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毁掉儿童绘画天赋的四类家长,看看你是否身在其中?

 茗月轩 2018-05-30


样样得艺 

每个儿童都会经历一段狂热的沉浸在绘画世界的阶段。

大约从1岁半开始,孩子便开始热衷于这项活动,并为之疯狂。

他们不光在纸上画,还要在家具上画,在墙上画,在爸妈身上画,在一切他们触手可及的纵横面上挥洒。不过他们的画作实在是~~~

但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味无意识的涂鸦。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大脑的开发和肢体协调性的增强,他们在绘画过程中表达主观意识的情结越加强烈。

我们用这个表格来描述幼儿阶段的绘画发展情况。

在这个阶段,以下四种家长的出现,将打破了孩子们绘画的愉悦,扼杀孩子情绪的表达和想象力的发挥。

干涉阻止型

这部分家长绝对是“儿童心理杀手”。他们为了墙面、家具的整洁和干净,不让孩子到处涂画;当孩子不画在家长规定的地方,就会受到责骂;

孩子在想到绘画时,第一时间反应在头脑里的情感不是愉快,而是因父母责难而产生的胆怯和难过,孩子自然就对绘画失掉热情。

过度纠正型

给孩子规范握笔姿势;嫌孩子画的没有章法,而手把手教孩子照着画书去画简笔画;用“像”或“不像”衡量孩子的绘画,进而挑剔孩子绘画的问题和毛病;

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肢体开发有其独有的特点,各部分肌肉、骨骼和平衡感的开发都有一个过程,让太小的孩子规范握笔相当于揠苗助长;同时这个阶段孩子绘画看似没什么造型,实际上孩子受到的是潜意识和想象力的指引。成人常常受到经验和常识的制约,要求孩子画画规范,但这种过早的“规范”无形中禁锢了孩子的想象空间。

置若罔闻型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绘画,更多的是在抒发情感,同时用一些元素作为事物或情绪的象征,于是孩子的显著特点是“说画”。他们愿意把自己作画时的想法和心中的小故事说给父母听,但由于家长感觉孩子说的和画的“文不对题”,所以对“听画”这件事缺乏耐心。

这种对画作的语言诠释,既是对孩子想象力的开发,又是对语言组织能力的锻炼,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活动。孩子主动的表达如果碰了家长的“钉子”,喜悦的心情无处分享,就会感觉烦闷,进而泯灭了爱好和创造力,所以家长应该仔细倾听并给予赞许和鼓励。

过早送学型

有的家长在孩子6岁之前,看到孩子喜欢涂画,就将孩子送到绘画班学素描,以为这样孩子就能受到专业的引导。

小编建议孩子6岁前不要送到专业绘画班学习素描等专业技巧。因为在6岁之前,孩子骨骼肌肉的力量相对较弱,长时间持笔描画还有些困难,过早学习会让孩子感到厌烦;此时的孩子对三维空间的洞察力还比较差,关于形状、明暗等还不甚了解,如果画的不好,孩子会有挫败感,这样带来的后果,家长们可想而知;而且还是要注意不要太早的关上了孩子想象力的大门。

当然,送孩子进入能激发想象力的创意绘画班是可以的,在创意班中,老师会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绘制图画,并让孩子和小朋友、和家长分享。孩子和孩子之间形成互动,绝对会碰撞出1+1>2的火花;而且这样的兴趣班不光有各色各样的蜡笔和染料,还会有纸艺、粘土、彩线、扣子等材料,可以多方面的锻炼孩子对不同材料的质感、色彩的感知和对不同组合的尝试。

6岁到9岁,家长需要观察孩子对三维空间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孩子适当写实(比如常见动物、人物、蔬果等),适时送孩子进入到专业绘画班学习素描等技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