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风教育用新科技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奋豆纵横 2018-05-29

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其中,教育领域成为 AI 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AI 教育”成了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K12教育都有三个主要参与角色:学生、老师和家长,而这三个角色都有各自的痛点——学生:要花很多时间做作业,准备考试,学习重复知识,学习有不同程度的压力。老师:要花很多时间批改作业、进行备课等重复性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则需要花很多精力去了解学生。家长:课外辅导等教育投入较大,不只是要花钱还要花时间陪读。



正是看到了这一行业痛点与市场蓝海,4月23日,国内顶尖K12在线教育平台海风教育,正式对外宣布全新的品牌slogan——“科技驱动·因材施教”。同时,重磅推出了K12在线教育领域首个落地AI应用成果"好望角"。


海风教育算得上AI教育的“老司机”。前不久发布了两项最新研发成果:海风家委会App,实现了课堂透明化;海风智学派,则是当前国内市场屈指可数,同时支持pc、pad、phone端全平台的智能学习硬件。而海风教育全新发布升级的海风智学中心,以AI技术为主导的多维情绪识别、专注度分析与课程质量分析系统——“好望角”, 创造性地填补国内K12在线教育领域的另一项空白。


“好望角”AI系统蕴育而出


海风教育创始人、CEO、首席班主任郑文丞表示:“海风智学中心是海风教育自主研发的智能学习系统,历时四年、耗资过亿,持续研发升级而成。为了进一步发挥海风教育独创的“智能教学+真人教学”双引擎教学模式的优势,“好望角”AI系统蕴育而出,其独特之处,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AI赋能,让每一位老师精确掌握孩子学习情绪和专注程度;


2、AI激励,让每一位孩子持续专注于课堂上的学习;


3、AI智能监督教师教学过程,让课堂更透明、让家长更放心;


AI智能分析每一堂课,持续输出课堂改进建议,实践因材施教。



面部表情是情绪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好望角”AI系统通过精准的人脸识别,各类基于人脸表情分析的复杂工作将能够得到更细致地开展。众所周知,在K12在线教育领域,其实行业和用户的最大痛点在于:上课的时候,经过大量备课与准备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课,但学生却因没心情、没兴趣等因素,无法将这些知识完全接受。”而升级后的海风智学中心,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好望角”对学生面部表情进行情绪分析、对学生的眼球焦点进行分析,以此判断学生当前上课注意力情况,还能对学生、老师的语音进行转义分析,对其所说语义、语气进行判断。使老师本人更有成就感,也能让学生从中真正受益。


据郑文丞介绍,“海风智学中心是海风教育紧扣学生完整学习过程而独创,涵盖预习、上课、练习、复习、测评、方法建立、习惯养成、错误反思等功能,它将精准实现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闭环提升。”换言之,对课堂互动的综合情况,海风智学中心已经可以实现全景式解析。这一构建于AI技术之上的前沿教育理念,可谓与传统的线下教育机构内家长购买了类似黑盒的服务,却并不能够知悉在教学环节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有天壤之别。


“好望角”AI系统对于老师来说可以做到精准地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差异,进而因材施教。对于家长来说可以看课后孩子全课时学习报告,进而了解孩子状态。对于学生来说则可以更加专注,提高学习效率,并感受到自己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进而培养自信。


用科技和爱普及因材施教


2010年4月,郑文丞携手几位复旦精英创立海风教育以来,经历产品迭代与升级,从创立之初“足不出户·高效提分”,到今天正式对外宣布“科技驱动·因材施教“的全新品牌理念。海风教育一直都在践行”用科技和爱普及因材施教“的企业使命。


精准实现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闭环提升 海风教育发布K12首个AI应用



可以预见,"教育+AI"不仅可以解决教师与学生的时空错配、优质教师资源地域不平衡的问题,还能借此打造更多优质师资。


实际上,在教育行业,人工智能不仅被用来节省教师人力、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驱动教学方式的变革。以人工智能驱动个性化教育为例,收集学生作业、课堂行为、考试等数据,对不同学生的学情进行个性化诊断,并进一步为每个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从而实现因材施教,这已成为教育人工智能探索个性化教育的一个方向。


郑文丞,不久前刚刚获奖“华人影响力教育风云人物”,这也让人们对于这位在教育行业一直探索因材施教的“老兵”,期许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