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浓缩的《石头记》——《红楼梦》前五回赏析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8-05-29





曹雪芹的《石头记》产生于清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曹雪芹在“太平盛世”的表象背后,嗅到了封建制度垂死的气息。《石头记》以贾府的衰亡史为主线,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副线,全书故事情节根据这两条线索展开(高鄂续写部分将主、副线进行了置换)。由于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大兴“文字狱”,作者为避其祸,不得不釆用十分隐晦的创作手法。 
 
 
  小说前五回,作者用暗示的方法,对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的结局作了精心的安排,是对全篇小说的高度浓缩。 
  【第一回】 
  作者开卷便说,“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告诉读者,他经过构思之后,决定釆用隐晦的方式来创作。假借“通灵(宝玉)”来叙说作者的家世,以及亲历亲闻的真人和真事。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这个人物,就是作者自家(曹家)的总代表。作者接着说明,《石头记》中所要讲的是“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的闺阁中人,他将女子的地位抬得比自己高,其用意是,要假借赞美女子来抨击“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于篇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这是要读者注意,他在本书中将以假说真,以虚幻写实情。交待完这些,才开始切入本回主题。 
  作者假托神话,表明《石头记》的创作原由,“女娲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这段话的寓意是:一、作者借“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颂扬中国历史上的优秀妇女,同时也暗示封建社会这个“天”已破损;二、女娲所炼之石,非同寻常,它原本具有补天的功能;三、数字“十二”暗指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十二个朝代;“二十四”暗指二十四史,“三万六千五百”是一百年的天数,暗指过去一百年的历史(即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一百年),作者借此暗示读者,本小说立足于过去一百年的历史,笔锋触及整个中国朝代史;四、“大荒”指荒唐,无边无际。“无稽”指无所考证。“青梗”即“情根”的谐音,暗示该小说以“谈情”为立足点。 
  接着,作者说这块女娲遗石“灵性已通”,可大可小,因无才补天,日夜悲哀。一日,从远道而来的一僧一道发现了它,僧人说要在石上镌几个字后,携带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发现了石头上面的字迹,叙述它被携入红尘后的经历见闻,并有一偈(佛经中的唱词,义译是“颂”):“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是作者假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著书,把自己对现实的体悟写成《石头记》。“无才”是作者的愤慨之词;“补苍天”是作者借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来说明清王朝的社会制度已存在严重的缺陷;“枉入”句,是作者感叹年华虚度;“此系”句,是石头身前和身后所经历的故事,作者暗指小说中所写的,并不限于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还是对从他祖辈开始到他所能预见的整个封建末世的种种现实的艺术概括;“倩”指央求。 
  空空道人看完偈语,便与“石兄”对话。作者借“石兄”之口,说出了写《石头记》的现实主义文学见解,其中也包含着对艺术结构的精僻看法,同时还说明《石头记》不同于一般的言情小说,即便是其中的诗词曲赋也不是一般的“情诗艳赋”,都含有深意的。 
  空空道人将《石头记》从头至尾地抄录回来“闻世传奇”,从此“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这是作者暗示,《石头记》由“道”开端,以“佛”终结,其间经历“情”与“色”的搏击,即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里的“情”,暗指“理想”;“色”,暗指“现实”(佛教中的色,指现实世界的一切可见物)。 
  以上其实是《石头记》的楔子。作者还假托这部书的底稿是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来的,后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名为《金陵十二钗》,并自题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是全书中作者以自己身份来写的唯一一首诗。 
  以下开始了《石头记》的传奇故事。 
  姑苏城里有座葫芦庙,庙旁住着一位“神仙一流人物”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这个人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另一个是贾宝玉)。甄士隐炎夏伏几盹睡,梦见一僧一道携“通灵宝玉”下凡,这一僧一道边走边谈,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娲遗石幻化人形,成为警幻仙子处的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亦幻化为人形。神瑛侍者下世为人,绛珠仙子决心同他一起去,要用一生所有的泪报答他的浇灌之恩。 
  “仙”是道教的产物,确切地说是庄子思想的产物,因为,神仙之说最早见于《庄子》:“藐菇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吹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疪疠,而年谷熟。”后来的道教据此塑造了风姿清灵、逍遥自在的“神仙”形象。作者在这里说明,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就是宝玉和黛玉的前身。二人来自仙界,也就是说,宝玉和黛玉的思想均源于道家学派。 
  甄士隐听了一僧一道的谈话,便上前搭话,他为了免遭沉沦之苦,要仙师给他“大开痴顽”。僧、道对他说:“到那时,只要不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佛、道两家思想,可以指引人们逃避现实的苦难。“火坑”指的就是黑暗的社会。这里出现的一僧一道与前文提到的“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迵异”的一僧一道不同,这里的一僧一道是指作者所处时代的僧与道,此时的佛、道两家思想已相互融合。 
  这里简单讲一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以《易经》天人文化为基础,属于原始的、质朴的思想,经过夏商周三代演进,形成以“易”、“礼”为中心的天人思想;第二阶段,周、秦之际,产生了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经秦、汉前后的演变,逐步形成儒、道、墨三家学说为主流的思想文化;第三阶段,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相继产生,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到隋唐以后形成了儒释道三家鼎立,互相渗透的局面。此后,宋元明清都以这三家思想为代表。清代推崇程朱理学,康熙亲政后,进一步表彰孔孟程朱,利用他们的学说来巩固封建统治。最突出的是宣扬“三纲五常”,这是封建国家中央专制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础,也是程朱理学的核心。 
  我们回到《石头记》。甄士隐听了仙师的话后,说还要见见他们所说的“蠢物”。甄士隐从那僧人手中接过玉石,只看见上面刻着“通灵宝玉”四字,便被僧人夺了过去,说是已到幻境。见一座石牌坊,上书“太虚幻境”四字,两边对联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的意思是说,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没有的当作有的,有的也就成为没有的了。作者借此暗示,甄(真)的遭遇和归宿,是贾(假)的缩影。为避“文字狱”,作者故意将“真事隐去”,以甄(真)乱贾(假),以贾(假)作甄(真)。 
  甄士隐听到一声震耳霹雳,从梦中惊醒。随后帶女儿英莲上街看热闹。遇见一僧一道,“那僧癞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显然与甄士隐梦中的一僧一道不同。说明现实中的佛、道两家思想均遭受创伤——被程朱理学排挤。 
  那癞头和尚一见英莲便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甄士隐不理睬,和尚念出一首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首诗是对英莲(谐音“应怜”)一生遭遇的高度摡括。英莲在元宵夜被人拐走,后来改名香菱。诗中的“菱花”句中,“雪”谐音薛,“菱”遇“雪”,喻生不逢时,即“有命无运”。暗指香菱后来落在薛家成为丫头。 
  甄家小姐英莲的不幸命运,就是贾府众女儿命运的写照。英连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元宵节,在第五十三回写的荣国府庆元宵,也正是贾府由盛至衰的转折点,此后的贾府变故层出,风波迭起,直到最后食尽鸟散,烟消火灭。 
  跛足道人与癞头和尚分手,相约三劫后在北邙山相见。北邙山在河南洛阳,传说太上老君曾在那里炼丹,有六代二十四帝王的陵墓设在北邙山。那道人与僧人相约,到那儿会齐后,同往太虚幻境销号。意思是说他们将来要一同葬在北邙山上。作者借此对封建帝王的讥讽,对皇权的藐视。 
  甄士隐见贾雨村走来,便邀他到家去。正值甄家有客人,贾雨村便候于书房。窗外有个丫环看了他两眼,雨村以为有意于他,便自我陶醉起来。到了中秋之夜,雨村对着明月吟过一首诗后,觉得不过瘾,又吟诵道:“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甄士隐听到了,说雨村抱负不凡。 
  联句中的“求善价”、“待时飞”嵌入了贾雨村的名字,他姓贾,名化,表字时飞。 
  “玉在”句:出自《论语·子罕》,贾雨村用以比喻自己,想抬高身价,希望得到统治者的赏识。 
  “钗于”句:传说汉武帝时,有神女留下玉钗;到昭帝时,有人想打碎玉钗,不料,打开匣子,只见白燕从匣中飞出,升天而去(见郭宪《洞冥记》)。贾雨村借此说自己有朝一日要飞黄腾达。 
  贾雨村应邀去了甄士隐家,饮酒赏月,诗兴大发,又对月吟诵道:“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仿赵匡胤尚未显贵时作的《咏月》诗:“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徐铉听到赵匡胤念到这两句时,以为显露了帝王之兆,大为颂扬。 
  贾雨村仿此诗,甄士隐听了也说:“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以为雨村必非久居人下者”,便赠衣服、路费让他赴京应考。 
  第二年元宵节,甄士隐令仆人霍启(谐音“祸起”),抱英莲去看社火花灯,不料被人拐走,果然应验了癞和尚念的四句言词。 
  甄士隐夫妇丢了唯一的女儿,悲痛欲绝,双双病倒。祸不单行,三月十五葫芦庙“炸供”(一种宗教活动),又引起火灾,“接二连三,牵三挂四,将一条街饶得如火焰山一般”。庙隔壁的甄士隐家成了一堆瓦砾场。士隐只好住到自家的田庄去,但“贼盗蜂起,官兵剿捕”,田庄上也难以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岳父去了。 
  这里说“盗贼蜂起”,是暗指反对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兴起。 
  一日,甄士隐在街前散心,忽见一跛足道人口念言词,便上前问他念的是什么。 
  道人说是《好了歌》: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甄士隐听了道人的话,顿时彻悟,为《好了歌》作了注解。之后,随道人飘然而去。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形象地勾画出了封建末世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争权夺利,兴衰荣辱迅速转变的历史图景。从这里可以看出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败坏,政治风云的动荡、变幻,以及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怀疑、失望等。由于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只能发出人生无常、万境归空的感叹,认为只有断绝俗缘(所谓“了”)便得解脱(所谓“好”)。作者不仅借《好了歌(注)》写出以甄士隐为代表的社会群体对现实社会的极端愤懑和失望,还透露出了小说的一些情节。开头就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败亡结局作了暗示,如:“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暗指贾赦、贾雨村等人;“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上句指贾政,下句指贾环;“脂浓粉香,一变而为两鬓如霜”是对大观园中众女儿的概括描写;“白首孀居”是暗指湘云、宝钗的结局。 
  至此,甄士隐退出读者的视线,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将由贾宝玉来担任。 
  甄士隐随道人而去,说明他的思想归宿选择了道教;贾宝玉最后出家当了和尚,他的思想归宿是选择佛教。

  【第二回】
  贾雨村考中进士,新任知府。上任那天就看见了甄家大丫环娇杏(谐音“侥幸”),第二天晚上,就将她讨来做了二房。一年后,生了儿子。又过半年,贾雨村原配夫人病死,娇杏就被扶作正室。
  作者“赞”娇杏道:“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一着错”指雨村在甄家书房,娇杏因好奇看了他两眼,致使雨村浮想联翩。封建礼教讲“非礼勿视”,不准女子偷看陌生男人,所以说是“错”。因这一“错”,娇杏从丫环成了官太太。英莲的命运与娇杏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原是主,后沦为婢;一个原是婢,现升为主。甄士隐的失意,与贾雨村的得意,也是一个对照。尊贵与卑贱先后易位。作者借此讽刺黑白颠倒的社会。
  贾雨村任知府不到一年,“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被同僚以“貌似有才,性实狡猾”之名参了一本,革去官职。
  从这里可以看出官场上相互倾轧、互相排挤的状况。另外,贾雨村因贪酷之事败露,同僚却以“貌似有才,性实狡猾”之名告了他的御状,不敢以实情告发他,说明同僚与贾雨村的贪酷之事必有牵连,由此折射出封建官僚的腐败现象已经普遍存在。
  贾雨村丢了官,被朋友引荐到扬州新任盐政林如海家当家教,教的就是林黛玉。一年后,林黛玉母亲病故,贾雨村得闲外出郊游,到了一座名为“智通寺”的破庙,见庙门旁有幅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雨村心想:庙里面可能有摔过跟斗的人。于是走进庙,见到的只有一位“既聋又昏,齿落舌钝”的老和尚在煮粥。
  庙名“智通”,意指只有智者才能领悟。结合破庙荒凉景象与庙内孤苦的老僧,来领会庙门这幅对联。上联“身后有余忘缩手”,仿佛是老僧在告诫:“莫贪”;下联“眼前无路想回头”,是说:“莫过”。作者写破庙孤僧,是对下文冷子兴演说的荣国府的最后结局作了预示:贾府最终将如智通寺一样破败荒凉;贾宝玉的暮年生活,就像庙内老僧那样凄惨。
  贾雨村到村肆喝酒,遇到以前在京都认识的古董商冷子兴,二人很是投缘。冷子兴对金陵石头城的贾府十分熟悉,向贾雨村演说了荣、宁二府的详情。作者借冷子兴之口,介绍了贾府的状况,以及贾宝玉降生等。
  根据冷子兴所述,贾府主要人物如下:
  ●血亲关系
  【宁国府】宁国公→贾代化→贾敷(夭亡)、贾敬
  贾敬→贾珍、惜春(女)
  贾珍→贾蓉
  【荣国府】荣国公→贾代善(已故)→贾赦、贾政、贾敏(黛玉母亲)
  贾赦→贾琏、迎春(女)
  贾政→贾珠(夭亡,遗一子)、元春(女)、探春(女,庶出)、贾宝玉
  ●人物简介
  宁国公和荣国公是一母同胞兄弟。
  贾母:贾代善之妻史老夫人,原金陵史候的女儿。
  贾敬:道教信徒,爱炼丹烧汞,把官位让给儿子贾珍。因贾珍不务正业,宁国府已乱。
  贾赦:为人中平,不理家事,袭文官职。
  贾政:为人端正,自幼酷爱读书。因皇上怜爱先臣,所以赏赐他为额外主事之职,现升员外郎。夫人王氏。其妾生有一子。
  贾琏:贾赦之子,捐了个同知(官名),不务正业,住贾政家帮助料理家务,其妻为王夫人内侄女,“模样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掌握管理荣国府的实权。
  从以上介绍可以发现,获取官位的途径有:世袭、赏赐、转让、捐(用钱买)。
  以上介绍的人物,其实就是以贾母(史老夫人)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

  深知贾府内情的冷子兴说,贾府如今没有以前那样兴盛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比平常仕宦人家还要好些。但“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说明“占了半条街”的贾府,貌似昌盛,內部却开始露出衰败的景象。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必然走向衰亡的趋势。
  贾政之妻王氏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还有许多字迹。”抓周时,他却喜欢脂粉钗环之类的东西。贾政说他不过是酒色之徒。长到十来岁时,发出了奇谈怪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小孩就是贾宝玉, “太虚幻境”中的神瑛侍者来到了人间。作者以衔玉而生,暗示贾宝玉与玉石是一体的,这块有字迹的玉石是女娲遗石的象征物。贾宝玉说的这句话,是对处于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女性的赞美,对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统治阶级发起挑战。这是贾宝玉的首次叛逆。由此也反映出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贾雨村觉得这小孩“来历不小”,于是发出了“正邪两赋”之说。
  贾雨村的这番论说,理论依据是朱熹关于“理、气”的学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文公集》)
  贾雨村还列举了一些历史人物来说明。以下是其中几个人物的简介:
  【许由】 是上古时 代一位高尚清节之士。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 ,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陶潜】即陶渊明,东晋末期的大诗人,立志要济世救民,但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因受不了官场的污浊而辞官归隐。
  【阮籍】魏晋时人,反儒家礼法思想激烈。他说:“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贼、乱、危,死亡之木耳。”“礼岂为我辈设耶!”
  【嵇康】魏晋时人,性刚直,好老庄学说,官至中散大夫,政治上与司马昭对立,对封建礼法进行了尖锐的抨击,遭司马氏杀害。

  【刘伶】 魏晋 时期文学家、诗人,“竹 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 下的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 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曾作 《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 趣,蔑视传统“礼法”,是竹林七贤社会地位 最低的一个。魏正始年间,刘伶与嵇康、阮 籍、山涛、向秀、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 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 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 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 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 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
  【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不顾礼法,霜占儿媳,后来又将皇位让给儿子李享。
  【宋徽宗】赵佶,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政治上昏庸腐败,生活上穷奢极欲,在女真族发动战争期间,将皇位让给儿子赵恒,自称太上皇。
  【唐伯虎】生于明代成化六年,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性格狂放不羁,不拘礼法,反对官场上的繁文缛节。
  【李龟年】 李龟年是唐代开元初年的著名乐工,常在贵族豪门歌 唱。唐玄宗时,李龟年兄弟三 人都有文艺天份,李龟年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 作曲等。他们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 的赏识。
  【敬新磨】事迹见于《新五代史》,是个艺人,聪明机智,滑稽诙谐,蔑视礼法,侮弄皇帝。
  【红拂】隋末大臣杨素家里的婢女。有一次,李靖以平民身份去见杨素,从容谈论天下大事,红拂在旁见他气宇轩昂,谈吐超人,知他将来定非平庸之人,就连夜偷跑出杨府投奔李靖,与他同往太原辅佐李世民起兵。
  【朝云】王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她 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 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 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 ,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王 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悠扬的丝竹声中,数名 舞女浓妆艳抹,长袖徐舒,轻盈曼舞,而舞在中 央的王朝云又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 别引人注目。后来,王朝云成为苏东坡的侍妾,苏东坡遭贬后仍陪伴着他。
  这些人物都是不愿受约束、率性而为之人,当中有不少是反封建礼法的。
  “礼”的对立面是“情”,“礼”出自名教,“情”源于自然。从魏晋时期开始,“情”就成为中国反封建礼法的武器。《石头记》也是立足于“谈情”来反对封建礼教的。作者借贾雨村之口说出这些历史人物的目的,是暗示读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情与他们类似。
  贾雨村又由异样的贾宝玉,说出了贾府的老亲,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公子。这位公子对女子“极尊且爱”,下人们若说“女儿”两字,要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方可,若是说错了,便要凿牙穿眼。
  甄家公子比贾宝玉更爱“女儿”,说明他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更强烈,“凿牙穿眼”意指采取暴力手段。这里说的“甄(真)府”,是暗指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并非虚构;“甄府是贾府老亲,他们两家来往极亲热”是暗指甄(真)府与贾(假)府的政治背景相同。“真”与“假”在这里相互交错。
  从贾雨村与冷子兴的对话中还可以看出,贾雨村是个极力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人。

  【第三回】
  贾雨村获悉朝廷准许起用旧官员的消息,很 是高兴。冷子兴建议他通过黛玉之父找贾政帮忙。
  第二天,贾雨村去找林如海,还没开口,林如海就对他说:“因向蒙教诲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 弟已预筹之,修下荐书一封,托内兄务为周 全,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弟于内兄信中写明,不劳吾兄多虑。”
  从这段话中可推测到:一、林如海先知道朝廷起用旧员的消息; 二、贾雨村已取得林如海的信任;三、林如 海为人诚实、心细。黛玉的家教及人品由此可见一斑。
  贾雨村问:“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只怕晚生草率,不敢进谒。”
  雨村是向林如海讨教该用什么方式拜见贾 政,并证实一下冷子兴所说的话是否可靠。
  林如海对他说:“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一家。”告诉他可以用“本家”的规矩去拜见贾政。随后,林如海又向他介绍了贾赦、贾政的大致情形:贾赦,字恩候,袭一等将军之 职;贾政,字存周,现任员外郎,“非膏粱轻 薄之流”。
  通过林如海的介绍可以知道,贾赦袭一等将 军之职。在上一回中,荣国公之子贾代善袭何官职没有提及,作者在这里作了补充说 明。由此可知,贾代善之父荣国公是一等将军之职。
  林如海介绍完贾政,接着说:“否则,不但有污蔑尊兄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
  可以看出,林如海对贾雨村是何等尊敬。说明贾雨村的伪装术很高明,林如海被他蒙骗了。
  林黛玉被送往金陵贾府,贾雨村“依附黛玉而行”。
  作者用了“依附”这个词,道出了贾雨村的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他最初是“依附”葫芦庙里的僧人和葫芦庙旁的甄士隐,考中进士当了官;因有“贪酷之弊”丢了官之后,又“依附”林如海生存下去;现在“依附”林黛玉进贾府;将来再“依附”贾府飞黄腾达。
  到了京城,贾雨村果然以“宗侄”的身份拜访贾府。
  贾政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谈不俗”,加则贾政最喜欢读书人,于是优待雨村,极力帮助他,不到两个月,就复职补了金陵应天府的缺。
  贾雨村东山再起开始步入上流社会,同时,也与贾府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本回开头提及的雨村同僚张如圭,正“四下里寻情找门路”,与贾雨村的官运亨通形成对比。说明人际关系在官场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反映出任人唯亲的封建官僚体制。

  接下来写黛玉进贾府,作者通过黛玉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把荣国府宏大的建筑、豪华的装潢、贵重的摆设、盛大的场面、华丽的服饰和奢侈的生活等,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将小说的主要人物作了详细的介绍。
  以下是本回部分精彩片段与细节描写赏析:
  ●黛玉在进贾府的途中,心里暗想:今天到外祖母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赏析】反映出黛玉内心的不安。也可以看出黛玉内向的性格,谨小慎微的生活作风和极强的自尊心。
  ●黛玉有不足之症,与贾母吃一样的药:人参养荣丸。
  【赏析】该药功效:温补气血,宁心安神。由此推想,贾母与黛玉均是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反映在黛玉身上,表明叛逆思想的基础薄弱;反映在贾母身上,表明统治阶级的理论基础已动摇。
  ●王熙凤人未至而声先至,黛玉暗自思忖:“放荡无礼!”
  【赏析】这是林黛玉的首次叛逆。
  ●贾母说王熙凤是泼辣货,南京所谓的“辣子”。王熙凤称贾母为“老祖宗”。
  【赏析】南京话“辣子”是无赖之意。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王熙凤与贾母的关系十分亲近、融洽。说明王熙凤手段之高明。
  ●荣国府正室堂屋内悬有赤金九龙青地大匾,上书“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岁宸翰之宝”(书中是“万几宸翰之宝”,抄写之误)。还有东安郡王穆莳的手书对联。
  【赏析】“万岁宸翰之宝”是皇帝印章的印文,这块扁是皇帝亲笔御赐。从这里可以知道贾府的政治背景,一等将军荣国公贾源,与皇帝、东安郡王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个历时百年的贾府,“钟鸣鼎食”之家,靠的就是皇家势力的荫庇扶持。
  ●王夫人说宝玉是“孽根祸胎”,家里的“混世魔王”。
  【赏析】从王夫人是个母亲这个角度理解,是说宝玉惹祸、不安分;从王夫人是代表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这个角度理解,是说贾宝玉是制造麻烦的叛逆者。
  ●黛玉回答贾母说,刚念了“四书”。
  【赏析】“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黛玉说“刚念”,说明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少。
  ●黛玉一见宝玉,大吃一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宝玉见到黛玉,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又说“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久别重逢一般。”
  【赏析】宝、黛初次见面,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密切关系从太虚幻境过渡到人间。
  ●宝玉送黛玉一表号(字)“颦颦”。
  【赏析】相传西施心痛病犯时“捧心而颦”,样子极美,宝玉暗取其意。
  ●宝玉笑道:“除了四书,杜撰的也太多呢。”
  【赏析】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贾宝玉对“四书”持肯定态度。他认为除此之外,大多是杜撰出来的,当然也包括程朱理学在内。程朱理学脱胎于孔孟学说,是清代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宝玉间接地对它进行了否定。
  ●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黛玉说没有。宝玉就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骂道:“连人之高下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哭道:“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赏析】这个情节的描写,作者要表现的有三点:一、宝玉不愿受束缚,要求与黛玉成为志趣一样的人,即结成叛逆同盟;二、宝玉在追求平等;三、贾母(封建统治者)极力阻挠。
  “通灵宝玉”是女娲遗石的象征物,它与宝玉是同一体的,意味着贾宝玉本可“补”封建社会这个破损的“天”的,所以贾母这个封建统治者的代表,视“通灵宝玉”为“命根子”。而代表先进思想的贾宝玉对封建社会这个“天”已彻底失望,当然不愿“补”它,所以他要从“补天”这个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因此他视“通灵宝玉”为“劳什子”,摘下来摔了。反映了民主平等的先进思想与腐朽的封建思想的尖锐对立。

  【第四回】
  金陵城的薛蟠与人争夺一丫头,出手打死了人。他的舅舅王子腾派人来贾府,欲将薛蟠叫到京都来。
  王子腾是京营节度使,王夫人的哥哥。此案是一年前犯下的,王子腾为什么这个时候才让薛蟠来京都避风头呢?原来,审理此案的应天府主事换了新人。
  新到任的应天知府就是贾雨村。他听原告诉明案情后,大怒:“那有这等事!打死人竟白白的走了拿不来的!”
  正要下令捉拿凶犯的家属来拷问,站在一旁的门子(衙役),连忙使眼色制止雨村。雨村将门子带入密室谈话。这门子原是葫芦庙内的一个小和尚,因贾雨村曾在葫芦庙寄居过,所以他认得。雨村拉着他的手说,“原来是故人”、“你我也算贫贱之交了”。门子对雨村说出了关于“护官符”的事情来。
  “护官符”上面写的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俗谚口碑,下面所注皆是自始祖官爵并房次(《红楼梦》中无小注,小注可反映四大家族的财产分配情况以及势力范围)。
  “护官符”中的第一句是说贾家的富贵豪奢;第二句是说史家的显赫;第三句是说王家的豪富;第四句是说薜家贵族的奢靡生活。
  门子介绍说:“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接着,他说出了那个被卖的丫头就是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并对贾雨村讲了她的遭遇。
  贾雨村听罢,叹息道:“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头路,且又是个多情的(冯渊),若果聚合了,倒是件美事,……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逸无度,未必及冯渊定情于一人。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见一对薄命女儿!……”
  贾雨村说的这些话,看起来对英莲颇有同情心。但贾雨村现在的身份是知府,已经知道恩人的女儿遭难,却没有说要帮助她的话。说明贾雨村已经意识到,这件事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在门子面前顺看事理说了些好话,先把自己伪装一下。这个案子怎么断,雨村不说,他是先向门子讨教。
  门子对他说,您今天能到此任知府,听说是得到了贾府和王府的帮助。这薛蟠是贾府之亲,您何不顺水推舟做个人情,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
  雨村说:“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今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能忍为者。”
  贾雨村这话说得义正词严,他又为自己披上一层伪装。

  门子听了,还以为雨村不懂官场之事,冷笑道:“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说'大丈夫相时而动',又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门子这话,揭开了封建官僚统治集团的黑幕一角。贾雨村作态说“事关人命”、“岂可因私枉法”,门子却说“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难保。”说明在官场上走正道是行不通的。门子又为贾雨村找了走歪门邪道的理论根据:“大丈夫相时而动”、“趋吉避凶者为君子”。
  雨村沉默了老半天(大概是假装很为难的样子),然后问:“依你怎么着?”
  雨村不再反驳门子,说明他已经赞同门子的看法了。雨村向门子讨教,并不代表他拿不出断案的法子,他让门子出主意,是为了降低走歪门邪道存在的风险。
  门子对他说,可在公堂上设乩坛,“扶鸾请仙”协助断案。
  扶鸾,又称扶乩(jī),是中国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在扶乩中,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这种人被称为鸾生或乩身。神明会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信徒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的意思。鸾鸟是中国古代传说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负责带来神明的讯息。因此扶鸾有传达神谕的意思。
  尽管这个做法十分荒唐,但贾雨村还是完全采纳了门子的方案,“徇情枉法,胡乱判了此案”,又急忙写信告诉贾政和王子腾,“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
  贾政和王子腾并没有托雨村办这件事,雨村为什么要给他们写信呢?他的做法似乎唐突。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贾雨村看“护官符”的时候,“忽闻传点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忙具衣冠出去迎接。有顿饭工夫方回来。“王老爷”是谁,作者没有点明。但从雨村的反应推测,此人地位不在他之下。贾雨村闻报,立即穿戴好官服官帽出去迎接,而不是叫他进来。我们由此可以联想到,“王老爷”与四大家族中的王家定有关系,可能是来疏通的。也就是说,贾雨村见过“王老爷”后,就打算要包庇凶犯薛蟠了。他在门子面前说的“冠冕堂皇”的话全是伪装!
  贾雨村断了此案后,担心日后会露出马脚,又怕门子将他从前寄居葫芦庙的事说出来有损自己的形象。于是,找了个借口将门子“远远地充发了才罢”,就是将门子充军发配到边远的地方去。断案的点子都是门子出的,雨村没有留下任何把柄,那门子自然是哑巴吃黄莲,说不得雨村。
  在“断案”这件事中,薛、王、贾三家如何联络包庇薛蟠,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隐藏在事件背后。而贾雨村奸滑作态、虚伪丑恶的嘴脸,却被无情地揭露出来。
  为什么薜蟠打死了人,抢走了丫头,“他竟视为儿戏,自以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为什么“并无难断之处”的人命官司,拖了一年之久,“竟无人作主”?为什么刚听完原告申诉便立刻要抓人的贾雨村,后来却“徇私枉法”胡乱判案?为什么贾雨村明知那丫头是恩人的女儿,却漠然不顾,任凭她落入火坑?所有这些,都是“护官符”在作祟。作者通过它直接揭露封建政治的腐败和整个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本回一开头就介绍青年寡妇李纨,她是《女四书》和《烈女传》的牺牲品,虽有健康的体魄,富足的生活,却心如死水,“槁木死灰一般”地活着。作者借此暗示:“薄命女”不仅是英莲,还有李纨、黛玉、宝钗、薛姨妈等众女人。造成她们不幸命运的原因,是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英莲、黛玉的婚姻不能自主而早逝;李纨、薛姨妈为“贞节”守寡一辈子。
  薛蟠送妹妹薛宝钗进京,是为了待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因此,薛姨妈一家人也来到了贾府。作者对薛宝钗只作简单介绍。
  如果说黛玉进贾府,作者用的是浓墨重彩,那么,薛宝钗进贾府则是轻描淡写了。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
  “忽家人报:'姨太太带了哥儿姐儿合家进京,在门外下车了。'喜得王夫人忙带了人接到大厅上,将薛姨妈等接进去了。”薛宝钗就这样随家人进了贾府。
  贾政让薛家住在当年荣国公暮年养静之所“梨香院”。薛姨妈也希望在荣国府住下来,怕住在头薛蟠无人管束又要惹祸。没想到,住不到一个月,薛蟠就与贾府中的纨绔子弟混熟了。“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可见,贾府中的纨绔子弟,比打死了人还没事一般的薛蟠,品德更加低劣,生活更加糜烂。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虽说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一则家族人多,照管不到;二则现在房长乃是贾珍,彼乃宁府长孙,又现袭职,凡族中事,都是他掌管;三则公私冗杂,且索性潇洒,不以俗事为要,每公暇之时,不过看书着棋而已。”就是说,贾政虽有能力,但房长不是他,而是袭了一等将军之职的侄儿贾珍。这贾珍是什么样的人呢?在第二回,冷子兴说:“这珍爷那里干正事,只一味高乐不了,把那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敢来管他的人。”由他来掌管家族中事,岂有不乱之理?“况这梨香院,相隔两层房舍,又有街门别开,任意可出入,这些子弟们所以只管放意畅怀的。
  ”梨香院不仅“天高皇帝远”,还为这些“败家子”开了“方便之门”,更是“随心所欲”了。
  在上一回,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写荣、宁二府的繁荣景象。在本回,揭露了隐藏在繁荣假象背后的丑恶东西:“外貌”极好的荣国府,它的“底细”却是藏污纳垢;充满了诗书翰墨的庭院,原来是摧残妇女的火坑;富丽堂皇的府第,是培养荒淫无耻之徒的温床。作者借此预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必然走向衰亡的命运。
  如果说贾府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那么,徇私枉法、见利忘义、虚伪残酷的贾雨村,就是许许多多封建官僚的缩影;“薄命女”李纨、英莲可悲的命运,是封建社会广大妇女命运的缩影。作者简明扼要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暴露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官僚制度、宗法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封建贵族统治的黑暗;说明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这也是《石头记》全书的主题思想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有个令人费解的地方:薛姨妈一家在金陵城居住,薛蟠犯了人命案,第二天便从金陵起程往京都(今北京),直到一年后,贾雨村在应天府断了案,薛姨妈一家才到达荣国府。这里说的金陵城、应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 但在第二回,贾雨村对冷子兴说:“去岁我到金陵时,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他和冷子兴说的宁、荣二府是在京都(北京),但有六朝遗迹的金陵石头城,分明也是南京(南京素有“石头城”之称,《石头记》也可理解为“发生在石头城的故事”),这是怎么回事?
  贾雨村说的金陵石头城是“假”的。也就是说有真、假两个南京。作者用艺术手段将他记忆中的南京“搬”到了北京。曹雪芹十三岁以前在南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曹家两次被抄,彻底破落。后来他长期住在北京西郊,过着穷困的生活,大约四十岁开始创作《石头记》。

  【第五回】
  林黛玉倍受贾母怜爱,与宝玉也是“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可是,现在来了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人,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
  宝钗出色的外貌和“会做人”,博得众人的好感,这给黛玉造成了威胁。一是怕宝钗分享贾母的“怜爱”,二是怕宝钗插足她和宝玉的“亲密友爱”关系,因此心中感到不快。
  对于黛玉的“不忿”,“宝钗却浑然不觉”。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的。以宝钗的聪明和女性的敏感,对黛玉的“不忿”不可能觉察不到,所以,宝钗只是装作“浑然不觉”罢了。
  至此,作者还没有让宝钗说一句话,仍用白描手法写宝钗,让她“深藏不露”,与宝钗深藏不露的个性相得益彰。宝钗是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人物,进一步说,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所以,她是封建制度的支持者,封建礼教的虔诚信徒。在她美丽、端庄、贤淑的外衣下,掩盖着封建卫道者极为虚伪的灵魂。她一进贾府就迷惑了多数人,就是最底层的小丫头,对她都产生了好感,与“孤高自许,目下无人”的叛逆者林黛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黛玉的“反传统”,由宝钗的“正统”得到了很好的衬托。
  贾宝玉“一片遇拙偏僻,视姊妹兄弟皆如一体,并无亲疏远近”,这就使得与他“熟惯”“亲密”的林黛玉,有了求全之毁,发生一些小冲突。说明同样具有叛逆性格的宝、黛二人,往往在思想的某些方面产生分歧(或许,宝玉是要先争取民主平等,后争取自由;黛玉是要先争取自由,后争取民主平等),给代表“正统”思想的宝钗造成可乘之机。
  全篇小说宝、黛、钗三者的微妙关系,在这里作了概括性的描述。
  贾宝玉随众人到宁国府赏花,午饭后想睡觉。宝玉随秦氏来到上房内间,见挂有一副《燃藜图》,心中有些不快。又见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急忙说“快出去!快出去!”一刻也不想在房内待了。
  《燃黎图》画的是神仙持青藜杖,吹杖头出火,照汉代儒生刘向夜坐诵书的事迹。对联的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也是文章。”画与对联相辅相成,是劝学“仕途经济”的楷模和格言。
  宝玉见了,“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
  宝玉反传统的思想性格,在这里明显地表露出来。
  贾宝玉一进入秦氏的房间,就闻到一股甜香,立刻觉得“眼饧骨软”,向壁上看时,见有明代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还有宋代秦观的对联;屋内摆设有武则天、赵飞燕等历史上的名女人接触过的物件。宝玉连说“这里好!”。
  《海棠春睡图》画的是杨贵妃的睡态。宋人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说,唐玄宗在沉香亭召贵妃,玄宗笑其“鬓乱钗横,不能再拜”的醉态说:“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唐伯虎据此典故作画。画两旁挂的对联是秦观所作:“嫩寒锁梦因春冷;香气笼人是酒香。”上联是说,初春因天冷不能入梦,青春寂寥,孤枕难眠;下联是说,人被酒的香气所吸引,其隐意是:花香自然招蜂引蝶。秦可卿挂这幅对联,反映出她内心的孤独感。
  宝玉特别喜欢秦可卿的房间,因为他们趣味相投(后面将作详细解析)。

  宝玉睡下很快进入梦乡,在梦中跟着秦可卿来到一处“朱栏玉砌,绿树清溪,真是人迹不逢,飞尘罕到”的地方,心想:“我若能在这里过一生,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管束呢!”
  宝玉梦见的地方,是他向往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未来大观园的缩影。
  宝玉忽听见女声歌唱:“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歌词大意是:欢乐短暂,青春易逝,年轻的朋友们,何必自寻烦恼?
  “众儿女”暗指未来大观园里的青年男女。词中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由于找不到正确出路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歌罢,一个“蹁跹袅娜”的美女从山后走出来,与凡人大不一样。
  这美女就是警幻仙姑。作者特作一赋来赞美她。此赋是作者有意模仿北魏曹植的《洛神赋》来写的。
  曹植是曹操的二儿子,他爱上了甄氏(原是袁绍的儿媳),但曹操却让大儿子曹丕娶了甄氏。后来曹丕立她为后,不久又将她赐死。曹植过洛水时思甄氏,梦见她来会,并留赠枕头。曹植有感而作《洛神赋》,写他经过洛水,遇见美丽的洛水之神宓妃,一见钟情,但终因人神相隔不得不惆怅而别。洛神宓妃就是暗指曹植心目中的甄氏,他用隐晦的手法来表达对甄氏的思念之情。由此可见,甄氏在曹植的感情世界里占有重要的位置。
  《洛神赋》这一名篇,为历代文人所熟知。曹雪芹模仿此赋的用意,显然是让读者由贾宝玉梦见警幻仙姑,联想到曹植梦见甄氏之事,从而推测警幻仙姑在宝玉的内心世界中所占的地位。
  曹雪芹写《警幻仙姑赋》用了不少笔墨,字数是赞美宝玊、黛玉二人字数的总和还多,说明警幻仙姑在全篇小说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警幻仙姑是太虚幻境(仙界)的统帅,她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人物。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着,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主张“无为”,幻想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飘渺的境界中“逍遥游”,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中有许多采用虚构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论,对儒家思想进行批驳,说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等语,鄙视高官利禄。庄子的这些思想理论,成为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反礼教、反压迫的思想武器。
  曹雪芹写赋赞美警幻仙姑,就是赞美庄子追求自由、藐视权贵的思想。因此,如果说太虚幻境是个完全自由的世界,那么,警幻仙姑就是“自由女神”了。她就是未来大观园中“叛逆者”的思想主心骨。
  宝玉问仙姑从哪里来,仙姑说:“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
  “离恨天”、“灌愁海”暗指情感,“放春山”“遣香洞”暗指欲望。“情”与“礼”相对立;“欲望”与“天理”相对立。程朱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作者借此相对抗。
  从字面上看,警幻仙姑说是专管那些为爱情牺牲的冤魂。从深层次理解,能为爱情牺牲的自然是青年男女;为什么为爱情牺牲?是因为没有恋爱自由。
  警幻仙姑说来这里“散布相思”,暗指播撒自由的种子(“相思”是绝对自由的)。

  贾宝玉随仙姑到了石牌前,见上方有“太虚幻境”四字,两边有一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第一回,甄士隐梦中随道人到了这里,被一声巨响惊醒。现在由贾宝玉继续甄士隐的“梦幻之旅”。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以“贾”代“甄”,在这里作了交代。
  秦可卿没有到这里来,书中是说宝玉把她给忘了。实际上,这是作者有意让秦可卿在“未来的大观园中”止步。“未来大观园”是个相对民主平等的地方,这是秦可卿追求的目标。宝玉刚入梦时,是随秦氏来到“未来大观园”的。作者借此暗示,在追求“民主平等”这方面,宝玉和秦可聊是同路人。但宝玉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民主平等”,还有“自由”,而秦可卿追求的目标没有“自由”。所以,作者没有让她进入“自由世界”——太虚幻境。
  秦可卿为达到所追求的目标釆取的策略不是叛逆,而是中庸之道。她取得了初步成效,获得了包括贾母在内的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实现这个理想还需要权力的支持。为了获得权力,她采取的手段是杨贵妃式的,试图以美色征服公公贾珍(袭一等将军之职,兼任房长)。可是没有成功,她与公公的丑事败露后,自缢身亡。
  现在,我们回头看秦可卿房间里收藏的古董,从中可以窥探出她的思想情趣。“海棠春睡图”和秦观的对联已说过,此外还有武则天用过的宝镜、赵飞燕跳过舞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寿昌公主卧过的宝榻、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都是历史上的名女人接触过的东西。这些名女人直接或间接掌握着大权,秦可卿崇拜她们。她最崇拜的就是杨贵妃,有“海棠春睡图”和木瓜为证(“太真”是杨玉环在道观时用的道号)。
  “太虚”一词,最早提出的是北宋哲学家张载。他认为,“太虚”是极细致的物质(气),是万物的本体。就是说,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从“太虚”产生出来的。曹雪芹用“太虚”命名幻境,暗示:全书的故事情节都是从太虚幻境中“产生”出来。
  贾宝玉转过牌坊,见宫门上方四个大字:“孽海情天”,两旁的对联是:“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这幅对联和横披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真挚的爱情总是要付出痛苦的代价。暗示贾宝玉如果要争取恋爱自由,就要付出巨大的牺牲。
  警幻仙姑对贾宝玉的“警训”从这里开始。
  宝玉随仙姑入内到配殿,看到许多匾额,其中有“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春感司”、“秋悲司”。仙姑告诉他:“此中各司存的是普天下所有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
  “结怨、朝啼、春感、秋悲”六个司名,概括出了天下所有痴情女子的种种不幸。更不幸的还有“薄命司”里的女子。
  宝玉到了“薄命司”,两旁对联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薄命司”里放的册子,就是有关金陵十二钗的“文档”。这幅对联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写的,从字面上看,意思是说,这些女子不管有多美好,她们的不幸,都是自做自受。
  因为这里是对宝玉的“警训”,所以仙姑是佯装不知内情,以普通人的身份,将宝玉以后要遇见的人和事展示给他看,实质性的东西不能点明。

  宝玉先后打开贴有“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副册和正册封条的厨子,看了厨子里面的册子,册子里有图画和题词。
  “金陵十二钗”指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是贵族小姐、奶奶,列入正册;又副册里的是丫环睛雯、袭人;香菱(英莲)生于官宦人家后沦为妄,介于两者之间,列入副册。《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与后面的《红楼梦曲》,都是用来暗寓书中主要人物的身世结局和对她们的评论,也是对小说最后结局的概括性描写。
  以下是“图册判词”赏析:
  【又副册判词之一】
  画: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己。
  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赏析】是说晴雯。 “霁月”指天净月朗的景象,旧时用以称赞人的品行;“彩云”比喻美好,云呈彩叫雯;“多情公子”指宝玉。判词前两句是说,晴雯品行高尚少有,很难为阴暗污浊的社会所容。中三句是说晴雯地位低下(她自幼被贾府买来供家奴赖大役使,连自己父母是谁都不知道),但她有志气,倔强不屈,从不阿谀奉承,所以招致一些人的怨恨。最后两句是说晴雯在抄捡大观园事件中,公然反抗,后遭到报复,在病重时被撵出大观园,被迫害致死,年仅十六岁。晴雯在贾府所有家仆中,最具反抗精神。晴雯抱屈死后,贾宝玉特意为她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颂扬她的美德,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痛恨。
  画中的“满纸乌云浊雾”是暗指晴雯所处的社会环境。
  【又副册判词之二】
  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赏析】 是说袭人。“优伶”指蒋玉菡;“温柔和顺”指遵从封建道德规范;“似桂如兰”是暗点其名,宝玉从陆游诗句中取“袭人”二字为她改名(见前文),而兰、桂最香,所以举此;“公子无缘”指在宝玉落难之后,身边只有麝月一人,袭人早已嫁给了蒋玉菡(原著八十回后,据《脂砚斋评〈石头记〉》,以下简称“脂评”)。袭人出身贫苦,被卖到贾府当丫环。她的思想受封建礼教毒害较深,完全按照封建道德规范做人做事,形成了与晴雯相反的思想性格。作者在判词中用“枉自”、“空云”、“堪羡”、“谁知”,具讽刺意味,也暗示她将来的结局与初愿相违。
  画中的“鲜花”、“破席”,谐音姓名“花袭人”,此外,还以“破席”暗喻思想麻痹了的袭人所做所为不光彩。
  【副册判词】
  画: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赏析】这是说香菱,她就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后被改名。判词中的“根并”句,暗点其名。“两地生孤木”是“桂”字,暗指夏金桂,薛蟠娶夏金桂后,香菱就被害死了。
  画的寓意与此同。

本帖内容来自天涯社区 _论坛_煮酒论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