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嫌弃,是打破家庭问题的锤子

 长沙7喜 2018-05-29


完美改变不了现实,反而容易制造出超现实的期待,于是人要的太多,落空而坠落的感觉更疼痛。


01


电话那头传来一位女士疲惫的声音,疲惫的声音底下,诉说着无奈、愤怒与担忧的故事。


来电的是一位母亲,为正在美国读书的孩子倩倩烦恼。


倩倩从小被发现有音乐天赋,父母就此花了很大的工夫和金钱,给她上音乐班,到处找名牌老师、教授上一个钟点七、八百块起跳的个别课。


参加比赛,寻找演出的机会更是不在话下,服装、场地,甚至送礼,比起读一般学校的孩子,花得钱只多没少。


郎朗的海报,就贴在琴房的墙上,时时刻刻像是在诉说一个梦想,又像一位无形的老师在监督倩倩。


终于在高中毕业后,倩倩到美国读书。这一去,简直就像离家出走。


她经常电话也不打一个,我还得从朋友的朋友那里看见她去了哪里,交了什么男朋友。”倩倩的母亲又生气、又难过的说。


两人之间的关系,随着过年倩倩回家,降到冰点。


回到老家,倩倩对身边的一切各种嫌弃,从不够现代化的装修,到粗糙的食物,以及父母的卫生习惯。


“我们和她大吵了一架,她气得说再也不要回来了。”


倩倩的母亲很痛心,她不懂乖巧的女儿,为什么会变成白眼狼。说到这里的时候,倩倩的母亲提到她把家里郎朗的海报撕了,说不吉利。




02

嫌弃:打破家庭问题的锤子


近日才有新闻,一位父亲把女儿送到加拿大读书,女儿非但不感恩,还从父亲这里骗了三百万,在国外挥霍。


父亲气得把整件事在网络上曝光,让大家看看这位“不孝”的女儿。


近三十年来,社会的变化非常快速,收入跟生活的质量提高了,但生活的成本也增加了不少。 


分房制度的结束,买房成了新的人生难题。


性与亲密关系也产生了变化,除了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还有好多让人眼花撩乱的新概念。


这当中,亲子关系好像也产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可以从依赖角度粗分为几方面,每一方面都蕴含为人父母的人生课题,以及课题带来的烦恼与痛苦:


A、经济依赖产生的功能嫌弃,活下去需要钱,或者说需要资源。


父母长期扮演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当孩子拥有自己的经济主控权,往往可以脱离父母这方面依赖,经常亲子关系的冲突因经济依赖产生。


好比孩子要车、要房,父母无法提供,或者反过来父母希望孩子供养,孩子无法回馈。


经济依赖往往是最实际,却也最容易打破的依赖模式。成家的负担越来越重,更需要上一代的人协助。


这与现代年轻人强调独立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驰,又要独立,又更需要父母付出。


这种拉扯,某种程度上使年轻人陷入更深的自我愧疚感,以及无能的羞耻感。


同时也可能让父母对孩子不够独立,或是让某些原本打着养儿防老算盘的父母感到不满。


这种不满会形成一种对于双方能力的嫌弃,以为对方没有善尽自己的义务。


但所谓义务,却可能只是比较出来的,就像父母给孩子买iphone是义务吗?但维护孩子在同侪团体中的自信心,算不算义务呢?


无疑的,现代社会的贫富差距,加上媒体推波助澜,增强经济依赖的心理困境。



B、心理依赖下的自卑嫌弃


父母是孩子学习情感最早,也最主要的角色。研究发现,在孩子年幼时,即使父母不称职,孩子一般也不会轻易的在情感上断绝对父母的依赖。


反之,孩子会因为父母不够爱自己的表现,以为是自己不够好而造成,更想过度的扮演好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以为这样可以补偿关系。


然而,随着孩子长大,在外建立了友情、爱情等关系,孩子重新从他人身上学习爱的课题、关系的内涵,逐渐脱离对父母的心理依赖。


这时反而父母可能产生不适应感,尤其在孩子离家后,父母得面对自己人生失去角色功能的失落感。


这时期也是离婚的高峰期,当家中失去孩子这个关系的缓冲物,原本矛盾对立的夫妻,顿时不得不直面彼此。


因此有一说,没有孩子的家并非是冷清的,也可能是火爆的。


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对亲近的人,反而更容易肆无忌惮的表现出内心的攻击性,这也使亲子关系容易相爱相杀,而嫌弃便成为这种相爱相杀的方式之一。


当孩子在表达对父母的嫌弃,其中可能就包括亲近,以至于欠缺界限感的失控攻击。


此外,当孩子嫌弃父母,可能反应他在外饱受挫折,对自己不够好的羞耻感与自我嫌弃。于是嫌弃是他对自身在外遭遇不公平,或者过得不顺遂的一种发泄。


C、 社会依赖下的欺骗嫌弃


亲子关系是一种社会角色。通过社会角色,我们更好的定位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生活。


社会角色是我们的名片,譬如为什么有些夫妻貌合神离还不离婚,就是为了巩固社会角色,让别人不会因为离婚、单亲之类的标签,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


同样地,有些家庭早已存在丧偶式婚姻,或是亲子之间不闻不问的情况,只是为了彼此在邻里面前不会丢面子,成了别人的谈资而勉强维护。


这个情况,就像心理学家纳皮尔(Augustus Napier)说的:真实的家庭问题没有被掀开,不表示不存在,只是成员选择视而不见而已。


这时,家庭成员的嫌弃,有可能是想要打破视而不见这种自欺欺人状态的尝试。


话都说成这样了,你们还要假装下去吗!”当孩子嫌弃父母做不到某些事,背后可能是想要戳破家庭中的某些谎言。


然而,如精神科医师王浩威所言:对于我们现在的新一代而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里,在他们踏入每一个新阶段时,大部分的人,当下的反应都是逃逸的型态。


他们总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觉得期待中的那一片陆块还没出现。


他们其实不知道,在这个被十倍速洪水席卷的世界里,昔日的那些良田早已经不再存在了。


面对这些问题,打破关系可能会使成员蒙受某些实质或非实质的损失,使人产生逃避。




03

如何面对孩子的嫌弃


嫌弃背后的心理因素,如前所述,可能有着经济、心理与社会三方面依赖心理的纠结。


嫌弃是一种同时对外,也对内的攻击。


尤其面对家庭成员,当孩子说父母不够好,连带的也是说自己是这些不够好的父母的孩子。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嫌弃,我们或许可以做以下尝试:


嫌弃之外,你要什么?


嫌弃是一种攻击,缺乏建设性。当孩子表达嫌弃,我们可以试着了解孩子要的是什么。


譬如你不想要A,那你想要的B吗?


如果孩子其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帮助孩子找到他要什么,或许是亲子共同成长的契机。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避免攀比,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包括价值观。很可能你在嫌弃自己的父母时,你的孩子就在有样学样。


点击观看视频


就像一部印度广告演示的,一位父亲发现女婿不洗碗,都是女儿洗,他才想起自己在家也是,家事都给老婆做,所以女儿才不会要求老公要洗碗。


所以父母展现真实的自我,不嫌弃他人,也不自我嫌弃,孩子才能更好从中学到活出真我、自我接纳的心态。



04

帮助孩子独立


嫌弃是孩子想要脱离依赖的常见表现,这时因为孩子的嫌弃,而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反而使孩子更难独立,深陷无能的低自尊当中。


所以这时我们保持冷静,去看看孩子的嫌弃中,有哪些其实针对的是自己。


那么如果父母能在这时接住孩子自我攻击的情绪,进而就独立的课题展开探讨,了解孩子走向独立需要哪些帮助。


打肿脸充胖子的父母,在孩子眼中也不会是强大的,反而容易造成彼此之间的情绪勒索。


继续单方扮演满足孩子一切需求的角色,也许短期会加强冲突,长期来看,如此方能真正改善关系,使孩子靠着自己获得满足,而不是靠嫌弃父母,将自身的无能转移到父母身上。



完美改变不了现实,反而容易制造出超现实的期待,于是人要的太多,落空而坠落的感觉更疼痛。


低估孩子生存的能力,剥夺了他们自主发展的机会,独立人格的养成。同时让父母陷入过分辛劳的疲惫之中,对整体家庭氛围反而不利。


我们没有必要扮演完美的父母,孩子也无所谓完美的孩子。打破对完美的完美想象,方能认识自我、接纳真实的亲子关系。



关注「三点一弯钩

回复【听见】即可收听更多文章

点击图片,为你推荐👇

高考前,这3招帮考生缓解焦虑


关于作者:高浩荣,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哲学、教育学双博士生。著有《烦恼心理学》等书。现居上海,从事咨询与写作。公众号:故事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