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记者从国新办、国家文物局、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取得重要进展,包括: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丰富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了总体认识。 文明起源与国家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事件之一。关于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界很早就开始关注,提出许多观点和理论,但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的认识。自20世纪20年代起,重建中国上古史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考古学肩上。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逐步积累到了一定程度,逐步具备了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展开系统研究的条件。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田野考古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促进了考古学科有关中华文明问题的提出。随着最新的自然科学技术不断被被引入,形成了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多学科交叉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共识。 在这个大背景下,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被正式提出,简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2003年,实施了探源工程预研究;2004-2015年,探源工程由原科技部批复,国家文物局负责组织,依托“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已实施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2016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4期完成结项。 “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探源工程实施期间,调动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项学术资源,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度发掘了不同学科的潜力。 据介绍,国家文物局与原科技部一起,通过多种创新组织管理方式,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一是建立了探源工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科技部、文物局、教育部、财政部、广电总局、中科院、中国社科院与中国科协等8个部门和单位组成,从管理层面,探索多学科、多部门联动的学术研究管理机制。二是成立了专家委员会,由严文明、李伯谦、朱凤瀚等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委员,在学术层面为探源工程的顶层设计提供咨询,把握探源工程的研究方向。三是设立了项目执行组和秘书处,强化探源工程的组织协调机制。项目下设的各课题实行双组长负责制,由考古学和自然科学的学者共同牵头,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四是项目引入了第三方评估咨询机制,发挥外部机构的监督、咨询作用,保证探源工程顺利推进。 探源工程研究团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联合国内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参与。据悉,截止目前,累计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以外文或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近400篇,出版专著80余部,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200余人,实现了预先设定的多项目标,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多学科联合研究古代社会的道路。 发布会介绍,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其次,丰富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基于90年来中国田野考古学成果的科学总结,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团队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 第三,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了总体认识。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探源研究表明,多元一体文化现象背后的各地方社会,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在各自的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呈现出多元格局,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 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 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为了其长期生长的起点,从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 发布会表示,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积极与科技部等部门协商,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后续研究工作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尽快完成指南的编制、发布,精心组织实施。并积极配合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加强成果整理与宣传。同时,继续对相关重要遗址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和有效保护,积极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力做好良渚等重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发挥古遗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原标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取得重要进展 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