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时候真不敢多看文天祥和辛弃疾

 GPF生活教育 2018-05-29

南宋年间,蒙古人灭西夏,横扫大金,下一个目标,南宋。

依仗着赫赫如风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他们认为,十年之内,必当取宋。

然而这一仗一打就是近五十年,他们没想到,竟还搭上了一个大汗的命。

在蒙古大军屠城之时,柔弱的南人却并不害怕,从两淮到襄阳再到四川,蒙古军无不遇到激烈的抵抗。

发生的这一切,让蒙古贵族们很不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这些只会吟诗作对,体格瘦弱的南人?他们何以如此坚强?

他们决心找出答案。

虽然南宋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依旧无法阻挡蒙古军队的铁骑。

1279年,在经历了激烈抵抗后,南宋最后一个战时丞相陆秀夫在海上向幼年的皇帝赵昺行礼,说出了最后的话:

“国家到了这个地步,陛下也只好以身许国了。”

然后他背着皇帝,跳入了大海中。

南宋灭亡了,但蒙古贵族们心中的谜团始终没有解开。

此时,他们发现自己有可能从一个人身上找到答案。

此时的他已经在元的监狱里待了很久,在南宋最危难的时刻,他散尽家财,组织义军三万反元,战至只剩六人被俘。在被押解过零丁洋时,写下千古诗篇《过零丁洋》。

这样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正是元朝统治者们理想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支持着他去做这样一件根本没有可能达成的事呢?

于是,从投降的宋朝丞相到皇帝,再到元朝的丞相、皇帝,个个都来劝降,但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蒙古贵族们认识到,这个人心中有一样东西在支持着他。

这样东西叫做气节或曰道义。

道义是个什么玩意儿?

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蒙古贵族们还是把握住了一点,那就是只要降伏了这个人,就能树立一个典型,道义是可以被打败的。

于是他们换着法子折磨他,从舒适的暖房到臭气熏天的黑牢,从软到硬,无所不用其极。

奈何此人软硬不吃。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坚持了自己的信念,与蒙人斗的不亦说乎,与其同时写就了千古名篇——《正气歌》。

其中有两句话,是他内心的写照: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蒙古贵族们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忽必烈出场。

忽必烈是一个接受过长时间汉化教育的人,他深知,杀掉此人很简单,但要征服他心中的信念是困难的。

忽必烈以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对眼前的这个人说,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这里做个宰相吧。

他义正辞严的拒绝了。

忽必烈反复劝说,均未遂,实在没法了,只好说:你想干什么,自己说吧。

不料此人昂头说道:只求一死!

好好地活着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死呢,那个道义就那么重要?

忽必烈着实佩服这个人,但也不理解他。

成全了你吧。1283年,他被押往大都(今北京)的刑场,他到达刑场时,周围围着无数百姓,他们将看着这个英勇不屈的人被处死。

这个时候,他提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问题,南是哪个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给了他。

他向南方跪拜行礼,然后坐下,从容不迫地对行刑的人说:我的事结束了。

他以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告诉了所有的人,在这场以个人对抗整个国家机器的战争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胜利者。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元朝的统治者们最终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其实这个苦苦寻觅的答案就藏在他的衣带之中,这也是他的遗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人是可以被毁灭的,但不能被打败,肉体可以被征服,道义是不会被征服的。

这个人,正是文天祥。

文天祥的一生,侠骨柔肠,国士无双。

然而,我最欣赏他的是文天祥身上所具备的中国文人所欠缺的东西。

你若看看画师们画的诗人的肖像,大都是瘦、愁苦,像茕茕孑立在湘江湖畔的屈原,像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像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陆游…

这就是中国诗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愁、苦、病、忧……好不容易出了一个丰腴一点的李白,还把他化成脱离了凡夫俗子的神话里的仙人。

也不要怪那些画师们。中国的文人个个都怀才不遇。他们确实有才,但那份才,是“诗才”,这份才在皇帝面前几斤几两,旁观者最为清楚。帝王心思,你我都猜不透。

文天祥和辛弃疾大概是中国诗人中最阳刚最健康的了。他的诗句饱蘸过鲜血,英雄的气血流过文字,便一下子在格局气势上超越无数虚张声势的文弱书生。

再说生存状态的选择。乱世之中,归隐山林是常见的选择;佯狂、装疯是变态的苟活;放纵声色是迷茫的恐惧。无论哪种方式,本质上都是一种躲避。

其实,中国古代不缺少铁肩担道义的人文情怀。从范仲淹开始、从孟子到林则徐,无一不是以道抗势,无一不是中国的脊梁。

并且,这种文人思想一代代还在延续,读清代那些皓首穷经的注解,有没有觉得那些知识缺少了现实的参照?

读周作人、梁实秋的文章,能不能想象出那些风轻云淡的文字背后曾经发生过令人咋舌的历史血案?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学者文人作家,有没有觉得多少专著都是书斋里的文字游戏?四大名著,你研究过来我研究过去,有多少是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在里面的?有多少是在抽象的知识体系里,自言自语?

曹孟德曾言:临阵能致胜,不使将士枉死是德;治国能安民,不使百姓受冻馁之苦是德。至于那些坐而论道大言欺人只会摆架子装清高无实惠于家国百姓的伪君子,没有那么多俸禄养闲人,我要的就是能治国安民,平定乱世的有用之才。

朝野之上,鸦雀无声。

在回过头来看辛弃疾,他一生之中从未逃避过。无论有多少的怀才不遇、多少的壮志难酬,他都实实在在地生活了一次,他都无愧内心地为时代、为国家、为黎民、为自己忧虑过,这种活着,有担当意识、有责任感、和生活紧紧地拥抱过,而不是有着深深的隔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的功业已经渐渐远去,从金戈铁马到纸上江湖,辛弃疾的人生经过了火的淬烧冰的洗礼。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能看到辛弃疾放下手中的长缨,走到桌案旁,用那只曾经舞枪弄剑、上阵杀敌的大手提笔狂书,就着昏黄豆灯将满腔激情都挥洒成墨。

一字一泣血,一段一伤悲,何时才能回到最初的吹角连营?何时才能在沙场秋点兵?他不管能否赢得生前身后名,只想着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梦终难成!

穷尽一生,苦心经营,既无法成为战死疆场的名将,也没能成为看破世事的逍遥文人,未能实现夙愿亦没逃脱藩篱。岁月虚掷,年华易老,只能执笔做刀剑,胸中有风云,笔下生莲花,洋洋洒洒间成就了自苏子后豪放派词的另一个高峰。

北宋太过软弱,可怜辛弃疾英雄气短,幸有稼轩词百世流芳!

人的一生,都在熬时光,年少时,如煮一杯清茶,鲜亮清雅。到了中年,如饮一杯咖啡,甘醇厚重,热烈奔放。到了暮年才发现,这漫长的一生,其实是在品一壶老酒,适合用一生的时间去沉淀。

多少美丽的结局,都是从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在酿制这壶酒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