子,周倬、雒英等来册禑为王,又赐敬孝王谥恭愍。”张溥、周倬至高丽后,高丽文臣多有唱和、赠诗,如李集呈诏书使张学录呈诰命使周典簿、李穑送张学录使还送周典簿使还、李崇仁送张学录使还京师、权近代人送国子周典簿等。

I.照磨胡海

见《圃隐集》卷二送胡照磨海还浙东 

十载风尘首独回,与君今日共含杯。

三冬足用文章富,五世同居吉庆来。

使节远游箕子国,归舟却向越王台。

何时四海清如镜,共上天台一笑开。

 

此胡海,或认为即明初东川侯胡海,其实有误。东川侯胡海(13291391),字海洋,定远人,归附朱元璋后屡立战功,为明初开国功臣。洪武十七年(1384),封东川侯。由于其籍贯为定远,主要活动也不及浙东,故与送胡照磨海还浙东的诗题不合。其次,东川侯胡海为朱元璋部下,朱元璋为吴王,与郑梦周诗中“归舟却向越王台”也不合。复次,东川侯胡海以武功著称,一生军旅,不闻其能诗文,而诗中说“三冬足用文章富”,亦不合。显然,与郑梦周曾有过交游的胡海应该另有他人。

实际上,《高丽史》卷四十对此“胡照磨海”有记载:恭愍王十三年(1364)六月,“乙卯,明州司徒方国珍遣照磨胡若海偕田禄生来献沈香、弓矢及《玉海通志》等书。”此前一年,高丽遣使者田禄生等向浙东方国珍修聘,翌年返回时,方国珍派遣照磨胡若海同行。胡若海由高丽返回浙东时,李存吾有送胡若海照磨还台州赠别诗二首,郑枢有送胡照磨还台州诗,李齐贤有湖海照磨还江南诗。显然,胡海即胡若海。《东文选》收录郑梦周送胡照磨海还浙东诗,题目作甲辰十月,赠江南使胡照磨。甲辰即恭愍王十三年(1364)。故知胡海是此年六月出使至高丽,十月返回。郑梦周作诗赠别时,元朝尚未灭亡,南方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等各自割据征战,所以诗中说“何时四海清如镜。共上天台一笑开”,与当时情势相合。另外,特别说明一下,照磨胡海是元末人,其是否入明及其他情况则不得而知。因《圃隐集》涉及其人,为避免误解,故略考如上。

J.辽东使者桑麟

见《圃隐集》卷二赠辽东使桑麟 

皇明开巨镇,辽水何逶迤。

勋臣分节钺,于焉耀皇威。

幕宾集鸾凤,战士屯熊罴。

先生投笔起,义气相追随。

昨因主将命,单车游海陲。

风仪望如仙,辩若县河垂。

我固爱佳士,一见如旧知。

秋庭同翫月,山寺共吟诗。

渐觉情好笃,胡为遽告归。

握手临野次,西风吹客衣。

丁宁赠一语,请子幸听之。

方今天子圣,陋邦沐恩私。

 

《高丽史节要》卷三二载:辛禑十一年七月(1385),“辽东遣桑麟,推还元李流民李朵里不歹等四十七人”,知其出使目的乃是为了追回进入高丽的流民。出使期间,桑麟与高丽文臣有所唱和,如李崇仁送桑麟使还、权近次辽使诗韵二首、郑摠送桑麟还辽东次辽东使人桑麟韵赠之、朴宜中送辽东使桑公等赠别、唱和诗。

K.辽东都指挥叶旺

见《圃隐集》卷二上辽东叶都指挥 

幕府初开辽水头,诸藩稽颡竞来投。

令严军垒月华静,岁熟田原云气稠。

季子远来观礼乐,征南无事读春秋。

画堂昨日叨居右,玉斝金尊慰客游。

 

叶旺,《辽东志》卷五有传:“淮西六安州人,幼失怙恃,随祖母适金氏,遂从金姓,名大旺。元末,起兵淮甸,众推为帅,破灭乡寇,人号长枪金元帅。龙凤间,率众归附,擢为枢密院判军旅。暇辄延文士讲学,由是识见益广,乃复本姓。洪武元年戊申,改除都指挥同知,移镇青州。辛亥,以旺同雄武卫指挥马云为龙虎将军、都指挥使,镇守辽东。时辽东新附,负险自固者尚多。旺与云由登莱渡海,屯兵金州,同心协力,厉士卒,设方略,招降元参政叶廷秀,攻走平章高家奴,遂进至辽东。完城郭,缮甲兵,置军卫,建屯田以广储蓄,兴学校以明教化,边具悉举。癸丑,纳哈出犯辽阳,旺与云领军逆击,大破之,追至浑河百余里,纳哈出弃辎重,奔开原。乙卯冬,纳哈出率众数万由长广渡辽水,直趋金州。旺与云计曰:‘虏越复盖而入金州城,至而备,野无所获,进不能攻,势必不久。而还盖州,东北山多险阻,西濒大海,我以兵设伏于险,扼其归路,破之必矣。’因以云留守,而自以兵八千趋盖州。纳哈出引众还,至熊岳,距大军七十余里。旺令千户徐便潜于青石山,伐木为寨,积冰为垒,沃水使坚,绝其东北之路。又自海岸至盖牟城下,密置钉板,以指挥王才领强弩数百据,截青石山隘口。其东南诸山,各树旗鼓,以数卒更番击之,仍束蒭为人衣,以甲胄设机动运,为疑兵。分部既定,别遣部将耿成、陈玉以兵夜劫虏营,虏众惊扰。纳哈出列军于城南,旺率锐卒冲其中,坚炮声一起,诸山回应,指挥吴立亦出兵纵击之。自晨及晡,斩获无算,虏众大败,悉奔青石山。王才据桥力战,虏不能过,转驰而西,阻于冰垒。又闻四山鼓躁,进退仓皇。至海岸,复值钉板,人马僵仆。纳哈出几获而遁去。复以兵追击三百余里,歼其众殆尽。是后窜伏沙漠不敢为边患。卒之归欵,不烦兵力。太祖嘉其劳,遣使召还,锡赉加厚,升后军都督,仍镇辽东。至今父老称道其事,其在藩间,奋力忠勤,懋扬圣武,威镇九夷,不矜不伐,善抚下,明于用人,加以周鹗、关忠、王才、耿成、陈玉,皆一时之冠,出其麾下,俱致显达。”《全辽志》卷四所载全同。

L.辽东都指挥梅义

见《圃隐集》卷二上辽东梅都指挥 

天子临轩遣将臣,从容谈笑静风尘。

玄菟地近烟光接,靺鞨山高霁色新。

共道孔明辞汉主,今看羊祜感吴人。

正逢四海同文日,愿作红莲幕里宾。

 

此辽东梅都指挥为梅义。明太祖御制《大诰武臣》序云:“洪武二十年(1387)十二月……指挥胡琏、陈胜等,辽东梅都指挥,广西耿都指挥,平阳千户所千户彭友文等二员,鲁府护卫蔡指挥、毛千户等,这等官人,上坏朝廷的法度,下若小军,略不有些哀念,将那小军每苦楚,也不如猪狗。”其下梅义交结安置人第四又详论罪状:“辽东都指挥梅义,他父亲已有胡党的意,因论亲上,不曾罪他,只贬去辽东做都指挥,着他重新立功。他到辽东,全不思量做好勾当,却容纵为事发充军的人在家,并各官家教学下棋、打双陆、行医、卖卦及令管军数揭贴各城门钥匙。这般若长远呵,必致坏事。似这等有罪的人,容留他在闲,却教好军替他屯种,颠倒把好军劳苦坏了。及至人动实封,又将邀截回去,这是个该死的罪过,他又敢犯。事发,又且姑容他的性命,则全家发去边远住坐。其同为不才都指挥潘彝、叶增,姑容还职,着他立功赎罪。若再做坏了呵,你怕饶他。”洪武二十年前,梅义任辽东都指挥,与郑梦周诗中所言“天子临轩遣将臣”、“共道孔明辞汉主”相合。

M.辽东镇抚任诚

见《圃隐集》卷二送别护送辽东任镇抚 

读书行义一豪人,高卧山东三十春。

慷忾自期天下士,从容来作幕中宾。

转筹决策才无敌,横槊哦诗兴有神。

珍重今朝远相送,那堪分袂鸭江滨。

 

《高丽史》卷一三四辛禑传载:“五年(1379)正月乙亥,辽东都指挥司遣镇抚任诚来,索被虏人及逃军。咨曰:‘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高丽军所虏辽阳官民男妇千余人及各卫军人逃往彼处者,悉发解送。’时辽东人传言高丽遣兵助北元,故托以遣诚来觇虚实。”郑梦周既然称任诚为“护送辽东任镇抚”,当是因为任诚护送“高丽军所虏辽阳官民男妇千余人及各卫军人”返回辽东的缘故。

N.百户程与

见《圃隐集》卷二送程百户与还辽东 

春风騘马着金鞭,隣好交修使者旋。

白发书生愧无用,红莲幙客孰非贤。

壮怀却向辽东去,佳句唯应海外传。

闻道梁河有双鲤,莫忘尺素寄天边。

 

《高丽史》卷一三五辛禑传载:十一年(1385)二月,“辽东都司遣百户程与来问金得卿击杀官军之故。”卷一二六《奸臣传·林坚味》与之同,并言:“禑待与极厚,坚味、成林皆设宴私第,厚慰之,赠细布。”辛禑与高丽朝臣一方面善待程与,一方面将罪责推与金得卿,在送其至大明京师的途中将其杀害。此事也就草草了结。这是明初两国之间的数次外交摩擦之一。此后,高丽向明朝进贡了马、金、银、布等,明朝也于七月派出使者前往高丽,追谥王颛为恭愍王,并正式册封辛禑为高丽国王。明朝和高丽之间长达多年的紧张关系终于逐渐走向正常化。

O.杨翮

见《圃隐集》卷三寄浙东佩玉斋、郏士安 

思佳人兮如玉,隔沧海兮共明月。

顾茫茫兮九州,豺狼当途兮龙野战。

绁余马兮扶桑,怅何时兮与游讌。

进以礼兮退以义,绅搢笏兮戴华簪。

愿一见兮道予意,君何为兮江之南。

 

元末明初有杨翮以佩玉斋为号。杨翮,字文举,金陵人,初为江浙行省掾,至正(13411370)中官休宁主簿,历江浙儒学提举,迁太常博士。有《佩玉斋类槀》,刻于至正末年。刘仔肩采其诗入《雅颂正音》,故知其由元入明。杨基(13261378悼杨文举博士诗云:“白发苍髯老奉常,乱离终喜得还乡”,又云:“谪久已无书满屋,病多惟有药成囊”,知杨翮晚年回归故乡金陵,多病,殁于洪武十一年(1378)前。

因为杨翮曾任江浙行省掾和儒学提举,所以郑梦周称其为“浙东佩玉斋”。两人之相识,依情理推测,应在洪武五年(1372)郑梦周奉使入明、抵达都城以后。其时杨翮年老还乡,居于京师金陵,正有可能相识。由“豺狼当途兮龙野战”和“绁余马兮扶桑”两句来看,寄浙东佩玉斋、郏士安写于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至十一年七月郑梦周出使日本期间,表达了对杨翮进退以礼义的赞赏和对重逢的企盼。而实际上,此时杨翮大概已经去世了。

 

四、郑梦周与明人的交游诗

《圃隐集》涉及的一部分明人,本文并没有得出结果,如胶水县教谕徐宣、沭阳县学教谕陈悳、辽东镇抚庞某、主事孔观、石桥铺陶铺司、顺驿管驿马的某镇抚、河南飞虎卫指挥杨俊、辽东王经历与王都事等。虽然明清文献至为丰富,然而对某些人失载也属寻常,尤其是这些人并非达官显宦或知名士人,这种情况更为明显。这也正体现出《圃隐集》等域外汉籍的的重要价值——恰恰是通过与郑梦周等外国使臣的交游,才使得这些明人的姓名、官职等信息留存至今,为我们所知,一定程度上可补中国古籍之不足。

郑梦周的交游诗,一部分是因为出使的需要。其出使路线,多由辽东或山东入境,由运河南下进入都城,故《圃隐集》中多有赠辽东、山东、江淮等地官员之诗,如王坊驿赠辽东镇抚程载、淮阴驿别庞镇抚、旅顺驿呈管驿马镇抚、金州韦指挥宅画鹰、复州呈王指挥及列位指挥相公、呈河南飞虎卫指挥杨俊等诸诗。另一部分与明朝赴高丽使节有关,如送徐师昊、林密、胡海、张溥、周倬、桑麟、叶旺、梅义、任诚、程与等的赠别诗,与张溥等人的唱和诗。这些诗也多能补中国史料之不足,亦可见郑梦周与明使之关系情好。前者,如呈杨指挥诗曰:“精悍饶奇略,公才古亦稀。燕山曾陷阵,泸水远宣威。富贵凝金带,功名起铁衣。同过辽海上,别路欲斜晖”,知杨俊曾任河南飞虎卫指挥,在燕山、泸水等处立有战功。后者,如送别护送辽东任镇抚诗曰:“读书行义一豪人,高卧山东三十春”,知任诚曾是读书文人,长期隐居,后乃为辽东镇抚。又如赠辽东使桑麟诗曰:“先生投笔起,义气相追随。昨因主将命,单车游海陲。风仪望如仙,辩若县河垂。我固爱佳士,一见如旧知。秋庭同翫月,山寺共吟诗”,知桑麟初为文士,后投笔从戎,亦曾与郑梦周同游高丽山寺,有诗歌唱和。这些皆为第一手资料,为中国文献所不见。

除了与出使有关的诗歌,另一部分交游诗的对象和内容也反映了作者本身的好尚、志趣,显示了强烈的个人性,这部分的诗歌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元明易代和靖难之役,对中国的士大夫的出处,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有的士大夫融入了时代的滚滚洪流,成为新朝的重臣;有的士大夫则独善其身,与新朝保持相当的距离,甚至殉志死节。虽然郑梦周只是数次出使明朝,与明初的士大夫接触还有其限制性,但是从《圃隐集》中的赠诗,我们仍可以看到同类相求、同声相应的旨趣。如郑梦周与高逊志的交往及相赠诗就是一个例证。郑梦周上庄驿,赠高侍郎诗曰:“过客何曾识,先生在上庄。明时怀耿介,列宿缺光芒。借耒耕瓜圃,求钱葺草堂。朝廷用宽典,终不负贤良。”上庄驿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郑梦周与高逊志相遇于此,正是高逊志蛰居朐山(连云港市海州镇)之时。从颔联来看,高逊志以事罢官,似乎是因为正直犯怒,所以郑梦周赞其离开朝廷,就象是使星宿缺了光芒一样。颈联描写高逊志生活的贫困,到了连耕地也需要借农具、修草屋也要借钱的地步。尾联则是安慰之语,国家法令宽大,终究不会辜负像高逊志这样的贤良人才。这是郑梦周对高逊志的认知和高度评价。高逊志耿介有节,据其弟子蒋兢所撰祭文,靖难之役后,“师以国破家亡,遁影东瓯雁荡山中,颓龄疾苦,仆从窜逸,只影自矢为西山饿夫。天假之合,小子兢亦以未死之身,来偷息于此,相对若梦寐,泪涔涔下,侍吾师厪五十日,吾师竟长逝,就瞑之顷,指画‘恨’字,既而曰:‘复何恨?’复何恨者,正吾师泣血椎心、万古耿耿之长恨也……呜乎!天降丧乱,萧墙祸起。君国殄瘁,臣所当死”,可谓殉节,所以李贽将高逊志列入“逊国名臣”。这与郑梦周所崇尚的精神和最后的出处有很大的相似性。靖难之役与李朝建立,从秉持礼义传统的士人看来,都是不可容忍的僭越行为,所以部分士大夫采取了不合作态度,或隐迹自放,或殉身守节。从这个角度来看郑梦周与高逊志等的交游与赠诗,也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虽然异国、异事,但是不趋时流、秉持忠义的精神则是一致的。

郑梦周在出使明朝时,与所途径各地的文人在思想方面也多有交流,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理解其思想的一个背景。《圃隐集》中有胶水县,别徐教谕诗曰:“万邦同轨日,圣主右文时。邂逅逢佳士,懽忻似旧知。风仪倾后辈,经术即吾师。远大宜相勉,何须惜别离。”赠孔主事诗曰:“圣门千载见云仍,一听微言为服膺。别后何忘寄书札,况蒙厚意惠溪藤。”皆是郑梦周与明朝文士邂逅,一见服膺后,盛赞其为佳才贤俊。仆在本国,饱闻诸桥薜先生之名。今过是驿,莫夜怱怱,殊失谒见之礼。路上吟成七言唐律,以图后会云诗曰:“名贤出处远人知,盛德高才我所师。拟向邮亭成邂逅,胡为世事喜参差。卧看落月思何尽,仰慕清风悔可追。此去还车无几日,青灯更莫负佳期。”则是郑梦周久闻诸桥薛先生的大名,欲见而未得。郑梦周为高丽末期最重要的经术之士之一,权近曾说:“王欲复兴,改创成均于崇文馆之旧址。以讲授员少,择一时经术之士若永嘉金九容、乌川郑梦周、潘阳朴尚衷、密阳朴宜中、京山李崇仁等,皆以他官兼学官。”而上引郑梦周的交游诗中有“风仪倾后辈,经术即吾师”、“圣门千载见云仍,一听微言为服膺”之句,可见其与明朝文士的交往中,也涉及到性理经术之学,郑梦周也从中得到教益。这是高丽与明朝两国间士人在思想文化方面互动的一个明显的例证。

 

五、结语

以上对《圃隐集》中所涉及的部分明人进行了考订。这些人,既包括出使高丽的明朝使节,也有郑梦周出使明朝所途经地区的军事长官、文臣、高僧、普通士大夫等。可以看出,郑梦周与明人有着广泛的交游,写作了大量的赠别诗、唱和诗。这些交游诗,有的是出于出使明朝或接待明朝使节的政治需要,表现明朝统一全国、重建华夷秩序、明臣文才武功、自己躬逢盛世等内容,也有反映郑梦周自身的好尚、志趣的个性作品,表达对明人佳士的贤才和品德的钦服仰慕。《圃隐集》中的这些诗,很多可以弥补中国一侧史料的不足,亦可以与高丽一侧的相关诗文合在一起对读。尤其是反映郑梦周与明朝士人在思想方面交流互动的几首诗,对研究其生平和思想具有特别的意义。所以,郑道传称郑梦周“所见益广,所造益深,而所发益以高远”,李穑赞其与明人的交游诗为“诗史”,无疑都是知己之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