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应做“研究型”鉴藏家

 江西南昌市老候 2018-05-29
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是为谦虚好学态度的经典。而在“收藏”这一行,“问”这个字就有点意思了。为什么?相信几乎所有的藏友,在入行以来,都曾就自己买入的藏品,请教询问过同行,东西的真伪价值等。但收藏圈真正懂行的并不占多数,也因此很多藏友由于受不够准确的意见或评论的误导,而路子越走越偏。以至于收藏多年甚至一生,对于器物的真伪标准也没能搞明白,这样情况不在少数,所以建议收藏——应做“研究型”藏家。
为什么说“研究型”,其实很多藏友收藏的过程基本也都在进行着研究学习。从逛地摊古玩店,到查阅书籍等资料,或观览博物馆藏品,再或请教专家同行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种研究方式。但很多都不见得可靠,常常会出现过于主观化、片面化甚至误导性的观点。
而“研究型”则是要实事求是,立于客观的基础上做学习研究,“特征要有客观基础,而非指鹿为马;观点要有事实依据,而非主观臆断”。对器物的鉴赏所参考的是器物本身所表现的特征,如何让自己对这些特征概念“理解的更准确,而非人云亦云;了解的更广泛,而非坐井观天”是鉴赏的关键所在。
不少藏友圈内或多或少会有这两类朋友,“实践型和“理论型”,①实践型:上手过一些真东西,鉴赏全凭经验,有一定眼力,但往往看法会比较片面,不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没见过的拿不准,认不了。②理论型:理论知识下了功夫,对于器物历史背景、时代风格、纹饰题材了解的比较全面,但实践鉴赏起来,往往会是看什么都是对,或看什么都是不对,原因是什么呢?没能准确理解真伪特征呗!如果身边有对藏品特征能“理解的准确且了解的广泛”的藏友,那他算得真正的“研究型”鉴藏家。
那么如何学习研究,做到“理解的更准确,了解的更广泛”呢?我来分享个人总结的一些观点: ●在收藏门类中无论青铜书画、瓷陶玉器、竹木牙角、文房雅玩等,就器物而言都普遍客观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性”特征。也就是说,不管哪一门类,对于器物的特征都具有相同的和不同的表现。而这些“相同”和“不同”也不是一种,而是几种或多种的。下面我将从收藏门类中的“古玉”来举例说明。☟图例分析(河北中山王陵出土部分玉器)
☝︎上10张图例均选自(河北平山中山王陵出土玉器),以上玉器所表现特征如下:★差异性: ① 同一坑口中,出土玉器所呈现的沁色并不都相同,明显可见前几图褐红色沁,与后图的少沁或黑色沁的差异。主要与玉质本身属性、玉器器表黏着物以及埋藏方位等有关。 ② 同一坑口中,出土玉器所呈现的皮壳光感并不都相同,明显可见前者多为“灰皮亚光”皮壳、五六图为“玻璃光亮”皮壳、而最后一图为整体钙化状态。主要与玉质本身属性、玉器器表黏着物、埋藏方位、以及玉器当时加工抛光打磨程度有关。 ③ 同一坑口中,出土玉器所呈现的沁噬质感并不都一样,明显可见以上图例中,既有灰皮土沁的微钙化状态(前图和九图),也有干净沁熟但无钙化的状态(五六图),还有整体已完全钙化的状态(最后一图)。主要与玉质本身属性、玉器器表黏着物以及埋藏方位等有关。 ④ 同一时代甚至同一等级,同一坑口出土的玉器,加工精细程度也并不都一致,即便是在中山王这样的诸侯王等级的陵墓中,也明显可见上图例陪葬的玉器中,既有纹饰工艺十分精致的(前几图),也有工艺相对比较粗糙的(后三图)。因为一个坑口陪葬的玉器不是一个玉工所能够完成的,也由于加工时间状态的不同,玉器精美程度有一定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了。★共性: ① “共性”特征是相对而言的,因为真品器物的特征如沁色、质感、皮壳、工痕等均不是单一的。可见上图例中,“土沁灰皮”的相同皮壳和质感(前四图),“玻璃光亮”浆感的相同皮壳(五六图)砣工砣痕的相同特征(七八图和一三图等)。 ② “共性”特征也是建立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并非只有一种相同特征,而是多种的,常常有藏友会持有这样的观点说:“这特征和馆藏出土的不同,所以不对”或“我没见过这样的仿品,所一定是对的”,这种观点不可取,否则就有些认死理了,很容易钻进死胡同(原因是对馆藏真品或市场仿品的特征,了解的不够全面,因为同为真品或仿品的特征都是多种的,而非只有一种)。所以共性也是相对的,需要分类作比对,不可一概而论。 无论古玉还是其他收藏门类,在鉴赏方面都存在“共性”和“差异性”特征,不仅真品如此,仿品也是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更为广泛的去了解研究,积累更多更为准确的鉴别藏品真伪的标准特征。
●就“鉴赏”而言,对于藏品特征的“理解判断是否准确可靠,了解认识是否广泛全面”至关重要。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研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可以甄选些相对比较客观的收藏类书籍参阅(书籍中的图录一定要来源可靠,最好是馆藏出土或传世来源有序的)。实践性学习,建议可作归类比对研究(以古玉为例):全面地了解馆藏、正规大拍、或可靠的行家等,确定可靠的藏品特征:① 同地域、同年代、同坑口环境的不同玉质的器物特征。② 同地域、同年代、同坑口环境的相同玉质的器物特征。③ 同地域、同年代、不同坑口环境的器物特征。④ 同地域、同玉质、不同年代的器物特征。⑤ 同年代、同玉质、不同地域的器物特征。⑥ 同题材,不同年代的器物特征。⑦ 同年代,不同题材的器物特征。⑧ 同年代,同题材的器物特征。※以上均可作归类比对研究,了解其中普遍客观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征。✪对于器物鉴别的主次: ①一件器物只有经年累月才能形成的特征(如玉器的沁色、皮壳、包浆、沁噬质感、工痕特征;铜器的锈蚀、皮子、氧化状态;明清家具的使用痕迹、氧化包浆,等等……)是断定其新老真伪的关键,因为经年累月形成的自然特征,不是“拔苗助长”的仿品所能达到的。 ②而器物的(造型、器型、纹饰、工艺等)多用来参考其时代风格,但不能认为,一件东西的器型或纹饰工艺,符合那个时代风格,就是对的,因为这些特征只要下功夫,都可以“照葫芦画瓢”仿做的几乎一模一样。
※不仅如此,对于仿品也可作归类研究,广泛了解:①仿品与仿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征;②仿品与真品之间是“差异性”特征。 ✪近年来市场上仿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迷惑性越来越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藏友的鉴别,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以至于不少藏友对于古玩收藏失去了信心。对此觉得不必过于悲观,既有真伪之分,同样也会有针对性研究学习的方法。“纵观风云变幻,百变不离其宗”,只要对真伪器物的特征“理解的更准确,了解的更广泛”,就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辩其真伪。〖下篇将针对于“各类且同类多种”的仿品,作图文分析,敬请期待〗
学习的路途中,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在偏离的方向上,停止便是进步”。“收藏”是个永不落幕的行业,爱好收藏,是件可以很幸福的事情。愿藏友们在收藏的海洋里,都会是眼力独到的“研究型”鉴藏家。
温馨提示: 由于近些年的收藏热潮,国内涌现出很多各类拍卖公司,然而在国内真正具有拍卖资质的正规拍卖公司并不多。而很多拍卖公司则是打着拍卖的幌子,骗取前期费用。 常见的路数:无论藏友藏品如何,拍卖公司一律都会估个高价,然后与藏友协商将其藏品委托在该公司上拍,这时公司会说拍卖会产生一定的图录费、宣传费、包装费等前期费用。但最后藏品基本没有拍出去的,原因为何?此类拍卖公司基本都是不拍或假拍,最后称其藏品流拍,不少藏友因此花了不少冤枉钱。 而正规的拍卖公司从征集拍品,到最后拍卖结束,只要拍品没有成交,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如果遇到还没拍卖,就以各种理由收费用的,那就得慎重了。 总而言之,不贪图便宜,不想着不劳而获,一夜暴富,咱就不会上那个当,您说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