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谜案:一个名满京城的歌伎下落之谜

 恶猪王520 2018-05-29

千古谜案:一个名满京城的歌伎下落之谜千古谜案:一个名满京城的歌伎下落之谜

宋徽宗一生轻浮,除了爱好花木竹石、鸟兽虫鱼、钏鼎书画、神仙道教外,还嗜好女色。当了皇帝后,更是放浪形骸,终日沉湎于女色中,不能自拔。徽宗后宫中妃嫔如云,数量惊人,史书称之:“三千粉黛,八百烟娇”。但是,与这些妃子日夜缠绵,朝夕相拥,再美味的佳肴,吃多了也会腻烦;再绮丽的华裳,穿多了也不再新奇。一日,他闲得无聊,在一个团扇上提笔写了“选饭朝来不喜餐,御厨空费八珍盘”十四个字,忽觉文思枯竭,便让一位大学士续下一句。那人特别会揣摩赵佶的心思,就续了“人间有味俱尝遍,只许江梅一点酸。”甜酸爽口的杨梅,当然可解御厨八珍之腻。这个能解腻的“一点酸”会是谁呢?不用瞎猜,她就是名满京师的青楼歌伎李师师。

李师师,生卒不详,是北宋末年的京城名伎。本姓王,四岁时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师师。据载,她长成后气质优雅,通晓音律书画,芳名远扬。由于童年凄凉的生活在李师师心里刻上了深深的烙印,她给人的感觉始终总是淡淡的忧伤,她喜欢凄婉清凉的诗词,爱唱哀怨缠绵的曲子,常常穿着乳白色的衣衫,轻描淡妆,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冷美人”的基调,反而更加迷人。

宋徽宗对李师师早有所闻,一日穿了文人的衣服,乘着小轿,找到李师师住处,自称殿试秀才赵乙,求见李师师。在花了大把金银之物后,终于,目睹了李师师的芳容:鬓鸦凝翠,鬟凤涵青,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

宋徽宗听着李师师执板唱词,看着李师师和乐曼舞,几杯美酒下肚,已经神魂颠倒,便去拥了李师师同入罗帏。这一夜枕席缱绻,比那妃嫔纠缠时,情致加倍。只可惜情长宵短,转瞬天明,宋徽宗没奈何,只好披衣起床,与李师师约会后期,依依而别。

从此以后,宋徽宗就经常光顾李师师的青楼,李师师也不敢招待外客,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只能退避三舍,她的青楼门前已是人冷马稀。但有一人李师师自己不能割舍,他就是大税监周邦彦。周邦彦也是一名大才子,他风雅绝伦,博涉百家,并且能按谱制曲,所做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并为师师作词无数。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空幽会李师师。二人正耳鬓厮磨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一时无处藏身,只好匆忙躲到师师床铺底下。

原来,宋徽宗是送从江南用快马进贡的新鲜橙子,让李师师尝鲜的。他们边吃边调情。这天由于徽宗身体没全好,才没留宿。宋徽宗走后,周邦彦从床出来,忍不住技痒,填了一首词《少年游·感旧》:“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这首词不仅将徽宗狎妓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并且很快传遍京城。

后来徽宗痊愈,再找李师师寻欢,李师师为他演唱此曲,得知周邦彦所作,徽宗不禁恼羞成怒。第二天上朝时,就让蔡京以收税不足额为由,将周邦彦罢官免职,押解出京。

宋徽宗再赴李师师楼院,见李师师很晚才回来,一问,原来李师师冒风雪为周邦彦送行去了。李师师将周邦彦谱的一首《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李师师一边唱,一边流泪,特别是唱到“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时,几乎是泣不成声。宋徽宗也觉得对周邦彦的处分太过严厉,就又把周邦彦召了回来,任命他为管音乐的大晟府乐正。

不久,汴京沦陷,北宋灭亡。金兵俘虏徽、钦二帝和赵氏宗室多人北返,李师师的下落也变得众说纷纭,扑朔迷离了。

由于正史不屑提李师师的名字,便在野史传闻及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她的故事也随之带上了一层传奇乃至神秘的色彩。

“靖康之耻”后的李师师下落,有如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李师师以死殉国:《李师师外传》记载说,金人攻破东京后,金主也久闻李师师的大名,让他的主帅挞懒去寻找李师师,但是寻找多日也没有找到。后来,在汉奸张邦昌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李师师。李师师不愿意伺候金主,先是用金簪自刺喉咙,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又折断金簪吞下自杀。临死之前,她大骂张邦昌:“告以贱妓,蒙皇帝眷,宁一死无他志。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社计?”清朝黄廷鉴在《琳琅秘室丛书》中,也据此称赞她的殉国行为是大丈夫气概的表现,“师师不第色艺冠当时,观其后慷慨捐生一节,饶有烈丈夫概,亦不幸陷身倡贱,不得与坠崖断臂之俦,争辉彤史也”。认为这一行为将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后世的通俗小说多沿袭这一说法。但小说作者主要是借人借事来抒发亡国的感慨,没有什么事实依据,因而学者多对此说持有异议。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李师师外传》称为传奇,邓广铭《东京梦华录注》认为此书“一望而知为明季人妄作”。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李逸候《宋官十八朝演义》也都认为是作者借李师师讽世。

第二种说法

老死江湖。《青泥莲花记》记载:“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张邦基《墨庄漫录》书中称李师师被籍没家产以后,流落于江浙一带,有时也为当地士大夫唱歌,“靖康间,李生与同辈赵元奴及筑毯吹笛袁綯、武震辈,例籍其家。李生流落来浙,士大夫犹邀之以听其歌,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清初陈忱《水浒后传》继承了这一说法,说李师师在南宋初期,流落临安(杭州),寓居西湖葛岭,操旧业为主“唱柳耆乡'杨柳外晓风残月’”。宋代评话《宣和遗事》也有类似记述,但添加了“后流落湖湘间(今湘南一带),为商人所得”。宋人刘子翚《东京记事诗》云:“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这个说法,凄凄切切,充满惆怅之感,颇有“门前冷落车马稀”和“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苦味,也很可能是时人的借托。

第三种说法

被俘北上。称李师师在东京失陷以后被俘虏北上,被迫嫁给一个病残的金兵为妻,耻辱地了结残生。清人丁跃亢《续金瓶梅》等书皆宗其说。但也有人提出异议,当时金帅挞懒是按张邦昌等降臣提供的名单索取皇宫妇女的,李师师早已当上了女道士,自然不在此例,“师师必先已出东京,不在求索之列,否则决不能脱身”。

纵观以上三种说法,似以第二种较为可信。汴京失陷前,李师师已当了女道士,说她匿于民间,流落江浙,应为可信。

总之,由于无正史记载,小说家为润饰其作,点缀人物,各取所需,从而造成李师师归宿的种种不一。追根朔源,主要由于李师师是与亡国君主有关系的女子。其情事也涉及国事,有关她的传闻,不免有臆测和讹传的成分,因而她的归宿恐怕永远是难解之谜了。

(本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