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恨疯了兵部尚书一气弄死七个

 神仙湾老宋 2018-05-28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搞得崇祯很闹心。军事天天紧急,结果崇祯就把兵部尚书恨疯了,在位十七年,一气弄死了七个。这七个兵部尚书里,有的是处斩前吓死的,有的是怕崇祯砍头而吞药死的,有的是发配边疆死的,这里边有一个最给力的,崇祯却把他冤杀,凌迟了,结果明朝就完了。

第一位:崔呈秀——上吊后碎尸。

此人是魏忠贤干儿子,官至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并被封为少傅,为阉党“五虎”之首。崇祯帝即位后,阉党被定为逆党,朝廷下诏捉拿处治,崔呈秀一害怕上吊自杀,死了崇祯也没放过,命将其碎尸。

第二位:阎鸣泰——发配边疆死。

此人是进士出身,官至明朝兵部尚书。《明史》:“崇祯初,为言官劾罢,遣戍死。”也就是被人举报后,崇祯将其一捋到底,发配边疆死球了。
第三位:王洽——斩首前吓死。

此人官至兵部尚书,因为跟后金交战老吃败仗,崇祯便把他关起来准备斩首,这人一害怕,在监狱里自己吓死了。

第四位:梁廷栋——畏罪吞药死。

此人官至兵部尚书,老是被言官弹劾,当了一年多就被撤职。崇祯八年又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代杨嗣昌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崇祯九年,清兵绕道长城喜峰口侵入关内,经过梁廷栋辖地直逼京师。崇祯命他戴罪入援,清军骑多将勇,梁廷栋与罗维宁三边总督不敢硬挡“三人相掎角,皆退怯不敢战。” 因为怕崇祯宰他,天天吞服大黄,最后毒死了。

第五位:张凤翼——畏罪吞药死。

这位跟梁廷栋一样,也是害怕崇祯宰他,天天吞大黄药毒死了。

第六位:陈新甲——被冤斩首。

此人官至兵部尚书,崇祯暗中想跟后金议和,搞了个草案让他和后金去商量,结果他把草案放到桌子上,书童以为草案是要下发的文件,于是就给发下去了,造成议和消息外露。视议和为耻的崇祯认为丢了脸面,但他却死不认账,硬说陈新甲私自与后金议和,于是将陈斩首,陈死得冤也。

第七位:袁崇焕——凌迟处死

在七大兵部尚中,袁崇焕是最为有名,战功最显赫,死得最惨的,本来是抗后金功臣,却被定个通敌罪被崇祯凌迟,还判割3600刀,北京百姓不知内情,争相买奸贼肉食之。
一一一一一
明朝崇祯皇帝在位17年,有人统计过,崇祯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14位兵部尚书。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多达11人,杀死巡抚11人、逼死1人。这还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

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逼迫战死、自杀、判刑的相当于省部一级的官员还多达几十人。
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三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具有大臣资格的官员就多达145人,

在如此严苛刻薄的皇帝手下工作,也真是难。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下面是袁崇焕指挥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的资料:

宁远大捷

【明熹宗实录】

虏遭屡挫,打死头目,此七八年来所绝无,为封疆吐气,

是役,克十余万之强虏,振八九年之积颓,天威九塞,恢复大计

兵部尚书王永光疏言:自蓟辽虏兴,八九年来,辽广沦覆,退保河西,他族渐有轻中国之心矣。【幸宁远一捷,狂奴溃奔,西贼破胆。】。

今袁崇焕称必守矣,出奇挫锐,建前所未有之捷,

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

谈迁【国榷】:

藤县(即袁崇焕)之于东陲,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

初,虏势张甚,自崇焕坚拒,国气始振。关外九城得屹然。


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
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守信地,关外城堡幸尔得存。至于宁远解围,誓众效死,危城得全。崇焕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


【清太祖实录】
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克,惟宁远城不下,遂大怀岔恨而归

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满清努尔在位时期承认的最高损兵数)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宁锦大捷

明总兵赵率教疏报:此役后金兵伤亡“不下二三千”。

明镇守太监纪用奏报:初四日,奴贼数万,蜂拥以战。我兵用火炮、火罐与矢石,打死奴贼数千,中伤数千,败回贼营,大放悲声。
.....................

《旧满洲档》更少讳饰:此次攻打时,兵士死亡甚多,大军遂还。

【满文老档宁远及锦州城下血战】:二十八日晨,进略宁远,欲困其城。至宁远北冈。。。。【是役也。萨哈连贝勒、瓦克达阿哥俱被创。】由彼军还,至双树堡宿营。

是日,锦州兵出城,我军迎击【是役也。遊击觉罗拜三、备御巴希,争先攻入敌阵,俱阵亡。
六月初一日,以击攻满总兵官之兵及密云兵,到八牛祭纛。【以战中所俘获人口马匹,悉赏阵亡将士,汗亲临阵亡遊击拜三、备御巴希丧,酹酒哭之。】初三日,布列八旗梯盾及一切攻具,并观察战地形势。初四日,攻锦州城南隅。辰刻攻城。【因城壕深濶,时值酷暑,】战则难以骤拔。乃於已刻退兵。

【是役也,士卒阵亡甚众。】於初五日,大军自锦州还。

本文转自网上,不代表本人观点,如有疑问立即删除。

本文来自:ttps://tieba.baidu.com/p/5011677852?red_tag=2876354542

附录:关于崇祯滥杀大臣的问题 
   
金庸说崇祯“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除袁崇焕外还有十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十四个兵部尚书中,王洽下狱死,张凤翼、梁廷栋服毒死,杨嗣昌自缢死,陈新甲斩首,傅宗龙、张国维革职下狱,王在晋、熊明遇革职查办。” 
     
这些话初听起来耸人听闻,触目惊心,但细加考察,多有不尽不实的地方。 
   
明代的大背景 
   
首先他关于明代连一个基本的知识都不具备,要杀谁不是皇帝一个人左右的。明代关于官员功过都有很明确的赏罚规定,有功的受到的奖赏,有过失的,就要追究责任。这并不是凭哪个人高兴来决定,更不是从崇祯时期才开始的。只不过崇祯时期国家战乱更加频繁,因此显得对官员追究责任加以责罚的事情发生频率更高,但这种情况本身并不以崇祯个人意愿为左右。 
   
崇祯时期的刑部侍郎徐石麒有一段话是颇能说明问题的“俺答阑入,而丁汝夔伏诛;沈惟敬盟败,而石星论死,国法炳如。后此纲纪凌夷,沦开陷沈覆辽蹙广,仅诛一二督抚以应故事,中枢率置不问。”
   
他举的两个例子,丁汝夔是嘉靖时期的,石星是万历时期的,也就是在徐石麒看来,崇祯时期对官员渎职的处置,比起嘉靖时期和万历时期是轻了不少,而非重了不少。他的话不能说是全面,但至少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问题。崇祯时期之所以给人大臣动辄受罚,甚至多有被处死的的印象,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崇祯比起他的先辈皇帝更严苛,而是时局动荡,变乱迭生,官员失职发生的概率和次数远远多于以前的时期。而按照明朝的法律,官员失职,被弹劾,除非皇帝刻意包庇保护,否则是难以逃脱惩罚的。 
   
《明史》中有一则记载“金光辰,字居垣,全椒人。崇祯元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巡视西城。内使周二杀人,牒司礼监捕之,其人方直御前,叩头乞哀。帝曰:'此国家法,朕不得私。’卒抵罪。” 
     
崇祯说的这八个字“此国家法,朕不得私”,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在决定自己身边服侍当值的一个太监的生死问题上,崇祯尚且做不了主,涉及国法,他也不能外加干涉。更何况对于那些朝廷的大臣巨僚呢?并不是他要抓谁就抓谁,他要杀谁就杀谁,根本不是这样。事实上这些最终都是要在文官的许可下,经过审理,对照法律,皇帝和文官们两方面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最终作出决定。而并非是单方面的因素 

另外一点,当时的背景。崇祯登位之初,面对的首要任务就是整顿边防。而要做到这一点,严明法纪,有功必赏,有过必惩,是应有之义。这一点并非仅是崇祯个人想法,而是许多人共同的呼声。比如崇祯二年的兵科给事中许誉卿给皇帝的上疏认为有必要扭转向来用人过滥,法律废弛,赏罚不明的局面。所以今后应该重申法律,明示边臣“今后如敌军入境不能堵截,攻城不能入保,杀伤人口隐匿不报,在外的巡按御史可以据实揭发,在内的科臣可以参驳弹劾,按律逮治。”[72]对此,樊树志评论说以法治军是绝对不错的,因此“如果继续发生敌军入境不能堵截等失职事件,一定要按律逮问。思宗毫不犹豫地批示同意”。 

《明史.本纪第二十三(四) 庄烈帝》中涉及到重要大臣生死或惩处的事件都一一罗列一下(或许遗漏),当然《明史》的本纪不可能面面俱到,更详尽的应该到崇祯长编中去寻找,但至少也能说明一下大体的情况 
    
崇祯初年 巡抚都御史毕自肃自杀;冬十月戊戌,刘鸿训罢,寻遣戍 
    
崇祯二年 九月丁未,杨镐弃市;甲申,大清兵入遵化,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推官何天球等死之;下兵部尚书王洽于狱。 
    
崇祯三年 庚寅,逮总督蓟辽都御史刘策下狱,论死;秋八月癸亥,杀袁崇焕。 
    
崇祯五年 己未,巡抚都御史 孙元化弃市;逮刘宇烈下狱,论戍。 
    
崇祯七年 十一月庚辰,逮陈奇瑜下狱,论戍。 
    
崇祯八年 甲午,以皇陵失守,逮总督漕运尚书杨一鹏下狱,寻弃市。 
    
崇祯十二年 秋七月壬申,熊文灿削籍,寻逮下狱;八月癸巳,诏诛封疆失事巡抚都御史颜继祖;总兵官倪宠、祖宽,内臣邓希诏、孙茂霖 等三十三人,俱弃市;丙午,下兵部尚书傅宗龙于狱。 
    
崇祯十三年 冬十月癸丑,熊文灿弃市。 
    
崇祯十四年 丁酉,逮郑崇俭下狱,寻弃市;五月 庚辰,范复粹致仕。释傅宗龙于狱,命为兵部侍郎 
    
崇祯十五年 以会推阁臣下吏部尚书李日宣六人于狱;丁卯,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寻弃市。 
    
崇祯十六年 逮范志完下狱。
   
这些列出的人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战事失利,玩忽职守而被惩处。其中大部分人即便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上军事法庭受到审判,大概也绝不冤枉。尽管事实上对失职人员按律逮治也不能阻止敌军一二再再二三地入境抢劫屠杀,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这种做法。正如现在社会用法律惩处犯罪,并不能因此彻底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但如果由此得出结论说不应该用法律惩处犯罪,那显然就荒唐了。 
   
更何况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之所以受到惩处,并不是崇祯一个人的意志能决定的!怎么能算都是崇祯滥杀滥罚?从受惩人员的数字来看,也绝对没有金庸其他一些人渲染的那么夸张! 
     
在了解以上大背景的情况下,再来具体分析金庸这段话中提到的人物事件。仅仅初看就可以看出三四处明显的错谬,仔细和史料对照的话,更是千疮百孔。 

具体的分析 
   
首先,他把自杀的居然都算在崇祯头上,说是被崇祯逼死的。这未免就是心理过于乖戾对历史人物有严重偏见下产生的怪异思维。 
     
须知明代官员如果自知犯有重大过失重大渎职罪,往往会自杀,这和皇帝逼不逼实在半点关系扯不上。比如崇祯元年,在袁崇焕被崇祯任命前往辽东,但还未上任前,辽东巡抚毕自肃管辖下,宁远发生兵变,结果毕自肃“自知治军无方,上疏引罪后”,就在中左所上吊自杀了。难道说,这也是崇祯逼他自杀的?要知道这个时候崇祯才刚刚上任,唯一做的大概只是惩治魏忠贤,即便是对魏的阉党也还都网开一面,宽容有加,谈不上真正的清除。他如何来逼毕自肃自杀?说出这种话的人根本对古代士大夫官员心理缺乏基本的了解,这些人如果自觉有愧于国家的话,根本用不着谁来逼,往往会以一死来赎罪。崇祯上任以后,国家战乱频繁,兵变民变,以及军队失利,国土沦丧,城池失守,这些过程中都会官员因自觉渎职而自杀,难道说都是崇祯逼的?此外还有战死的,病死的,难道也都是崇祯导致的?“把所有的罪状往崇祯头上一推省力固然是省力,但也不过是在歪曲历史而已 
       
再拿金庸特别强调的十四个兵部尚书(以我所见似乎只有十三个,不知道还有一个是谁?)的问题来说,按照金庸以及其他许多人的说法,似乎这十四个兵部尚书大多都惨遭崇祯迫害,甚至许多都被处死的,以此来表明崇祯刻薄寡恩,猜忌多疑。但如果考察事实,就知道大谬不然。 
   
①张凤翼、梁廷栋服毒死的问题 
   
他说“张凤翼、梁廷栋服毒死”,似乎给人脑海中一个副图景,两个兵部尚书先后相继,满怀着对崇祯恐怖统治的愤怒控诉,一脸悲壮的从桌上拿起一杯毒酒,毅然服下,然后痛苦的倒地挣扎,痉挛扭曲,七窍流血而死,两只大大的眼睛还睁着,死不瞑目,似乎在向苍天控诉崇祯这个暴君屠夫的黑暗残暴的恐怖统治,这就是金庸试图通过他的文字想给读者传递的印象! 
但事实真相如何呢? 
     
梁廷栋是崇祯三年到四年间的兵部尚书,根据《明史》记载,其人才干还算可以“居中枢岁余,所陈兵事多中机宜”,但品行操守上有些问题“颇挟数行私,不为朝论所重。” 多次被人揭发纵容手下人“纳贿营私”,受到许多弹劾。所以他当了一年多,就被撤换 ,“得闲住去” 。到了崇祯八年又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此外“代杨嗣昌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张凤翼则是崇祯五年当上兵部尚书,在位将近五年,可算的上时间最长的一位兵部尚书了。仅凭这点看,他应该是有些实际才干的,在任期间对平定农民叛乱还是提出过许多有成效的建议。尽管明史中说了这么一段“初,贼之犯江北也,给事中桐城孙晋以乡里为忧。凤翼曰:'公南人,何忧贼?贼起西北,不食稻米,贼马不饲江南草。’闻者笑之”。《晚明史》作者樊树志以此说“兵部尚书犹如白痴”。但以我的观点看,这应当就是同僚之间随口说的一句玩笑话而已,被载入史书作为评论一个人的根据则未免过于武断。 
     
崇祯九年的时候,满洲虏兵又绕道长城喜封口侵入关内,直逼京师。满兵经过的是梁廷栋的辖地,对此有直接责任,被命令戴罪入援,而作为当时兵部尚书的张凤翼显然也负有责任,受到言官王家彦的弹劾,为了减轻罪责,他也“自请督师。赐尚方剑,尽督诸镇勤王兵”[68],出外领兵打仗去了。结果他和梁廷栋还有一个罗维宁,“三人相掎角,皆退怯不敢战。于是宝坻、顺义、文安、永清、雄、安肃、定兴诸县及安州、定州相继失守。” [68]这种情况下,当然他们就逃不掉被言官弹劾的命运,“两人恇怯不敢战,近畿地多残破,言官交章论劾。两人益惧,”“言官劾疏五六上,凤翼忧甚” 。他们两个人都自知渎职罪大,害怕受到法律制裁,所以干脆每天服用少量大黄,最后生病而死。可以说他们的死和崇祯没有半点关系。基本上是他们自己的原因,真要说造成他们慢性自杀的真正原因,那也是言官的蜂拥而上的弹劾,而不是崇祯。明代言官群起攻击之下的舆论压力,连作为皇帝的崇祯都要害怕(以后崇祯之所以不能公开主张和谈,以及不能迁都,大抵都是屈服于言官的舆论压力的淫威下)。另外一点张凤翼当时虽然被“议罪夺其官” ,但到了崇祯十一年七月,又“论前剿寇功,有诏叙复。”
     
如果说大黄是毒药,他们每天吃大黄就算是服毒死,那也就勉强算吧!但如果这都要算成是崇祯逼死的,那就未免有点滑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