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精临——王俊豪

 陇上撷英斋 2018-05-30

王俊豪 河南许昌人,1972年生于河南鄢陵。二十余年记者生涯,闲时以笔墨自娱。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会员、许昌市农民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许昌开明书画院特聘书家。作品入全国第二届行书作品展、首届“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中原风河南省“789”书法篆刻研究展、大观音寺首届《心经》手卷全国书法作品大赛;获河南省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等。

入门深研两相宜

——临《怀仁集王圣教序》有感

 

关于《集王圣教序》的临摹,前人之述备矣。选这本帖作为叙谈对象,实在是自己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可我又真真无法掩饰对此帖的偏爱,并视其为个人的“看家帖”,所以,相对于其他帖来说,多少有点心得,这才敢不揣冒昧,在此与各位同道分享。

在说这本帖之前,首先应该感谢怀仁和尚,如果不是他历时25年的艰苦努力,搜集和筛选了那么多王羲之精彩的字,我们今天恐怕很难一睹“书圣”的神采。按说,唐太宗也该感谢一下,如果不是他提出这项国家工程,就没有怀仁出色的工作。但我们不能谢他,由于那颗自私的心,才使得王羲之的真迹荡然无存。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集王圣教序》堪称书法史上,尤其是行书领域经典中的经典,是每一个书法人都绕不过去的高峰。楷模百代,绝非溢美。它既便于初学入门,又适于深入钻研,可为终身之宝。

近代书法大家吴玉如更是对《集王圣教序》喜爱有加,“圣教序虽为怀仁集字,佳刻在几,临玩不已,消息参透,妙用无穷。”那种悠悠然的陶醉感,恍如眼前。正因《集王圣教序》是集字而成,故能一篇锦绣,字字珠玑。这对于要先过单字关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最佳的范本。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工”,这句话用在《集王圣教序》的临习上,再恰当不过,基本指明了我们所要从中取法的方向——用笔和结字。

但在正式动笔之前,我们先需备好手中的工具。临写《集王圣教序》,我习惯选用出锋在3厘米以内的兼毫笔。因为临帖,我们提倡遵从原大,这么做的好处,一是可以使自己的书写状态尽可能抵近古人,感受到古人写字时的提、按、使、转。写字姿态不同,会直接影响对用笔的体会。第二点或许有点冷,那就是省纸省墨省笔尖。其实古人很少写大字,像《集王圣教序》里的字,均不过二三厘米左右。纸张用普通毛边纸即可,生宣纸是不适合表现王字笔触的。

有人说《集王圣教序》是碑版,不适宜初学。之所以存在这种误解,大概是感觉刻碑上的字漫漶不清,不宜于明晰用笔之法。这在过去或许是个问题,但现在的影像技术完全可以使其毫厘毕现,放大之后,连牵丝映带都一清二楚,认真读帖,不难寻觅王羲之的用笔痕迹。具体到每一点画的用笔方法,如何起笔,如何使转,如何收笔,现在网上可以搜到很详尽的分解动作。不必质疑这种对笔法进行分解的合理性。它就像我们到驾校考证练倒库,教练会在库门做好标记,然后告诉你到哪个位置打几把方向,再回几把方向一个道理,只有这样你才能把车顺利倒入库内。而一旦成为老司机,你是根本不会再去默念那些“咒语”的。

掌握了一定的用笔方法之后,就要过单字关了。以前我和很多初学者一样,往往错把抄帖当临帖,徒费笔墨时间。正确的临帖方法,应该先过单字关。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者认为好写的几个字入手,进行准确临摹。比如入笔角度、笔画位置、俯仰关系、粗细对比等都要详加观照,直至写像为止。行笔速度宜缓不宜疾,每一笔都要有始有终,交代清楚。白蕉曾提出“画要写生,字先写死”,可能就是唯恐率意用笔。

要想真正过好单字关,只有“察之者尚精”,才能“拟之者贵似”,细节决定成败。王字表面看平淡冲和,却内含险绝,包罗万千气象。如果不从细节上体察入微,很难得其神韵。《集王圣教序》里有个“墨”字,有段时间我总写不好,乍一看也像,可与原帖对照,老觉得差点味儿。后来发现,上半部的“里”字写得扁了那么一点点,改过之后,整个字顿时显得有了精神,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是不是可以从某个角度理解,“神”也是建立在一定形的基础之上呢?

《集王圣教序》之所以被世人称为经典,就在其功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恒定的特质,它总能让你常读常新,常有受益。



怀仁集王圣教序局部


临摹作品


创作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