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上海还把咱当乡里人

 东湖讲堂 2018-05-30


时隔十多年后,最近再次来到上海,感到上海人的自我优越感和排外性依然严重。


到目前,上海已经建成运营的地铁线路一共有14条,居全国第二。北京如果不是2008年举办奥运会加快地铁建设,现在绝对被上海甩出一条街。作为外地人出差到上海,出行的交通工具当然首选地铁。咱们从虹桥火车站出来,不出地面直接进入虹桥地铁站,确实很方便。哪知购票时遭遇不顺,即刻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在地铁购票区,自助机只能用现金购票,并且只接受50元以下面额的钞票。这年月,有多少人出门携带大量现金,还带50元面额以下的零钞?


之前在武汉、成都、厦门、广州、杭州等城市出差,乘坐公交或地铁都是用支付宝扫码乘车,我想大上海也应该可以吧。但是打开支付宝乘车码,却怎么也找不到上海的。一旁的工作人员提醒,上海地铁不能使用支付宝,可以下载Metro大都会APP乘车。经过扫描、下载、注册、绑卡等一系列动作之后,终于可以乘车了。

(上海地铁Metro大都会APP广告)


上了地铁我在想,现在支付宝、微信支付工具已经深度介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上海为什么不用这些工具,而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发自己的APP呢?同行的朋友调侃,这里是大上海,为什么要用别人的工具(支付宝是杭州的,微信是深圳的)?一语中的,我豁然开朗。过去有句俗话:“北京人眼里都是部下,上海眼里都是乡下。”后半句说的就是,上海人将上海以外的人统称为“乡下人”。是啊,大上海怎么能够让“乡下人”来抢生意呢?


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人以“大上海”自居,人们不得不服,因为那个时候的好东西基本上都是“上海造”,如自行车、手表、电视机、收音机、洗衣机、电冰箱,就连香皂、毛巾都是上海产的好。市场经济之后的现在,咱们使用的东西还有多少是“上海造”?改变人们生活的现代工具,如淘宝、支付宝、微信、滴滴打车、高德地图、美团外卖等,哪一个是上海发明创造的?


再看经济增长速度。尽管上海的经济总量仍然雄居全国第一,达3万多亿元,但是近年来的发展后劲和速度明显不足。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7的10年间,上海GDP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2%,在全国100个主要城市中位居第84位。而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等城市都在奋起直追,快速发展,缩小与上海之间的差距。


上海居“大”自傲也没什么错,但是要将心胸放开一些,将眼光放远一些,别在成熟的东西上跟“乡下人”抢市场,还是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智造”上去!(文/奚流)

(除了支付宝,杭州地铁还可以使用银联闪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