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日前在多个场合,否定了“赋能”这个词。在贵阳数博会上,他更直截了当地说道:“我现在越来越发现,很多传统行业的一些龙头,并不一定特别认同这个词,如果说你说赋能的话,就好像你是上帝视角,你好像是命令别人做什么事,这个太霸道了,我都不太认可,所以我反而觉得这个东西,你应该是一个助手的概念,用你也可以,不用你也行,所以我觉得这个姿态,要比较合理一点,我觉得这样才会得到大家支持。” 马化腾向传统行业龙头喊话的姿态看似很低。然而,在会场之外,腾讯却是全然不同的另一副姿态。5月初,面对抖音成为全球下载量第一的App,马化腾到张一鸣的朋友圈下直接开怼;5月18日,腾讯官方更直接封杀数十个视频网站的外链,不仅头条系的抖音、西瓜、火山等悉数被禁,微博视频甚至腾讯自己战略投资被视为“站队”腾讯的快手,也未能幸免。 “用你也可以,不用你也行”。马化腾的话说得挺好听,但现实情况显然是,腾讯对用户是否用自己的产品,比任何人都要在意。凭借微信这个“超级入口”,腾讯想要垄断全部的线上流量。 在腾讯看来,围绕线上流量的战争一度已然结束。社交、游戏、文娱,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在线领域,都已被自己全然占据,凭借线上流量优势,腾讯要大举进军线下了。然而,去年以来“头条系”产品的崛起,却让腾讯面临前所未有的焦虑,在内容市场上杀出这么大一匹黑马,腾讯的流量帝国有护城河不保的危险。 当下发生的事,不免让人回忆起3Q大战时腾讯逼人选边站队的场景。有趣的是,当时马化腾发表了一封措辞温和的致员工公开信,开始从“公敌”到“大哥”的“人设”转变。虽然腾讯在对外投资上显得相对“弱控制”,但在自身根深蒂固的基于流量垄断获利的基因却从来没有改变。 在社交、游戏、内容等自身“主业”范围内的业务,腾讯从来没有表现过“谦和”。君不见当今的游戏创业圈,小公司早已没有独立出头的机会,要么被腾讯投资接受腾讯苛刻的收入分成条件,要么坐等自己辛辛苦苦研发出的游戏被腾讯“抄袭”。在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恐怕丝毫感受不到腾讯作为“助手”的谦和。 纵观中国互联网发展史,腾讯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封杀史”。从360,到淘宝,再到现在的抖音。腾讯打着安全、用户体验等旗号,最终把以“连接一切”为目标的微信等社交工具变得越来越封闭。为了形成这个封闭的流量帝国,腾讯一直保持着“爆表”的战斗力,从来都是互联网战争的主要挑起者。 另一方面,腾讯大举参股了许多互联网企业。腾讯提供资本和流量,被投企业又能保持“独立性”,看起来是个非常好的交易形态。但细究起来,这种模式对被投企业而言也是双刃剑,被投企业和腾讯没有深度的战略和业务合作,注定了双方随时可能翻脸,被投企业一旦在某些业务上不及腾讯预期,就会成为腾讯的弃子。快手,昔日短视频市场的绝对霸主,到今年以来已经没有了DAU的增长,在头条系产品面前不能打的快手,已被腾讯关闭了除应用宝以外的所有流量入口,微信都已经封杀快手外链,在此同时腾讯却大举启动了对微视的补贴,干儿子着实不如亲儿子。 本质上,腾讯对于自己投资的不同公司之间的竞争,基本都是“乐观其成”的态度。当腾讯买下了彩票中心的所有彩票,哪只彩票中奖并不重要,反正大奖永远在自己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化腾不说“赋能”,其实是减少腾讯的责任,反正路都得你们去趟,谁能把模式跑通我腾讯跟着受益,何乐而不为?反正我既有资本,又有流量,你们的事情能不能成,不就是我一句话的事。腾讯内部有所谓的“赛马模式”,腾讯的投资不过把这种模式搬到了外部。凭借微信生态迅速上位的拼多多,其创始人黄峥对此的认知非常清楚:“我死了腾讯不会死,腾讯有千千万万个儿子”。 腾讯在线下市场上表现出的“谦卑”,背后其实是腾讯在线上市场上的高度焦虑。被普遍视为缺少运营基因、缺少企业服务能力的腾讯要进军线下市场,需要克服的挑战可以想见。从这个角度我们更能理解马化腾“不赋能”的谦卑表态,越是腾讯表现出谦和的时候,就越是腾讯在互联网江湖中露出獠牙的时候,比如现在。 2018年以来发生的事,的确印证上述判断。腾讯和头条的战争全面升级,坐视乃至支持美团打滴滴,从支持京东打阿里要直接大举投资新零售意图直接和阿里竞争线下市场,再到连自己投的快手都封杀,中国互联网圈的重大竞争背后,都有腾讯的身影。“谦和”的腾讯,正在策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中国互联网的全面战争,已经开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