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成这3个好习惯,可以帮你对抗一生的焦虑

 曹雪南 2018-05-29


朋友小白曾给我叙述过她“丰富”的一天:

 

早上,各种软件都在推送晨间新闻,有些还体贴地做成了录音,方便她在起床穿衣洗脸刷牙时“通晓天下大事”。

 

坐地铁上班的路上,她通常会刷刷朋友圈,看“半生不熟”的人晒早餐、晒娃、晒工作,然后点几个赞。有时候她还会玩一些小游戏:吃鸡、王者荣耀,为自己的排名超越了微信好友而窃喜。

 

午休时间翻翻微博,看看有什么搞笑的段子、哪对明星又公布了恋情、那个渣男又出了轨,看到喜欢的就点个赞,看到生气的就跟着喷几句。

 

傍晚入睡前追个剧,刷刷抖音、快手,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但这看似“丰富”的一天却让小白越来越空虚,越来越焦虑:

 

她感觉到,自己听新闻时往往左耳进右耳出,大多数心思还在嘴里的早饭上;

 

在刷朋友圈时,也只会飞速地浏览,然后象征性点赞;

 

在刷微博时,笑过、骂过之后,大脑还是一片空白;

 

在不能自控地刷抖音到深夜之后,才发现频软件剥夺了自己大部分的睡眠时间……

 

小白说,她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被扑面而来的信息淹没,却感受不到这些信息带来的丝毫营养。

 

与其说是在享受着信息的方便快捷,不如说是被信息的方便快捷所绑架。


如今的我们都生活在信息爆炸所带来的焦虑中。


我们被诸多声音围绕,沉浸于短暂的快感,被各种言论煽动情绪,但信息退潮后,留下的只是麻木的大脑和内心的焦虑。

 

为了对抗这种焦虑,我找到了三种简单的方法,它们虽然个个普通,却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永不停止的脚步

 

永远窝在家自怨自艾,只能让你的焦虑越长越大。

 

毕淑敏曾说:“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蝌蚪,长大了都变作井底之蛙。这不是你的过错,只是你的限制,但你要想法弥补。要了解世界,必须到远方去。”

 

出门走走,哪怕是到街边的公园里散散步,这能让你的生活更加丰盈。头脑中精彩的事情多了,自然盛放不下焦虑了。

 

演员江一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以前,她爱抱怨工作辛苦、生活无聊,像所有工作的精英女性一样,认为时间宝贵,赚钱才是王道。

 

但在一次说走就走的非洲之行中,她深深地被当地的原始风情打动,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震撼,淳朴人情带来的温暖。

 

她用千里迢迢背来的相机记录下所有看到的景色和风土人情,同时也记下旅行时的各种见闻。

 

感受过世界的流光溢彩后,江一燕发生了蜕变:

 

“我现在不会刻意改变自己的步调,我宁肯像一个爬行动物,一步一步慢慢的向前爬,可能每一步走得很慢,但我很踏实,内心也很平静。”

 

有句话说:“眼界决定境界。”

 

旅行的时候,你能见识到更多纷繁有趣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当你的视野拓宽,在潜移默化中,你与世界的相处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当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自己并不需要从朋友圈里找存在感,明星的绯闻八卦也与自己没有关联。

 



保持独立思考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类人:

 

他们喜欢看“大家都在看”的电视节目,玩“大家都在玩”的游戏,吃“大家都在吃”的食物。

 

他们把“大家都赞成”的理论奉为圭臬,你问他为什么赞成,他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遇到热点的新闻事件,别人夸,他也跟着夸;别人骂,他也跟着骂。

 

但你问他为什么,他又一脸茫然地说,自己没什么想法,就是在学大家。

 

这样的人就是严重地缺乏独立思考。他们不仅爱跟风盲从,还容易轻信他人,上当受骗。

 

在微信里,总有一类家人朋友时常转发一些伪科学或三观不正的文章,文中的部分内容会让我们感到恐慌、焦虑、甚至毁三观,但这类言论往往能像病毒一样传播,隐藏着的套路入侵每个浏览者的大脑。

 

从“烧烫伤抹蛋清”到“饮料色素超标”,他们往往只顾着拼命转发,却没有想过求证事情的真伪,更没有想过要清醒地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样的人,一旦失去了别人的意见,就只能陷入深深的不安和焦虑中。

 

皮萨列夫曾经说过:思想的错误会引起语言上的错误,言论上的错误会引起行动上的错误。

 

想要摆脱焦虑,最好的方法是从思想上根治。

 

不轻信,不盲从,多求证,多反思。遇到事情的第一时间不要忙着站队发声,而是思考,不要让嘴巴和四肢比头脑先动。

 

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才会成为那个能止住谣言的智者。

 


持续不断地阅读

 

关于独立思考和阅读的关系,黑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所谓常识,往往不过是时代的偏见。要超越这个时代的偏见,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没读过几百本经典,不足以谈独立思考。”

 

论对抗焦虑的效果,阅读也值得被排在第一位,因为阅读可以被视为“生活的镇定剂”。

 

如果说运动与否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外表上,那么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的区别,则更多的体现于内在。

 

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读书会为人沉淀下优雅的气质和睿智的力量。

 

如林语堂所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是被眼前的世界所禁锢住的,他的生活是机械的、刻板的。


《读书与美丽》中,严歌苓道:

 

“读书这项精神功课,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可使人从世俗的渴望(金钱、物质、外在的美丽等等)中解脱出来。”

 

所以,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最重要的,是为了让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与丰富。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忘记阅读。培养自己的读书习惯,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

 

所以,读者君要向你推荐这套由读者杂志社编辑的——《<读者>三十五年精华文丛》


《读者》三十五年精华文丛

欲知详情,戳上图  ↑↑↑

一套七册,分别是《读者的诗》、《读者的小品》、《读者的故事》、《读者的散文》(上、下)、《读者的生活》(上、下)。



《读者的诗》



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一本诗歌书。


《读者的诗》跨越历史的界限,跨越国别的边界,精选众多优美诗篇,从泰戈尔到徐志摩,从戴望舒到歌德……于诗歌中培养我们情志。


 

《读者的小品》



《读者的小品》中丰富的小故事不仅能带给你会心一笑的温暖,也给予你真善美的感悟。


 

《读者的故事》



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读者的故事》中汇聚各种奇闻异事,让你看到别人不曾看到的世界。


 

《读者的散文》



从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韩少功的《青龙偃月刀》到许知远的《水样的春愁》、安妮宝贝的《童年与树》,每篇都充满灵动的情思——人生、情感、命运,这便是散文永恒的主题。


 

《读者的生活》

 


婚姻、教育、金钱、生死……这本《读者的生活》中有很多哲人对于人生的忠告。林清玄在书中讲“桂花茶”的情谊,朱德庸在书中讲人的“定律”,潘石屹在书中告诉大家要“定期地让自己清零”。


这就是《读者的生活》的意义,像黑夜的火把,带你走出生活的困境。

 

《<读者>三十五年精华文丛》是最好的家庭图书馆,不止是因为它适合全家所有年龄段的人阅读,更是因为它可以从方方面面丰富我们的生活,让贫瘠的灵魂变得丰富,在阅读中开出理想之花。

 

有了这套文丛,我们还会惧怕焦虑吗?



编辑:末日之日


对抗焦虑,从阅读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