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雄聊太极拳55 】答初学弟子问的练功习拳(一)

 文苑书店66 2018-05-30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陈雄老师聊太极


 

一、传统太极拳究竟是容易学还是很难学?

答:有人说传统太极拳容易学练,想是只看形易,并无“奇、难、险”的姿势动作。有人说传统太极拳很难学练,是因为以拳证道难,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难。比如以“用意不用力”、“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来说,你真的做到了用意不用力吗?你真的做到了“太极不动手”吗?练出拳的层次有多高啊?确实是难倒不少太极拳爱好者。怎样对待学练太极拳呢?用恭敬心学拳,用真诚心学拳,用清净心悟拳,用平常心练拳,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决心和坚持练下去的恒心。只要具备了信愿行,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的练。对于这些人不难。只要一步一步真实的学练,难也在心,易也在心。

二、有人说“沉肩坠肘”,另有人说“松肩坠肘”,哪种说法准确一点?

答:老练家说:松了能沉,乃是真松;松了不能沉,则是假松。从“松是手段,沉是目的”来说,“沉肩坠肘”是明说的表述,没错。但实际问题是:有些太极拳初学者听了“沉肩坠肘”,被“沉”字影响而练意过重,有硬压肩膀落下的姿势动作,这是不够好的练法。我认为,太极拳初学者还是在“松肩坠肘”体悟较好,从自然放松肩胛骨和肩关节入手,逐渐过渡到肩胛骨松开往下沉。

三、究竟虚脚抬起离地多高才能进步或退步?

答:其实不要想得太精准,腰胯带动虚脚抬起脚尖离开地面时就可以进步或退步了,可以参考老练家所说的“脚离地约一拳之距”。行拳走架和活步推手时不宜离地过高,因为离地过高的动作会引发腰、胯、膝僵滞一点,也耗费落地时间,对养生练拳和技击训练都不够好。

四、实腿屈膝弯多少度为标准?

答:诸如开立步、半马步、虚步、弓步等实腿应以练感觉为要,在没有找到劲路之前,不宜贸然屈膝蹲低。因为站桩姿势如不自然,承载体重的下肢蹲低时,过多的拙力蛮劲使肌肉变硬、筋骨变僵,影响了松沉,也影响了松活。站桩姿势如自然,则没有不自然姿势那么多的拙力蛮劲,肌肉没有不自然姿势那么硬,筋骨没有不自然姿势那么僵。所以说,实腿屈膝弯多少度是没有统一标准的说法,视各人腰胯能松沉多少而定。比如腰胯松开往下沉2毫米,实腿就屈膝给腰胯松沉让出2毫米的空间位置;再如腰胯松开往下沉3毫米,实腿就屈膝给腰胯松沉让出3毫米的空间位置。如果屈膝弯角较大而让位空间过少,则使腰胯沉不了2毫米或3毫米,没达到预期的松沉度;如果屈膝弯角较小而让位空间过多,则使腰胯松沉断劲,膝盖又僵紧,没达到预期的松沉功效。对此“圆膝”的练法较好,何谓“圆膝”?就是膝关节微微松沉的以让后腿腘窝微微弯曲成圆弧状,不宜弯曲过度的下蹲,因为这样容易以大腿小腿的肌肉使出拙力来支撑身体的重量,下肢的肌肉和筋骨僵硬起来,甚至会膝痛,影响了松沉,也造成了劲路不畅。

五、有名师说:松腰要命门后撑腰后突。得撑多少突多少才够标准?

答:有一篇题目叫《命门与尾闾(再当祖传秘方掖着,中华魂就没了)》的网文讲解松腰练法时指出:用意把“命门”后撑腰后突。我认为:练功习拳松腰时确实有命门往后松的意念和动作,不过“撑”和“突”字的用意过重了,在练时又不好掌握,“命门”后撑多少才合适?腰后突多少才合适?因此造成有些人松腰时命门后撑腰后突练出弯腰驼背的拳式姿势。练拳实践表明,“填腰”练法的可操作性较强又较好。相对于腰椎前曲的生理习惯状态而言,命门往后松至把凹处“填”平就行了,用手对比摸一下腰椎部位,很容易触觉凹处是否“填”平。不过不是消极的“填腰”,而是积极的沉顶对拔松开伸直的“填腰”。其实尾闾向前、命门自然会后凸,身体上下对拉拔长,感觉很舒服的。

六、初学者迈脚出去尽量大步一点能长功夫,是吗?

答:迈脚出去尽量大步一点,形成了低架拳式姿势,粗看起来是有点好看,像有功夫的样子。不过这样练法长出的未必是真太极功夫。对于初学者而言,由于腰腿的功夫层次较低,松沉和虚实转换都不够好,如果迈脚出去尽量大步一点,就可能会引发下盘不稳、下肢拙力较大,不是落地抢步砸脚的拙力动作,就是定式不协调又费力的僵紧动作,这样练法与太极之“松”背道而驰。所以说:步子大、架式低不是初学者追求的首要目标,追求的第一个“硬性”指标应是实脚松沉有根、虚脚轻灵的进退自如,“落地如猫行”的功夫是不好练的。如果腰腿功夫不够好,就练步小一点、架高一点也行,反正是朝着太极之“松”的练拳方向前进的。待有了一定的腰腿功夫之后,再看自己的身体和年龄优势,如行就适当提高行拳走架的练拳难度和运动量,迈脚出去可以大步一点,这样练法长功力是自然的过程。

七、是弓步后腿完全蹬直的练法为好还是弓步后腿稍微弯曲的练法为好?

答、这是当前太极拳界相当大范围的人有争议与困惑的一个问题。有部分人以为太极拳的什么都应该是弧形的、曲的,是没有直的;以为直的就是不符合太极拳。另有些人认为弓步后腿完全蹬直是正确的。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看待。有一次我问学拳几个月的姓曾徒弟:“你打拳为啥弓步后腿稍微弯曲的?”他回答说:“我如果弓步后腿完全蹬直了,下肢松沉就不好;后脚蹬地顶高了架势,造成前腿松腰落胯、后腿松腰塌胯不到位。”我是有意借机会考一考他对练拳的领悟,他的回答是不错的。对于初学者而言,他把松沉列为弓步的第一个“硬性”指标,挺实际。如果为了姿势好看,弓步后腿完全蹬直,松不开、沉不下去,哪有何用?到此难道说弓步后腿完全蹬直不对吗?不是。后腿完全蹬直有利于劲力的传递,是较好的选择,无可置疑,但问题在于是松沉到位的后腿蹬直才是最好。一层功夫一层理,弓步也需要分阶段练习。第一阶段是把松腰沉胯的势稳放在首位,允许过渡动作和定式姿势都可以后腿稍微弯曲。在此指出:后腿稍微弯曲不是消极的懈跪断劲之式,而是积极的松膝接劲之势。第二阶段是过渡动作后腿稍微弯曲,这是虚实转换的需要;接近定式姿势时后腿蹬出大约百分之九十的直,定式姿势时后腿才蹬出百分之百的直,这是拳势传递劲力的需要。定势时意念后脚的劲力贯通到手,而这种劲力的贯通也只有在后腿完全蹬直“到位”时才是最佳的。在此指出:第二阶段从后腿稍微弯曲到完全蹬直,是始终处于松沉到位的状态。所以说,如果没有松腰松胯进阶功夫的保障和支持,那是练不下去的。

八、“倒撵猴”、“翻身撇身捶”的前脚,是脚尖直向朝前还是内扣一点的练法较好?

答:“倒撵猴”的下盘是侧身半马步,“翻身撇身捶”的下盘是正身弓步。前脚尖微内扣约30度和后脚横向外摆约45度,是不丁不八侧身半马步的技术要求,不少有传承的拳师都知道,这样练法有利于开胯圆裆传递劲力。“翻身撇身捶”不同于“搂膝拗步掌”、“搬拦捶”等拳式正弓步的前脚尖是直向朝前的,“翻身撇身捶”的正弓步前脚尖也是微内扣约30度,是似丁非八弓步的技术要求,为啥这样练呢?我认为是与“翻身撇身捶”的打法和劲路有关系。“翻身撇身捶”的右拳沉着抽回腰间的同时左手以老阴掌指向右,斜横势平面向右西方打去。足够沉稳的下盘才好使用这种打法。弓步前脚尖微内扣约15度是有利于内收胯根而提高松腰沉胯(前腿落胯、后腿塌胯的合称)的功效。大家不妨对比验证一下,就会感觉到确实比前脚是直向的练法要沉稳一点,气势好一点。

九、有人把分脚、蹬脚、踢脚练得较高,另有人把分脚、蹬脚、踢脚练得不高,哪人练得对?

答:其实,衡量一个人太极拳的水平的高低,不在于你的腿抬得高证明拳就练的好,只有竞赛中才按要求把腿登高,国标竞赛套路比赛中要求,脚后跟超过肩膀,追求的是姿势好看。传统拳架的要求是与腰齐,蹬脚、分脚是不需要抬很高的,因为抬高后反倒给人可乘之机的概率较大,拳界有句话说:起脚三分险。毕竟是单腿支撑,稳定性不够好,如果一旦踢出的脚被对方抓到,后果不堪设想;再有不好松沉,所以有蹬脚不过膝、分脚不过腰之说,追求的是动作实用。

十、在不增加松沉难度的前提之下,练什么辅助基本功能使分脚、蹬脚、踢脚自然的抬高一点?

答:除了练习站桩、松腰功、松胯功、松膝功之外,如再有时间,可加练以下辅助热身功:1、一腿独立,双手抱住另一腿,尽量将它抱起贴近胸部,常练有助于腿能抬高。2、手扶墙侧太抬腿的效果较好,练法是:手扶墙,腿抬起,保持侧踢姿势,能抬多高抬多高,保持一至三分钟。3、还要踢几下腿,俗话讲,三分压七分踢。相传武功精湛的太极拳名家田兆麟先生在给门内徒弟传授踢腿式子时,其中要求踢高、踢快、要有弹性,说出了灵活的腰腿取决于肌腱、韧带的弹性和伸缩性,杨家原本就有伸筋拔骨拉韧带的基本功和训练要求,既能健身,又可练出一定的功力。

十一、“单鞭掌”的后勾手有啥用?

答:对于初学者而言,明眼看出掌可以用于推按,拳可以用来击打,但勾手怎样用法,不是很多人都完全知道。拳式用法是行拳走架的拳意之一,打拳不知一点用法,算是有些遗憾。勾手用法是这样的:1、勾手的腕关节与掌根相交部位,可以用来横打对方肋骨,称之为“勾挂”打法。2、勾手的五指合拢处,可以用来叼击对方的鼻孔和眼睛,称之为“勾叼”打法。3、勾手可以勾搂对方来拳的腕根内侧或小臂内侧往外侧横去,改变来力方向,称之为“勾搂”打法。

十二、太极拳与瑜伽的练习都讲放松,有什么差别吗?

答:1、瑜伽的松是纵向的,太极拳的松是立体的。2、瑜伽的松是肌肉和筋骨的松透,而太极拳的松是为了去掉身体肌肉的僵力与骨骼的惰性,而贯通人体的筋膜是对拔松开或伸或抻的。3、瑜伽的松为了身体的柔软,为了让体内能量流过。太极拳的松,是为了沉,是为了紧,松柔松沉之后为了发劲的紧绷爆发,爆发之后又回复松柔松沉,以待时机;太极拳的松是为了身体的紧致和弹性,更是为了整体协调和周身一家。

十三、怎样用地心力打拳?

答:对于初学者而言,听起来似乎有点玄,其实讲清楚了就不难明白。用地心力打拳就是利用松沉到脚底的上传劲与地面反座力进行打拳。首要条件是能松腰、松胯、松膝、松踝的沉到脚底,其中松腰、松胯最为关键,当然松膝也重要;倘若因胯或因膝僵紧堵住了松沉不到脚底或是沉劲反传上不了,哪能产生上传劲与地面反座力啊?其二是要自然的松腰、松胯、松膝,不宜练意过重,倘若松沉的意念过重了,则会可能因此压死(“死”是僵硬、紧滞的意思)胯或压死膝、压死脚。如果或胯或膝或脚压死了,僵硬到不能顺着地面反座力站起的话,那只能耗拙力紧滞站起了。其中关键要弄明白“松沉”是怎么回事,太极拳所练的“松沉”是个不停运动的态势,不是静止不动的滞重东西。体悟“沉中弹”、“沉中轻”是用地心力打拳的重要环节。

十四、有人说“根在脚”,有人说“根在丹田”,有人说“根在肾脏”,哪种说法是对?

答:对技击训练而言,“根在脚”和“根在丹田”是两种不同层次的练法,如说“根在脚”是练入门功夫,那么“根在丹田”则是练进阶功夫了。“根在脚”说法语出太极拳宗师武禹襄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当然不错。“根在丹田”说法来自许宣平《三十七心会论》中有“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和“丹田为第一之宾辅”之语,腰与丹田共同作用,成一太极体,而此太极体以腰为主宰,以丹田为宾辅。显然是腰腹为根,也没有错。相传太极拳名家李经悟晚年前列腺手术后行动不便,坐于椅上犹能发放。也听说晚年的太极拳名师董虎岭因糖尿病截肢而做在轮椅上,油灯耗尽的样子,但一搭手,仍能把人打飞。如果断然说根在足上,李经悟、董虎岭的双脚悬空于地面而坐在椅上,足根本未着力也,是体现“浑身无处不丹田”的功夫。太极拳的功夫和技艺有层次之分,不同层次要求有异,自炼与对待其心法也不一样,正所谓“一层功夫一层理”。所以我认为:对于初学者而言,着重体悟“根在脚”的说法,以松沉到脚底为入门功夫的第一个重要目标。“根在丹田”是太极拳爱好者的进阶练法,太极拳的松沉,实质是意气松了的下沉。

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拳必须保持意念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所以有“静养灵根气养神”之说。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意指肾脏。这是太极拳家引进中医学“肾为先天之根”而得出的说法,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重在培元固本的养生,这样一是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二是能使精神安定,可以减少脑细胞混元气的消耗,使神气充足。以气养神,使意元体灵明度提高,功能得到强化。

十五、行云流水的打拳,是否体现了打拳的较高水平?

行拳走架时的行云流水是在表演方面的体现,是为了增加观赏性而采取的一种练习方法,在练时更多注重的是动作的幅度,要求舒展大方,重心左右转换明显,以那样美感给人享受,这是属于演法。倘若是没有多少拳意和脱离劲道的行云流水,对于体用结合的追求来说,那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看演练似乎连绵不断,但过渡动作的内在转关处已劲断意断了,或是神相连不上。如把内在的劲与意连接起来,绵绵不断,如长江大河一般,就得在转关处有接劲、传劲的训练才能做到,那样属于练法。倘若在练时候刻意地去追求行云流水,反而不得其法,因为自己的思想已在关注形了,意必然不能到位啊。有个太极拳明师说:“行云流水只是修练的结果,而不是追求的目的。”这句话还是有意思的。真正的行云流水打拳,得有腰胯带动四肢、轻沉兼备、以内带外、意气劲合一功夫的支持。

十六、怎么辨别拳势是否有劲断停顿、神意僵滞之病?

答:有人对内动外微动的拳架定式看作是犯有劲断停顿、神意僵滞之病,也许不一定看得对,殊不知这种内动外微动的拳式正处于化劲、发劲、蓄劲的状态,是忽隐忽现的连贯变化。比如“搂膝拗步”、“搬拦捶”的定势,对初级阶段的练法而言,出现短时间形似停顿的定势是正常的练习过程,那是为了松沉尽量到位。我在练时曾让有些弟子一边看姿势一边手摸我的胸、肩、肘、腰、腹、臀等部位,那样可以既直观又感觉清楚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气沉丹田等微小的变化动作和精神贯注的程度。有一些老师出于教学的需要,在定式稍作停顿,是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这就另当别论了。

怎么看出人家或感觉自己盘架的定式是有劲断停顿、神意僵滞之病呢?从“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这句话的意思,就能学会如何辨别了。比如在小成阶段的“左搂膝拗步”的定势,“松肩坠肘”会使右手的肩关节、肩胛骨、肘尖下沉一点,“松肩垂手”会使左手的肩关节、肩胛骨下沉一点,手臂也跟随下垂。“含胸拔背”会使胸膛、腰背稍有圆弧形的变化,“松腰塌胯”会使臀部下坠一点,“气沉丹田”会使带脉微微向外鼓胀,能明显看出身势下沉和眼神的跟踪(不要太刻意哦)。如果人家或自己肢体没有松沉势的动态变化,眼神没有与拳意有关的相应变化,那就可以看作是劲断停顿、神意僵滞的拳式了。


陈雄

整理于2018年5月2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