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彩虹船 2018-05-29

  纵然我们有一千种鉴别皮壳的技巧,大自然也一定会造化出第一千零一种皮壳,每当我们自以为掌握了皮壳的全部特性,总会有新的奇特皮壳出乎我们意料,在高超的作伪技术下,我们认为的真不一定真,而我们认为的假却未必假。


    籽玉的皮壳原本就具有多样性,关于“多样性”,紫珑斋在《求石玛丽艳》一文中做出过讨论,籽玉的“种族”与“年龄”造就了其皮壳的千姿百态,所谓“种族”即籽玉发育分布的环境不同,玉龙河的上游与下游、老河道或者沙漠边缘所产出的料子皮壳各异,所谓“年龄”即籽玉发育的时间长短,饱经自然盘磨冲刷的料子、刚从大料上崩裂下来的料子所具有的皮壳也不相同。


    前文还提到过:皮壳是籽料的外部特征,包括但不局限于毛孔。籽玉的皮壳上也存在着种种其他特征,有关皮壳特征的繁杂多样,紫珑斋总结了常见的十四点,做一分享。


1

水返沙。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顾名思义,水返沙就是一块籽玉经历过河水的冲刷,后来由于河床干涸改道,或者被河水冲到了戈壁滩上,从而又经历了风沙的打磨。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水返沙本质上是一种籽料向戈壁料的过渡形态,如上图,水返沙既有着“水”给予的柔和外形,又有着“沙”给予的粗犷毛孔。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在微距镜头下观察,水返沙的部分毛孔凹坑粗大生硬,有着疑似喷砂假料的斑驳感,然而喷砂技术正是对于戈壁滩上风沙磨砺的模仿,上两图这样的皮壳,虽然过渡并不柔和,但是坑底产生了包浆,整体光感也润泽莹亮,是经过“水”与“沙”双重作用的天然皮壳。


2

旱籽。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旱籽与水返沙在概念上有些重叠,有的朋友把戈壁料统称为旱籽,也有的朋友把水返沙称为旱籽,而紫珑斋认为,旱籽是属于戈壁料的一个门类,是戈壁料向籽料过渡的形态,那些在戈壁滩上被风化打磨程度高的戈壁料,外形更加圆润,皮壳也相对细腻,旱籽具有了籽玉的神韵,却未必真的经历过河水冲刷。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旱籽的皮壳还是主要符合戈壁料的特征,由于风化成熟需要经历漫长的风吹沙打,所以旱籽的块头克数普遍比较小。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如上图,是一块玉农捡拾于策勒的旱籽,形状已经相当接近籽料,皮壳上的毛孔与包浆都发育成熟,在戈壁滩上形成的日晒黑皮,也很容易被当做籽玉的黑皮或水草沁,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旱籽标本。虽然旱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籽料,但是当我们见到这一类料子时,不要着急做出“假皮壳”的判断。


3

干坑料。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相信玉友们接触过这样的料子,你明知道它是产自玉龙河的籽玉,但是皮壳看上去就是别扭、毛糙,手感也比较干涩,没有油润感。这样的籽玉并不假,也许就是像上图这样的“干坑料”。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干坑料”与“旱籽”不同,其本质是产于玉龙河的籽料,与“水返沙”有些相似,都是未能充分经受河水冲刷的籽玉,但二者的区别在于,“水返沙”有着“风沙”的作用,而“干坑料”却未必经历风沙,只是形成环境缺乏“水”、发育时间不够长,造成的皮壳稚嫩。如上图,干坑料的毛孔坑底包浆不足,整张皮壳也缺乏光气,再加上其不够浑圆的外形,有些肤浅的皮色,很多朋友都会把这类料子归为“滚筒料”,而忽略了干坑料的独特价值。


4

天然粗毛孔。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很多玉友看习惯了“一本正经”的皮壳,认为籽玉毛孔就应该是细腻均匀的,所以在见到上图这样粗大的毛孔时,就不知所措了。其实粗毛孔在天然皮壳中所占比例很高,只是我们过眼的东西还不够多,便以为所有毛孔都如网帖上、科普书籍里那样单一。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皮壳何来》一篇中,紫珑斋讲述过皮壳的形成,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因的角度来看,那些质地疏松的籽玉,在河水冲刷中结晶流失的更多,面积也更大,所以形成的毛孔也必然是粗大的,如上图,毛孔虽然粗大,但是过渡流畅,光感润泽,皮色自然,大坑中生有小坑,是非常开门的真皮壳。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从外因的角度来看,籽玉在经历猛烈撞击时,会在皮壳表面留下大坑,这样新出现的凹坑面积较大,也来不及发育成熟,便留下了相对粗大的毛孔,如上图,玉质细腻的籽料上,突然出现的粗大毛孔,很可能是外部撞击留下的痕迹。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我们都知道“十白九松”这个概念,白度高的籽玉,由于阳起石含量不足,往往结构比较粗糙,这样的玉质很容易形成粗大的毛孔,所以当一块料子白度高、结构松、表面干,毛孔又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自然”的时候,它并不一定是俄料。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识玉辨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突破固有认知的过程,内外因不同,造成了毛孔的千变万化,再见到上图这样的粗毛孔也不要惊慌,判断料子产地和皮壳真伪,还是要结合光感,宏观把握。


5

皮纹。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皮纹,也叫“皮绺”或“皮裂”,是籽玉皮壳上线状的痕迹,其形成原因是籽玉经受撞击之后出现了裂纹,这种裂纹在接下来漫长的冲刷之中被逐渐磨平、冲淡。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那些还未来得及磨平的裂纹叫做“起皮”,皮壳的“起皮”处会泛着半透明的白色,“起皮”是一种瑕疵,严重的起皮会影响料子价值,在雕刻时也要用工借掉,而“皮纹”并不是瑕疵,是籽玉皮壳的常见特征。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在发育过程中,皮纹往往容易沁入矿物质,这些矿物质会加速皮纹愈合,最终令其长死,此类皮纹在雕刻时一般不作处理。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无论长短,皮纹普遍呈线条状,而这种“线性”特征,是跟随裂隙形成的,并不是人工作伪的“方向性”,请注意区分。


6

夹缝皮。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像上图这样的皮壳,我想相当一部分朋友会看假,因为它既是灼烧过后的斑驳感,又缺乏灵动润泽的光感,疙里疙瘩看着很不舒服,再加上皮色看上去也像是高温烧出来的假皮,所以多数人会做出“假皮壳”的判断。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事实上,这类皮壳叫做“夹缝皮”,是籽玉皮壳当中的一个特例,无论毛孔还是皮色都是天然形成的。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当一些块度比较大的籽玉受到撞击,出现了上一条所说的“起皮”,此时裂隙的夹缝中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外界自然的作用力受其构造影响,无法全面冲刷打磨,所以夹缝内部及附近的皮壳发育不够成熟,粗大且缺乏平滑感,同时由于矿物质易于在夹缝内部沉积,所以这里的皮色也相对厚重一些。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当然,只要给予大自然足够的时间,所有的不平都终将被磨平,上图这样的“老绺”,就已经在漫长的冲刷中被打磨掉了“起皮”,原本的“夹缝”也不复存在,坑外和坑底的毛孔相差无几,这时候,它已经转变成了一条痕迹较深的“皮纹”。


7

茬口皮。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茬口皮也作“断口皮”,是指籽玉在冲刷中遭受撞击而出现断口,在外部作用力相同的情况下,断口处的皮壳发育始终不如周边原生皮壳成熟,所以看上去也有着斑驳感。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如上两图,断口形成时间较早的料子,断口处皮壳冲刷相对成熟,光感润泽,也就是视觉上仍是一种油性。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上图的茬口形成时间应该较晚,茬口处的线条仍未打磨平滑,其坑底的包浆不足,视觉上也较为生硬,可以说此处茬口皮比较“年轻”。


8

土皮。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土皮也叫做“碱土”,是籽玉长期埋藏于河床里所粘连上的沙土。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土皮是“新料子”的一大特征,很多刚被挖出来的料子,未经盘玩处理,皮壳上常常挂有土皮,它属于籽玉皮壳上的附着物,它不像皮色是吃入肉中的,土皮可以用工具磋磨掉。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在和田,很多阿达西为了推销自己手中的“新料子”,会在料子表面用胶水粘上沙土冒充土皮,打着“新料子”的旗号只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本钱低,诱你购买,而这样的料子一般猫腻比较大,高仿料比较多。


9

新料子皮壳干涩。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新出河的料子,皮壳看上去往往缺乏光泽,光感干涩毛糙,如上图,有时候还会挂着一层淡淡的白霜,这是因为玉龙河河床里富含各种矿物质,在出河以后,表面的矿物质由于缺少水汽,而出现的类似于“返碱”的现象。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这种现象在沁料中尤为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盘玩以后,表面的白霜会逐渐消失,皮壳的干涩也有所改善,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①盘掉了表面附着的矿物质;②人手将皮壳表面打磨得更加平滑;③汗液和油脂侵入籽玉皮壳。


    在和田的巴扎上,常见阿达西用泥沙反复摩擦籽玉皮壳,或是把料子泡在水里售卖,这都是为了避免新料子皮壳的干涩感,当我们见到皮壳干涩毛糙的籽玉,不要着急判定作伪,考虑一下这是不是新料子的原因。


10

老料子毛孔模糊。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这里的“老”料子,是指出河时间久,经过大量抚摸盘玩的料子,在去土皮、反复兜售、雕刻抛光和上手盘玩的过程中,籽玉经过了各种摩擦,特别是人手也相当于5000目的砂纸,长期的盘玩会让皮壳上的毛孔逐渐模糊。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上图就是盘玩过很多年的籽玉皮壳,原本清晰有致的毛孔凹坑,已经变浅变淡,肉眼几乎难以看出,所以常听老玩家说“籽料要盘,但是不能盘过了头”,就是这个原因。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模糊的毛孔并不会影响皮壳的光感,反而会增加其润泽度,在鉴定皮壳真伪时,只要把握好光感的概念,毛孔的清晰与否影响不大。


11

僵料沁料皮壳独特。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僵料,因其石性较大,表面皮壳也往往区别于肉质好的籽玉,常见毛孔粗大、凹凸斑驳等情况。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沁料,是玉质疏松情况下矿物质沁入形成的籽玉,其皮壳往往油性不佳,未经盘玩的沁料皮壳光感干涩。


12

砂眼。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砂眼,看起来很像大的毛孔凹坑,但边缘不够平滑,坑底也缺少包浆,砂眼是皮壳形成过程中,玉质内部的杂质流失的结果。如上图,皮壳上散落的几个坑洞即砂眼,砂眼旁的皮下可见白棉,当这些白棉在河水冲刷下脱离玉质而出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砂眼。


13

指甲纹。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指甲纹是指皮壳表面类似用指甲掐出来的半月形印痕,李四光认为石头上的指甲纹是冰川运动的结果,不知道这一说法在籽玉上是否成立。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指甲纹多见于块度较大的籽玉,有指甲纹的料子细度往往比较好,其皮壳也是大开门。


14

后天划痕。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在籽玉的挖掘、运输和雕刻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人为的擦痕,这不属于皮壳的原生特征,但也比较常见。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如上图,这一条痕迹是在雕刻过程中,工具留下的印痕。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繁】

    如上图,是在挖掘和搬运的过程中,碰擦出的痕迹,其线性的条纹很容易与人工作伪具有方向性的假皮壳混淆,请注意区分。


    了解了毛孔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鉴定皮壳时远离教条主义,前文反复提到过,仅仅专注于毛孔,是无法判断皮壳真假的,只有跳出微观,结合形状、皮色、结构、光感来判断,才能正确把握皮壳的真伪。


    皮壳对于我们来说,是鉴别籽料的凭证,它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天工开物,欣赏皮壳的细腻与沧桑,触摸皮壳的纹绺与平滑,也正是感受籽玉在漫长岁月里记录下的沧海桑田。


    以上,小叙皮壳。


下文待续【真假皮壳图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