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制度是为了培养和扶植太子而设立的制度。两汉时期,东宫并不是太子居所的专称。太子居住的北宫在未央宫之东北,而太后的长乐宫在未央宫的东边,东宫也曾用来指代太后。 唐代太子居所位于太极宫正东,此时东宫仅指太子或者相关机构。东宫制度的兴衰与皇权密不可分,从萌芽到灭亡,以唐玄宗时期为界,此前不断发展,而后不断衰落,在清代退出历史舞台 。 1.先秦至秦的萌芽 东宫制度可以说最早萌芽于周代,但是仅限于“太子”一词的出现的太傅、少傅的设置。秦朝统一六国,确立皇帝制度,但是东宫制度并未确立。秦在太子太傅、少傅的基础上,增设詹事、庶子、中庶子等官,这些职官后被后世沿用,成为东宫职官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两汉制度草创 两汉时期,基本确立了预设太子的制度,随之东宫制度也确立发展。太子太傅、少傅为古官,负责道德教育。詹事属官中的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为太子之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太子官署仍以教育太子德行和照顾日常起居为主,尚未显现出政治军事功能。 3.魏晋南北的完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东宫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此时太子师傅和太子卫率得到新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太子卫率发生重要变化,不仅数量增多,并且职责范围有所扩大,成为东宫系统的武装力量。 刘宋时为扩大太子实力,增设东宫三校尉、太子冗从仆射、太子旅贲中郎将、太子左右积弩将军等东宫武官。当宋文帝欲废太子刘劭时,太子却以东宫武装力量弑父谋反,这也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隋唐鼎盛 隋代仿照中央机构,在东宫分设门下、典书两坊。左右率府得到空前扩大,扩展到十率府。为了增强太子实力,往往以军事将领担任卫率。例如隋文帝时期,苏孝慈担任兵部尚书兼任太子东宫右卫率。文帝欲废太子,竟忌惮苏孝慈势力,于是便先调其出京,来翦除太子势力。 唐代时期东宫规模进一步扩大,俨然成为了一个小朝廷。以玄宗朝为界,唐代东宫制度在前期发展到顶峰,之后便呈现出衰落趋势。唐代东宫由一府、三坊、三寺、十率府组成。一府指詹事府;三坊时左春坊、右春坊和内坊。詹事府总览东宫事务。唐代左春坊下辖崇文馆、典膳等居馆机构,太子右春坊负责太子宫文书起草和封驳事宜。内坊由宦官主管,掌十二内官,负责具体事务。十率负责安保工作。可以看出东宫制度的不断完备。晚唐之时,废立皇帝的权力几乎都在宦官手中,储君及相关东宫制度实际已经被废弃。 太子监国制度也是唐代东宫制度的重要内容。当皇帝因某种原因(巡行、疾病、政变)暂时不能主持政务之时,皇太子便坐镇东宫,动用东宫官员处理全国政事。 5.宋元明清不断衰微 宋元明清的整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皇储权力不断削弱。宋东宫衰微缓和了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相比于隋唐同根相煎的悲剧而言,宋代皇太子的生存条件还算是比较优越,皇帝储君关系相对和谐。至于元代,蒙古人并无预立太子惯例,忽必烈立真金为太子,开元代预立太子先河。元代东宫机构时废时立,随意性较强。明清皇权进一步加强,东宫地位寡弱,东宫官逐渐沦为虚官。 参考文献: 贾如银:《唐代东宫制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范帅:《宋代东宫制度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