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2个年龄段的孩子千万不能打,再生气也别动手!影响孩子一生

 良一一 2018-05-29


今天送小铃铛去幼儿园,幼儿园门口有个妈妈,估计是着急上班,她孩子一直在哭闹,脾气上来的妈妈直接把孩子按在腿上,“啪啪啪”打了好几下屁股。

孩子哭得更厉害了,那位妈妈更急了,气不过还用脚踢了好几下,最后还是幼儿园老师把孩子抱了进去。


路过的时候,听见那个妈妈说:

“这孩子不打就不乖,每次好好说都不听,非得打一顿才肯听话。”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火急火燎赶时间,孩子还赖着不听话,火气上来就对自家孩子动了手。打完又后悔,觉得不该打孩子,偏偏自己忍不住。


派妈在这里提醒各位父母,以下这两个年龄段的孩子,再生气也不能打!


1

3岁以内的孩子不能打


3岁以前的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还没有对规则形成意识,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是无意识的,不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事情不能做,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他们对外界的一种探索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家长打了孩子,孩子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被爸妈打,或许他们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只是一种条件反射。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一种自主性跟疑虑之间的摇摆阶段,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而且,3岁以内的孩子身体还非常娇嫩,稍有不慎,就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尤其是有的时候家长气急了还会打孩子的头,要知道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身体部位,力度稍微大一点,就有可能造成脑部损害,影响大脑发育。



2

6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6岁以后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而且自尊心也越来越强,他开始迫切的希望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想让他人认可自己


如果父母在这个年龄段采取体罚的方式,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特别是当众教育,更是伤害孩子最严重的行为之一。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没有自尊可言,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跟世界观的关键时刻,父母的打骂在孩子看来是一种武力上强有力的压制,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谁的力气大,谁就是老大。”


这种错觉会让孩子有样学样,认可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慢慢成长为脾气暴躁的人。同样这也会让孩子疏远家长,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6岁以后,孩子会慢慢从少年向青春期过渡,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会更严重,你越打,孩子越要跟你反着来。派妈以前认识一个女孩,她的妈妈信奉“不打不成器”,小的时候还没什么,进入青春期后,女孩体力跟力量都上来了,母亲没法压着她打,俩人在家里直接大打出手,根本看不出这是一对母女。



3

打孩子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让我们想想,孩子在被打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


有不少孩子会喊:“妈妈我错了,别打了,我真的错了!”但你停下来问孩子“你错在哪里?”,他们又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这是因为孩子根本就不知道挨打的原因,他们只是觉得这么说可以让家长停下来不打人,可以让自己逃脱这个挨打的环境。


所以你以为孩子是因为“打”才知道了错在哪儿,其实孩子只是一心迎合父母的情绪,好让自己赶紧摆脱这顿挨打而已。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还会想着逃离这个家庭、逃避现实,前不久派妈看过一则新闻,孩子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下了父母的言行。


“妈妈,你太坏了”、“我没有妈”

“鬼来了”、“我不想长大了”

孩子用最恶毒的语言骂自己的妈妈

心寒的同时,也体会到孩子深深的绝望。



妈妈每打一次就画一横“正”字

爸爸每打一次,也画一横。

数数看,爸爸妈妈一共打了TA多少次?



在正字的最后

孩子写着“自杀去吧,我很可怜,没人爱我。”

哭泣的爱心似乎在诉说孩子最后的绝望。



你看,你以为打孩子能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其实孩子感受到的是“没人爱我,我活在这世上跟死了也没什么分别。”


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4

家长该怎么做?


首先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控制自己不去打孩子。


三岁以前的孩子有一个情绪的意识,但TA没法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出你的情绪,让他知道你对他刚才的行为非常不满意。


比如告诉孩子:


“我现在很不开心,因为你把牛奶打翻了。”


“你刚刚那样打奶奶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我非常不满意。”


“刚才你抓了一把沙子扔别的小朋友,你的这种表现让我感到伤心。”


......


学会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一方面有助于家长表达自己的情绪,平复心情,另一方面能让孩子知道家长的感受,从而使得孩子自己意识到“我错了”。



其次,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


孩子有的时候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件事做错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有随之对应的后果,这种后果,家长不会帮他承担。


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家长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牛奶打翻了就没有牛奶喝了,而且桌面跟地板弄脏了,你需要用小毛巾把牛奶擦干净。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第三,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件事是错的。


6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懂道理了,这个时候如果孩子犯错,家长首先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先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


接着,家长要找出孩子错误的关键点,指正孩子的行为,要记住,家长在指正的过程中一定要“快准狠”,不要用长篇大论,喋喋不休的唠叨只会让孩子心生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要记住,家长在指正孩子行为的时候应做到“对事不对人”,千万不上升到人身攻击上,指责孩子人品或者是素质有问题,因为我们针对的只是孩子错误的言行,而不是孩子这个人。


最后,告诉孩子,我们还是爱你的,虽然这件事你做错了,爸妈教训你了,父母的教训只是为了让你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稳定的情绪,亲密的关系及和谐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安全感,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身心健康,人格健全。


道理说来浅显,做起来却绝非易事。派妈希望,在为人父母的自我成长中,积累的更多是经验,而不是教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