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杜甫的“左拾遗”,岑参的“右补阙”各是什么官职?跟成语拾遗补阙有关系吗?

 pengxq书斋 2018-05-28

拾遗(从八品上)、补阙(从七品上),最早设置于武周垂拱元年(685年),两个官名正是源自于古已有之的“拾遗补阙”之类的说法。左拾遗、左补阙隶属于门下省,右拾遗、右补阙隶属于中书省,主要职责是“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另外,拾遗补阙还有一种“员外官”的设置,即“拾遗内供奉”、“补阙内供奉”【1】,但其职能、品级、资望、俸禄都与正官相同。


注1:如吴兢在武周时曾任“右拾遗内供奉”,韩休在景云元年(710年)及其后一段时间为“左补阙内供奉”。


拾遗、补阙虽然看起来不过是七、八品的职事官,但却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侍臣”,可以与天子有经常性的近距离接触,因此实际地位甚高。具体来说,拾遗、补阙属于“供奉官”范畴内的“谏官”一类【2】,拥有较为超然的地位。比如可以参加“常朝”【3】;比如在路上只有当遇上宰相时,才需要避道;比如有机会参加“延英召对”,同宰相等高官一同议政等等……


注2:唐代的“供奉官”一般指中书、门下两省的主要官员,即中书令、侍中、左右散骑常侍、黄门侍郎、中书侍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起居郎、起居舍人、通事舍人、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有时也包括御史台的部分官员,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唐代的“谏官”则是指“供奉官”中的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


注3:唐代文官中,五品以上职事官,外加八品以上供奉官,以及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合称“常参官”。在玄宗朝以前,常参官需参加“常朝”,即每日朝参;玄宗朝开始,常参官所参加的“常朝”逐渐变成了每月单日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