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奥朗则布以后,再记住莫卧儿帝国后续的十几个皇帝姓名和英勇事迹已经没有必要,因为他们将越来越没有存在感。笔者手头的一系列莫卧儿帝国著作或课程大纲,或以1707年为帝国衰亡开始标志(Alevel相关课程),或以1712年为分界线(IBDP课程),或者续到更晚的1748年(Satish Chandra,又一位无足轻重皇帝去世),甚至多本近代印度史都急不可耐地以1757年作为印度中古史的结束和近代史的开端(那一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大败法国人资瓷的独立的孟加拉总督,开始了英族入主南亚的名族大团结大融合历程)。那么,从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那年)到1857年(印度兵变中推举作为首领的莫卧儿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这帝国最后的150间,究竟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历史行程呢? (奥朗则布是莫卧儿帝国最后一位出名的君主) 奥朗则布死后,照例新的一轮上位内战开始。然而这次和先前从阿克巴到沙贾汗一世晚年或去世后的内战有所不同,就是虽然奥朗则布生前按照内亚旧俗将成年的三位王子分封于帝国险要各地,然而各地的总督、土豪(柴明达尔,本意为“包税人”)等已经不像先前那样全心全意地急着站队,或者投入内战。最终奥朗则布怀疑私戈尔康达、攻城不利而被流放式外派几十年的长子、穆扎姆王子借助西北精兵,打败了盘踞北印度腹地和德干的两位兄弟,加冕钦定为巴哈杜尔沙一世(与后来的莫卧儿亡国之君巴哈杜尔沙二世同名)。 (走向衰亡的莫卧儿,虽然账面上领土仍然不小) 巴哈杜尔沙一世(1707-12年在位),被一些史家钦定为最后一位真正的莫卧儿皇帝,如同曾经盛极一时的缅甸第二帝国(东吁王朝)在莽应龙之子上位和去世之后渐渐衰落。各地大到总督,小到土豪(Zamindar),纷纷事实上割据自立。尽管名义上多多少少仍然承认德里城内的皇帝主权,然而事实上皇帝一生令下就可以生杀予夺(如沙贾汗一世斩杀贾汗洛迪)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巴哈杜尔沙一世上位时,已经63岁了。他除了倾尽国库,拼命笼络当年在上位战争中多多少少资瓷过他的各路诸侯外,就是忙于镇压现在在皇室直辖地区内斗此起彼伏的叛乱。他在位的这几年,软硬兼施地缓和帝国与拉吉普特人的关系,残酷镇压了锡克人的起义,并瓦解了马拉塔人相互的信任关系,使马拉塔人一度对莫卧儿的威胁消失,但还没有完全施展他的才能,便去世了。 (政令不出德里城的晚期莫卧儿) 巴哈杜尔沙也是最后一位王子时代有过军事经验的皇帝,此后的那些傀儡们,绝大多数都是长于深宫之中,养于妇人之手,越来越依托摄政者的力量。此后的帝国核心与其说是皇帝,不如在一代又一代互相倾轧、权倾朝野的摄政者身上。比较引人著名的早期摄政者是赛义德兄弟。从他们的姓氏上看出,他们是传说中或是比附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苗裔。从之战莫卧儿帝国极盛时代开始,盘踞在北印度的赛义德部族就以族人强大的武力充当帝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赛义德兄弟控制朝政的根本。皇帝试图通过接近其他突厥系贵族或联络德干总督制衡赛义德,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赛义德兄弟不乏治国之才,曾经镇压贾特人,打死锡克教主,摆平了拉吉普特人的群起叛乱,而且结果是下嫁皇帝的拉吉普特公主不再像阿克巴时代得以保留自己的印度教信仰,而是被强迫改宗伊斯兰教。当年帝国鼎盛时代海纳百川的气度,此时已经丧失殆尽。 (原本爱好和平的锡克人被莫卧儿的高压政策逼成了武德集团) 最讽刺的是,当后来这位皇帝死后,公主娘家人搞了一个净化仪式,从穆斯林重新皈依印度教。与其说此后150年拉吉普特人在帮帝国抵御阿富汗人,不如说是他们回到了各自为政的割据状态,当年与帝国类似满蒙联姻的亲密关系,一去不复返了。 (阿克巴与拉吉普特通婚曾是帝国名族团结的典范) 18世纪最引人瞩目的新兴势力,是德干西南之前在奥朗则布时代榨干了帝国的马拉塔人。此时的马拉塔将领们各自为政、时有纷争,但四处劫掠、扩张势力的基本国策却不变。他们的兵锋深入古吉拉特、拉贾斯坦、旁遮普、比哈尔、孟加拉、甚至坦贾武尔和迈索尔这样的今日印度西北、东北和南部边缘。 (马拉塔与拉吉普特人) 此时地莫卧儿皇帝们,擅长在宫中吟诗作乐,在越来越少的皇室领地上打猎欢喜,但却要事实处于被摄政们一言不合就弄死的醉生梦死中,除了穆罕默德沙(1719-48)回光返照般在位30年外,其他大抵在位多则几年、少则几月,以非正常死亡告终,甚至有若干贪生怕死而主动退位辞职,求另请高明者。 (帝国极盛时代留下的阿格拉堡) 摄政们大权独揽,甚至以劫掠宫中财宝,甚至在皇帝眼皮底下掳掠嫔妃宫女为乐。当年沙贾汗无法阻止心爱的蒙塔兹(泰姬陵女主人)因自然因素而死,现在则是赤裸裸的人祸。 (纳迪尔沙屠掠德里) 历来蛮族入主印度必经的西北通道,土豪们更是缺钱缺人缺中央资瓷,导致难以抵御外敌。1739年,萨法维波斯崩溃后崛起的军阀纳迪尔沙劫掠德里,夺走了沙贾汗时代重金打造的孔雀宝座,再后来就在战乱中粉碎失传,成为人类艺术史上永远的遗憾。德里郊外三心二意平凑起来的帝国将领(仅仅是名义上)的根本不是纳迪尔沙轻重骑兵和火枪重炮的对手(这就是200年前德里苏丹国不敌巴布尔的原因,如今又是一轮轮回),而此后的印度本土军队也照例难以打败阿富汗人杜兰尼王朝的入侵。1761年,阿富汗之王杜兰尼在德里城外打败马拉塔人(长于游记短于堂堂之阵),重演了近代早期腐朽帝国的军队根本不是火器+骑兵内亚新兴势力对手的经典剧情。 (近代阿富汗的建立者杜兰尼) 而这次真正终结帝国入主印度的势力将一反常态的从海上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