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背后有何冤情?

 飓风居主人 2018-05-31

【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背后有何冤情?

丁启阵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

 

这首诗应该作于王昌龄在江宁(今南京市)县丞任上,即天宝元年至天宝六载(742747)之间。当时他的朋友辛渐要离开镇江前往洛阳,王昌龄从江宁赶去给他送行。

说它作于江宁任上,有两个理由。一是地理位置合乎情理;二是当时王昌龄“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他想要向朋友们表明自己的清白。

送行的具体地点,诗题中交待是芙蓉楼。

关于芙蓉楼的位置,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说在镇江长江边。例如《唐诗鉴赏辞典》说:“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葛晓音撰文);一说在丹阳县。我认为应该是后者。理由有二:一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题下有两首诗,这是第一首,第二首中“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明确说是丹阳;二是《元和郡县志》所载“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是在该书卷二十五《江南道·润州丹阳县》中,具体到了丹阳县。丹阳县城在镇江城的西南方向,并不濒临长江,“俯瞰长江,遥望江北”云云,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芙蓉楼送辛渐》第二首“高楼送客不能醉”一句看,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其实就是在芙蓉楼饯别辛渐。

 

2

 

从诗中看,辛渐显然是王昌龄重视并信任的一位朋友。但是,辛渐这个名字,除了这首诗和《唐才子传》以外,未见任何文献记载,生平情况一概不详。

王昌龄是个喜欢交友的诗人,他的朋友圈,相当华丽。从现存王昌龄诗歌看,有綦毋潜、李颀、岑参、王维、李白、刘昚虚、常建等。薛用弱《集异记》所记旗亭赌酒的故事,王昌龄跟高适、王之涣等交游。辛文房《唐才子传》称王昌龄与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见李白跟王昌龄之间的情谊非同寻常。须知,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当时已经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说法。从文学史上看,王昌龄跟李白在七绝上的成就,是旗鼓相当的。这样的两个人,能够成为好朋友,大概可以提示我们,王昌龄跟李白一样,没有文人相轻的陋习,是个有胸襟气度之人。

王昌龄跟孟浩然的交往,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记载: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游历襄阳,跟孟浩然相见。当时孟浩然背脊毒疮,即将痊愈,二人相处很快乐。于是,大开宴席,开怀畅饮。结果,“食鲜疾动”,孟浩然旧病复发,不治身亡。好朋友的死跟自己有关,而且死在自己面前,王昌龄内心的悲恸,不难想象。

 

3

 

王昌龄的人生,开局不错,但很快,接踵而至的,却是坎坷与不幸。

中进士后,补秘书省校书郎;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后,迁汜水县尉。但是,开元二十七年被贬斥到岭南,返回后做了几年江宁县丞,又被贬斥到龙标。江宁县丞是其一生最高职位。

王昌龄的人生结局,令人扼腕。《新唐书》本传记载:“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辛文房《唐才子传》也有类似记载。所幸,张镐替王昌龄报了仇。《新唐书》:张镐负责河南军事指挥,为了对付安史乱军,大举集结军队。闾丘晓贪生怕死,逾期不至,导致睢阳失守,主将张巡战死。张镐下令将闾丘晓处死。临终之时,闾丘晓求情说自己有长辈亲人需要奉养,希望留他一条性命。张镐答以:“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唐代的科举取士情况,跟后来的宋明清大不一样:每科录取的进士非常少。多时不过三五十人,少时只有三五人,以至于中进士者被称为“白衣公卿”“一品白衫”;如果不是进士出身,即使位至卿相,也引为憾事。

据《旧唐书》张镐传,闾丘晓一向刚愎自用,性情暴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王昌龄遇到他,可谓命运不济。

 

4

   

《芙蓉楼送辛渐》诗之所以流传广泛,跟后两句有直接关系。送别诗歌,常见的写法,不是表达思念,歌颂友情,便是宽慰、勉励行者。王昌龄这首,与众不同:委托行者替自己传递信息。

有意思的是,所传信息,“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而朦胧,谜一样令人好奇,费人思量。而这,是很能吸引人的。

明人唐汝询、清人沈德潜都猜谜底是:诗人表明自己无意仕宦。唐汝询《唐诗解》:“倘亲友问我之行藏,当言心如冰冷,日就清虚,不复为宦情所牵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言己之不牵于宦情也。”这种说法,有无道理呢?

谜语的关键字眼是“冰心”。

稍远,晋人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心若怀冰。”稍近,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当代,姚崇《冰壶赋》“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从这些前人和当代诗文的用例看,“冰心”就是清白之心。

新旧《唐书》分别有“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和“不护细行,贬龙标尉”的说法。

王昌龄遭贬龙标,路过鄂渚(在今湖北武昌),友人常建赠诗《鄂渚招王昌龄张亻贵》为王昌龄辩护:“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龙,宜为吊冤文。翻覆古共然,名宦安足云。”常建肯定是了解王昌龄情况的,诗中有两个词语值得注意,“谗枉”和“名宦”。可见,事关名宦(名声,仕宦),中有谗枉(谗言,冤枉)。联系起来,大概是:王昌龄为了名声、仕宦,有些行为做法,招致人们的误会,受到冤枉。

从王昌诗歌的声律锤炼语言洗练特点和他对诗歌格律、境思、体例的研究(著有《诗格》《诗中密旨》《古乐府解题》等)看,他应该是长于理性思考之人。但是,多种文献,都说他“不护细行”。殷璠是欣赏王昌龄的,但他的《河岳英灵集》也有“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的说法。可见,王昌龄的行为,并非无懈可击。只不过,他的错误被人有意放大了,其中不免掺杂谗言。不然,他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诗坛好友,张镐也不会为他打抱不平。

 

5

 

《芙蓉楼送辛渐》之所以脍炙人口,广泛传播,除了“冰心”指向朦胧,令人好奇之外,也有别的过人之处。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称赞它“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我最欣赏的是:前两句描写客观情形,凄苦紧迫;后两句事关自身,却优雅舒展。诗人自我辩解的方式,斯文典雅,从容不迫。貌似漫不经心,其实挺在意亲友的看法。

                                                   2017-11-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