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解“三种唱法”

 隐隐飞桥 2018-05-29

年来,“三种唱法”已成了一种客观存在,但是主张摒弃“三种唱法”称谓者也不在少数。笔者以为,解决问题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需要面对现实,换一个思路来予以观照。那么,目前有哪些不能回避的现实呢?一是难于找到合适的称谓来替代“三种唱法”;二是没有其他媒体力量能与中央电视台抗衡,使“三种唱法”的称谓得以纠正。

1984年首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创办以来,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三种唱法”的推行并没有使声乐艺术停滞或倒退。就目前情况而言,不分唱法的声乐比赛的实际操作难度的确很大。我曾作为评委参加过由官方和权威部门主办的不分唱法的声乐比赛。在不用电声扩音的情况下,所有歌手在同一个舞台上对决,致使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的参赛歌手承受很大压力,最终获奖者也是寥寥无几。这样的比赛缺少可比性,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选手们的演唱,实际上评委在头脑中仍然按照“三种唱法”分类打分。虽在形式上不分唱法,但实际上还是分了唱法,难脱窠臼。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赛事很难再能继续下去。我认为,声乐界在全面阐释“三种唱法”的同时,应该接受这些现实,继续沿用“三种唱法”。继续沿用“三种唱法”的称谓,这是一种积极的因势利导之举。

际上在音乐领域中同样有着许多类似的不够准确的说法和提法,诸如有“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之分。试问严肃音乐都不流行,流行音乐都不严肃吗?同样地,“现代音乐”这一提法也不准确,这里“现代”一词已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作曲技法和表演风格有别于古典(或曰传统)音乐。此外,“艺术歌曲”“创作歌曲”“群众歌曲”等一些称谓在界定上也都不够清晰、准确。然而,这些经不起推敲的名称,现在已经被人们所接受,起码业内基本都懂得如何正确理解。因此,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加强“三种唱法”对不同类型和演唱风格的包容,按美声、民族和流行三种唱法进行分类,是完全可行的。

字面上看,“三种唱法’,很容易被理解为是三种不同的发声方法。实际上“三种唱法”指的是共种不同的演唱风格,并非指唱法不同,更不是指发声方法不同。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一种,但是演唱风格可以多变。

么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呢?在我看来,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技术上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或曰标准):一是通过长期的训练具备很好的呼吸支持能力;二是具有宽广的音域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声乐技巧;三是能够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运用不同的音色并可调整声音的共鸣;四是吐字要灵活自如、清楚自然并富有美感;五是声音的持久性强(或曰负荷量大)并能保持较长的歌唱寿命。学习声乐的人如果能做到以上要求,我相信他(她)的发声方法一定是科学的。他(她)也必定能够灵活地调节声音,根据作品的风格唱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的歌者在声音运用上应具备灵活多变的能力,如同人们可以用多种方言讲话一样。比如有人除了普通话,还能讲诸如山东话、四川话、广东话等地方方言。难道用不同的方言就要用不同的讲话方法吗?不同地区的语言(仅指汉语),有的是语音语调不同,有的是文字相同而发音不同。实际上是讲话习惯有所差异,但讲话的方法并没有根本上的不同。外语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外语的文字及其发音与汉语不同,但讲话的方法是大同小异。同样,歌唱在声音运用上也可以做到灵活多变。

所周知,讲话和唱歌都出自于同一种生理机能,许多声乐大师都特别强调要把歌唱与讲话统一起来。比如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提托·斯基帕的一句名言:“说话要像唱歌那样动听,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再如意大利歌剧艺术大师、声乐专家贝尔冈齐在京讲学时,说得更直白,他常对学员们强调:“怎么说话就怎么唱!”可见唱歌与说话的关系是多么密切!我想,既然讲话可以做到多变,唱歌的声音为什么不可以多变呢?如此一来既可以唱美声作品,又可以唱民歌,还可以演唱流行歌曲。唱得好不好,唱得像不像,唱得是否有味道,风格是否准确,那是演唱者在声音运用上是否具备这种能力的问题。事实上,不要说学习声乐的人,就是普通人也都能模仿出多种声音,更不必说有许多中外“跨界”的歌唱家已经为此做出了注脚!

约在十年前,我(男中音)曾和傅海燕(女高音)、刘珊(女中音)、金永哲(男高音)合作为北京电视台录过一首改编自流行歌曲《弯弯的月亮》的混声四重唱。导演要求我们用流行唱法演唱每个人的独唱部分,这对于我们四个学美声的人来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刚开始大家都感到不太适应,然而当整首歌录完到监听室听录音时,我为之一惊!没想到我们也能演唱这种风格的作品!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我感受到:“三种唱法”之间在技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在声乐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运用不同的声音,做到声音灵活多变是完全可能的!美声、民族和流行“三种唱法”的技术差异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一种,但演唱风格可以多变

然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一种,但并不意味着演唱不同作品要用同一种声音。事实上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在声音运用上是会有一定差异的。通过多年的观察和分析,我认为除了对科学发声方法的一些要求是相同的之外,在声音运用上的差异大致有三点。

异之一是“三种唱法”中喉咙打开的程度各不相同。美声唱法要求把喉咙完全打开,也就是说,是要把喉结完全放下来并保持稳定;民族唱法虽然也要求适当打开喉咙,但不像美声那样完全打开,喉结不能完全放下来:而演唱流行歌曲时则不要求打开喉咙,喉结与平时讲话时的状态基本上是一样的。

异之二是“三种唱法”母音(韵母)安放的部位各不相同。美声唱法要将母音安放在口腔的里面;民族唱法则是把母音安放在口腔的中间部位;而流行唱法则与平时说话的部位差不多,是在口腔的前部。

异之三是“三种唱法”声音共鸣的运用有所区别。美声唱法要求充分地运用共鸣,使声音更加洪亮:民族唱法由于喉咙不必完全打开,再加之母音的部位比较靠前(相对于美声而言),故其共鸣不可能十分充分,演唱时一般都需要用电声扩音;而流行唱法由于演唱时完全靠电声扩音,所以不必讲究太多声音的共鸣。

“三种唱法”技术上的这些差异,对于技术全面的歌者来说,通过技术调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现在歌坛上的许多歌者既可以演唱美声作品,又可以演唱民族风格的作品,还可以演唱流行歌曲。实际上所谓的技术调整,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求和声音观念的调整。只要演唱者在思想意识上想追求某种演唱风格,头脑中有表现那种风格的声音形象,在大脑的指挥下歌唱发声器官便会做出相应的配合,就能唱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能力有如演员在舞台上模仿一些大众非常熟悉的人讲话,能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能以假乱真。我想,他们在模仿某些人讲话时,是不会去想要用不同的讲话技术和方法,只是要想到模仿对象的音色、语音语调和讲话习惯等,便可做到绘声绘色。在模仿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讲话的方法,而是思维和意识。同理,歌唱时声音的可塑性非常大,通过调整完全可以改变声音的“造型”。

然,每个人的声音条件不一样,爱好和审美追求也各不相同。学习声乐的人可以选择自己所喜爱并适合演唱的风格,但是不要把自己固守在某一种唱法之中,认定“我就是学这种唱法的”,只能用这种方法唱歌,不能逾越雷池一步,更不要以为演唱其他风格的作品就一定要换一种唱法。如果每唱一种风格就要换一种唱法,那么唱法就不只是民族、美声、流行这三种,最少会有上百种喽!演唱风格不能局限于“三种唱法”。

续沿用“三种唱法”的名称,并非说演唱风格只有三种。实际上,仅就原来意义上的“三种唱法”而言,在每种唱法中本来就存在着多种演唱风格。比如美声唱法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到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一直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演唱风格以及声音运用上都不尽相同。民族唱法的风格更是丰富多彩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和民族的演唱风格千差万别,在声音上尤其是音色上更是各具不同的色彩。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朝鲜族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的音色特点。而对于流行唱法来说,更是千姿百态、流派纷呈,风格上差异之明显是其特点之一。

此之外,由于风格上的多变,必将要求在声音运用上不拘一格。特别是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因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加之每个演唱者的审美诉求不同,在同一种唱法的不同演唱者之间,在声音运用上也各不相同,甚至相去甚远。如今在“三种唱法”外,又出现了“美通”“民通”和“美民”等唱法,实际上都是指声音运用上的不同。由此可见,不可能用某一种演唱风格或声音来规范某种唱法,应该提倡多样化和个性化,否则必将出现风格单一的“千人一声”的局面。

上所述,按美声、民族和流行“三种唱法”进行分类,仅是演唱风格上的粗略划分。这种划分法不可能囊括林林总总的演唱风格,因此在实践中应该加强每种唱法的包容性,把类型相近的演唱风格都涵盖到三种唱法之中。如果仅仅用原来意义上的美声、民族和流行这三种唱法来划分不同的演唱风格,势必会把那些“三不靠”的演唱风格都排斥在外。我们高兴地看到,央视近几届青歌赛在这方面己经有了明显改进,对一些“三不靠”的演唱风格采取了较为宽容的做法,增加的“原生态唱法”不但起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而且使那些难以被涵盖到“三种唱法”之中的民间演唱风格也得以展示。

过长期观察、深入思考和反复斟酌,对于声乐上按美声、民族和流行“三种唱法”进行分类的问题,我提出以上的观点和建议。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学术上能尽快摆脱目前这种尴尬与无奈的局面,期望在全面阐释“三种唱法”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继续沿用“三种唱法”的名称;也希望声乐界就此问题能进一步展开讨论,以期在此问题上尽快取得共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