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二三事

 梅香斋21 2018-05-31


(一)母亲求医纪实


最近读了二帖子《中药疗效为何越来越低?真相往往很残忍》《中医亡于中药,中药亡于失德》危言耸听?!看了很是揪心!生怕中医药当真有什么闪失,当然,可能是杞人忧天了,事态可能没有帖子描绘严重,同学是中医师,与她讨论此事,她说:“中药讲究采收季节、炮制方法,收纳储藏,一点不能马虎,野生、家种药材药效差距甚远,如果烂施化肥农药,药材变得肥头大耳,其药效可以想象。”她无不忧心忡忡,中医药完善管理,是该放在议事日程上了……


之所以关心中医药,缘于家中高堂曾沐中医药福泽,起死回生,事情虽不惊心动魄,却也迂回曲折,个中的经历,现在回想,对乏医学常识,年逾花甲,体质渐弱的人,还是有参考、借鉴意义,于是将七年前的短文翻出来,晒晒:

今年八月,(指2011年,下同)我九十二岁的老母亲突然不思饮食,萎靡不振,因为不发烧,不咳嗽,没有引起家人重视,(现在知道了,不吃饭,实际就是疾病重要指症之一。)仅在社区医院输了两天液,没有丝毫好转,于是转到家附近的二甲医院医治。入院后做了一系列常规检查,照了CT,医生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已大面积肺部感染,医生下了病危通知,至此母亲与疾病的生死搏斗拉开序幕。


主治医师是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工作认真、谨慎。言谈中,悟出他书本知识学得很扎实,比如说输液量,病情分析头头是道.刚入院,主治医生就考虑到母亲高龄又是重症肺炎,用了目前最贵、最好的抗生素“泰能”组合。用药半月后,病情没有一点减轻,从复查的影像资料上看,病灶没有一点改善。

由于母亲不进食,血象就差,医生针对这一情况,给她补钾、盐、糖、氨基酸,每天输液2000毫升以上。母亲每天痛苦地输着液,双手,双脚的血管都刺坏了,每天护士艰难地替她寻找输液的血管。按理说这样的小痛应该换来身体地康复,但事与愿违,母亲肺部开始积水,随时压迫心脏,母亲多次发生心衰、惊厥,共小抢救四次,人已奄奄一息。时值中秋长假,医院医生轮流值班,母亲的主治医师休假去了,望着逐渐走向衰竭的母亲,我们兄妹四人焦急不安,萌生转三甲医院的想法,不过转院也不是说转就转,还不知对方医院收不收,母亲病危,怕经受不起转院的折腾,斟酌再三,决定由我和妹妹拿母亲的化验报告、CT片子,用药情况去三甲医院替母亲看病。

三甲医院的一位女医生替母亲看了病,她分析诊断和二甲医院一样,是重症肺炎,胸水已需要抽出,她说:“一.临床输液每天不超过500毫升。二.插胃管鼻饲补充营养。三.预后差,大概只能维持二月生命,没有必要折腾转院。”

这个结论使我们全家陷入悲痛之中,想起母亲的养育之恩,想起母亲的种种好,伤心欲绝。倾其所有想延长母亲的生命,想到母亲为时不多,我们兄妹轮流守夜,大家都疲惫不堪。

我们将三甲医院的方案告诉二甲医院,至此液体控制在500毫升上下,母亲被插上胃管,借此维持基本生命的需要,同时医院又换了一组抗生素(万古霉素)。可能是身体本能的反应,母亲非常不配合鼻饲,几次扯下饲管,难为临时请的看护。又十多天过去了,母亲仍然没有一点好转,血象差,钾、蛋白都缺,气若游丝,舌苔厚黑,医生感到棘手,内科主任找我谈话,叫我们自费请三甲医院的专家会诊,我们同意了。

三甲医院的专家来了,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学者型人物。(据说曾给省一级领导人看过病,经验非常丰富。)专家实地看了病人,看了病史资料,作出抽胸腔积液,换用另外一种抗生素的处方,这边二甲医院照办,抽了500毫升胸腔积液,这样减轻了母亲肺上的压迫,但立刻母亲又严重缺蛋白质,需要补蛋白,两三天后胸液又积满了,母亲陷入不良循环中。不可思议的是,医院没有注射用白蛋白,需要自己购买,这自费药又贵又俏,危重病人都尝过需要它时,它的厉害。

在此期间,母亲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菌群失调,胃肠功能紊乱,一直腹泻,护理相当辛苦。又半月过去了,母亲仍然没有好转,眉眼不睁,没有说话的力气,再次进入衰竭状态,二甲医院医生发话了,告知医院一切有效方法都用了,没有疗效,原因有二:一.母亲年龄太大,体弱病太重。二.医院条件有限,希望病人到条件更好的医院去医治。鉴于这情况,我和妹妹再次带着母亲的病情资料又去三甲医院替母亲看病。

一位工作严谨、认真的女医生替母亲看了病,她说能救你母亲的方法理论上是支气管肺泡灌洗,至于临床医生是否敢做,她也不敢确定。必定是高龄老人,风险太大!还建议查一查是否有真菌感染。

回到二甲医院,我找主治医生,希望他给母亲做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医生一口拒绝,理由是年龄太大,不说90岁老人,就是70岁都要考虑不做,就是三甲医院也不敢做,是啊,说得也是理,母亲怎么办?眼看一天天衰弱的母亲,死神无情的降临,我们兄妹心如刀绞,又无可奈何,面对现实,开始买寿衣寿鞋,准备后事。

哥哥提议试试中医,请名老中医看看,但这也难,母亲无法坐立,去医院看病是不能的,请架子大的中医出诊也难,思来想去,请哥哥当知青时一同学,因为有一份友情,情况就不一样了。

这是一位儒雅和善的人,他认真给母亲把脉,看了相关病情资料,辩了舌象,下了处方。我拿了处方立刻奔往一家生意兴隆的药店捡了药,弟媳细心熬好药,当晚服下,奇迹由此产生。

当晚,母亲就停止了腹泻,第二天,一直昏睡的母亲睁开双眼,起死回生了!从此母亲坚持服中药,一星期后母亲出院了,我敬爱的母亲终于在中医药的帮助下战胜了疾病。同样惊奇的是母亲同病房的病友,她们目睹母亲求医的前后过程,纷纷打听医生所在。

至此,我由衷敬佩不显山露水的中医药,原来它是那么神奇,那么有力量,质朴的中医药,用较少的钱,就挽救了一危重病人,这是真正高尚的文化遗产,伟大的中华医药瑰宝,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语言来赞美它!只有默默地祝愿,伟大的中医药健康发展,源远流长!

我的老母亲现在安详地在家养老,兄弟姊妹轮流陪伴身旁,愿她健康长寿!( 2011年10月、2012年3月整理)


以上是七年前写的随笔,事后兄妹谈起此事,妹妹说:“前期西医维持治疗也功不可没。”哥哥说:“在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辨证施治,扶阳固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哥哥的知青同学是成都名老中医,不仅救了母亲,还帮助医治过其他许多同学,知青聚会时同学们与他开玩笑:“你不能有闪失哦,好好保重!等我们死后,你才能死,因为缺了你,没有人给我们看病!”

为了有直观印象,我将当年的药方录于下:
    生晒参       云苓     炒白术      炒山药       炒扁豆        莲米      芡实      炒薏仁       炒冬瓜仁      桔梗
     陈皮        砂仁       黄连          鱼腥草       炙甘草       隔山撬     乌兰草    
      

(二)华夏中药香


读《红楼梦,有一段描写药香:“宝玉道‘药气比一切的花香果子香都雅,神仙采药烧药,再者高人逸士采药治药,最妙的一件东西。这屋里我正想各色都齐了,就只少药香,如今恰好全了。’” 少时读红楼梦,这一段是不理解,也不屑于理解,因为年轻,阅历浅,还不知天高地厚呢,那里知道其中蕴含的玄妙与哲理。


第一次领悟到药香是在农村,其实我对中医药的常识,也是在农村得到启蒙。

我当知青是在西昌专区德昌县,那时是很原始闭塞的地方,民风质朴,正因为如此,那里村民保留了千百年来的中医药崇拜,可以说我目睹了农村从远古传承的生活状态。比如说一人不舒服,他会说,上了火,或受了寒,或是阴虚了,或是阳亏了,总之拿一把中医的尺子,衡量自己的体质。可见中医理论深入百姓之心。一点小病,会自己扯把草药煨来吃,再不行就到公社医院捡两副中药,再不行才找西医,当然急诊例外。   

每逢栽秧打谷,农村人还有一习俗,一定认真做一道药膳,全家共享,特别是青年壮劳力,非要此时进补,因为他们要迎接劳动强度最大、最累的农忙,他们信奉中药的力量,相信如此会带来一季的平安。几乎家家如此,除了少数不成器,不成形的人。

做药膳前,事先在赶场天捡副中药,告知炖菜的,中药师就明白就里,配一包带补性的药。到时再杀只肥鸡婆,或一腿羊肉,或一腿猪蹄,实在不济几斤猪肉,便与药同炖。那香啊,满屋缭绕,香气四溢,肉香混着药香,气味饱满绵长,庄稼人不会形容,但认得它的好。我也品尝过农家煲的药膳,地道食材,汤汁甘浓可口,香味扑鼻,的确养身。

在农村,满山遍野的植物,其中就有不少的药材,人自然就随时沐浴在药香之中,曾记得,满坡野紫苏,沟渠边葳蕤茂盛的青蒿、艾草、芦苇等无不弥漫着自己的芬芳,田地里,埂坎边,阡陌旁,不尽的马屎苋、车前草、夏枯草、泥鳅算、鱼腥草、蒲公英、都幽幽吐露着清香。人们说:泥土有它的芳香,实际芳香来至覆盖在它上面的植被,千百年来,这些植被就被聪明的祖先分门别类,炮制成中药,一直为华夏儿女的健康服务,难道不能形容,广袤的华夏土地,到处都飘着古老的药香。
                      

(三)奇妙的丸药
     

一九九一年,父亲突然脑溢血,住进成都三医院,抢救及时,没有大碍,但却很长一段时间完全不能起床,白日黑夜呻吟不断,很是痛苦,亲友探望,一老辈子建议服用“人参再造丸,”家人采纳。

购买“人参再造丸”还费周折,当时多数药房没有,有人建议我去庚鼎药房看看,不知店名记忆是否准确,位置在老文化宫背后,顺城街和现在蜀都大道交界下数第一口子,店在巷子里街面靠顺城街,那时顺城街还没有扩建,已记不清是不是鼓楼北二街。药房确实堂皇,药品丰富,陈设雅致,觉得是成都能上档次的大药房。一问,仅有两盒,全买了。

回家一看,药很陈了,药盒内有一些霉变的斑点,掰开蜡丸,药成色滋润,仍散发淡淡药香,父亲服下,两三天后,大有好转,全家皆喜。

不知当时秉承什么思维,没有寄希望请店家进货,而是直接写信求购厂家,记得是吉林省一家中药厂。我在信中详细叙述父亲的病情,服药后明显的效果,赞美“人参再造丸”名至实归,总之洋洋洒洒写得自己都有点感动,很快,厂家回信,顺利购回十盒。

父亲经过“人参再造丸”后期治疗,很快恢复健康,掐指一算生命又多延续二十五年。

如今哥哥也年逾七旬,不时也感觉头痛,检查是脑血管的问题,我提醒他吃一点“人参再造丸,”他告诉我厂家已停产,取代产品是心脑通胶囊。

在网上查一下,其实还是有另外厂家生产“人参再造丸”,不过不是蜜丸,而是菜籽米大小的机制小丸,工艺不同,效果一样?回想那鸽蛋大小的药丸,由几十多味中药加蜂蜜合成,不知经过多少人工才完成,最后用蜡封住,会保存很久,了不起的工艺,繁琐又讲究,难怪现在厂家不愿再做。这神奇的丸药如果断送在当代,还是非常遗憾。

中医药古老又神秘,病人和医家留下许多有关它的谚语:“药不投方,哪怕用船装。”“药医有缘人”“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识得千里光,全家不生疮。“老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名医难医心头病。”“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清泻不用药,饿到日沉西.'“有病最怕乱投医”等等数不胜数,可见,中国人与它的渊源与情感。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七零后的学者撰文痛斥中医药,为了彰显文章力度,他引用鲁迅、周作人的观点,文章高潮,作者痛骂骗子都是中医!这位学者,引经据典,文笔精彩,但掩盖不了核心价值的失误,我想说:“一、作者还是年轻了!不会辩证看待事物,以偏概全;二、如果有错,错不在中医药本身,而是人!是中国人,我们自己!”

                

(四)题外话

写这篇文字,得到一些同学、老师的帮助,意外知道“庚鼎药房”是成都本土百年老店,它过去在成都人心中的口碑不亚于北京同仁堂,其生产的数十种膏丹丸散,有工精料好,价廉药效好的特点,可以形容是闻名遐迩,声誉卓著,深受老成都人的信赖。其中最著名的是渴龙奔江丹、定坤丹、醒消丸、梅花点舌丹、金耗子屎、太乙紫金锭、阿魏丸等。说实在,这些药,好多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也就说它们已销声匿迹了,实在觉得可惜,假如有了解这一段历史的人,行文梳理再现曾经的杏林盛况,应该是对国粹中医药,有一定意义。
                 

2018年5月25日于成都知止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