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让内向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中医馆737 2018-05-31

来源:觉之岛服务号

导语: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性格其实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面体,比如说内向和外向。内向和外向其实是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而是取决于人们当时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当中。

如今的世界,内向性格的人几乎占了人口的一半,但外向性格似乎已经统治了世界。外向的形象往往都是正面的:活力四射、积极自信,总是人群中的焦点。而那些沉默寡言、喜欢独处、不喜欢派对的人似乎就成了二等公民,而内向也成了二流品质。

难道内向的孩子就一无是处了吗?什么样的人是内向的人?

内向的人如何成功?

内向孩子的父母该怎么做?

在今天《家庭教育》的主题里我为大家解析《怎样让内向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001 ——

每天十分钟与你相约觉之岛能量父母群,听我的语音分享,伴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与宝贝一起进步,我是觉之岛岛主熊智娟。

嗨!各位觉之岛能量父母群的各位岛亲,大家早安!今天是周五,是我们本周工作日的最后一天,在今天我们能量父母群的家庭教育的主题里,我想和各位岛亲共同分享的一个话题是《怎样让内向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我想这样的一个话题,使家中有内向宝贝的父母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提出,每个人的性格其实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面体,它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线。你比如说内向和外向,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再内向的人,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也会变得活力四射,而再外向的人,碰到了自己讨厌的人和事,也会变得寡言少语,所以我们是内向还是外向,其实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当中。

比如说:拿我来讲,可能大家感受到的是我性格外向的一面。比如说:我性格骨子里非常的自信,非常的善于表达,非常的喜欢沟通、交流、分享。从这些显现的特质上来讲,好像我是一个外向性格的人,但其实我个人认为从本质上来讲,我其实是一个内向性格的人,其实,我的这些外在的呈现,如果不是在必要的时候,或者说我一定需要的时候,其实我并不是一个这样的自己。如果没有需要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里我可能会保持沉默,讲话讲得也比较少。再比如说:在一个非常公众的环境里,如果没有需要的话,可能我也是很难做到去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与交流。当然今天为了工作的需要,或者说为了做老师的需要,我可能更多的时候主动的与他人去做交流。从本质上来讲,如果在那一刻不需要的话,其实,我是很少讲话,很少打开去主动与他人发生互动。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好像是内向性格的人。所以我觉得内向和外向真的是一个相对来说没有明确分界线的这样的一种划分。

——002 ——

内向性格今天几乎占了全世界人口的一半。但外向性格好像似乎已经统治了世界。外向性格的形象往往被我们认为是正面的形象。比如说:活力四射、积极自信,总是人群当中的焦点。而那些沉默寡言、喜欢独处、不喜欢派对的人似乎就成了二等公民,而内向也成了二流的品质。

哪怕是在中国这样历来非常看重谦虚和谨慎等内向特质的亚洲国家,也在这个全球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向外向性格倾斜。表现最显著的就是在大学与职场:那些能言会道、长袖善舞的人往往能够在一个环境里会得到老师或领导的青睐,因此也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苏珊.凯恩在公众场合进行演讲

美国有一个学者叫 苏珊.凯恩(SusanCain),她写了一本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其实就是一本为内向群体发售的畅销书。在压倒性的外向文化下,很多内向的人不得不学习如何伪装成一个外向的人,正如苏珊.凯恩她自己本人的经历,她毕业于普林休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曾经在华尔街担任律师多年,后来决定开始在家从事写作,她发现在安静的环境当中进行思考写作的时候,更让她感到愉悦。苏珊为了宣传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开始需要在一些公众场合进行演讲,而对于内向的她来说,这简直就不亚于折磨。她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学习公开演讲的课程,还在书里提到了内向者常常会体验到的一种感受:比如说在驾车去往某个研讨会发表演讲的途中,她发现自己“一直在祈祷发生一场灾难的来临——洪水小规模的地震什么的,那样她就不用去做这件事情了。”在这里我们一起首先来了解一下

什么样的人是内向的人?

内向的人往往在更安静、更柔和的环境当中觉得更舒服。这是因为内向的人与外向的人有着不同的神经系统,他们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外部刺激敏感的孩子,比如说小时候容易踢打、尖叫的婴儿,很可能长成内向的人。而对环境不太敏感,需要有很多刺激才能做出反应的人,往往会成为外向的人。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内向的孩子喜欢自己安静地画画、读书,或者说跟一两个好朋友玩耍;而外向的孩子则更愿意加入到人头涌动的活动中,比如一场喧闹的生日派对当中。 在这里,很多父母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如何让内向的人获得成功?

内向的人在创造力和思辨方面其实是有天然的优势的,这是因为在独处的环境下人们才不会受到他人的意见和想法的左右,才更可能进行深度的思考。也许他们不会成为振臂一呼的政治领袖,但他们绝对是学术界与智囊团当中的中坚力量。苏珊在书中就以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为例,讲述了内向的人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比如说童年的盖茨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接触,他不善于言谈,喜欢独处但并不在意别人的意见。比起与人相处,他更爱钻研新的技术。再比如“股神”巴菲特也曾经是个内向的小孩,他能够数小时沉迷在画有火车模型的目录中,或是很安静地盯着一把母亲给他的牙刷,一盯就是两个小时。这里问题又出来了,如果你家孩子是内向的孩子,其实他也有获得成功的很大的可能性。

——003——

内向孩子的父母该怎么做?

正是因为内向的孩子对外部环境的高度敏感度,一味地要求他们去学习外向孩子的行为反而会给他们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比如说焦虑和抑郁。苏珊.凯恩创办的“安静革命”的这样的一个项目(Quiet Revolution)就为那些内向孩子的父母给出了13条建议。

1.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很正常,没什么可羞愧的。

据研究显示,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内向的人占到美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或者说甚至可以达到三分之二。而在世界范围内,有太多声名显赫的人都是内向的,比如就拿美国维利他举出了像比尔Ÿ盖茨,沃伦.巴菲特,像英国的作家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还有美国的林肯,还有像特雷莎修女,还有像甘地,他都是性格内向的人。

2. 孩子的内向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不要觉得你的孩子通过心理建设就完全能够轻而易举地成为一个“合群”的人。正如我之前介绍的那样,内向的人之所以内向是因为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来,他们对环境更为敏感,更倾向于使用“休养生息”(restand digest)的副交感神经,而外向的人则更常用激活“挑战或逃走”(fight or flight)的副交感神经。他们天然的生理构造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内向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3. 循序渐进地向孩子介绍新朋友或新环境。

比如说内向的孩子在新的环境当中或面对陌生人时通常会觉得有点儿焦虑,所以父母不要期待孩子在某个活动当中能跟其他孩子迅速打成一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带孩子提前到达活动的现场,让孩子熟悉环境,营造一种安全舒适的感觉。还有一种办法是允许孩子先与活动的焦点地带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孩子先默默地观察,然后再鼓励他去尝试。比如说来到我们我是超级演说家的特训营的时候,我看到那些内向孩子的时候,即便是训练演讲,我会让他在课程的前一两天,先让他独处在自己的安静当中,然后慢慢的带动他,让他带入到这个课堂的环境当中去。再比如说:当我需要他发言的时候,我起初先让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言,然后慢慢的再把这个区域放大到让他来到讲台上发言。

4. 你要告诉内向的孩子,如果他觉得不舒服的时候,他可以先休息一会儿。

外向的孩子会在社交活动当中如鱼得水、应对自如,而内向的孩子会感到非常的疲劳。告诉孩子如果他觉得不适应的话,他可以让自己在房间或者比较安静的角落里比如说阳台、比如说卫生间这样的地方先放松一下神经。

5. 当孩子愿意尝试参与到社交活动当中的时候,你一定要记得要多赞赏内向的他

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非常欣喜于他勇敢的尝试的。比如说,你可以告诉他,“宝贝,我看到你昨天主动跟那个新来的你们班的同学说话了。我知道这个对你来说很难,但我特别为你感到骄傲,你能这样做非常的好,我想你在与他人的这份主动交流当中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对吗?”

6. 作为爸爸妈妈,你需要提醒孩子发现他爱上一个开始觉得害怕的事情。

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行为,这个从心理学上来讲就是积极强化措施,让孩子关注到自身的变化。一开始也许孩子很担心在同学的生日派对上会很难过,结果居然交到了几个新朋友。这时候父母就应该提醒孩子,让孩子对这一变化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自我激励的情绪。在这个时候,父母作为成人,要和孩子进行这样的强化的时候,你要带着主动的、积极的、愉悦的情绪。就像我现在和你们分享的此刻的语言的状态和声音的情绪能量一样。

7. 父母要帮助孩子挖掘他自己的兴趣所在。

其实每个孩子的兴趣点都不尽相同。外向的孩子也许觉得足球俱乐部会很酷,但内向的孩子可能更喜欢写作或者说科学夏令营。所以让孩子参与到他有兴趣的活动当中,既有益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帮助孩子交到跟他兴趣有关的更多的朋友。

让孩子参与到他有兴趣的活动当中

8. 关于孩子内向的性格,要跟老师进行沟通。

这样的沟通有助于老师正确的解读孩子的内向行为,比如沉默寡言不代表孩子没有注意听讲,正相反,其实内向的孩子此时可能正在全神贯注地聆听或者观察。

9. 确定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这点非常的重要。

很多内向的孩子比较容易活在自己的思想当中,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反馈,不然他们很难会很迷失在自己的纷乱的想法当中。作为父母,要仔细聆听孩子的想法,要通过问合适的问题来引发出孩子的心里话,并及时地跟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

10. 要注意,你的孩子也许不会主动求助。

内向的孩子倾向于自己消化问题。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尽管他也希望能得到大人的指导,但他可能不会主动求助。这个时候,父母就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在恰当的时候问恰当的问题来解决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11. 别担心你家孩子只有一两个好朋友。

内向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追求的不是广度和数量,而是深度和质量。他们更愿意在一个小圈子里交朋友,而不是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所以当这样的状况在你的孩子的身上的时候,你就不要强迫他,慢慢地让他和一两个小朋友成为好朋友,然后再去慢慢地扩大范围,让他在自己合适的这种心理接受的状态下成长。

12. 别担心孩子有时需要独处。

去上学、去社交、去参加活动,都是在把内向的孩子从他自己的小世界当中拉出来,而这有可能让孩子感到疲惫无力。当孩子回到家中之后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或者读书、或者玩电脑、或者哪怕是发呆,你都不需要担心,这只是孩子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我自己时常就这样,我非常的喜欢独处,但这并不代表我完全是个完全意义上内向的孩子,也并不代表着我是一个完全意义上外向的孩子,其实人在这个世界当中,他有一个内向和外向的这样的一个交换,然后在这样一个交换的过程当中,他也需要一种自我的调节,比如说对于成人来讲,独处、写作或者说很安静的去做一些体力劳动,其实都是自我调节的方式。

13. 珍惜你家的内向孩子。

作为父母,不仅仅要接受孩子是内向的这一事实,还要珍惜他的这一特质。内向的孩子通常都是善良的、体贴的、非常专注的、专心的,只要能让他们处于适合他们的环境当中。其实,内向也是一种美。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见与不见在精神的世界里让我们时刻同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