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经考古实锤 学者提出界定文明“中国标准”

 garyhyz 2018-05-28

             

作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到底是如何起源、怎样形成的?历时15年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28日对外发布。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约5300年,中国各地区已陆续进入文明阶段,形成了“文明丛林”。这些新的考古成果将更新进中国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而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中国的考古学家们也提出了与西方不同的界定文明的标准。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认识。中国是一个历史学传统深远的国家,当代中国注重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文明的起源。作为一项国家文化工程,探源工程联合了国内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参与,背后更有国家综合科研力量的支持,2001年至2016年已完成了四个阶段的研究。



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28日介绍,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探源工程所要论述的,不是中华文明起源于哪一年、哪一个地方,而是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各地区文明如何互动等,媒体曾用“梳理异彩纷呈的考古遗存的时空关系”来形容这一工程。通过对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四处距今5500-3500年的都邑性遗址,以及全国十余处区域聚落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关强表示,探源研究表明,多元一体文化现象背后的各地方社会,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在各自的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呈现出多元格局,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


工程发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具体证据,包括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水坝系统、中国最早的宫城,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现最早的汉字、最早的红铜铸造礼器群、世界最早的观象台等。以总工程量1200万立方米的浙江良渚遗址为例,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史前的长江三角洲被视为蛮荒之地,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表示,修建于约5000年前的这一遗址出现了阶级分化等古国文明特征。

 

“这样的工程量如果动用1万个劳动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建成。能组织这么大规模的人力来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工程,仅仅是一个部落或者一个联盟是不可想象的。除了高等级的宫殿之外,高等级的墓葬也在祭坛上修建。一个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尤其是有制作精良的玉琮玉璧这样和宗教有关的玉器,和制作非常精致的武器——玉钺,显然是军事指挥权力的象征。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阶级分化相当严重的社会,这是一个产生了权力、产生了王权的社会。所以我们认为,在长江下游地区,距今5000年已经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探源工程考察了古国时代各地文明的特点,研究团队从中提炼、归纳出了文明的四大特征,包括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基础,社会阶层、社会成员、阶级的明显分化现象,中心性城市的出现,大型建筑的修建。这与西方学术界此前提出的界定文明的标准有所不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认为,它们符合并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特点。“西方学术界常用的两条非常重要的文明判断标准或者说因素,就是文字、金铜冶金技术。我们认为,这种差别,恰好是表达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这也算是我们对中国文明的研究中发现与总结的一些不同于其他文明的地方。”


探源工程还发现,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而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为了长期生长的起点,从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