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

 胜武工作室 2018-05-30

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

腾讯道学止水2018-05-29 14:26


[摘要]道家素来重视婴儿,可以说,婴孩的纯真状态是修道者所寻求至高境界,故有“复归于婴儿”的说法。中国传统中有婴戏图的艺术形式,其中体现了道教特色,也体现出当时的民间信仰状况和民俗习惯。

文/止水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婴孩是重要的主题。画史将这类以婴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归类到人物画中。《道德经》中,婴孩为道祖所推崇,婴孩的纯真状态是修道者所寻求的至高境界,所谓“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

明·万历 青花婴戏图大罐(资料图)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婴戏题材绘画作品的介绍,引领读者跟随画家的画笔,感受画中孩童天真烂漫,同时了解婴戏图在研究古时时令节日、民间风俗及信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甲骨文到婴戏图

婴戏图的主要绘画对象为婴孩。首先,我们对汉语中“婴、儿、孩”三字做简单的梳理,有助于更好理解婴戏图。

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

左上为孩,左下为婴,后侧为儿(资料图)

婴,甲骨文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朋,玉串、贝串)+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又,抓持)+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女),表示女子手持玉贝项圈装扮自己,可以理解为孕育期间,母亲祈福平安。儿,甲骨文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只长出两颗门牙的嘴巴)+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人),表示刚长门牙的人。

孩,古字“咳”,“亥”是“咳”和“孩”的本字。亥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甲骨文在人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的头部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只会用喉咙发出“咯咯”声、不会说话的幼儿。

从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这三个字最早的意思都表示尚在襁褓里的小生命。甲骨文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绘画形式。这样的艺术形式经过发展逐渐演变,到唐朝,定型为婴戏图。

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

宋 《傀儡戏图·皮影戏》(资料图)

婴戏图的艺术创作者们通过再现孩童嬉戏玩耍场景,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众多婴孩形象,其中有我们熟知的蹴鞠、皮影戏、滑滑梯等。

读者朋友可以细细品味本文所示图画中孩子的童真状态,他们放松地在园中嬉戏玩耍。道家对婴孩极为推崇,告知修道者应该秉承天性,去除世俗的纷扰,找到“复归于婴”的状态。

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

元 《婴戏图·滑滑梯》(资料图)

现实中,无论我们身处人生的哪个阶段,孩子的状态都值得提倡。人们之间相互的一声“小哥哥”、“小姐姐”倒有种童趣在其中。“

老顽童”对于老人而言,也是一种童真的状态。比如金庸先生刻画的“老顽童”周伯通,虽看似疯癫,却是一个乐天派。他无拘无束,在天地间,自得大逍遥。

风俗信仰

除融合了“复归于婴”的道家思想之外,婴戏图还真实地记录及展示了当时的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中国古时重要的时令节庆,如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在婴戏图题材的作品中都有体现。

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

清·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资料图)

清代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所描绘的便是春节时期一家团圆的情景:孩子们在园内放爆竹、敲锣击鼓,大人们在厅堂之中聊天、看子孙嬉戏,一派祥和。

《传宋苏汉臣五瑞图》集中体现了民间信仰中驱鬼这一主题。画中五子戴面具,跳着傩舞。其中一子,面戴黑脸红腮的面具,绿袍执笏,钟馗打扮。其他四子,分别扮演判官、药师、雷神、还有小鬼。

婴戏图,是中国古代绘画重要题材形式,从唐、五代时期的雏形期,到宋代的成熟期,再到明清的繁盛期。虽然近代这类艺术形式逐渐式微,但孩子依然是画笔下常常出现的元素。比如,在近代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就时常出现孩童形象。

婴戏图中的道家“童真”与民间信仰

五瑞图(资料图)

六一儿童节之际,祝孩子们节日快乐,也祝全天下修道者节日快乐,找到童真,复归于婴!

(编辑:柯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