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教孩子“神奇三连问”,答得好就教得好

 美酒佳酿 2018-05-28

 

文:节选自《去情绪化管教》(有删改)

著:丹尼尔·西格尔 & 蒂娜·佩妮·布莱森   译:吴蒙奇

编:叮当

在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作出反应之前,我们最好花几分钟自问一下这三个问题:


Q1:为什么我家孩子是这种表现?

怒气上头时,我们可能觉得“他都是惯的”或者“他是故意要气我”,但是如果我们抛弃这种无谓的假设,而是带着好奇心去挖掘这种不当行为背后的缘由,我们就能明白孩子这些行为其实是在说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控眼前的境况。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一点,就能做出更到位的反馈。


Q2:此时此刻,我想教会他什么?

管教不是为了给予惩罚。我们们是想教给他们有关自控、分享、负责任等能力的道理。


Q3:该怎么教效果才最好?

结合孩子的年龄、发育阶段以及当下的情境,我们要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把该讲的都讲明呢?我们总是错把惩罚当作管教的目的,对不当的行为做出不当的反馈。其实有时候孩子能从自己的决定中吸取教训,无须我们过多干预。此外,与一刀切的惩罚相对的,总有那么些更为有效又有爱的办法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家长的意思。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做出更有效的反馈,马上制止他们的行为。这种反馈还能教给孩子更为重要的、贯穿终生的能力,可以帮助塑造他们的品格,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里总能做出明智的决定。


我们来具体分析下这三个问题是如何帮助我们对孩子做出反馈的。


你在专心写邮件时,4岁的孩子给你在背上来了一记。你听见拍打的声音,感觉到背上某块巴掌大小的地方有点痛。这时,你需要几秒钟冷静下来来,避免简单粗暴的反应。这并不总是很容易做到的,不是吗?实际上,在我们的大脑里,身体疼痛被预设成了威胁的信号,它会激活反抗的脑回路,使我们投入“战斗”模式。所以说要保持自控,自觉践行去情绪化管教得花力气,有时甚至是大力气。我们必须制服脑袋里想要反抗的因子。这不容易啊。(在我们睡眠不足、饥饿、压力过大或不注意照顾自己时就更难办。)在这个介于过激反应与敏锐回应之间的冷静时刻中,家长开始变得有鉴别能力,有目的性,并且讲究方法。


于是你立马停下来,开始思考这三个问题。于是你更加清楚你和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虽然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但对于这些问题、答案大致是类似的。

Q1:为什么我家孩子是这种表现?

他打你是因为你一直没理他,所以想要引起你的注意。这种心理对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典型,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等待并不容易,如果他们正被巨大的负面情绪笼罩着的话,等待会是件更加困难的事。他们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迅速冷静下来去停止某些行为。你当然希望他能镇静地倾诉衷肠:“妈妈,你一直让我等着,所以我觉得很沮丧。现在我强烈地想要打你,但是我决定忍住,用言语来表达我的情绪。”但这是不可能能的。(实际上这场景会很滑稽。)在那个情境下,打你是孩子表达沮丧和焦躁情绪的默认策略,他还需要点时间来学习如何延迟满足和管理愤怒。所以现在他打你了。


你现在明白了,这不是你家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孩子们并不是因为生性粗鲁或者觉得我们是失败的家长才打我们。他们动手是因为还没有那个能力来控制情绪和冲动。而且,他们知道自己无论表现得多么糟糕,都不会失去我们的爱,所以他们才能从我们身上找到足够的安全感。事实上如果一个4岁小孩一点攻击性也没有,在家长面前时时表现得简直“完美”的话,我们反倒得好好审视一下这个小孩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了。如果孩子们能够安心地依赖父母,他们就不会惧怕亲子关系里的小考验了。换句话说,孩子的不当行为其实正提醒着你:他信任你,对你们的关系很有安全感。许多家长都有这种感觉:孩子的坏脸色全摆给家里人看了。他们在学校,在其他大人面前可是规矩得很呢。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他们之所以撒野,是因为对你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而不仅仅是因为叛逆。


Q2:此时此刻,我想教会他什么?

不是要教他做错事就得受惩罚,而是要教比起诉诸暴力,总有更好的办法能够既取得家长的注意,又无须自己生闷气。你要让孩子知道打人并不好,总有许多更得当的办法来表达他的强烈情绪。


Q3:该怎么教效果才最好?

惩罚措施多半并不能让孩子下次就记得三思而后动手,不如试试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把孩子拉近身前,告诉他其实你很关心他,然后你可以对他的感受表示认同,并给他示范要如何表达那些情绪:“大家都不喜欢等待。你想我陪你一起玩,所以你生气我抱着电脑不放,是这样吗?”这时他多半会生气地回答说:“对啊!”这是好的势头:他明白了你其实一直关心着他呢。同样,他也很在意你。接着,等他冷静了点,愿意去倾听的时候,请看着他的眼睛,解释给他听:打人不好,下次他想要得到你的关注时,直接用说的来表达就好。


这个办法对大一点的孩子同样管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全世界的父母面对的一个问题:作业博弈。

想象一下你那9岁的女儿正在反复纠结不下笔,然后你们俩个劝一个顶,一遍又一遍。最多一个星期,这种令人崩溃的状况就会再次重演。孩子会沮丧地号啕大哭,抱怨说老师有多“讨厌”,居然布置这么难的作业,自己真是“蠢”,就是做不来。最后,孩子疲惫地把脸埋在手臂里,眼泪流了一桌子,无奈作罢。对家长来说,这种情况的抓狂程度不亚于被4岁小娃娃往背上猛击一记。如果你受制于这种沮丧的氛围且在愤怒驱使之下,与孩子争吵,讲一番大道理,并责备她不清楚自已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上课的时候也肯定没好好听。“你要是在我让你去做作业的时候就开始做,现在肯定已经做完了”,这话很耳熟吧?当然,你绝不会听到任何一个孩子这样应答:“爸爸,你说得对。我真应该在你叫我的时候就开始做。没能及时开始是我的错,这一切责任全在我自己,我会学乖的。明天我一定早点开始做作业。谢谢你点醒了我。”


不如抛弃这种说教,先问问自己一一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


Q1:为什么我家孩子是这种表现?

重申一次,管教方式因人而异,因性格而异。也许对孩子来说功课太难,所以她觉得很受挫,就像在打一场赢不了的仗;也许是做功课这件事中的其他因素让她觉得很困难,很有压力,所以情绪不好;也许,她只是想站起来活动活动而已。但是这些原因表现出来的情绪可能差不多,都是沮丧和无助。又或者其实她完全可以应付功课,只是今天因为疲劳或者压力所以情绪不好。那么早起床,在学校待了6个小时,然后还得参加女童子军会议直到晚饭时间。现在她吃过饭了,居然还得在桌边做45分钟的算术题?这时候情绪糟糕也不奇怪了。对一个9岁孩子来说(其实对大人也是一样),今天的任务量可是挺大啊。当然,这不意味着她就可以不完成作业,但只有明白她这情绪由何而来,你才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全面做出更得当的反馈。


Q2:此时此刻,我想教会他什么?

你可能会想要孩子学会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同日时修炼出责任感;或者在在面对琳琅满目的课外活动时,学会取舍;又或者是能够增强适应力,管理好沮丧的情绪。


Q3:该怎么教效果才最好?

无论我们想教什么,在孩子非常沮丧时硬教效果绝对不会有多好。这种时刻根本不适于教东西,因为大脑中情绪化的、逆反的部分正活跃着呢,它们把更为冷静、理性、包容而富于思考的部分压制得死死的。你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今晚的作业量很大,现在又很累了。但是我相信你可以完成。我会和你一起把它搞定。”于是她会平静下来,你们和和气气地一起吃着冰激凌,然后(其实推到第二天也没什么)你可以和她谈谈发生今晚这种情况,究竟是因为她时间管理不到到位,还是因为这些数学概念真的很难懂,抑或是因为她上课的时候光顾着和朋友说话、所以把课上没完成的作业带到家里来了。你需要间她,然后一起理清楚原因究竟是什么。你得问她是什么因素妨碍了她完成任务,为什么她会觉得自己没做好,应该怎么补救。你可以把这一过程看作亲子共同学习,并据此改善孩子的功课体验的机会。此外,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一种需要训练才能得来的能力,在这方面她也许很需要帮助,而帮助的法子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让她尽量多地参与这个过程就好了。


你可以找一个你和孩子状态都不错,他肯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以这样的问话开始交谈:“你的作业进行得不太顺利是吗?我相信我们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来完成它。你有什么好点子吗?”进行这类的对话。我们不能说某个具体的答案一定适用于某时某地的某个孩子。重点在于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管教,这样你才能在一种完整而严密的理念指引下,去与孩子进行交流,而不再在他们犯错时做出不经大脑的反馈。


这三个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我们不再见错必罚,而是开始采用更有包容性和目的性的管教策略。

的确,我们不是总有时间来把这三个问题想得很透彻。在孩子突然间把道从和谐的“室内摔跤小游戏”转到到血腥的的“笼中争霸”时,在你的宝贝已经耽误了芭蕾课时,坚持走一遍三连问程序是很难的,我们都能理解。但是,我们真的是可以于电光火石间周周到到地来一遍的,虽然这听起来不太现实。


我们不能保证你每一次都会做得很完美,这种瞬间想出办法应对孩子负面情绪的技能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但是想得越多,练得越多,自然就越能自觉地做出快速的评估和有目的性的反馈。这种能力甚至可以修炼到自动运行状态。通过练习,你在面对之前那些会激起逆反情绪的境况时,就能始终保持目的性和包容性。这三个问题为你擦亮了心中的明镜,使你不再为身外的吵嚷所影响。


最后,你还会收获到一个好处:管教的次数会变得越来越少。你不仅是在构建孩子的大脑,以使他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且洞悉情绪和行为间的联系;你自己在面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时,也会变得更加灵活应变。你得不断思考为什么他会这么做,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事情进一步恶化之前给予孩子良好的指导。如此一来,你会更擅长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明白他在何时是真的需要你的帮助,而非愤怒。

本公众号部分图片为网络无版权声明图片,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