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门神造像中的秦琼和尉迟敬德

 芸斋窗下 2018-05-30
摘 要: 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门神造像起源地。门神―左为秦琼,一为尉迟敬德。本文分析了秦、尉迟二人成为门神的原因,并对秦、尉迟二人的门神造像特征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 门神 秦琼 尉迟敬德 起源 造像特征
  
  一、门神起源
  
  我国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贴门神的风俗,贴门神的目的是守护宅门,门神是古代人想象出来的宅院保护神的统称。贴门神风俗的基本意图是渴望摆脱灾难,安逸生活。门神主要有“驱鬼避邪”和“祈福迎祥”两类,包括捉鬼门神、武将门神、祈福门神等。一般宅门贴武将门神,内室门户贴祈福门神。到了宋代,由于市民经济的繁荣,活字印刷术的应用,人民生活的日渐好转,市面上出现了印卖门神画、钟馗年画的情形,门神画开始普及百姓家,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实用艺术形式。直到今天,贴门神画的风俗依然存在。仍能见到的捉鬼门神一般画着钟馗,武将门神大都为秦叔宝和尉迟恭,祈福门神多作五子登科、加官晋爵。关于秦琼、尉迟敬德成为门神有个传说:李世民为了争皇位,在玄武门杀死他的兄弟二人,住进皇宫以后,经常做恶梦,梦见他两个兄弟变成恶鬼来找他索命,终日心神不定。太宗有两位将军,一个是勇猛无比的尉迟敬德,一个是每战必胜的秦琼。二将军自愿戎装守门,李世民这才安心。可是,只要他俩一离开,李世民马上就会犯病。魏征叫画匠把秦琼、尉迟敬德的像画下来,贴于门上,李世民从此再不做恶梦了。这事传到民间,老百姓都知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厉害,也仿着画了他俩的像,过年时贴到大门上,叫做“门神”。门神二字最早见于《礼记・丧服大记》。郑玄注:“释菜,礼门神也。”到五代,桃符内容有了新的变化,向春联演变,门神方获得独立地位。宋代,除夕之夜宫中仍有扮门神驱鬼的习俗,而在民间则悬挂门神像。《东京梦华录》也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足见宋代春节悬挂门神之盛。就是说在唐之前已有敬门神之俗,桃符上有神像以驱邪之俗也早在唐代以前就形成了。经过唐代,门神的内容和形式有了丰富和完善。
  
  二、秦琼、尉迟敬德门神起源
  
  秦琼(?―638),字叔宝,唐初将领,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玄武门之变中力佐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后被封为护国公,是我国古代唯一能与三国关羽并列的义士、良将、忠臣的典范;尉迟恭(585―658年),字敬德,唐代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市城区)人,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了头功,射杀齐王李元吉,并奏请唐高祖李渊降手谕,令诸军皆听从李世民的指挥,后赐爵吴国公。然而,二人如何就成为门神的呢?以秦、尉迟二将为门神的习俗,应当是在元明之际就已经形成,而且可能更早。明刊无名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唐太宗李世民早年降瓦岗、扫窦建德、镇杜伏威等起义军,其间杀人无数。即位后,身体极差,夜间梦寐不宁,多做恶梦,常见祟魔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鬼魅呼叫,使前后殿宇,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李世民惧之,告诉群臣,然宫内殿外上下都全然不知,仅唐太宗李世民有感而日夜恐惧。月余后,太宗终受不住恶鬼的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众将提出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门于宫门两旁。是夜,果然无事,太宗和朝廷上下文武官员齐声喝彩。然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祟全消。后世沿袭此法,遂将二将永做门神,而使他们在民间得以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威望最高、普及性最强、贫富皆爱的门神,至今长盛不衰。
  明吴承恩(约1500―约1582)在《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了:径河龙王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径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朝鲜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秦琼、尉迟恭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三、陕西门神秦琼、尉迟敬德造像特征
  
  陕西历史悠久,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陕西大地古老而神秘,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门神造像起源地。到了新年家家户户都会贴门神,从繁体的“�”字,可知门本两扇,若贴门神画,正好一扇一神。相对于屋主正好是左为秦琼,右为尉迟敬德(当然若是站在宅门外,则左为尉迟敬德,右为秦琼)。因为根据传说,秦琼的武艺和资历都在尉迟恭之上,而且,秦琼还帮助过李世民降服了尉迟敬德。传统武将门神画的形象、技法基本上是以一种固定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其形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通常叔宝为白脸、留五绺须,尉迟敬德为红脸、蓄连鬓须(若秦为红脸,则尉迟为青脸),这一点是所有秦、尉模式都相通的,其穿着打扮继承和迎合了中国戏剧人物舞台扮相的传统样貌。其门神画又有三种画面:第一种:秦叔宝头戴红战盔,身穿红战甲,竖眉怒目,须髯飘逸,手执双剑,威风凛凛;尉迟恭头戴黑战盔,身穿黑战甲,圆眼怒睁,满脸胡须,手持双锏(鞭),杀气腾腾。第二种:秦叔宝右手执剑,左手托“日”;尉迟恭右手持锏,左手托“月”。第三种:秦叔宝背插五把“日”旗,右手执剑,左手持关刀;尉迟恭背插五把“月”旗,右手持锏,左手持关刀。若从二将军画像上的“身姿”和“行头”分类,其图像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1.立式金瓜门神
  立式金瓜门神多作镇殿将军样貌,用舞台戏曲描绘人物脸谱,同为“七分”或“八分”面像(指中国国画面像侧姿程度,如正面像称作“十分面”)。画中二位武将白面凤眼英目、长须剑眉的为叔宝,紫脸环眼暴目、虬须浓眉的为尉迟敬德,在相貌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衣着上有披袍式和盔甲式两种,如后者“全副金镀铜甲装”,顶盔贯甲,束带皂靴,外披袍带,佩弓挂袋,双手执金瓜(古代兵器,即长杆锤,多数图中为立瓜锤,锤头如瓜形立于杆端),着色五彩斑斓。那么,为何绘于坛庙建筑大门上的彩绘门神多为立式执锤门神呢?这与中国巫傩祭祀有关。古代在举行巫傩仪式时,巫傩总要挥舞大椎(即驱鬼之桃木棒,“盖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为耳”),作为驱逐、击杀恶鬼的利器,于是椎(锤)也就成了避邪驱鬼的仪仗符号。故有些门神画中长杆锤金瓜已经逐渐失去其原始兵器的功能,而成为名副其实的驱邪仪仗,彩绘时瓜身部分也极尽装饰之能事,坠珠系缨,繁琐之极。
  2.立式鞭锏门神
  立式鞭锏门神与立式执锤门神不同的是秦琼双手舞锏(锏是一种兵器,形与双鞭略同,但锏身无节,端无尖,体成棱形,四面向内凹陷),尉迟恭使鞭(鞭有两种,一名“竹节钢鞭”,形如竹节;一名“水磨钢鞭”,有十三个方形疙瘩,鞭柄和鞭头皆可握,能两头使用),佩剑挂弓,身姿的造型多为“S”型。一手高举鞭锏过盔顶,一手位于腰部,这主要是受到京剧武生一招一式的“亮相”造型的影响。
  3.骑式鞭锏门神
  歌剧《白毛女》在《北风吹,扎红头绳》一段唱词中,有喜儿唱道:“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了门上守住家。”可见民间门神除了步式还有骑式造型。而且,门神中除了骑红马外还出现骑白马的,也有不骑马畜类,而是乘骑其它灵兽的,如紫脸尉迟恭跨神虎,白脸秦叔宝骑仙鹿等。传说虎为专吃恶鬼的避邪猛兽,骑姿手式上两位老将多为双手持鞭锏,也有一手执鞭锏,一手握着如意、莲蓬之类的吉祥之物的。后者的骑式鞭锏门神当是受到民间赵公明与燃灯道人“虎鹿门神”的造型影响。
  4.坐式祈福门神
  为了迎合百姓的世俗需要,一部分武将门神由“避邪”逐步变为以“祈福”为目的的“祈福门神”,多为端坐式,且为“十分面”。武将祈福门神一般为一手执钺(yuè,古代兵器,形状像板斧而较大)斧另一手执鞭锏(也有一手执如意等宝物,或双手执钺),仪态安详,失去勇猛无畏的武将门神的固有态势,而是一付福禄财神降临人间的模样。人物也从单纯的一扇门上只绘一将,改为以叔宝、尉迟敬德为主多人组合的“五子登科”、“和合二仙”、“仙童献瑞”等等群体形象,使得昔日豪雄的武将门神也透出温和乖巧的可爱一面,体现了民间百姓的审美价值取向,符合世俗加官进禄、得利进财的祈福愿望。
  陕西门神的造像特征与全国基本相同,虽经历史的沧桑演变,但由于已经锁定了具体的武将姓氏,所以其相貌及所持兵器一直以来是基本上保持不变的,只是在形态特征和扮相招式上有所不同。从单纯的一门一神的武将门神过渡到群体化的祈福门神,这是通过门神的形式表达了人们避邪、御鬼、祈福等多重祈祷。陕西门神不像杨柳青门神和朱仙镇门神那样出名,但是在这个门神造像的起源地人们看重的是那份与众不同,是起源地的一种自豪。
  
  参考文献:
  [1]林京.皇宫里的门神,紫禁城[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112,114.
  [2]吴天明.门神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N].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69.
  [3]段塔丽.中国古代门神信仰的由来与嬗变[N].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编辑部,2000,(3):57.
  [4]倪宝诚.闲话“门神”,中州统战[J].中州统战杂志社,2000,(2):3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