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辨析题汇总系列

 romini 2018-05-28

2017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辨析题汇总

1. 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意味着均衡发展。

[参考答案]错误。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因此教育均衡和全面发展不是同一个概念。

2. 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而负迁移就是逆向迁移。

[参考答案]错误。学习迁移是依据不同的内容而分类的。正迁移、负迁移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划分的,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是根据迁移的方向不同而划分的,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所以说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的说法不全面,正迁移可以是顺向迁移也可以是逆向迁移;而负迁移同样可以是顺向迁移也可以是逆向迁移。

3. 教学方法受到教学目的、内容、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它不具有独立性。

[参考答案]错误。教学方法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对于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4.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 [参考答案]正确。因为原有经验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

  5.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提高而提高。

 [参考答案]错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乎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提高而上升,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学习效率反而会随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动机强度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也即任务难度较低,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偏高;任务难度较大,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偏低;任务难度中等,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中等。随着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大,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之下降的趋势。故题干描述错误。

1. 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会妨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答案]错误。题干所述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学习的组织者、教学互动的指导者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者,两者并不矛盾。

  2.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出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参考答案]正确。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强化法可以增加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而处罚法则是抑制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3.参观法能够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多加运用。[参考答案]错误。参观法虽然能够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但是运用这种方法较为费时费力,场所的选择也不太容易,而且还要考虑安全问题,因此运用次数不宜过多。

4.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参考答案]正确。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5.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完全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便没有必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参考答案]错误。教师的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回答所进行的评价,能够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复述正确答案,学生可以再次接受正确知识,加深印象,另外,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发学生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即使学生完全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1.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参考答案]正确。教育与人口、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关系密切,但是教育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2.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参考答案]错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提高而上升,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学习效率反而会随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动机强度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故题干描述错误。

  3.依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而负强化则降低反应的概率。   [参考答案]错误。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可见正负强化均是通过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故题干描述错误。

  4.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正确.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得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得实践.把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解决。

5.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答案]正确。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1.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参考答案]正确。1902年清政府采取废科举,兴学校的措施,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但这一学制没有施行。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近代学制,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2.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错误。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但它不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才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3.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规模具有决定作用。

[参考答案]正确。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4.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贯彻长善救失原则。[参考答案]正确。略。

5.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称之为认知失调。

[参考答案]错误。题干所述的是态度定势.故错误。

 1.学校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   [参考答案]错误。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而不是非制度化的教育。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

 3.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参考答案]错误。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4.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参考答案]错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是教学的方向。

 5.学生某一学科在期末和期中两次考试成绩波动很大说明测验信度很低。  [参考答案]错误。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题干中表述期末和期中两次考试,所以不能说明信度的高低。 

1(8)【题干】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答案】此题说法正确。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其中相对独立性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考点】教育的属性。

 2(8)【题干】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答案】此题说法正确。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途径。

  【考点】教学的意义。

3(8)【题干】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答案】此题说法错误。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它是主动的,是注意的重要品质;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它是被动的,是注意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现象。不能将二者混同,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考点】注意的品质。

  4(8)【题干】学生知识越多,说明学生能力越强。

  【答案】此题说法错误。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并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影响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学习进度。但是知识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故上述说法不正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