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扩张系列: 在西欧史上,以精于算计、能征善战著称的维京人缔造了三分之一的中世纪史。 在前两章,我们讨论了维京人的扩张之路,以及维京人如何和英法等国进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维京扩张之路) (维京的航路和领地年份图) (现代影视作品中的维京形象) 贝叶挂毯上描绘了793年彗星的出现。修道士们牵强附会地解释说:“世界末日到了!北方人的行为昭示着上帝的末日审判。”其实这只是个开始。修道士和平民一起被维京人当战利品出售为奴,受过教育的修道士能卖高价;他们在史书中把维京人骂得狗血淋头。 维京人在英伦三岛发现卖鱼、打铁都不如贩奴来钱快。871年,都柏林已经成为贩奴到君士坦丁堡的重要交易中心,另外说一句:这个城市也是维京人建立的。 在维京人和英格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拉锯战中,双方互有胜负。英格兰历史上仅有两位君主被称为“大帝”,一位是用金钱和维京人换取和平的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另一位是征服了英格兰的维京人克努特大帝(Cnut the Great又称Canute)。如此看来,维京人占了上风。克努特大帝在统治英格兰、丹麦、挪威及一部分现代瑞典领土时,把他的帝国称为“丹麦属北海帝国/The Danish North Sea Empire”,又名“盎格鲁-斯堪的纳维亚帝国/Anglo-Scandinavian Empire”。 (图为1028–1035年时期的克努特大帝的“北海帝国”版图) 克努特大帝曾带着属下和神父们去向被征服的英格兰人道歉,然后重建了村庄。 克努特大帝去世之后过了一段时间,英格兰被一位极其虔诚的国王统治。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写作Edward the Confessor,被后世教会封为圣徒“Saint Edward the Confessor”)。“忏悔者”爱德华是“无头脑者”埃塞尔雷德二世和诺曼底郡主艾玛的儿子,所以和法国诺曼人的关系有点过于亲热了。 (爱德华的国玺) 爱德华的任期为1042-1066年,没有子嗣。忏悔者爱德华几乎是最后一位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也通常被认为是最后一任英格兰的韦赛克斯国王。爱德华克己奉公,停止“丹麦税”,编著《爱德华法典》;美名远扬。1066年1月5日,爱德华去世。王室唯一近亲埃德伽只是无能的少年,大贵族们直接忽略了他,就算作为傀儡也无甚用处。 英格兰韦赛克斯伯爵哈罗德·葛文森(写作Harold Godwinson或称哈罗德二世)登上王位,他是爱德华的姻亲,为郎舅关系,爱德华的王后是哈罗德的妹妹伊迪斯。哈罗德之母是克努特大帝的亲戚、丹麦女贵族吉莎。 海峡对面的诺曼底公爵威廉非常不服,坚持认为英格兰王位应该属于自己。 威廉发信谴责哈罗德,说爱德华生前有遗嘱,而且哈罗德答应“支持”威廉。在信史中,没有文字资料支持威廉的说法,反而有爱德华留下遗言(不是书面文件)把王位传给哈罗德的记录;另外,历史上有些资料说哈罗德是全英国贵族代表选举的国王。关于威廉对英格兰王权的主张,当时没有文件支持,死无对证。 (贝叶挂毯描绘的威廉的样子) 威廉是前面提到的维京军阀、第一代诺曼底公爵罗洛的后代。威廉的父亲“高贵的罗伯特”(Robert the Magnificent)是虔诚的基督徒,但这并不妨碍其拥有多个情妇。威廉是罗伯特和法莱斯制革女工哈罗塔(Herleva)的私生子。哈罗塔另有丈夫和其他子女,威廉的前半生一直头顶“杂种”的名号。在史书中,大家看见“William the Bastard”(杂种威廉)的话,就知道这和“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 )是同一个人了。 年富力强的罗伯特在去东方朝圣的旅程中死亡,少年威廉靠着六亲不认和阴险残暴保住了继承权和性命。据说威廉对身份格外敏感,如果有人骂他是个制革皮匠的杂种,他会砍掉对方手脚。威廉真正站稳脚跟是在1060年之后,终于有喘息的机会,可以放眼更远。
维京人不会坐视不管,他们也想把英格兰重新据为己有。挪威国王哈拉德三世(本名Haraldr Sigurðarson,英文为Harald Sigurdsson/本文简称“哈拉德”)得到消息,当即决定让儿子作为挪威摄政王,自己挥师直指英格兰。哈拉德此时约50岁或51岁,是否名垂青史在此一举。 哈拉德早年并不是纨绔子弟,他曾带领手下出门做生意,为起兵扩张筹备军费。他做事不留情面,别号“无情者 ”(Hardrada)。 对于“无情者”哈拉德,在战场打仗和在市场收拾鱼没有区别。他立志要向维京先辈学习,打下英格兰,这是一笔大生意。
英格兰国王哈罗德有几个兄弟,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那个时代,这话未必是真的。哈罗德的弟弟之一托斯蒂(Tostig Godwinson)自我流放、投奔岳父鲍德温,随后又和无情者哈拉德秘密会盟,意在推翻哥哥。威廉的配偶玛蒂尔达是鲍德温伯爵的次女,托斯蒂和威廉是连襟。托斯蒂也对威廉投怀送抱;谁起兵快就跟随谁。 哈罗德表示:当年就算答应威廉“支持其称王”,也是在为营救人质时不得已的承诺。这是勒索和胁迫,不管威廉带多少雇佣军来,朕与国共存亡;“宁饮锋镝于沙场,毋再辱”。 流着尚武的维京血、又带着精明的小农意识的威廉在欧洲大陆四处拉拢权贵,左右逢源。和老哈拉德勾结叛徒托斯蒂不同,威廉向教皇亚历山大二世行贿。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也许诺支持威廉,在其不在家时保护诺曼底,还许可自己的臣民加入威廉的西征大军。 在那时,要推翻受洗加冕过的国王必须师出有名。收了好处费的教皇宣布哈罗德是“犯伪证罪的篡位者”,开除教籍;人人得而诛之。 威廉买来了据说含有圣彼得头发的戒指和教皇祝福的旗帜,并说服诺曼底的臣民,说哈罗德多么不堪,打下英国就给追随者们加官进爵。威廉行贿不是第一次,他和玛蒂尔达的联姻也是花钱建教堂换来的。 威廉在诺曼底积极准备,就等风向有利于起航。1066年夏,威廉大军在地文海口集结,无奈一直风向不利。号称“大小船舶3000艘,精兵6万人”的诺曼大军“猛士如云、投鞭断流”,自信攻无不克。事实上,威廉的军队实际数目有1.4万人、超过一千艘船及3000多匹马,其中777艘船是王后和14位主要贵族们众筹来的;在中世纪这也不是小数目。 纪录片中采访现代法国的面包房,定制了诺曼时期型号的面包。当时人们每天的热量有70%来源自主食,因为其他食物如蛋白质等很少。图中的面包为每天的五人份,小的是现代家庭一天的食用量,大的是诺曼士兵的军粮用量。冷兵器时代,行军作战是重体力劳动。 威廉部队闲着只能消耗粮草,并制造生活垃圾。威廉派人清理掉的马粪就不少于2500吨,加上人的排泄物约450吨,倒是送给周围农村不少有机肥。 不好的卫生条件首先给威廉上了一课,他的部队开始流行痢疾等传染病;西征大军变成了“拉稀大军”。中世纪的战场上,疫病是常事,但天气是更大的阻力。转眼进入九月,如果天气变冷之前风向不变的话,威廉只能解散军队。这是一场豪赌,说不定就没有下次了。 英格兰没有欧洲支持,只能靠自己。白等了威廉两个月,哈罗德的勤王之师吃光了新国库的两个月税收。 英格兰的国贼托斯蒂带领60艘船,在英格兰东南海岸残害劫掠自己的同胞,并接应率船300艘来犯的“无情者”哈拉德。哈拉德和托斯蒂直接杀向维京人在英格兰的老据点-约克郡。 1066年9月20日,发生了富尔福德战役(“The Battle of Fulford”),在离约克城门2英里(3千米)远处。维京人胜利,拿下了约克。刚想让军队回家修整的哈罗德听说弟弟引狼入室,只好重整旗鼓迎战维京人。英格兰一方仓促应战的诺桑伯兰伯爵摩卡和默西亚伯爵埃德温兵败逃亡。 (13世纪的绘画,描绘诺桑伯兰伯爵等人被哈拉德击败) 对于哈拉德和威廉等入侵者,英格兰就是一块点心,能占便宜就吃,吃不上也有退路。对于哈罗德来说,英格兰是他的祖国,保家卫国是唯一的选择;如果失败是无路可退的。 刚高兴了几天的哈拉德等人在1066年9月25日准备与英军交换战俘。在斯坦福桥村,他们听到了哈罗德愤怒的声音。哈罗德的部队用最快的速度赶来一决死战。 这就是有名的“斯坦福桥战役/The Battle of Stamford Bridge”。 被一支箭射穿颈部的哈拉德颓然倒下。他的英格兰之梦碎了。哈拉德被认为是史上最后一位伟大的维京武士和统治者,他殒命斯坦福桥村意味着维京时代的终结。维京人此后仍有小规模入侵不列颠等地的举动,但已难成气候。 托斯蒂负隅顽抗,混战中被英军杀死。有传说讲哈罗德亲手处决了托斯蒂,但已经不可考。哈罗德并未赶尽杀绝,赐予维京奥拉夫王子20艘船带残部回国。 在影视剧中常见的传说并不真实。传说讲“维京大将独立桥头,被英军从桥下用长矛刺穿肛门倒毙”,基本没有可能性,因为当时此地没有桥,只有一条河和河床里的巨石。 (13世纪绘画表现的斯坦福桥战役) 哈罗德赢了维京入侵,解决了家族的叛徒,在约克战役中失去了不少将士;此时需要给养和休整。 在怀特岛的英军得到消息,威廉因为逆风已经放弃计划。当时的技术下,9月份横跨海峡近乎天方夜谭。威廉的船偏离方向,重整旗鼓时约剩下700艘。 哈罗德听说威廉回家的假消息,认为来年开春才有可能迎战。1066年9月8日,哈罗德让手下的军队放假,因为到了秋收季节,这些人也有家庭要照顾。到1066年9月下旬,维京人来犯,重新整编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 真实情况是威廉已经在利用信仰,用圣徒圣瓦洛里的遗骨做弥撒祈求顺风。凑巧的是就在诺曼底守护神圣徒圣米迦勒节前夜,风向真的变了。1066年9月28日,威廉在佩文西登陆。上岸就摔了嘴啃泥的威廉是狡猾的政治家,他抓了一把沙子,说:“看,我已经握住了英格兰的土地!”另一个有眼力的士兵马上跑到附近村口,拔了一把野草献给威廉,说:“您已经征服了英格兰!” 威廉海陆并进,到达黑斯汀斯。哈罗德急忙御驾亲征。 双方于1066年10月14日在黑斯汀斯会战,用剑和鲜血书写英格兰的命运。 我们来看看真正的黑斯汀斯战役。 (黑斯汀斯所在英格兰的位置) 后人记得的是“哈罗德兵败身死,诺曼人荣登大宝”。但过程就不好说了。 贝叶挂毯(The Bayeux Tapestry)其实是原来长约70米的刺绣品,当初是诺曼人的宣传品,制作于1070年之后;不算是“挂毯”。鉴于是威廉出资授意修道院的修女们完成这件刺绣品,难免有美化赞助商的倾向。 史诗般的说法是哈罗德左眼中箭、跌落马下。这种说法是为保留威廉的面子,使他看起来不那么残忍。 (史学家们研究贝叶挂毯,通常认为眼部中箭的形象为哈罗德) 也有人说,被骑兵砍倒的是哈罗德;还有人认为,因为古代没有动画,这就是哈罗德死亡的分解画面。由于贝叶挂毯是公开展示给诺曼和原来英格兰的贵族们看的一种“传媒”,而胜利者的史官们多数将挂毯看作信史;哈罗德左眼中箭死亡的说法是在他死后65年才完全确立的。 现存于布鲁塞尔国家博物馆的中世纪手稿“The Carmen de Hastingae Proelio”《卡门史诗&黑斯汀斯战役之歌》写作于黑斯汀斯战役后数月之内,是相对最早的、来不及粉饰的版本。 哈罗德和另两个弟弟哥茨、利奥夫温占据高地,居高临下。威廉一方高唱圣歌,颇有灭此朝食之志。威廉虽买通了欧洲贵族和教皇,但仗还得自己打。发现难以攻破哈罗德的盾墙,威廉佯装败退,英军冲下山坡,发现有诈便逃回高地。 哈罗德兄弟们浴血鏖战,威廉使出了阴损的招数。不像贝叶挂毯表现的,而是令敢死队包抄哈罗德,针对国王,不留活口。 (14世纪手稿里,威廉亲自动手刺穿哈罗德) 根据《卡门史诗》还原了一个血腥混乱和野蛮的场面。过去活捉贵族可以勒索赎金,虽然这时还没出现“骑士准则”。 诺曼入侵者的刀斧继承了维京冶金技术并发扬光大。哈罗德虽穿着锁子甲,还是被利剑穿心;当他倒下,一群重骑兵冲上去,哈罗德先是被砍断了脖子,又被开膛,史诗最后用委婉的措辞说,“他被卸了一条大腿”(切掉生殖器)。 诺曼人尽力掩盖真相,就算是以中世纪标准,这种死法也实在是过于悲惨。因为当时对教廷行贿,诺曼部队都觉得哈罗德是人神共弃,应该从肉体上彻底消灭他。 哈罗德作为英格兰国王只有281天,他为抵抗侵略者战斗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哈罗德的牺牲标志着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英格兰彻底亡国。两位王弟也一同捐躯,其中哥茨是被威廉亲自砍死的。传说哈罗德的母亲要用和尸体同等重量的黄金赎回遗体,被拒绝;又有传说哈罗德的情人伊迪斯·斯旺内克“天鹅颈女士”去认尸;还有人说哈罗德被秘密埋葬在威廉建立的修道院里;墓地能看见大海。 这些都不太可能,威廉吞并英格兰,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先王被人缅怀。想必哈罗德和他的兄弟将士一样,在黑斯汀斯的荒原长眠;或者就在海面下,看着威廉接下来的举动。 1066年的圣诞节,顶住了英格兰贵族们的复辟后,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为“威廉一世”,开创了英格兰历史上的诺曼王朝。因为是私生子,很少有主教愿意为威廉加冕,最后还是用钱摆平的。马上得天下,但“马上得不到人心”的威廉从此被尊为“征服者威廉”,再也没人敢当面骂他是杂种。威廉用诺曼体制、文化和技术慢慢和英格兰人磨合,形成了新局面;和维京祖先及时行乐、抢了就跑不同,诺曼人把王国当成产业用心经营。 (《末日审判书/英国土地志/大调查》中的一页) 在诺曼时代,英格兰有了更完善的税收、司法等制度。威廉修建伦敦塔等司法设施,伦敦初具规模。威廉还发布了被称为《末日审判书》(Domesday Book)的《英国土地志》。到威廉之后代“失地王约翰”时,英格兰颁布了《大宪章》,这是立宪、平等思想的基石。 诺曼人一面建设,一面不忘航海民族的本色;他们先进的手工艺和造船技术终于在十字军东征中再次派上用场。这些故事又是新的一页历史了。 |
|
来自: hercules028 >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