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贵资料:父子两代人的高考准考证,都是历史大变革的见证

 波哥谈古说今 2020-11-13

我还记得,几年前在奶奶旧衣柜的中间抽屉,翻出父亲高考准考证时的惊讶……

一者,从未听父亲说过,他参加了高考,我一直以为老爸是初中毕业。没想到,他原来还是那个年代的文化人呢。

不过,当我问他,你怎么没考上大学时。他说,天天都要做农活,哪有时间去读书?只不过那考试一来,就参加了而已。

(父亲的准考证)

尽管他早忘了考过什么题目,尽管那次考试并未改变他的命运,但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确实也是参与创造了历史。

第二个惊讶之处则是,这张准考证上,还贴着一张寸照——父亲17岁时的照片。

当年的农村人,根本没什么机会照相啊。在此之前,我还以为,爸爸最早的相片,是我读大二时,借同学的照相机回家给他照的呢。没想到,能在准考证上看到风华正茂的父亲。

(父亲的准考证)

小时候,邻居们总说我是“剐了你爷的皮”——跟你爸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看了这张相片,我才真正相信了。

说完父亲的准考证,再看我的。

一张小纸片,过了塑。

正面是姓名、性别、相片、报考资料等;

背面则是考试时间。

昨天我发了篇关于高考的文章,很多朋友说我瞎编。因为他们的高考,都是在6月份。

当然,就会有很多人“教训”这些小伙子——这只能说明你们太年轻啊,当年可就是在7月考试呢。

(我的准考证)

我们知道,7月正是很热的时节。那时教室里,连风扇都没有。边考边擦汗啊,简直是煎熬。

第二年,为了让考生少受罪,也避免考试时遭遇7月常见的洪涝等不利天气,于是,在经过调研之后,将时间改在了6月。

也就是说,我是最后一年7月考试的考生之一。

当然,我们见证的,还不止是这个变革。

(我的准考证)

在2002年之前,湖南的考生,是估分填志愿。也就是考完之后,估算自己的分数,然后填报学校。

到了我们这一届,则是分数线出来之后,再填志愿。

如此一来,就减少了估错分未考上心仪学校的情况,对考生而言,压力小了很多——我估了自己只有400多分,实际505分,虽然离本科线还是差了8分,但两个分数,还是差异很大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