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孩子毅力|循序渐进、由外向内

 长沙7喜 2018-05-30

2000年刚读研时导师布置的课题,做了快一年没进展非常焦急。几次想换题目终究没敢提、硬着头皮做。幸运地一年后有突破得到关键数据,文章顺利发表。这篇文章主要研究无序的关联程度对电子导电行为的影响。无序关联程度存在一个临界值(大于它无序体系为金属,小于它则为绝缘体)。小尺寸体系关联程度的影响还看不出来,随着尺寸增大而它的影响越发明显。这篇文章解决了当年国际学术界争论热点,也成为我的代表作之一。这个课题研究的内容正好启发我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长和教育问题。


很多好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适合自家孩子吗?借鉴时往往按照孩子个性和自己的经验进行修改演化(即迭代),迭代在科学计算中也是一种简单又高效的方法根据个性和经验进行修改演化,就是因材施教。自制力比智商哪个更决定成就?怎样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是毅力不够还是没找合适的培养方法?


1、自制力vs智商对成才的影响

过去认为成绩好是因为聪明,后来科学发现非智力因素(比如自制力、信心和视角等)更重要著名的棉花糖心理实验,测试刚入小学小朋友的延迟满足状况。小朋友单独被带到房间回答姓名、年龄和家庭住址。不一会测试者假装说有事请小朋友等一下,离开前给小朋友一颗棉花糖,可以吃也可以等待他回来。如果等待会被奖励一颗糖。有小朋友立刻吃掉糖,也有耐心等待,还有些中途忍不住吃掉。18年后这批小朋友高中毕业时,当初能耐心等待的孩子学习更好、毕业率更高。成人后犯罪率低,更倾向于有稳定工作。


延迟满足实际上体现的是孩子自制力自制力也就是毅力和恒心。上面测试中小朋友们没受到任何外界干扰,完全显示的是各自内在特质。《如何培养爱学习情商高的孩子》说过孩子对能力与努力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1)小时候都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即使失败了几次依然信心满满地认为努力就可以做到;(2)8、9岁开始意识到同辈人在某些事情的能力比自己强;(3)12、13岁起有一部分觉得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做好而主动放弃。儿子一岁多时我经常给他讲《好想好想吃了它》,布奇需要耐心等待樱桃变红的魔法故事。


2、如何培养毅力

如何预防孩子青少年时期放弃努力和尝试?最好从小培养孩子的毅力,怎样培养?当孩子做成一件事和有进步时,多夸他的努力和勤奋,而不把进步归结为他的聪明。因为聪明是一个人内秉的特性,个人无能为力改变,而勤奋努力却是我们后天可以改变的。


对于成年人,坚持和毅力也很重要。一些人制定学习或运动计划,一开始热情高涨,很快就坚持不住。有人长期坚持下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毅力可以后天培养吗?个人经验证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阶段性地实现一个个目标。幸运的是初中时我通过跑步体会到提前预备和坚持的好处。


以运动为例,第1-2周锻炼目标设为每周3-4次,不要计划每天都锻炼。否则因临时有事或气候而没实现目标,很容易泄气以致不了了之。开始时设立小目标,容易实现。坚持1-2周身体感觉到效果和健康,更愿意继续锻炼。坚持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我每周运动2-3次,每次约60分钟。每周3-4次30分钟的锻炼,不仅促进健康还增强大脑记忆功能(见TED视频The brain-changing benefits of exercise|Wendy Suzuki)。


3、寻找突破点

教育孩子是一项大工程,学习、音乐、体育、行为习惯、社交各个方面,足以令父母应接不暇。很多时候要改变和调整的方面太多了,从哪里下手?不由得想起很久以前读过的一个故事。上世纪50、60年代纽约市城市卫生不像现在这样干净整洁,新上任纽约市长希望能改变现状。视察公园、公共区域、交通系统过后,他决定从一个地方抓起,从哪里开始最有效呢?答案是地铁!纽约市人口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很多,地铁使用频率很高而且贯穿城市许多角落。只要地铁变得干净,慢慢辐射到城市其他地方而发生变化(就像血脉畅通输送健康的血液到人体)这个现象就像物理中的渗透,一点一点地渗透扩展到每个角落,最终发生相变。纽约市长找到了非常好的突破点,最终也实现了他的目标。

(波士顿大学艺术学院作品展示,和物理中渗透现象很类似)


前段时间我归纳了一下孩子可进一步提高的地方:(1)定好作息时间,争取放学后练小提琴、写作业,晚饭后出去玩;(2)收拾好玩具、书和衣服整洁不仅仅关系到卫生,桌面整洁孩子写作业时也不被分散注意力。思来想去,我决定重点从整洁和东西摆放有序开始。突破点从他的房间开始,空间有限而且东西少。确定好房间后,继续找突破点,从叠被子开始。床铺整洁干净,房间就显得干净,所以我鼓励孩子整理被子,实行10天初有效果,已经有叠被子的意识。


接着鼓励孩子给我们上乐高课或者一起搭乐高,因为他非常喜欢乐高。墙角开辟乐高作品摆放区域(否则乐高零件满地飞)。有一天晚上搭乐高时,孩子让我负责找零件。我忽然意识到80%时间都耗在找零件,如果零件按类摆放,搭时直接取那该多快呀。于是我又有新点子-用包装盒做成乐高零件存放盒。

(我的新点子-乐高零件存放盒)


最后最重要的事就是规划好时间。发现每次都是我催孩子,爸爸没参与进来,因为他希望孩子悠闲、放松享受时间。家里统一规范准则,也更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爸爸更容易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所以我决定让爸爸负责此事。爸爸具体怎么做则是他的事。这就是我在《19.神奇的摩擦力及其启示》里说到摩擦力对家庭和亲子的启示,“处于困境或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不妨扮演一下那个突然减小或者消失的摩擦力


4、由外向内,建立规范

上面连续三张练琴计划表格,孩子写的字有什么不同,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这三张表格有一段故事。孩子练琴从老师帮制定计划转变为他自己制定计划、自我打分。以前记在纸上,后来在墙上贴表格。为了他更好地规划哪些曲目多练、哪些少练。6周前给他画了一张2周练琴计划表格。第3周那天我有事,孩子没找到尺子就自己随意画了。第5周我又帮他画好新表格。最近看到这些表格记录,发现孩子在规则工整的表格上字迹得工整认真多了。这给了我一个重要启示-如何引导孩子的行为。

(之前老师和妈妈帮制定计划)


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值得保持,不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引导改变呢?'shape'这个词非常适合,孩子小时候认知更多地来源于感官尤其是视觉,所以我喜欢在家里贴上纸条。外在有形的框架促进孩子内在塑造他们的行为,就像练琴计划表格展示的我们从外在给他们约束或者建立基本框架,无形中孩子照这个框架去做。老师家长像园丁修剪杂枝,让小树苗茁壮成长。接着继续给孩子家庭作业上画直线,他抄题更工整了。4个月来孩子练琴自觉性进步不小,具体表现为练琴在家到处走动到固定在自己房间练琴。 

(孩子3个月数学作业变化)


5、因材施教,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孩子学习练琴等习惯的养成,一开始需要督促和强化,出现新问题再改进。其实教育理念或者道理大家都懂,如何在家中落地实现、从点滴小事做起,却很有学问和讲究方法。教育理念方法有没有效与孩子个性直接相关。根据孩子个性特点,仔细观察和调整就非常重要。


整体来说,我家孩子性格活泼、上进心强也爱接受挑战,引导起来相对容易。性格活泼是他小时候起就有意培养的(也受我性格开朗的影响)。上进心和爱挑战是我们渐渐发现并充分发挥。比如随着学琴时间增长,孩子很愿意接受挑战并有成就感。听说有小朋友做数学题要抄一遍,我建议孩子也这么做正好提高英语。一天晚上让他抄在另一张纸上(装钉起来不方便看,后来才想到把钉子取掉) 。孩子以为要抄2遍,对峙半天不肯。第二天放学主动告诉我,这位同学的数学题被表扬了。于是他主动抄题,抄到第三题时还说手写得很顺。事后想想,孩子上进心强,正确引导就有很好的效果。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优点发扬光大、成就更优秀的孩子。

(3次ELL单词测试。第一次考试写错的词抄几遍。第二次考试前主动让我测验他,考时只错了一个字母。第三次考试前没让我测验他)

(读或背诵April和May之前,在家读好几遍甚至十几遍。April上单词不会读,圈上后让我教他。May除了课上老师教,没请我帮助)


6、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美国也是这样。当下流行的育儿观说当孩子行为表现不好时(哭闹、有情绪、踢打等等),是因为孩子得到父母的关注少。这类学说经过广泛传播很有市场,父母们停下手中的事给孩子关注。令人苦恼的是,孩子的异常行为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变本加厉。近来读到一位儿童行为治疗专家的观点非常赞同,我从小受到的和现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他认为孩子行为异常或者说不可以被接受,父母应当让孩子明白这类行为不受鼓励,不再给与更多的关注。如果负面行为和情绪不但不受惩罚反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孩子自然就会不断重复。


我理解的是育儿专家本意让父母不要有负面行为和情绪,冷静下来好好分析该如何做(而不是带惭愧感去补偿孩子)。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他们行为的不足、时间管理不善和自身不足上面(当然也需要有清醒的认识),那么孩子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教训。正如表扬不宜过多或过于空泛、应具体到好的行为上一样,我并不认同很多育儿专家认为孩子不能批评,客观冷静的批评(不歇斯底里和发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很有好处。


小结

自制力和毅力,决定着孩子成年后的事业状况和生活幸福。漫漫人生,愿这些美好品格伴随他们一生。孩子小时候起就应当有意地培养。寻找好突破点,由外向内建立规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客观理性地对待孩子负面行为和情绪。只要用心,我们一定能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特定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