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类书,我建议你少读为妙

 培元小生 2018-05-29




有一类书我建议你少读为妙:


文学书


虽然我曾经也给你们推荐过一些文学作品,但那是因为我已经入了这条坑,没办法。


我可以体会到文学它的绚丽与风险,我把它长满七彩珊瑚的一面写出来,那是我当时下笔的心情。


但话没说全的是,绚烂背后,文学其实同时也是一种实用性廉价有风险的存在。


曾经回复一位读者的话里,我这样写过:

(红字是我写的)





展开来讲,这段话其实可以延伸出很多细节。



1、


正如我话里所说,


实用性并不强,这是文学书的第一大弊病。


举个栗子来讲,你看10本文学书所吸收的能够真正对改善生活质量起到帮助的营养,老实说,可能比不上别人看一本专业书或工具书来的实在


哪怕你看的都是《红楼梦》啊、《百年孤独》啊、《尤利西斯》啊、《追忆似水年华》啊这些名家作品....


那又如何?


无非就是和朋友共餐时可以增加点饭桌上的谈资;或者看的时候,自己内心情感能得到一些抒发共鸣,仅此而已。


论起实用性,这些文学作品在所有书目门类中处于下层位置,并没有多少价值的。


看看那些创作文学的人吧,算是集大成于一身了:


卡夫卡死后成名

麦尔维尔写《白鲸》时不被人重视,自己活得马马虎虎

波德莱尔一辈子写诗的稿费才挣了3万5法郎

曹雪芹中年后很穷,经常举家食粥


...


实际上,大多数文学家,只要不是门德尔松、托尔斯泰之类祖上富,生前大都窘迫。


(当然,如今可能会好些,毕竟人普遍更有钱了,愿意精神消费)


文学其实本来就应该是不愁吃穿的殷实子弟才有闲情去搞的东西。


作者如此,读者亦复如此。


在一个人自我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硬知识尚未掌握完全以前,我并不建议他去读太多文学类虚构或抒情作品。


一来浪费时间;


二来,在这样人人都鼓励读书的大环境下,容易给自己产生一种我读了很多书、我在用功的错觉。实际上读文学书大都是无用功,对个人生活发展并没有什么太大帮助


所以我很不理解的一点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制定年计划月计划时,喜欢给自己开一份有具体数字的长条书单,上面写满各种各样的文学书目。


(当然,我并没有讽刺上面这位读者的意思,我只是在说一个普遍现象)


就算你能把书单全部读完,你通晓《红楼梦》《百年孤独》,那又如何呢?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不就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么?你生活还是在原地踏步。


在还需要为生活奋斗以前,我认为,要多读书,但文学,只能算作一种等同于看电影般闲情消遣。所读之书,应该更多讲究功利和实用。


所以,在2018刚过去还两个月没到,我觉得,你的年度书单上那些书目或许可以考虑换一换了。




2、看多了文学,人容易得病,矫情病


立下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我必须首先承认自己有病,矫情病。


因为从高中到现在,本屌差不多也看了快近千本文学书,有陈忠实、王安忆、王朔、村上春树、严歌苓、阿城...也有郭敬明、大冰、饶雪漫、八月长安等...


无奈,还是一穷酸屌,而且患上了一身矫情病,经常被朋友嘲讽,“xx,人家可是个读书人”。


言下之意,就是说我是个迂腐书生、满身矫情的意思。


如果你不相信这身毛病都是文学惯出来的。那么我告诉你,错了,这身毛病就是文学惯出来的。


大概在我读了很多像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这类灰色作家的书以后,我才慢慢发现一个事实。


在谈论这个事实前,先让我们来看一串死亡名单:


1893年 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喉咙
1916年 作家杰克·伦敦在卧室注入过量吗啡自杀
1948年 太宰治于《人间失格》发布后自杀
1961年 作家海明威,在病症和精神的困扰下手持猎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1970年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在日本自卫队总监室剖腹自杀
1972年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含煤气管自杀,生前他极力反对自杀
1989年 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1991年 台湾作家三毛在荣民总医院的卫生间里,用丝袜上吊自杀 


....


知道这串名单是什么意思么?


记住我这段话,牢牢地记住,这样明年你列新年计划时就不会再傻到去写一大堆待读的文学书目了。


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厚重精神能量的一种承载物。


无论是人生极乐也好、大苦大悲也好,这个世界上,那些经历过内心地狱和天堂的人,他们用文学的手笔去把这一切感触记载下来,然后,文学才有其巨大价值,才被人们所追随。


这是文学的核心要义所在。


所以,这就导致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前一点已经说过,那就是文学书实用性并不强,它更多是一种精神消遣。可能比打游戏看片档次高点,但本质上来说,它和游戏看片并没任何区别。


第二个问题,由于好的文学作品承载的精神能量过于厚重,这就要求读者本身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将其消化。


一个年轻人,在生活阅历极为粗浅的情况下,去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两个结果:


第一,没病

第二,得病,得那所谓的矫情病


后者概率高于前者。


再极端点的,想必林奕含你们也都听说过了。




3、


综上,这就是我建议你少读文学作品的原因。


我建议你,多去读那些以确定知识为内容的书籍。


什么是确定知识?


讲通俗些,就是像《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这种,一比一写的全是确定无误的知识。


当然,这种书读起来可能有些乏味,但你可以再调试一下,像《影响力》、《怪诞行为学》、《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等这些书其实也不错。


这一类书,才是真正值得你写在计划清单上花笨功夫身体力行去读的。


而不是像买张电影票轻轻松松看场电影一样去读几本文学,这有任何难度么?




4、算是一点佐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