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考略

 非亲似亲fhf 2018-05-31


如今,江南古镇旅游方兴未艾,受人追捧。媒体列举了“古代江南四大名镇”“江南六大名镇”“江南十大名镇”等排名,更有“十大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排行榜”等榜单,以引导游客、吸引眼球。但遗憾的是,这些所谓的排名及榜单,都将历史上曾声闻三吴两浙,位列江南古镇之首的塘栖排斥在外。

为此,近十数年来,塘栖镇和余杭历届政府及有关部门,花了大量资源,进行大力的宣传,宣传塘栖丰厚的过往历史,确立了“繁荣运河水乡文化,复兴塘栖千年古镇”的复兴思路。更借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东风,在杭州市主导下,花巨资启动运河综保工程,一举修复了水北、市南等明清历史街区,建设御碑公园,治理运河水环境。又大力整治超山风景区,修复大明堂、南园海云洞景区,重修东园、北园。还开辟了塘栖至丁山湖湿地环湖步骑绿道,使塘栖区域的旅游环境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跃。

 但时至今日,许多问题并未改观,其中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令人遗憾。更有人对塘栖十大江南古镇之首的地位提出质疑。为解答这一问题,本文搜集了相关资料,欲依据历史事实,从塘栖古镇历史上的区域位置、营商环境、人文风貌、自然风光来分析解读历史上的塘栖为什么会超越周庄、同里、南浔、乌镇、木渎、西塘、甪直、朱家角、光福等江南古镇,成为古代江南十大名镇之首。

note

1

优越的地理条件

两岸人家依绿波, 中间一道是官河。

月明桥外吴歌起, 欸乃声中客梦多。

古代江南地区交通全靠河运,塘栖古镇位于富饶的杭嘉湖平原南部,杭州城东北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进出杭州城的北大门,更是古代从中原进入杭州城最重要的水上门户。“官河”(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水路四通八达,是苏、湖、杭、嘉、沪航运要津。

古代的塘栖,很早就有运河穿境而过,这条运河即是被里人称为“栖水”“栖溪”的,可往来于苏杭嘉湖间的古运河(包括南宋时二次疏浚的新开运河)。又因为对应于上塘运河,故在历史上,此条运河及塘栖地名还被称作下塘、下塘河、下塘寨等。

杭嘉湖平原西部是天目山脉等山麓丘陵。北、东、南三面则受长江口及杭州湾、钱塘江泥沙淤积形成的沿江及沿海高地围护,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平原上又水网密布,整个盆地呈一盘碟状。而处于盘碟底部的塘栖、下塘河流域地势低洼,是杭嘉湖平原海平面最低处,因地势低洼天然形成了多处“悬流”。“悬流”,即是如溪涧瀑布一样从高处向下流注的水流。

明代万历年间嘉兴李日华所撰《紫桃轩又辍》有:“唐以前自杭至嘉皆悬流,其南则水草沮洳,以达于海,故水则设闸以启闭,陆则设栈以通行。古胥山碑谓‘石栈自钱塘北抵御儿口’,乃其证也。至今有石门、陡门之名,而其迹则湮于阡陌久矣。又云:唐宋时,嘉湖地皆悬流,重重设堰埭,用牛挽舡过堰而征其税,置官领之,唐人诗所谓‘牛屎堆边识张祐’者,以祐曾为冬瓜堰官也。”

上文中的“沮洳”是指江海边水草丛生的低湿之地。而所谓“钱塘北抵御儿口”是指从杭州城北部即塘栖方向至嘉兴地区的水路。其中“御儿”即是今天桐乡崇福镇的古地名。据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唐宋以前杭州至嘉兴的由西向东的河流都是悬流,而往南则是水草茂盛的江海滩涂湿地。那些原生态河道宽窄不等,两岸又没有堤塘遮护。河湖荡漾,野水肆流,从而孳生盗贼,让行旅客商视为畏途。加上平原之上的多处悬流,造成了下塘运河流域东西通行的难度。

所以,在现代学人考证文章中,都认为南宋以前往来杭州的商旅、官舫均不走塘栖水道,而宁愿劳工费力,拔船越坝走上塘运河。

明万历间嘉兴人岳元声的《图书编》有:“浙西诸水,俱发源于天目,万山泄泻,一由德清而落巨区(太湖);一由余杭而入于栖溪(塘栖),至镇复而为两,一由濑溪而落震泽,一至嘉兴而东入于海。”

还有明万历间陈善《水利志》:“仁和之水,其河渠之大者有三,曰‘上塘’,曰‘下塘’,曰‘宦塘’。上塘自艮山门迄长安坝,下塘自北关迄大麻村,宦塘自高桥迄奉口,洪流巨浸,分为支河无算。”

以上这些史料佐证了塘栖这条下塘运河悠久的历史。据此我们可确认,最晚在唐代,经塘栖往东至五杭、博陆、大麻、崇德的下塘运河,以及往新市、练市、东迁、南浔的运河已经存在,而且是湖州东南治域及苏南地区水路前往后来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杭州的重要水上通道。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为便于财赋输送,当时尚称诚王,后来改称吴王的张士诚役使二十万军民,开挖武林港至江涨桥运河河道,历时九载,将原先阔窄不一的河道,开掘出宽达二十丈的大河,亦名新开运河。此项工程彻底解决了下塘运河从杭州北新桥至塘栖伍林港的30多华里水路在枯水季节会有局部河段断流的情况。从此以后,南北往来之舟船行旅、官舫漕船舍弃上塘河,取道更加便捷的塘栖下塘水道往来苏杭间。也自此时开始,穿越塘栖镇区的下塘河成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主航道,正式成为了维系皇朝命脉的“官河”。

当年,从塘栖穿境而过的下塘运河,往北可通德清、湖州而入太湖;往东北经新市、练市、东迁、南浔、平望、吴江、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入长江;往东经崇福、石门、乌镇、嘉兴、松江入上海吴淞而通江海。正是有四通八达水路通道,确立了古代塘栖成为江南巨镇、杭州门户的重要地位。


note

2

优良的营商环境

光绪《唐栖志》



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 。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塘栖,以它独特的水乡格局,尤其是那条其他江南古镇少见的,穿镇而过、浩浩荡荡,宽达百米以上的官河——京杭大运河,极大地提升了其在江南漕运史上的独特地位。明正统七年(1442年),通判易輗条陈利害,巡抚侍郎周枕便宜处置,修筑了从杭州北新桥至崇德的运河官塘,40多公里的石砌塘路上建桥72座,此举彻底改变了塘栖“水路通矣,而陆路通行不畅”的状况,使塘栖区域内,水路交通与陆路官塘道路均畅通无阻。自此,塘栖“水陆通行、便于漕饷”,“行旅征程,昼夜如织。”而“河开矣,桥成矣,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得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泊宿。”四乡之民“越墟出贩者,晨驶夕鹜,肩摩迹累”;甚至“日来船千数泊塘栖”,都说明了当年塘栖商贸繁盛的景象。

隆庆年间,徽杭商贾纷纷来此,开典囤米、贸丝开车。一时间“人烟以聚,风气以开”富户聚居、众贤毕至。塘栖成为生意兴隆、财货集聚、名流荟萃、高贤栖托之地。沿河商肆、深院人家、比比墩阜、非桥莫通。

明代乡贤胡敬元《栖溪风土志》记载:塘栖“财货聚集,徽杭大贾视为利之渊薮。开典、囤米、贸丝、开车者,骈臻辐凑,望之莫不称财富之地,即上官亦以名镇目之。闹市所在,店铺林立,百货充盈;就地商市,以枇杷、甘蔗、荸荠、鲜鱼为大宗。”钱福《重建长桥记》中更有:“裔是而往,交横闽越之珍商巨贾,凡以充中国之要需,秦晋鲁吴之铁冶毛罽,凡以济南土之不及。”至此始,塘栖已成为南北商贾荟萃,闻名全国的物货交流集散之地,并以浙江商业巨镇的形象出现在杭嘉湖平原之上。

从此,塘栖因地近杭州的“舟行之利”,成为了风帆梭织,舟车相继,百货汇集,名族聚居的富饶之地。从而有了“缘塘百货涌阓阛”“张灯彻夜何繁华”“萧鼓声喧春梦沓,两廊灯火映溪红”的繁盛景象。有了帝皇的多次巡幸;有了乾隆行宫和御碑;有了“水上官道”的金名片,从而雄居“江南十大名镇”之首。

晚清至民国,塘栖未受朝代更换,战火波及,商业经济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态势。镇内集市贸易尤为兴旺,甬杭绍商、安徽朝奉集聚趋利,朝市、晚市、香市、庙会支撑起镇上商贸,米市、水果、缫丝、织造、酿酒、榨油、航运。塘栖成为杭州北郊最大商业集镇,影响远及三吴两浙,甚至安徽、江西、福建,成为江南著名的水路码头。号称“市镇之甲、实与小邑等”“居民稠密,不数里间烟火几有万家。”(俞樾语)尤其到了清末,近代工业在塘栖先后创办,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南浔庞莱臣与杭州丁丙合资在塘栖开办大纶缫丝厂,此后30年间塘栖又先后开办了祥纶、华纶、崇裕等缫丝工厂,现代工业在塘栖生根开花,带来了资本和经济的繁荣,可谓盛况空前,名噪一时,并超越了众多同为“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水乡市镇。

 试问其他江南名镇,有哪个是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的,又有那个地理位置比塘栖更优越便捷?更有几个能与塘栖这样繁荣数百年的工商业比肩的?据此证明,塘栖能名列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实谓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塘栖特产一条街


note

3

独特的人文风貌

塘栖先人历来注重文化教学,早在明万历年间先贤即在镇上开馆讲学。可谓人文荟萃,文风鼎盛。塘栖更是科举进士之乡,明清两朝,小小的、规模仅为乡邑的唐栖镇考中进士39人,举人105人。其中官至巡抚的2人,布政使的3人,按察使1人,还有左都御史、监察御史、太仆寺卿、大理寺卿等高官多人。塘栖又有藏书之风,明清两代藏书家辈出。知名的有吕氏“樾馆”,卓氏“水一方”、“传经堂”,劳格“丹铅精舍”,朱学勤“结一庐”等藏书楼。此外,塘栖明清两代私家园林众多,载入志书的私家别墅园第达50多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中国造园大师张熊在前后三年多时间里,在塘栖新建或改建了园林十余座,此举被现代学者评价为“是中国园林历史上一件了不起的事件”。故塘栖被前人誉称为“文章科第炳耀一方,别墅园第甲于两邑。”这些别墅园林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书生名士,他们停楫造庐,置酒高会。结社倡和,临风咏花。阄韵分题,诗词文章。终给塘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到了清代乾隆朝,塘栖更有官方建造的规模宏大,占地一百多亩的乾隆行宫。加上乾隆帝为表彰浙江官民诚信爱国而立在塘栖的御碑,极大地提升了塘栖作为运河巨镇的地位和名气。

此外塘栖那独特的街市建筑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塘栖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镇上水道纵横,墩阜比比。人家枕河,非桥莫通,故而镇区内就有桥梁36座之多。与晚唐杜荀鹤咏苏州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故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意境完全一样。

塘栖人口稠密,其建筑精美,规模称雄于江南其他古镇,尤其是住宅店铺及街道巷弄有着浓郁的水乡特色。早年的塘栖街上,廊檐基本上遍布了全镇除水北以外的所有街道,人们出门夏天不用戴草帽、撑阳伞;下雨不用穿胶鞋、撑雨伞。连不少桥上都盖有桥亭,廊檐跨河连接对岸。那曲曲直直的长廊将全镇主要街道连成一片,人称廊檐街。行旅客商若在塘栖街上,遇下雨天气,完全用不着戴笠穿屐。

王拭



摩肩杂沓互追踪,曲直长廓路路通,绝好出门无碍雨,不须笠屐学坡翁。

此外,因运河穿越塘栖镇中,商市店肆大多设在运河岸边,承平之时街面一派繁荣。但若遇上兵荒马乱之年,镇上那一进一进、一片一片,有高墙围护、深达一百多米的闶刹房子,以及那些为防盗防匪,塘栖人称为避弄的第宅之间幽暗深长的弄堂,给塘栖居民和客商提供了良好的防御措施和保护手段。塘栖镇上72条半弄堂中许多都有防匪防盗的功能,极具水乡塘栖的地方特色。

值得庆幸的是,镇上明清建筑中有幸保存下来的“三条半古弄堂”,那些明清历史建筑,正是塘栖有别于其他江南古镇的宝贵历史遗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时至今日就是在江南,这样的弄堂也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所以,塘栖历史上的文化及建筑特色,比起其他江南现存古镇来说,亦是极有特色,别具一格。


丰子恺《塘栖》



有一句话,叫作塘栖街上落雨,淋不着。‘淋’与‘轮’相似,所以凡事轮不着就说,塘栖街上落雨。


note

4

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

塘栖水道纵横,除了大运河,镇上还有市河及东、西、北小河蜿蜒流过。又有湖面开阔、景色清旷、面山环水、秀色天成的横潭、翠紫湖两个湖泊。镇子周边还有“汪洋数百顷”被前人称之为“镇南巨薮”的丁山湖以及大大小小十数个湖漾,形成了水网如织,平畴无垠,良田锦绣,花果成林的美丽画图。

关于丁山湖,清代钱塘周天度《丁山湖游记》称:丁山湖“其最胜之处有三,曰盘洋,曰洪家漾,曰红沈潭。此盖如苎萝西子,不施脂粉自然赋媚者也。”

这段文字明确记载了,历史上的丁山湖区域范围很广,包括如今宏畔的盘洋(今称北塔漾),丁河片的洪家漾(今称王家漾),红沈潭(古名王沉潭),而且都是当年丁山湖区域风景最优美的地方,所谓最胜处也,将其比之为“苎萝西子”不施脂粉而秀色天成。

历代以来,有无数文人骚客,写下了许多对塘栖山水的咏赞诗文。

清·翠堂森禅师《丁山湖水居》

踏遍三吴两浙山,可来湖上恣幽闲。

溪菱过雨花初白,堤柳经秋叶尽斑。

野艇就群回北渡,斜晖辞我落西湾。

蟾生隔岸犹堪望,逐水柴门夜不关。

一湖秋水碧连天,风送频香到岸边。

茅屋矮依丹束缚,道人闲伴白云眠。

堤旁乍落经霜叶,篱外常超载月船。

虽是现成西祖意,跨门先在槛机先。

茫茫西浙水村多,结个茅庵依绿波。

出脚路惟船一只,放生池有芡千科。

秋风不倦推雄浪,暮雨偏能响败荷。

莫是要津渠把断,篱荆虽启没人过。

水居浑似小瀛洲,橘柚参差翠欲流。

新月落晖光滟晚,丹枫白荻影沈秋。

间闻棹唱成三益,倦对凫游遗四休。

八月正逢茭芋熟,饱餐可塞稻梁谋。

 断桥孤墅寓禅穷,绕屋池塘水独丰。

秋雨每添三尺绿,暮霞常染半湾红。

衿怀泠淡容前镜,智照虚明激已躬。

笑我一双千里足,却遭湖色久牢笼。

山撩我看堆前岸,水爱人居独抱村。

花辞主去风霜早,水伴僧来岁月深。

泽国鸿飞千里思,渔叽枫落百年心。

此外,塘栖还有那座超然兀立于镇南数里的超山,以其悠远的历史,和众多的洞壑怪岩、池泉摩崖、唐宋古梅、佛庐精舍闻名于世。

名山、名湖,加上古镇的历史积绽,这一切,凝聚成了塘栖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江南古镇不可复制的气质风貌,成就了塘栖列名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丰厚底蕴。

丰子恺先生所说的“江南佳丽地——塘栖是代表之一”,就是对塘栖秀丽山水的赞美和这座江南名镇的高度褒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